李四光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年5月19日,李四光先生同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谈话,他们从天体起源谈到生命起源。临别时,毛主席说,他很想看李四光写的书,同时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李四光问毛主席想看哪些方面的科学资料,毛主席用手画了一个大圈说,就是你研究范围里的资料。李四光很受感动,认为这是毛主席对科学事业的关心。《天文?地质?古生物》是李四光为毛主席阅读而编写的一本科学读物,全书约17万字,并附有60多幅照片和插图,于年3月完稿,呈送毛主席。

本文选自《天文·地质·古生物》

地球发展到了寒武纪时期(距今约5亿—6亿年),就出现了大量的、门类众多的和较高级的动物。寒武纪以前的生命的星火,到这时已成燎原之势。这是地球上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化石来看,在寒武纪初期出现的动物,除脊椎动物外,几乎所有的主要门类都有了。其中最多的是节肢动物中的三叶虫,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其次为腕足类动物,约占30%,其他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蠕虫及古杯海绵等共占10%。

腕足动物是具有一对外壳的海生动物(图17)。软体动物中有头足类及腹足类(图18)。古杯海绵(图19)是固着在海底的一种古老生物,具有多孔的内壁及外壁等较为复杂的结构。蠕虫化石(图20)由于不易保存,比较少见。节肢动物除三叶虫外,比较常见的则为甲壳类的古介形虫(图21)。

寒武纪动物群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叶虫。它是世界各地常见的化石。我国为产三叶虫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从新疆到苏、浙,从东北到西南,自寒武纪到二叠纪的地层,都有三叶虫化石发现。目前已正式鉴定和描述过的计有个属,个种,还将继续有所增如,其中以寒武纪的为最多。

三叶虫的种类繁多,形体大小不一,最大的可长达70厘米,最小的不足1厘米。

绝大部分的生活情况是游移于海底(图25),以原生动物、海绵、腔肠动物或这些动物的尸体以及海水中细小植物为食料。三叶虫是比较高级的节肢动物,如在我国寒武纪初期的页岩中经常可以找到的“莱得利基虫”(图22),其躯体各部分结构已经分化得很好,有头部、胸部及尾部。头部结构复杂,有一对眼睛;胸部有十几个胸节;尾部由若干体节互相融合而成。头、胸、尾部都生有多节的附肢。其他如寒武纪中期的“德氏虫”(图23),及晚期的“蝙蝠虫”(图24,图26)等,结构也都比较复杂。由于演化迅速,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不同的种,故三叶虫成为对下部古生代地层特别是对寒武纪各期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化石。

寒武纪早期的软舌螺化石(图18,甲),产于我国西南各省寒武系底部的磷矿层中,故这种化石可作为在西南各省寻找磷矿的标志。

正因为是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所以寒武纪的动物群一方面含有大量高级的动物三叶虫,另一方面也还在某些动物方面保留着一定的原始性。例如:这个时代的腕足类动物是以比较原始的具有几丁质外壳的无铰纲为主;软体动物也是细小的、比较原始的类型如上述的“软舌螺”及“似海螺”(图18,乙)等。这也说明了在同一时期不同门类的生物发展的速度不等,显示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生物演化的历程包括许多次飞跃,而每次飞跃就有更高级的生物出现并形成一次大发展,给当时整个的生物群带来崭新的繁荣的面貌。在寒武纪以后,动物界还继续经历多次大发展,而在寒武纪的大发展,则不过是“春雷第一声”。例如:在奥陶纪突然繁殖的笔石群及大型的头足类直角石和珠角石等,在志留纪大量繁殖的珊瑚及腕足类,泥盆纪大量繁殖的水生脊椎动物鱼类,上部古生代繁盛的、具有纺锤形复杂外壳的原生动物类,中生代的恐龙之类的大型爬行动物(图27至30)以及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图31至34),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盛极一时的动物,都是经过质变的飞跃而产生并大量繁殖的。它们的出现,使不同时代的动物群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图17腕足动物

