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长清水清十八长清之泉二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刘懿

长城长清水清

长清,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神秘而又风韵无限的地方。

据查阅多种史料,长清的来历有两个不同而又相近的解释:一种是以境内的齐长城和大清河而取;另一种是以齐长城和清水而取。

最早出现“长清”二字是在隋开皇十四年(年),从那时设立“长清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而齐长城则更遥远了,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是在世界长城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因而被称之为“长城之父”。其西起古济水,(即今天长清区的孝里镇广里村一带),东至黄海之滨的黄岛,全长.9公里。长清是齐长城的源头,横穿全区4个街镇。境内经过座山头,绵延97.8公里,占整座齐长城的近六分之一。而据考齐长城先是由西段筑起,其意义就更大了。

本人自年参与《山东省齐长城志》(长清段)的拍摄以后,就再也难以割舍对她的挚爱。“十年磨一剑”。这十年中,每年都要到齐长城中的某一段去几次甚至十几次。每当汗流浃背地登上齐长城或是齐长城沿线的某座山寨、某个山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体会。勤劳善良的祖辈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可以说是“血水”)在齐鲁大地上筑起的这一道铜墙铁壁,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她是一段远去的文明,于今的意义已不只是一道建筑,而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一部血泪史。因此,始终不敢懈怠,用手中的相机了解她、记录她、宣传她成为了我这些年给自己强加的一项任务。

既然长清是由齐长城和清水得名,因而山水相依、城水并存,组成了长清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齐长城西起黄河,穿过清水沟、宾谷河、中川河和若干条小河,一衣带水。加上还有济南72名泉中的五个名泉及境内的泉,为“长清”锦上添花。因此,《长城长清水清》这个标题就成了这个专题的首选。用影像以齐长城为主线,记录长清的山水风情。其中,有纪实,也有艺术渲染,但主要还是尊重历史,多以纪实片为主。权做对这十年来自我考核的一份答卷吧......

长清之泉(二)

长清区系泉城新区,泉水十分旺盛。泉水区主要地处泰沂山脉西北麓,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山前平原;东、南部山区山峦起伏,川谷纵横,岩石裸露,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奥陶系灰岩岩溶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后汇流,由于地堑断层阻挡,在破碎带裂隙处涌出地表。长清区的泉水分布较广,涌水量较小,主要分布在万德、张夏、马山、五峰、双泉、孝里等街镇的山峪中。年4月2日,由济南名泉研究会、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组织的济南新七十二名泉评审结果揭晓,长清区的袈裟泉、卓锡泉、清泠泉、檀抱泉、晓露泉位于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列。

在长清区境内,除有5处泉池名列济南新七十二名泉外,还有处已知泉点分布于境内的山地丘陵间。其中“皇姑井”、“满井”等泉每到雨季,泉水满过泉池涛声阵阵、一路欢歌,流入南大沙河和北大沙河,形成了两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很多泉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是美好的传说......

白鹤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南,卓锡泉东约18米崖壁下。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泉池石窟状,泉水自窟壁缝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白鹤泉”石刻,行书涂丹。与卓锡泉、双鹤泉构成“五步三泉”景观。双鹤泉位于灵岩寺千佛殿南,卓锡泉南七八米处。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池为南北向双池,南池壁上题“双鹤泉”三字。与邻近的卓锡泉、白鹤泉水汇为小潭,名曰“镜池”,又称“功德池”。池边原有“卓锡亭”,建于清乾隆年间。今卓锡亭已毁。“双鹤”、“白鹤”、“卓锡”三泉相邻,有“五步三泉”之说,被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甘露泉位于灵岩寺大雄宝殿东北米处的“乾隆行宫”遗址东崖下。因自石隙似露珠般流出,清洌甘美而得名,旧有“灵山第一泉”之称。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池石砌长方形,长5.7米,宽1.1米,久旱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泉名石刻,为乾隆皇帝御笔。历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经,清代的施闰章、姚鼐、王培荀等咏诗撰文赞美此泉。乾隆皇帝曾在这里建行宫并多次驾临,每次均有诗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甘露泉》诗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观澜每至小徜徉。设云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谁果尝。”如今,池壁上尚存有乾隆帝咏泉诗刻数方。泉池西侧10余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山东巡抚彭黯所书“活水源头”巨字刻石。

