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宗教信仰
1.中国人崇尚多神信仰,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叫“释子”。
3.禅宗六祖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神秀主张“渐悟”,为北禅。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4.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明朝时的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当时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了感谢他教化众生的恩德,尊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但是他当时并未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觐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5.班禅的称号略晚于达赖。清顺治二年,领兵在藏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削弱和分散达赖五世的政教权力,尊扎什伦布寺的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是班禅称号的正式开始。事实上,罗桑却吉坚赞算四世班禅,前三世为追认。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同达赖一样,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6.“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为“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瓦齐尔”是梵文,“达赖”是蒙语,“喇嘛”是藏语。“班禅额尔德尼”意为“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其中“班”是梵语“班弟达”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译音,“额尔德尼”是满语。
7.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人生面前,人只能采取消极躲避的办法,尽力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和“八苦”。“无常”是说人生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这两点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八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恼。造成这种种痛苦的原因,既不在于神灵,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在于人自身的“惑“(贪婪和痴迷”和“业”(行为及意识活动)。二者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为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的,这就叫“涅槃”、“解脱”。
8.从基本理论和主张看,佛教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是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后来流行于东南亚各国,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指斥传统的佛教只讲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认为自己是能把一切众生就出苦海运往幸福彼岸的“大乘”,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世界有无数个佛,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它后来流传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称为“北传佛教”。
9.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灭佛事件,叫“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10.关于佛教,有反佛和融佛两种观点。“融佛”力主儒学与佛教、道教与佛教互相融合,这种思潮在魏晋时已很明显,认为佛的“五戒”和儒的“五常”可以调和一致,有的则主张三教合一。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挥,到宋代达到了顶峰,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张商英,他认为儒是治皮肤病的,道是治血脉病的,佛是治骨髓病的,三教相通,可治根本。佛教自身为了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也极力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和传统。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此后的反佛思想就很微弱了。
11.比较早的反佛思想家是南北朝时的范缜,是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唐朝的傅奕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士编为一本书,叫《高士传》,以教育后人,后来失传了。狄仁杰也是唐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之一,曾上书武则天,指出佛教消耗社会才会给封建政权造成的巨大威胁。唐中宗时又有辛替否强烈反佛。中唐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是韩愈,他是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上反佛的,曾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12.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以犍陀罗和阿旃陀为代表,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
13.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的道场。
14.佛教四大禅林指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寺。
15.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省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始于北魏年间,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年),特点是大佛较少,古人题记、碑刻及洞壁浮雕丰富多彩。敦煌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是一个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公元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藏经洞,内藏从4世纪到10世纪的各种珍贵文书、文物五六万件,是研究中国文化极宝贵的资料,但三分之二以上的敦煌遗书被外国人所掠夺。洞内的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此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敦煌学”。
16.河北三大古迹是:“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城里的活菩萨。”
17.《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我国从宋开宝四年开始刻印,最早在四川成都刻成,是为蜀版《大藏经》。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雕印的《大藏经》,称为金版《大藏经》。
18.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故名“石经山”。石刻佛经始于隋代静琬和尚。
19.年6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一枚佛指灵骨,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唐代帝王曾多次从寺内迎佛骨进宫内供奉,韩愈为此曾向唐宪宗呈交《谏迎佛骨表》。明代帝王后妃也曾到寺内进香,因而产生一个戏剧曲目《法门寺》。
