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篇长长长长的文化,你可以收藏积累

中国文化要略

中国文化要略

第一章简论

一、文化的意义

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3.文化的结构:

(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1.外在特点:

(1)统一性: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2)连续性

(3)包容性

(4)多样性

2.内在特点:

(1)哲学特性说:以儒学为主导因素。

(2)宗教特性说:儒、道、释三教合一。

(3)美学特性说:社会政治哲学始终占主导地位。

(4)伦理特性说:中国文化以人伦关系为基本,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贤臣忠。

附:1.天道: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

2.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

道家:批判精神,

墨家:重视自然科学与形式逻辑的学风,

法家:以法治国与肯定“力”的作用。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一、简要

1、政治中心:

商周时代:沿着黄河流域迁移。

汉唐时代:以西安(长安)、洛阳两个中心,长江内南的南京(建康)崛起。

唐宋以后:北京、杭州(临安)相继为都。

明清两代:以北京为一国之心脏。

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拔在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

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4、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二、疆域和古代行政区划

1、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汉武帝时分为十三州,东汉末年分为州、郡、县三级政区。

2、从唐宋到辽金:主要实行“道路制”。唐朝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又把地位特珠的州改为府;北宋初改道为路。

3、元、明、清:基本实行“行省制”。元代初年,中书省+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道、路、州(府)、县;明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又改为省。

4、辛亥革命后:大体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三、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

1、总述: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

2、4个直辖市:

(1)北京:简称京,古称蓟。西周初燕国建都于此,故称燕京;秦始皇时,广阳郡;隋代,幽州;辽国陪都,析津府;金国迁都于此,中都;元朝,大都;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改元大都为北平;燕王朱棣夺位迁都于此,改称为北京。

(2)天津:简称津。原处于海中,隋后才露出水面,元代,海津镇;明代初年,燕王朱棣出此出兵南下夺位,因天子渡津于此,赐名天津。

(3)上海:简称沪,渔民用叫“扈”的渔具,又称沪。春秋属吴,战国时为楚国春申君封地,故称申;上海之名始于宋,海船于名为“上海浦”的地方设市交易,遂有上海之称。

(4)重庆:简称渝。长江和嘉陵江蜿蜒其间,故称江州;周初为巴国,因隋唐宋时三次为渝州治所,故称渝。重庆之名原因有二:一是南宋光宗始封于此,后受禅帝位,取双重庆贺之意,改恭州为重庆府;二是位于绍庆和顺庆之间,合双庆为府名。年设为直辖市。

3、23个省:

(1)河北:黄河以北,古属燕、赵之地;省会由天津——保定——石家庄;《禹贡》中属冀州,故简称冀.

(2)山西: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唐时设河东道;春秋属晋,简称晋,省会太原。

(3)辽宁:辽河流域,战国时属燕,政治中心为辽阳市;清王朝发祥之地,取奉天承运之意,奉天省;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取辽河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会沈阳,简称辽。

(4)吉林:汉属夫余郡,清时建吉林乌拉城(吉林市),简称吉林;省会长春,简称吉。

(5)黑龙江:汉属夫余郡,因其江水黑色、蜿蜒如龙称为黑龙江;省会哈尔滨,简称黑。

(6)江苏:春秋战国时属吴楚,清初建为江南省,康熙六年必为江苏布政使司,两江总督驻江宁府(南京),巡抚驻苏州府(苏州),合两地之名为江苏;省会南京,简称苏。

(7)浙江:因境内钱塘江古称浙江是得名;省会杭州,简称浙。(8)安徽:境内天柱山古称皖山,西周时为皖伯地;清康熙六年设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抚驻地安庆府(安庆市)和徽州府(歙县)两地首字为省名;省会合肥,简称皖。

(9)福建:秦置闽中郡;唐时取福州和建州(建瓯)各一字设福建观察使;省会福州,因境内有闽江,简称闽。

(10)江西:唐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始有江西之名;省会南昌,境内有赣江,简称赣。