飞泉又名“滴水泉”。位于灵岩寺风景区崇兴桥南约0.5公里处,灵岩路观音院内。泉从悬崖半空泻下,故称“飞泉”。水弱时,串串水珠沿崖壁滑下,故又称“滴水泉”,山崖被称做“滴水崖”。飞泉泻下汇入长50米、宽19米的石砌长方池,常年不涸。飞泉一带石润水滴,淋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颗颗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为“雨花岩”,并有“未见飞空天女散,落来岩际尽天花”(清道光《济南府志·卷首》)的诗句。此处上临峭壁飞泉,下接清溪潺潺,溪岸芳草萋萋,岩壑松柏森然,青萝垂挂,被古人列为灵岩八景之一。

朗公泉位于灵岩寺风景区,朗公石东南十八亩地北。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均载。属季节性泉。

大王泉位于万德镇大王村。泉水从岩缝中涌出,流入边长为0.85米的正方形泉池,再汇入小溪。水量很大,饮用观赏俱佳。

龙居泉位于万德镇坡里庄龙居寺遗址。泉自山隙中流出,水流较大,水质清澈甘甜。泉池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1.1米,深2.5米,常年不涸,据传当年寺僧余人均以此泉为饮用水源。龙居寺创建于元代,属“四大名刹”之一的灵岩寺的下院。此寺三面环山,山势像条俯卧的巨龙。龙居寺原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各殿内塑有泥像。现仅留有大佛殿,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殿前有明弘治、清乾隆年间《重修龙居寺碑》两通和千年银杏树一棵。寺南群山高崇逶迤,建有齐长城。

御泉(黄泉)位于万德镇黄泉村北。原称“黄泉”,年在此地举办“樱桃节”时,根据乾隆皇帝赐名传说改称“御泉”。泉水自岩隙涌出,流入水泥方池,清澄甘美,是村民主要饮用水源。泉边有2株树龄逾余年、树高5米、树冠占地40平方米的樱桃树。相传,当年乾隆皇帝赴灵岩寺时曾到此处。乾隆喝了泉水后,顿觉神清气爽,遂赐名“御泉”,并称两株樱桃树为“夫妻树”。龙潭位于万德镇宋家园村西南龙王庙北侧岩壁下。潭池长6.5米,宽5米,常年积水。庙南有龙潭水库,两岸青山绿水,环境幽雅。

神宝泉位于张夏镇小寺村南山下,方山之阴。清、民国《长清县志》和清道光《济南府志》均载。此处为神宝寺旧址,泉以寺得名。清代《灵岩志》载:此地“凿井不能得水,土民于泉源凿池蓄水,遇秋泉旺,则溢出成溪”。现在泉涌处安装水管引水流入村头石砌井形水池。水池口径3.9米,久旱不涸。泉水清洌甘美,已被开发为神宝泉矿泉水。据传神宝寺由东晋高僧朗公所建,初名静默寺,南北朝时期遭破坏。北魏正光年间,法定禅师云游至此,重修此寺,并据寺北的宝山和神谷而取名神宝寺。后来法定又在与神宝寺一山之隔的方山之阳修建了灵岩寺。随着灵岩寺规模不断扩大,神宝寺规模愈见其小,故俗称“小寺”。当地人流传着“先有小寺,后有灵岩”之说。后神宝寺废圮。

于盘泉位于张夏镇于家盘村北,五郎山腰。水自岩缝流出,流入石砌方池,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卧龙泉位于张夏镇莲台山张仙祠东北。泉池石砌长方形,长0.68米,宽0.42米。泉水甘冽,终年不竭。

咋呼泉位于张夏镇莲台山玉柱峰西侧崖下。为季节性泉。盛水期,泉从水桶粗的岩孔涌出,水声轰鸣。在莲台山“莲台胜境坊”南40米处的山崖下,还有两眼山泉,无名,常年不竭,清洌甘美,煮沸后无垢,常有人来此汲水。

