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而居济南大学与山东财大的缘分与纠葛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http://m.39.net/pf/bdfyy/
一、顽石与仙草,缘起前生济大的前身主体之一济南联合大学,建校之初(时为济南师专),选择了当时还比较荒凉济南市区南部,即现在的舜耕路,后来本地陆续迁入了各省直市直单位的宿舍,慢慢变得繁华起来。年,山东财经大学的前身主体之一山东财政学院建校,选址舜耕路40号。与济南联合大学比邻而居。一所是市属高校,一所是部属高校(财政学院最初财政部与省政府共建,以部管理为主),原本毫无联系,却因为比邻而居,有了些许缘分,就像红楼梦里的顽石与仙草,因为比邻,注定牵绊与纠葛。90年代初,财院初创,因为要解决在校职工的住宿问题,打算建设教职工宿舍楼,当时财院财大气粗(财政部隶属),建宿舍楼完全不差钱,但是很差地盘,因为教职工宿舍楼要离学校比较近,方便教职工工作生活,偏偏财院地盘就那么大,正苦于有钱没处花的境地,一筹莫展。正在此时,济南联大(校门口挂牌是济南大学,教育部备案的正式名称为济南联合大学,因此简称济南联大)因为是师范类院校,当时师范类院校有个传统,都要建立自己的附属中学以安排本校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建立附属中学也需要钱和地盘,因为是市属院校,那年头荒地也不值钱,所以不差地盘,市里大手一挥在济南联大对过批下了一大片荒地,但是当年市里的可远不如财政部那么有钱,所以在拨款的时候有些挠头皮,迟迟不见款项批复。一个有钱没地,一个有地没钱,双方这么近,彼此也了解,于是俩学校一合计,合作,共建美好家园!就这样,财院出钱,济南联大出地,在联大对过建立中学和教职工宿舍楼。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宿舍楼建好了,财院的老师有地方住了,但建好的中学本为联大的附属中学,于是济南联大堂而皇之地将该中学挂牌为:济南大学附属中学。这下财院不乐意了,我们出钱建的学校,怎么可以叫济大附中?于是交涉,双方争执的结果是该中学扔为济大附属中学,归济大管理,但校牌不能这样挂,改成了舜耕中学(即现在济南大学东校区对过的舜耕中学)。这算是双方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吧,从此以后,济南联大仍然灰头土脸地过日子(市属高校,没钱,招生范围仅仅局限于济南市,给省会很多考不上本科的孩子提供上本科的机会,民间戏称“本科垃圾箱”),反观财院那可算得上很风光了,财大气粗,仆从主贵,那可真是春风得意。这时,双方各自的另一前身主体院校,山东建材学院和山东经济学院正在各自的道路上走的波澜不兴。其实山东建材学院本也是血统高贵,本为原建材工业部下属的四大部属高校之一,但建材工业部风光了一阵后早早被撤销,建材学院也划归到省里管理,江河日下,和当时的财院难以比肩。山东经济学院倒是比较稳当,一直是省属院校,财经水平在省内还可以,但放眼全国,完全是小本生意。这算是两所高校前世的一些纠葛吧,本也不值多提,溯源一下校史,为接下来波澜壮阔的恩怨校史提供个注脚。先歇一下,再续。二、并校狂潮——机遇与命运历史的时间走到了90年代末,国家出台新政,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国家也开始注重高水平大学建设,于是开始了扩招和并校的狂潮,每个学校在行政权力的操作下开始了命运的大转折,在这个时代,留下来的,未必是上天的宠儿,被吞没的,也未必是被遗弃的孤儿。山东省在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不能敢为人先,高校并校也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新北大、浙大并校在90年代末尘埃落定的时候,山东才开始运作新山东大学的组建,年,新山东大学组建完成。这时候,全国性的高校合并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快到了接近末期。这种大背景下,省和市政府深感作为沿海大省的省会城市没有一所像样的省会大学是一种遗憾,于是设想在济南联合大学的参与下组建一所以省会名字命名的高校,并大力扶持为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既然是高水平大学,底子应该是深厚且有着相当实力的。然而,环顾省城,原本有这个底子的高校,山东工业大学已被山大吞并,剩下的山东师范大学因为是师范类院校,国家似乎规定要保留师范类院校,所以也不合适。于是省里有意促使山东财政学院和济南联合大学组建新济南大学。一方面两个学校离的近,比较容易整合,另一个方面山东财政学院的财经专业也具有相当的水平,组建后可以发展为财经类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想法很好,但操作的时候有问题了,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合校计划胎死腹中,并深深的影响到后来两所高校的发展。说到底这还是个心态的问题,当时财院还没有下放到省教育厅管理,仍然是部属院校,眼光那不是一般的高。估计是省里请教育厅出门洽谈合校事宜,财院闻听此事,大不乐意,认为一个部属院校凭什么被一市属院校吞并?尽管济南联大百般解释,这不是吞并,虽然合校后校名为济南大学,但是并不是现在的济南大学,现在的济南大学只是门口挂的牌子是济南大学而已,教育部备案的名称是济南联合大学,应该是两所学校的合并。但财院依然不从,省厅领导们碰壁而归,这算是得罪了省教育厅,也为后来的财院杯具埋下了伏笔。