(11)山东:春秋战国时为齐、鲁等国;明设山东丰政使司,省会济南,简称鲁。(12)河南:古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为中国古代文化最活跃的地区;唐时划黄河以南为河南道,始有河南之名;省会郑州,简称豫。

(13)湖北: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春秋战国时属楚国,汉时属荆州,宋时设荆湖北路,始有湖北之名;省会武汉,因清时省会武昌古称鄂州,故简称鄂。

(14)湖南: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春秋战国时属楚国,汉时属荆州,唐设湖南观察使,始有湖南之名;省会长沙,境内有湘江南北贯通,故简称湘。

(15)广东:古为百越(粤)属地,因其在广州地域,又在中原之南,五代时与广西合称广南,北宋时分广南为东西两路,故称广东;省会广州,简称粤。

(16)海南:三国时始有海南之称,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年4月由广东省析置海南省,省会海口,简称琼。

(17)四川:春秋战国时为巴、蜀等国,唐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宋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省会成都,简称川或蜀。

(18)贵州:战国时为楚黔中、夜郎等地;唐设黔中道,远初既始定贵州之名;省会贵阳,简称黔。(19)云南:处云岭以南,故称云南;战国时为楚属滇国,宋为大理国;省会昆明,简称滇或云。(20)陕西:西周初年以陕原(河南陕县)为界分东西两地,周公主陕东,召公主陕西;春秋战国时为秦国辖地;省会西安,简称秦或陕。

(21)甘肃:古为雍、梁二州,汉为陇西郡,汉为凉州,西夏时于其境内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置甘肃监军司,始有甘肃之名;省会兰州,简称甘或陇。

(22)青海: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唐宋为吐蕃地;省会西宁,简称青。

(23)台湾:其名源于土著民族台窝湾,古称夷岛、夷州、琉球;明末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台,清初置台湾府;年被日本占领,年归还;省会台北,简称台。

4、5个自治区:(1)内蒙古自治区: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内蒙古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年5月1日成立自治区,首呼和浩特,简称蒙。(2)广西壮族自治区:秦置桂林郡,宋为广南西路,简称广西,年3月设立自治区,首府南宁,简称桂。(3)西藏自治区:唐宋为吐蕃,明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乌斯藏即卫藏,简称藏,因居祖国之西,故称西藏;年9月设立自治区,首府拉萨,简称藏。(4)宁夏回族自治区:宋为西夏国,元置西夏行中书省,后取夏地安宁之意改为宁夏行省;年10月成立自治区;首府银川,简称宁。(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乾隆时设立伊犁将军,以其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年10月成立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简称新。

5、2个特别行政区:(1)香港:分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清属广东省新安县(深圳),年后被英占领,年中英联合声明,年7月1日回归;简称港。(2)澳门:分澳门半岛、凼仔岛、环路岛三个部分;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三十二年(年)葡萄牙强行租占,年《中葡里斯本条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将其变为殖民地;年3月26日中葡两国联合声明,年12月20日回归;简称澳。

第三章历史发展

一、中国文化源头:

1、年5月,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陕西,蓝田人,80万年前;周口店,北京人,60万年前)

2、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韵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韵村),以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也称彩陶文化。

3、父系氏族社会:黄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4、黄河流域文化区: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市,八千年)、

仰韵文化(河南渑池县,五六千年)、

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五千年)、

龙山文化(山东章丘市,四五千年)、

马家窑文化(甘肃临洮县,四五千年)、

齐家文化(甘肃政和县,四千年)、

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市,可能是夏文化)。

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五六千年)、

马家浜文化(浙江嘉兴市,五六千年、)

良渚文化(浙江余姚市,四五千年)、

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县,三四千年)。

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内蒙古赤峰市,五千年)。

二、三皇五帝:(按历代王朝所崇祀的序列)

1、三皇:(皇,本义是大,帝,本义是王的称号;儒家以天、地、人为“三才”,以三皇相配)