长寿泉位于张夏镇莲台山丁庄村东山脚下。泉池始建于明朝。泉出自木鱼石岩层。据《本草纲目》记载,木鱼石有“益脾、安脏气、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丁庄村有“长寿村”之说,盖因村民常年饮用此泉水,遂名为“长寿泉”。

朝阳泉位于张夏镇王家泉村东。距村东米有一石刻佛像,雕刻于隋唐时期,人称“朝阳佛”,朝阳泉位于朝阳佛下,因此而得名。泉池为长方形,水泥修筑,长3米,宽1.6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甘甜可口,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王家泉位于张夏镇王家泉村南。泉池南北对列,一为天然石池,一为石砌方池。水质清澈甘美,终年不竭。池口半弧形覆盖,为村民饮用水源。泉周山势嵯峨,林木葱郁。东南侧山崖处,有唐至金元摩崖造像70余尊,保存较为完好。

白虎泉位于五峰山东南白虎峪。民国《长清县志》有载。泉从水泥塑成的虎口中涌出,注入直径1.2米的泉池。所在白虎峪,为昔日五峰山内八景之一,现在此建成“百鸟林”。

润玉泉位于五峰山街道润玉泉村中石崖下。民国《长清县志》有载。因泉自山崖流下,状如飘雨,取名“润雨泉”,后依音改称今名。原泉水沿山岩漫流,没有泉池。后为方便乡民提水,临崖凿池。泉池方形,池口边长1米。池旁立“润玉泉庄”石碑。泉水盛时溢出池外,沿街漫流。池畔立年润玉泉《重修碑碣记》。此泉北四五十米处,另有一泉,水势不及润玉泉,池畔亦立有“润玉泉”泉名石碑。润玉泉村西、北方,青崖寨、黄山顶等7座山峰锦翠如屏,昔日被称做“润玉七峰”,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

明泉位于五峰山街道西马庄村西,滚球山(滚栗山)东。泉水出露形态为岩隙渗流,水沿崖坡漫流,在朝阳照耀下,闪烁明亮如镜,故名。此景被称做“明泉早照”,昔日列为五峰山外八景之一。为自然土石泉池,不规则形。属季节性泉,年8月泉水普查时已断流。

玉珠泉位于崮云湖街道土山村东南,崮云湖大桥西约百米路南,小白顶山脚下。清《长清县志》和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称在“崮山南三里许,出山崖下,状如井筒,水与地平,深不过二尺余。虽大旱,河井皆干,而此泉不竭。附近数十村庄、崮山驿马,皆需此水。灌溉近泉地数十亩,不费人力”。民国《长清县志》作“东泉子”,称“在山茌区土山庄,水颇旺,附近灌田若干亩。世俗天旱,乡村祈雨者多来此取水”,并称此泉“冬温夏凉”。今泉水水势依然。泉水量大且清洌甘美,是居民主要饮用水源,亦兼以灌溉。泉水出露形态为岩缝渗流。水自土崖下三个碗口粗的洞穴中流出,北流10余米,汇入一石砌长方形池,池长7.3米,宽3米。再从池壁溢水口泻出,沿小溪东流,入崮云湖。崮云湖偎依青山,波光粼粼,景色秀丽。近年土山村投资30万元,对玉珠泉进行开发。由崮山籍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泉名碑矗立泉边,泉西侧建有一亭,泉北侧修筑有三个大小不等的蓄水池,成为崮云湖畔一大景观。

