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济南长清区双乳山村村民在开采山石时,发现山上石层中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村民们层层上报,长清区文物局何局长马上意识到很可能在发现了古墓,于是他马上打电话给山东大学考古系任相宏教授。任教授闻讯后迅速赶往现场进行勘察。
面对两段石壁中间的通道以及石壁上的累累凿痕,任教授认为这应该是一座古墓。经过对墓道的封土层探测,最深处有14米,加上外露的墓道该墓的墓室深度竟然达到了22米。如此规模依山而建的陵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绝非常人所能负担得起的。
墓主人之谜
该墓北边5千米处即为卢国故城,卢国故城是西汉济北国的都城所在。内外双甲字形大墓极为罕见,所以该墓被推断为某位西汉时期的济北王陵。
汉朝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认为秦之所以快速被灭亡与缺少勤王的诸侯有关,异姓王也不可能与皇帝一条心,所以他与大臣们杀白马歃血为盟,君臣共同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高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低估了权力对人心的诱惑力。刘邦驾崩后,吕后专权将白马之盟抛诸脑后,大封诸吕,在吕后的高压之下,刘姓诸侯王只能忍气吞声,静待时机。吕后去世后,齐王刘肥之子朱虚侯刘章联合周勃、陈平诛杀诸吕。齐王一脉在平定诸吕之时立有大功,却因齐王舅父驷钧过于强势,被诸位大臣所忌惮,齐王刘襄因此错失了成为皇帝的机会,同时相对低调的代王刘恒最终入主未央宫。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年),刘襄三弟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第二年,刘兴居趁汉文帝御驾亲征匈奴之时谋反,兵败后刘兴居自杀。刘兴居在济北王位时间短,根本无力营造如此规模的陵墓,墓主不可能是他。
第二位济北王是刘襄之弟刘志,刘志为济北王十年后被改封菑川王,墓主为他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第三位济北王是淮南王刘长之子刘勃。七国之乱时,身为衡阳王的刘勃并未参与,汉景帝为了表彰刘勃,封他为济北王。两年后刘勃去世,他也不可能修建如此规模的王陵。
剩余两位济北王为刘胡和刘宽父子。
通过走访附近的民众,任教授得知有位村民曾在采石场附近找到过一部分铜钱,经辨认这些铜钱为五铢钱。五铢钱,发行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年),如果这些五铢钱是用于下葬时祭祀时之用,从时间看刘胡和刘宽父子都符合这个条件。
车马器与玉覆面
在汉墓的清理过程中,陆陆续续出土了马匹骨架以及马车的配件,这些车马器均为青铜鎏金材质,虽然它们深埋于地下达两千年之久,但依旧金光闪闪。如今在济南市长清博物馆依然可以看到这些车马器的昔日风采。从车马制度来看,这是一座王陵并没有错,专家们都期待能出土一套玉衣。
玉衣是汉朝皇帝或诸侯在下葬时穿着的由玉片制成的外衣,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穿着玉衣可以保持身体不腐。清理完毕后,考古工作者也没有发现玉衣,仅清理出一套玉覆面。玉覆面为玉衣的最初形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覆盖的人体范围也仅限于面部。
玉在古代有寓意品德高尚之意,这座济北王墓使用了极少的玉器,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被剥夺了使用玉器的权力。
在《汉书》中对于刘胡和刘宽的记载仅寥寥数语,却透露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刘胡在位五十四年后去世。刘胡之子刘宽即位,刘宽与其父王的王后和姬妾有染,此事有悖人伦,且有诅咒皇帝的行为。汉武帝时期发生过多起巫蛊事件,刘宽的诅咒行为犯了大忌,汉武帝派遣大鸿胪召见刘宽,刘宽自知难免一死,自杀而死,济北国被废除。
子式王胡嗣,五十四年薨。子寬嗣。十二年,寬坐與父式王后光、姬孝兒姦,誖人倫,又祠祭祝詛上,有司請誅。上遣大鴻臚利召王,王以刃自剄死。國除為北安縣,屬泰山郡。
济北王的突然薨逝,这座规模宏大的王陵也成了一个半成品。双甲字的外甲字尚未完工、墓道也没有完全凿平济北王就匆匆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