(1)伏羲:庖牺、太昊;中国人的始祖;发明了八卦,教人结网捕鱼和把猎物加工成美食;三月初七生于甘肃天水。

(2)神农:也称炎帝,姜姓;牛头人身,教人制农具和播种五谷,尝百草发明医药,中毒而死。

(3)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姓公孙,生于寿丘(山东曲阜市),长于姬水,故姓姬,后居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逐鹿打败蚩尤后南迁至有熊,故又称有熊氏;其妻螺祖发明养蚕,史官仓颉创造文字;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黄山也因黄帝得名。

2、五帝:(儒家以金、木、水、火、土为“五行”,以五帝相配)

(1)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相传是太昊伏羲的儿子,故称少昊。

(2)颛顼:号高阳氏,黄帝的孙子,其父昌意为正妃螺祖所生。

(3)帝喾:又称高辛氏,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

(4)尧:帝喾的儿子,名放勋,号陶唐氏,又称唐尧。

(5)舜:生于姚墟(浙江余姚),故姓姚;眼内双瞳,故名重华,号有虞氏,又叫虞舜;颛顼的六世孙;尧因其孝行选定为接班人,并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

三、夏代文明:

1、禹:与汤武王、周武王并称“三王”,颛顼的孙子,尧的族弟;奉舜命治水有功,被封为夏伯;姓姒,国号夏。

2、启:禹的儿子,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进入奴隶制时代;夏朝传十七君,至桀为商所灭,合计

余年。

四、商周社会:

1、商朝:第一个统治者——商汤;任伊尹为相(原为庖厨),定都于亳,共传30王,六次迁都,公元前年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小屯村),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合计余年;清末,发现商代甲骨文,殷墟闻名于世;司母戊鼎,代表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2、周王朝:始祖为弃,姬姓;文王姬昌,建都丰镐(陕西西安),武王姬发伐商,建立周朝,传12王,至周平王东迁洛邑(河南洛阳)历时余年,史称西周;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年开始,中国有了准确纪年;周公制礼作乐。

五、春秋战国:

1、公元前年,周幽王在申国败于犬戎联军被杀,西周灭王,其子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前一段为春秋,后一段为战国。

2、春秋时期:封建制度开始;

春秋六强:齐、晋、楚、秦、吴、越;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铁器和牛耕出现,土地赋税制登上历史舞台;

齐国田氏代齐,

韩、赵、魏三家分晋,从此进入战国时代。

3、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商鞅变法;

六、秦汉帝国:

1、秦王嬴政灭六国一统天下,自称始皇帝,设六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长城;陈胜、吴广起义——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2、楚国贵族项羽VS乡亭小吏刘邦,楚汉之争;公元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陕西西安),史称西汉(公元前~公元8年)。

3、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4、汉武帝刘彻(公元前年~前87年),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国营,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卫青和霍去病北伐匈奴,派张骞、班超出使西域,自此中原人称为汉人,华夏族改称汉族。

5、西汉末年,大贵族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9~24年)。

6、刘邦后裔刘秀(光武帝,25~57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都,重建汉朝,史称“东汉”。

7、年,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黄巾军大起义。

8、曹丕废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刘备定都成都,建立蜀国;

孙权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建立吴国。

七、魏晋南北朝:

1、司马炎,取魏自代,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2、八王之乱——匈奴贵族刘渊反晋称帝——其子刘聪继位攻下洛阳和长安(俘虏晋怀帝和晋愍帝)西晋灭王。

3、南方: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东晋(~年),建都建康(江苏南京)

北方: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4、南北朝时代(~年):

南朝: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

北朝:鲜卑族于年建北魏(初建都平城——洛阳)

北魏:年东魏(邺城)——北齐

西魏(长安)——北周

年北周灭北齐——北方统一,史称北朝。

八、隋唐时代:

1、年,北周外戚权臣杨坚(隋文帝)夺权,建立隋朝(~年),定都长安,灭陈统一中国;“开皇之治”;

2、年,暴君隋炀帝在江都(江苏扬州)被部将杀死,驻守太原的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起兵夺权,建立唐朝(~年)。

3、唐太宗李世民(~年)——贞观之治。

4、武则天(~年,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改国号为“周”,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之子李显复唐。

5、唐玄宗——开元之治;“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6、唐朝后期暴发“黄巢大起义”,唐朝灭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年)。