皇姑井(韩姑井)位于崮云湖街道皇姑井村南。清《长清县志》、道光《济南府志》均收录。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泉池圆井形,井口直径0.8米,井深5米。关于此泉的由来,清《长清县志》载称:“韩姑井,在县东南十五里,地名池子村。山枯无泉,居民苦之,韩姑毅然募工,穿凿数丈始及泉。人咸德之,遂呼今名。”韩姑井改称皇姑井,与一段传说有关。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当时正值酷暑,乾隆皇帝和随从口渴难耐,恰遇韩姑。乾隆皇帝上前询问,何处有水解渴?韩姑见是外乡人,便热情地指引乾隆皇帝来到韩姑井边,取水送与乾隆。乾隆喝到甘甜的泉水后,龙颜大悦,便认韩姑为干女儿。韩姑做了乾隆皇帝的女儿,自然成了皇姑,“韩姑井”便改称“皇姑井”。昔日,皇姑井北侧有几通清代立的石碑,南侧还有一座皇姑庙,庙内大殿供奉着皇姑。“文化大革命”期间,皇姑庙被拆除,石碑被砸,碑文内容已不得而知。此泉水势甚旺。民国《长清县志》载“夏秋间,水自井口涌出。虽大旱,水亦不竭”。今况依然。泉水从古井汩汩喷出,高出井口约20厘米,随后涌进北侧蓄水池中,水盛时,泉水喷出井口半米多高,十分壮观。皇姑井不仅供本村,也供附近村庄饮用。过去只有一个井口,因井口小,取水者多,经常发生同时打水彼此碰破水罐的事情。20世纪50年代,村民在泉眼上方搭建成两个井口,遂成一泉两井格局,这样既避免磕碰,又方便村民取水。

水泉位于文昌街道水泉峪村东。为一古老井泉,井口方形,井壁石圆形。井旁有碑,碑文已漫漶不清。不远处有一石砌塘湾,湾旁有年水泉峪大队修建幸福水库竣工纪念碑记。

丰施泉俗称马尿泉,位于双泉镇马山西。泉池为石砌圆井形,井口直径1.1米。泉水常年不竭,水质佳,为村民饮用水源。

鬼谷泉俗称马眼泉,位于双泉镇马山西南。泉池长方形,石砌,长0.9米,宽0.4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农业灌溉水源。

膑谷泉位于双泉镇马山西南,鬼谷泉南米。泉池长方形,石砌,长0.7米,宽0.4米。山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农业灌溉水源。

饭汤泉位于双泉镇马西村东山坡。传说当年马山奶奶烧饭汤救薛仁贵兵马时,放瓦罐的地方形成一泉,故名。泉池不规则,石砌。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

双泉位于双泉镇双泉庵水库东。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由两个泉池组成,故名双泉。一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2.1米,宽1.1米;一泉池为假山石垒砌,不规则形,最长处2.04米,宽1.95米。池内常年满水,溢出流入泉北湖中。

满井泉位于双泉镇满井峪村西南。泉池系天然石井,井口长1.17米,宽0.78米。水常溢出井口,故名。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雨季,泉水自井口喷出,形似水柱,漫井而出,沿石渠汇入宾谷河。

黄立泉位于双泉镇黄立泉村东南,村以泉名。传说因泉边有黄鹂鸟栖息而得名“黄鹂泉”,后讹称“黄立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深约8米、宽约3米的岩洞深处石隙中流出,伏流至洞口前长2.72米、宽1.08米的石砌长方池。居民引水入村内的上、中、下三池。为居民饮用及农田灌溉水源。泉水清澈甘冽,终年不竭。水盛时直接从洞口溢出,在村中纵横流淌。冬季,泉流处终日雾气蒸腾。泉东五六十米为三教堂遗址,周围岩崖峭立,松柏森郁,翠鸟啾鸣,景致清幽。

圣仙泉位于双泉镇李庄村东台山西坡。李庄村历来缺水,村民通过管道引此泉至村东直径1.3米石砌圆井形水池内,供全村人饮用,也用于农业灌溉。后因该村多长寿者,故当地村民称此泉为圣仙泉。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属季节性泉,年8月普查时已断流。

上水泉位于双泉镇大张庄上水庵东15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池为自然水坑,长7米,宽6米,水较浅。池内杂草丛生,泉水溢出流向山下。泉池附近有一古庙,因泉而名上水庵。

五眼井位于双泉镇五眼井村天齐庙南。外表看是一字排开的五眼井,实际是一泉,泉池上覆四块条石,间隔成五个井眼。泉池石砌,长5.34米,宽1.45米。该村原名魏家庄,后因泉改称“五眼井村”。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势旺盛,枯水季节,水亦不竭,为村民饮用水源。泉东北约百米处是一断崖,盛水时,泉水汇流成溪,流下断崖,形成飞瀑,声如狮吼虎啸,蔚为壮观。泉旁立清嘉庆二十四年()《合庄重修官井建立碑记》石碑。