受挫后,省里选择了山东建材学院与济南联大的组建方案,建材学院起初也是想不通一个省属院校被市属院校吞并的事,但毕竟归省管,又做了解释,再加上建材有点被边缘化的趋势,惨淡经营出路难寻,也就想通了。这样年底两校开始组建,年3月,新济南大学组建完成。值得一提的是,表面上看,这次的组建是济南联大占优势,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济南联大无论学科建设和学术水平上完全不及建材学院,合校后的主要领导也都是以建材学院为班底的,所以,合校实质上是建材学院借壳实现了华丽转身的过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01年济南大学组建后,获得了省市的大力扶持,省市对济大倍加关爱,济大也从上到下散发着朝气蓬勃的精神,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从自信的校风上感受到了隐约的雄心壮志。然而,财院这边,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济大诞生不久,国家对高校实行归口管理,很多高校由中央划归地方教育厅统一管理,财院同样在列,也被划归到山东省教育厅管理,这下可算是被人捏在了手里。于是就有了未来十年两校堪称天地之别的发展历程。三.十年得与失这十年,有点是济大的独舞时间。土地和资金方面:省市无论是资金、土地、政策上都给予了它极大的支持,01年建校不久,即在济大西校区(原建材学院)东部接壤处批了一千余亩地,使济大向东拓展了大片校区,北部合并了省物资学校和省民政学校的校区(因为是中专,所以只合并了土地与资产,师资应该是分流了),使济大由原来的偏安青龙山一隅发展到半括青龙山。济大拓展了空间,开始建设新校区,据说投资了11亿。财院方面,这十年大家都看到了:山师要地,省里批,亩(长清),建去吧;山建要地,批,建去吧;山轻工、交通学院、女子学院、工艺美院要地,还是批,就连专科高职院校,照样批,独独财院在一边凉快,没办法,只好在后山金鸡岭山坡上建了几栋宿舍楼,远远满足不了扩招需求,甚至混到了要在附近舜玉小区租房子安排学生的地步了。倒是山经,好歹在章丘大学城要到了地盘,总算为后世的财经大学留了点储备。听说财院最终也要到了地,但应该是00年代后期的事了,期间错过了多少发展机遇让人感叹。扩招方面:啥也别说了,说多了全是泪。翻翻这几年的简章一目了然,济大年年以上,财院是+,山经大抵也是如此。这和学科建设有关,也和学校空间容纳力有关,而这两个方面,也侧面反映了济大的进步和财经大的踏步。学科建设的事等会再说。先说说分数线这件事,这十年财院唯一表现稳定的是分数线,始终还是强于济大,但这里面的原因值得分析,一是民间基本不了解学校的发展前景和历程,在选择上比较盲目,依然偏爱财经(尤其是文科生),依然还是停留在老眼光看高校,不知道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二是济大的招生规模庞大,分数线低是正常的事,但已经由建校之初的招不齐生源发展到现在的高于本科线十几分。也说明了济大在稳步前进和民间的逐渐理性。学科建设方面:综合性院校的学科全面就不说了,两者实在没法比较。说说硕士点的事吧,济大建校之初和财院以及山经都具备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年济大和财院的一级硕士点都是7个,山经和财院应该差不多,但和财院肯定有不少重复的学科,所以不能就说财经大前身的一级硕士点一共有14个,总之两校几乎是旗鼓相当的。过了近十年,也就是年申报博士点的时候,济大的一级硕士点已经发展到了19个,而财院和山经联合申报博士点当时的一级硕士点一共居然只有10个,几乎没有进步,即使正式合并成现在的财经大,一级硕士点也是10个,济大是20个……,二级的大家自己去看两校简介好了。政策方面:济大建校之初被省里确定为点发展的综合性高校之一,获得各项政策倾斜;05年调任以改革发展知名的原山东理工大学书记范至济南大学任书记;07年合并省医学科学院的师资力量成立医学院,大大增强了济大的力量,弥补了综合性大学没有医学学科的缺憾。财院和山经方面,…………还有各项等等,不忍遍数。总之,这十年,济大方面,快速前进,财院方面,是失去的十年。看了这些,不知当初因为心态而错失了大好发展机遇的领路人会作何感想?看到财院的学生仍然以分数线高而沾沾自喜,总以为藉此便可傲视群校,而不知道母校其实早已无法比拟当年。痛惜不已。四、机遇,还是机遇!再次转折中的蜕变当时针转到00年代末的时候,所有同一档次的高校再次面临学校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就是我们看到的年博士点立项建设单位申报工作。这次申报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自年起,教育部对博士点申报进行改革,把审批权限按名额下放到地方,博士点授权申报从2年一届拉长到8年一届(目的是遏制当时博士点迅速增长的状况)!并且严格了博士点申报条件,延长了建设周期,博士点单位申报难度骤然加大,所以这次申报的成败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命运和省属高校格局的重新洗牌。而当时山东省有资格申报的高校不在少数,聊大、山建、济大、山理工、烟大、山经、山财、鲁大等十多个高校都具备申报资格。在这里多提一下,省属高校较早获得博士授予权限的单位有山农、山师和省中医药大学,具体年份不详。后来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有山科大、青大(年),青科大和曲师大(年)以及青岛理工大(年)。