(甲)亚洲小圆货贝(放大4倍),产于山东、陕西等地下寒武统中。(乙)当十小舌形贝(放大3倍),产于辽宁中寒武统。(丙)德母斯小舌形贝(放大6(甲)(乙)(丙)倍),产于辽宁、山东等地中寒武统。

图18腹足动物

(甲)软舌螺的侧面及背面,云南下寒武统。(乙)似海螺(放大10倍),山东张夏,中寒武统。

图19古杯海绵及其各部分结构

古杯海绵产于我国南部下寒武统。

图20与蠕虫相近的一种动物复原图(原大)

与蠕虫相近的一种动物,产于加拿大西南部的中寒武统。

图21一种古介形虫

一种古介形虫放大5倍及10倍的形状,产于陕西镇平,中寒武统。

图22三叶虫之莱得利基虫

莱得利基虫(放大1.5倍),头部两侧活动颊缺少,产于我国下寒武统。

图23三叶虫之德氏虫

德氏虫(原大):(甲)头、胸及卷曲的尾部;(乙)卷曲的胸节及尾节;产于我国中寒武统。

图24三叶虫之蝙蝠虫

蝙蝠虫:(甲)头盖(放大1.5倍);(乙)尾部(原大);产于我国上寒武统。

图25三叶虫在海底爬行的形状

图26山东泰安大汶口之“蝙蝠石”

蝙蝠虫(三叶虫的一种)的尾部形似展开两翼的蝙蝠,故名。“蝙蝠石”为含此化石的岩石。

图27中生代爬行动物——陆丰龙

陆丰龙产于云南陆丰上三叠统;上图为骨架,下图为复原图像。

图28中生代爬行动物——马门溪龙(骨架)

马门溪龙产于四川合川马门溪上侏罗统;体长(从头到尾)约13米多,背高约3米,抬起头来可以有普通二层楼房高。

图29中生代爬行动物——盘足龙(复原图像)

盘足龙产于山东蒙阴。身体大小和马门溪龙相似,时代与马门溪龙也相差无几,同为在湖沼中生活的恐龙。

喙咀龙(原大的1/4),前肢发展成为很薄的皮膜所构成的翼。口内有齿,尾特长。时代为侏罗纪。

翼手龙(原大),形体小,是由喙咀龙演化而来。尾巴退化到几乎消失。牙齿亦退化,仅颚的前部有细齿;有的类型完全无齿,变成喙状。时代为侏罗纪晚期。较完整的飞龙类化石曾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石灰岩中。这类飞龙大约在白垩纪末期即消灭。以后在空中飞行的只是具有温血和羽毛的鸟类。

图30飞龙——能飞翔的爬行动物

图31新生代哺乳动物——巨犀

巨犀为中生代末期以后的最大的动物之一,肩高约5米,仅头骨就有1.3米长,比现在最大的非洲象要高出将近一倍,再加上长脖子,能吃到6-7米高的树梢上的叶子,化石产于甘肃、内蒙古等处渐新统上部。

图32新生代哺乳动物——剑齿虎

剑齿虎为第三纪末期欧亚大陆上的猛兽,形体大小和现代虎相似,但生有一对长而尖锐的“剑齿”。和三趾马同时生活,为后者的凶猛的敌人。

图33新生代哺乳动物——三趾马

三趾马每只脚有三趾,比现代马小,为后者的祖先。华北各省的“三趾马红土”(第三纪末期)中,产三趾马化石很多。

图34新生代哺乳动物——猛犸象

猛犸象,第四纪中期至晚期生活在北半球寒冷地区。身披长毛,形体庞大,可高达5米多。我国东北和内蒙古曾找到猛犸象的牙齿和骨骼化石。在西伯利亚冰冻着的泥土里曾挖出毛肉完好的尸体。

地质出版社

传播自然资源知识

-

长按扫码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ly/11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