王庄泉位于双泉镇王家庄九顶莲柱山,又名“神泉”。泉水自山石岩缝渗流而出,常年不竭,雨季丰沛,为村民饮用水源。泉水汇入石砌长方形泉池。池长5.44米,宽3.3米。传说,从前这一带闹瘟疫,一天来一老者手拿拂尘往山下扫了一下,山下便涌出一泉,人们喝泉水很快痊愈。众人大悟,原来是太白金星下凡救人,便称泉为“神泉”。后来,人们依此神话传说,曾在泉水上方建金星老爷庙。

张家井泉位于双泉镇大张庄。泉池为石砌长方形,长0.83米,宽0.61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为村民主要饮用水源。

青龙潭位于孝里镇大峰山峰云观东侧。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山崖下石穴中流出,汇入洞内石砌长方形泉池。泉池长2.13米,宽1.25米,池壁镌“青龙潭”三字。为峰云观道士饮用水源。

豆腐泉位于孝里镇大峰山峰云观北岩洞中。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四季不涸,水自面积20多平方米石洞的顶端滴下,落于洞内,叮咚作响,颇有情韵。泉池井形,直径2.45米,是大峰山著名景观。洞外古柏耸立,杂木悬生,青苔铺绿,浓荫幽深。

璇玑泉位于孝里镇大峰山璇玑洞。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池长方形,自然土石池岸,长1.99米,宽1.13米。

玄天泉位于孝里镇大峰山璇玑洞旁。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积水成池。泉池人工凿成,不规则形,长3.1米,宽2.9米。泉旁岩壁有石雕佛像。

大泉位于孝里镇大峰山主峰西北侧三教堂遗址处。泉池石砌长方形,长0.59米,宽0.38米。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岩缝流出,常年不竭。此外,三教堂遗址下侧,璇玑洞西北约米、峰云观西约米处,各有无名山泉,或顺势漫流,或蓄水为池,皆常年不竭。

龙泉位于孝里镇龙泉官庄村西。泉水出露形态为渗流,常年不竭、水量颇丰,泉水自山西、南两面流入长5.7米、宽2米、深6米的石砌水池。池口棚盖,留有三个长方形取水孔,可同时供三人提水。龙泉寺建于唐初,遗址在村北,占地五六亩。当年龙泉寺内,钟、鼓二楼东西分立,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巍峨壮观。寺院内僧侣众多,香火兴盛。传说后来,因为寺里和尚对一个过路赶考举子起了歹心,等那举子高中之后,便奏请皇上,扒了龙泉寺。寺里的和尚和香客都转移到了灵岩寺。原比龙泉寺冷清的灵岩寺,香火从此兴盛起来。因此当地有“毁了龙泉,兴了灵岩”之说。

汇宝泉位于孝里镇房头村东。泉池石砌长方形,长7.7米,宽4.4米。泉水自池底岩缝涌出积于池内,溢出后流入西侧直径约20米的自然水塘。塘深如潭,水色墨绿,可资灌溉。

黄崖泉位于孝里镇南黄崖村东首。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势旺盛。泉池圆井形,直径1.5米,深约10米,从未干涸。雨季,水自井口溢出;旱季,水深亦在8米以上。大旱年份,方圆八九里的村民均至此汲水。夏日,水中可见小鱼虾,乡民传与海通,故又称此泉为“海眼泉”。

济南是“泉城”,而长清又是泉城的一部分,因此,众多的山泉水势极其旺盛,滋润着长清大地,哺育着长清儿女。每当走进一处处山泉,都有不同的感受:有的远处就能听到轰鸣的流水声、有的却悄无声息地溢出泉池;有的像多情的少女含情脉脉地等待着心上人、有的却像下山的猛兽杀气腾腾;有的柔情似水、有的水滴穿石......总之,水是万物之魂,有了她,才有生命;有了她,才有生机。她和横亘在长清大地上的齐长城一柔一刚,相得益彰,组成了长清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53万长清人民,形成了祖国东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篇只展现了长清泉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属季节性泉,恕不一一展示。)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zz/80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