20.东汉时张陵创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治达三十多年。张角等奉《太平经》为经典,创立太平道,以老子为教主,发动黄巾起义。
21.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又称“大道”。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即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
22.道教的胜迹也遍布天下,数量仅次于佛教。因道教早期不设神像,到宋代以后才普遍供奉,所以道教造像和道教石窟十分有限,艺术水平也不如佛教。道教一般把位于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当作最早的也就是第一座道观,相传是老子于函谷关讲《道德经》,尹喜筑台。
23.太清宫,在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东汉桓帝时开始修建道观,宫内尚存唐玄宗所书《道德经注碑》。天师道历代天师道场是上清宫。全真道第一丛林是北京的白云观,庙为唐代始建,金代称太极宫,元代因丘处机在此掌教,改为长春宫,明代改现名。另外还有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
24.道教名山很多,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著名的道教名山有被称为“第二小洞天”的泰山、“第四小洞天”的华山、“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还有青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等。武当山旧称“太和山”,山顶有全国最大的铜殿。
2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即民间所供真武大帝。
2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朝拜中心是麦加的克尔白庙。所谓“伊斯兰”,是阿拉伯文“顺服”的意思;“穆斯林”是阿拉伯文“顺服者”的意思。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后来流行于亚洲大陆和非洲的大片地区。尤以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为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大国。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该教信奉的《古兰经》里,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等。
27.伊斯兰教的拜功每天要礼拜五次,分别叫作晨礼(日出之前)、晌礼(午后)、晡礼(午后四时)、昏礼(日落以前)、宵礼(晚上)。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作集体礼拜,称为聚礼。在礼拜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涤罪,洗全身为大净,一般在参加聚礼前进行;洗身上某些部位为小净,一般在举行小礼拜前进行。斋功指除了病人、孕妇、婴儿、旅行者和作战士兵外,都必须在每年斋月,即回历九月,把斋一个月,从凌晨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朝功指身体建康和有经济能力的教徒一生中要去麦加克尔白神庙朝觐一次,朝觐活动在回历12月上旬进行,最后一天正好是宰牲节。
28.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的统治集团不断运用军事和商业手段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在它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围绕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不断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进而发展为宗教派别。由于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由于它一开始就拥有宗教武装,因此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军事冲突。其教派名目繁多,对立情绪相当严重。
29.伊斯兰教一般来说分为两大对立派,即逊尼派和什叶派。伊斯兰教把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最初有四大哈里发,即阿布·伯
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这四人中,只有阿里与穆罕默德一样出身于哈希姆家族。逊尼派认为,四大哈里发都出身于古莱氏部落,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因而落得历代哈里发的支持,成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中国穆斯林也属此派。
30.什叶派是在同逊尼派的斗争中形成的,创始人为阿里,其拥护者宣称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是穆罕默德的真正继承人,并推崇阿里为永不犯错的“超人”。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什叶派一直受到逊尼派的镇压和打击,其内部也因主张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派系,它主要在也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流传。
31.在中国,伊斯兰有新老两派之分,两派并无多大差别,都遵循伊斯兰教规,重视伊斯兰教的习俗,只是新派强调革新,主张“中阿并重”的经堂教育。此外,在新疆地区曾有过白帽回(白山派)和黑帽回(黑山派)之分,20世纪初已湮灭。
32.现存伊斯兰教胜迹有四大清真寺,分别是(1)广州怀圣寺,寺内有光塔,始建于唐代,传最早为唐代初年来华传教的阿拉伯人宛葛素所建;(2)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后,耶路撒冷人阿哈马重修,寺内有石刻阿拉伯文《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3)扬州仙鹤寺,传为南宋时来华传教的普哈丁所建,是中阿风格相结合的产物;(4)杭州凤凰寺,又名真教寺,创建于唐代,元代阿老丁重修,现存大殿仍为元代遗物。
33.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艾提[上乃下小]清真寺,是清代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西安市的化觉寺,相传为唐代所建,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完全采用中国的宫殿式。此外,北京牛街清真寺、宁夏同心清真寺、上海松江清真寺、山西太原清真寺等都比较古老和著名。
34.公元年,罗马军事统治者君士坦丁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肯定了基督和圣父(天主)的同体信仰。公元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35.基督教于公元年分裂为两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由于德国人马丁·路德领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闵采尔掀起的反教会的农民斗争,代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教新教应运而生,并宣布脱离罗马公教(天主教),因其对罗马公教抱抗议态度,而称为“抗议宗”。
第八章古代教育
1.中国的封建社会很重视教育,表现在: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2.“教”是会意字,意思是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的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说明其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育”是形声字,它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古人认为颠倒之子即不顺之子,也即不孝之子,以骨肉之情感化、教导不顺之子谓之“育”。由此可见,“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当然,培养的手段离不开棍棒政策。