任何一高校获得博士授予权对本校都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而这几所高校获得时间的先后顺序大体上也就是其在本省的高校综合实力排名(省中医和曲师大有点特殊),山农山师在省属高校中的综合实力我想应该是争议最少吧,青大和山科由于也是较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几乎也可以同山东山师比肩而位列省属高校前列也大体上是没错的。但,到了青科和青理工的时候就有点问题了,争议颇大,这个问题其实溯源一下也是好理解的,让历史倒退到年的时候来看一下:当时的青科大(青岛化工)和青理工(青岛建工)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那个时候其实他们排名并不高,作为专业型院校在省里有很多综合性高校都排在他们前面如烟大、聊大、济大等,但两所高校赶上了历史的机遇,在年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报改革之前,高校是可以通过二级博士点申报授予权的,这样青科大(年)和青理工(年)都是通过二级博士点拿到的授予权,并且直到年这几个二级博士点才升为一级博士点(注意这一点)。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走在了这几所高校的前列。尤其是年的申报工作,是改革前的最后一次申报,那一年全国有52所高校申报二级博士点,最终15个通过,竞争异常激烈,省里,青岛理工大胜出,济大等学校败退。原因我不清楚不敢妄断,听说是和硕士点培养年限有关,济大当时就差了一点点,山财山经同样如此。大体就是那时候开始,青科大和青理工压其他兄弟一筹,并持续至今。这也是目前这几所高校排名争议很大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也是和这件事有关系,那就是山理工、济大和财经大学在年申报一级博士点胜出并在年初顺利通过验收。这样的话,到年,省内除山农山师青大山科的一级博士点建设早并且全面,其他学校难以逾越外,青科大曲师大和青理工就不同了,因为到这一年,这青科大和山理工、济大以及财经大学的一级博士点同样都变成了3个,青理工貌似只有2个,曲师大不详,实力再次接近,并且到年6所学校再次申报一级博士点的时候站在了里同一起跑线上!也就是说省属高校未来是这六所高校你追我赶的局面,排名之争自然也就喧嚣尘上了。看到这里,大体也能表达作者的观点,高校没有必要争个一二三,但是批次是可以分出来的(实力客观存在),省内未来的大体情况应该是山农山师青大山科一个批次,青科大、山理工、济大、山财大、青理工、曲师大一个批次,其他有一级硕士点的一个批次,彼此之间难以逾越(8年申报一次!)。说的似乎有点远了,主要是让大家看到机遇对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顺便也了解一下省属高校的状况。让我们再回到济大与山财大的这次历史机遇上,非常庆幸,两所高校都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遇,可以在未来升到省内第二批次的平台上展开新的竞争,同样都进入了新的发展局面。但这次笑的最开怀的应该是财大了,这次财院和经院不仅通过了联合申报博士点而且促使了两校的最终合并,终获新生!就像十年前的济大一样,同样的朝气蓬勃,同样的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年8月,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政府签署协议,确定共同重点建设山东财经大学。同月,“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山东财经大学由此成为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主要参与高校。年3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会计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山东财经大学成为理事单位。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振奋,未来无限美好。如今,济大和财大相邻的两个校区即原来的济南联大和财院,依然比邻而居,但两所高校已分别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开始了各自的征程,雄关漫道,迈步向前,衷心祝愿他们越走越远,越攀越高,也祝愿其他省属院校步步登高,前程似锦。————来源:百度贴吧

青书轩小书童

●大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史及恩仇录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沿革探源

●青岛海军军官学校成立始末

●追忆石油大学的前世今生

●青岛科技大学的前世今生

●国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杨振声的青岛岁月

●相爱相杀的淄博和山东理工大学——当年的青岛校区怎么凉了?

●追忆消失的名校令人心痛的青岛工学院

●永不磨灭的印记张老照片记录烟台大学发展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8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