九、宋元明清:

1、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宋太祖,~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建立北宋(~年);北方契丹族建辽国,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三足鼎立。

2、北宋,王安石变法;方腊、宋江起义。

3、女真族建金灭辽,攻入汴梁,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北宋灭亡,中国进入南宋与金南北对峙时期(~年)。

4、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浙江杭州);抗战派韩世忠、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文天祥抗元。

5、铁木真建立蒙古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先后灭西夏和金;年忽必烈(元世祖~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立元朝,筑大都城(北京)。

6、元朝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人)。

7、红巾军大起义,朱元璋(明太祖,~年)统一全国,以南京为都,建立明朝(~年);明成祖朱棣夺权后迁都北京。

8、东北境内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沈阳;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年)。

9、年李自成起义攻入北京,明崇祯皇帝于煤山(景山公园)自尽,明朝灭亡;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助清攻入北京;年郑成功(~年)收复台湾。

10、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年签定《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年第二战鸦片战争,《中俄瑷珲条约》;与俄美英法签定《天津条约》;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英法签定《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给英国)。

11、年洪秀全领导“拜上帝教”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农民起义,战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曾国藩的湘军剿灭太平军。

12、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年朝鲜内乱,清政府出兵,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13、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康梁变法(戊戌变法,天);义和团——赵三多,扶清灭洋。

14、年9月,俄日英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辛丑北京和约》,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

15、年,三岁的宣统帝溥仪继位;年孙中山——广州、武昌起义,在南京建昨时政府,被推荐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溥仪退位;年中华民国成立,封建王朝结束;年袁世凯窍取临时大总统,复辟帝制(83天),开始北洋军阀时期;年张勋复辟(5个月);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

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1、姓氏: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西方国家的姓氏多带有宗教色彩,中国姓氏主要是宗法色彩。

2、母系氏族社会,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不是“姓”;同一个母族分为若干支族,每个支族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就是“氏”;姓代表母系血统,氏区别子孙。

3、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女子在家只能按孟(伯)、仲、叔、季排行相称(如孟姜女);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本国国名(如周幽王宠妃褒姒,褒国姓姒);夏商周三代同姓不婚,故周代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秦晋两国世代通婚,因秦姓嬴,故“秦晋之好”成为婚姻代用词;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代。

二、姓氏的主要来源:

1、最早产生的姓,多带女字旁,后人以姓为氏:如姜、姬、姚、姒、嬴;

2、以国邑为氏:诸侯国的君主把自己的土地封给卿大夫,称为“采邑”;

3、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史、理、钱、宗、帅;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天子——王子——王孙,诸侯——公子——公孙;

5、以排行次第为氏: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为次序;

6、以爵号、谥号为氏:王、侯;文、武、穆、宣、闵、简;

7、以居住地为氏: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西闾;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屠、陶、甄、卜、巫;、

9、以事为氏:P52;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P52~53;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宇文、鲜于、尉迟、慕容、长孙、贺兰。

三、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1、唐朝:李、崔、卢、郑、王、裴、薛,并称七家;东晋:王、谢;

2、宋代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位读书人骗《百家姓》;

四、中国人的名、字、号:

1、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畜牲、器帛六种事物为名)

《左传》:“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义”——以道德品行命名;

“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2、西汉末年,王莽禁取复名,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时,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三国志》里几乎全是单名。

3、字: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1)名与字意义相同、相关或相反;

(2)名与字的意义取五行相生;

(3)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4、号:流行于唐宋,明清为盛;

唐代杜甫——少陵野老;明末朱耷——八大山人;唐代李白——青莲居士;宋代苏轼——东坡居士;

明代唐寅——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清代郑板桥——青藤门下走狗。

第五章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儒家)

1、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为诸侯执掌礼仪的为“君子儒”,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的为“小人儒”)

2、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中心思想是“仁”,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论语》,《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3、孟子(前~前):名轲,字子舆,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核心主张是“性善”和“良知”,提出要“养浩然之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提出了“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为人之道;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4、荀子(前~前):儒家,名况,字卿,赵国人;《荀子》;门人有李斯、韩非;强调“性恶”,善是人为的表现,不是人的本性,帮助人为善的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同载舟,水则覆舟”;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5、董仲舒:西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建立“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6、王充: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否认“天”有任何意思,灾异都是自然现象。