3.最早把“教育”连起来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向奴隶主贵族子弟单独传授礼乐和御射,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且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教育。据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有文物作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殷商学校的名称有庠、序、学、瞽宗等。从文献记载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5.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周天子的学校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当时的教育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则为六艺:礼(规章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培养道德高尚、热爱人民、对人民有益的人。
6.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古书中说的“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他的儒学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政、文等才能的培养。当时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的是墨学。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双轨制。
7.战国时齐宣王曾在都城设立稷下学宫,并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就曾担任这个职位,他所作的《劝学篇》,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8.封建制度确立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们就读。汉代的学校也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而以官学为最发达。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是始于汉武帝时的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公元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汉代的地方官学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汉武帝时只有郡国学,即郡与国的地方官学。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
9.魏晋南北朝时,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弟子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设博士、助教等训教国子。南朝的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系科。
10.隋唐时统一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11.唐代仅中央设立的学校就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通称为“六学二馆”。六学属于直系,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它们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性质。二馆属于旁系,都是大学性质,即弘文馆和崇文馆。弘文馆归门下省管辖,崇文馆直归太子东宫管辖,二馆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仅限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旁系学校除二馆以外,还有太医署管辖的医学、秘书省管理的小学(二馆的预备学校)。直系除六学外,还有祠部管理的崇玄学(学习老子、庄子等)。唐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在入学分科考试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制度。各学分科都按其学习内容规定修业年限,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旬试、岁试及毕业考试,不及格必须重学,三次不及格者,延长学习年限九年;仍不及格,则勒令退学。唐代明文规定,学生要向老师行束脩之礼,所谓束脩,就是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礼物轻重因学校的性质而异,国子学和太学,每人送绢三匹;四门学二匹,其他学一匹,绢之外还有还有酒肉,数量不定。送礼时还要还要举行一定的缴纳仪式,目的是密切师生关系。唐代六学中有不少外国留学生就读,如新罗、百济、高丽、日本等国,其中以日本学生最多,对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12.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习惯上称作国子祭酒,一般都由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儒家学者担任。北京国子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国子监的副职是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全监事务,类似今天的常务副校长。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办公;典簿,坐典簿厅办公;典籍,坐典籍厅办公,类似今天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任此职;博士和助教,分坐博士厅和六堂工作,负责讲解经义,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师和讲师。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13.书院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贞观九年遂宁人张九宗建立的书院,但只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机构,还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见于史书记载的书院是唐开元六年的丽正修书院,开元十三年设立的集贤殿书院,均设于宫中,用于整理和校勘国家藏书。大约到唐代中晚期,一些私人书院才开始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14.宋初四大书院有:湖南衡阳市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市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或者说有河南登封市的嵩阳书院(太室书院)而无石鼓书院。史书记载的宋初大书院有六个,分别是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江苏句容市),都因得到皇帝的“御赐”而名扬天下。
15.南宋四大书院指张栻主持的岳麓书院、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主持的丽泽书院、陆九渊主持的象山书院。此外著名的书院还有江西省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即鹅湖之会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的白鹭洲书院,文天祥曾就学于此;福建省尤溪县的南溪书院等。
16.元代由中央政府在燕京设立了太极书院。
17.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
18.古代的家庭教育最著名的例子是孟母三迁。从文献记载看,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最早应当始于西周。趋庭是古代承受父教的同义词,出自《论语·季氏篇》。
19.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年,颜之推搜集历代家教典故,结合自己的家教实践,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明清以后,家训更为流行,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20.旧时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是“三百千”,指《三字经》、《百家姓》(宋代)、《千字文》(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此外还有明代程登吉编写的《幼学琼林》。
18考研,最新资料!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