二、老庄思想:(道家)

1、老子(前~前):姓李名耳,楚国人;《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表示世界的本源,道法自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庄子(前~前):名周,宋国人;《庄子》;思想核心“自然无为”。

三、墨家学说:

1、战国时代墨家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

2、墨子(前~前):名翟,鲁国人;《墨子》;代表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提出“兼爱”等十大主张。

四、法家学说:

1、韩非(前~前):韩国人,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韩非子》;口痴,李斯忌其才,在秦国被害;中心思想“循名责实,信赏必罚”,商鞅讲“法”,申不害讲“术”,慎到则讲“势”,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者;认为“明主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故李斯后来要秦始皇“焚书坑儒”。

五、汉代经学:

1、经学: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

2、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乐经失传,也称六艺)

3、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东汉马融、许慎、郑玄,三国末王肃,宋明“理学”开辟了儒学新阶段。

六、魏晋玄学:

1、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

2、代表人物:三国时,何晏、王弼,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返本归真,一任自然”。

七、宋明理学:

1、理学: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

2、北宋初年胡瑗(讲究“砥砺气节”)和孙复(讲究“经世济人”),二人开理学的先河。

3、北宋理学四大家:张载(孙)、周敦颐(胡)、程颢(周)、程颐(周)。

4、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二程);以“理”“气”解释宇宙和人生;“理”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形而下的由理派出出的具体物质。

5、其他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代陈献章、王守仁、王阳明(集学之大成)。

八、清代朴学:

1、朴学:也称考据学,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

2、顾炎武:清代儒林第一人,认为“无一字无来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黄宗羲:《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

4、王夫之:《船山遗书》,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达到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5、颜元:《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6、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龚自珍、魏源、康有为。

第六章宗教信仰

一、多神信仰和三大崇拜:

1、天地:人的生存环境;先祖:人的生理纽带;君师: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

2、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地祇”,合称“皇天后土”。

3、封禅: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在泰山附近的梁父山上祭地)。(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唐真宗)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桓山、中岳嵩山。

5、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或指渤海),古人认为中国居四海之内,故又称“海内”,而把国外称为“海外”。

6、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宗祠: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的地方。

7、师: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关公: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8、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两岸奉为海神。

9、先贤: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过牺牲和贡献的杰出人物。

二、佛教:

1、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5世纪在古印度创立,东汉明帝时传入我国。

2、洛阳白马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中国最早的佛经。

3、三国时的朱士行,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

4、密宗:自称受大日如来佛秘密传授教旨,故称密宗。

5、禅宗: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入嵩山少林寺修行,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6、喇嘛教:藏传佛教,喇嘛,意思是“上师”,是藏族人民对有地位有学问的和尚的尊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受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双重影响,开始信仰佛教,并创立文字,译经建寺;(红教:宁玛派,戴红帽子;白教:噶举派,穿白色僧衣;花教:萨迦派,寺墙涂红白黑三色花条;)

7、黄教:格鲁派,穿戴黄色衣帽,创始人宗喀巴;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顺治九年(年)五世达赖受封,康熙五十二年(年)五世班禅受封。

8、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9、佛教四大禅林(规模巨大的寺院):山东长清县灵岩寺、浙江天台县国清寺、湖北当阳市玉泉寺、江苏南京市栖霞寺。

10、三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

三、道教:

1、巫术:采取祭祀和祈祷的办法,来求得鬼神的保佑。

2、方法:鼓吹长生不老,借助炼丹采药企图成仙的一种奇术,又叫仙术。

3、创始于东汉中期,于吉《太平经》(阴阳五行和神仙咒符)和张陵的“天师道”(五斗米道)。

4、道:始于天生,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即一气化三清”。

5、三个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6、四御: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祇。

7、王母娘娘——掌管女仙,九天玄女——掌管天书,四值功曹——掌管年月日时,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掌管天上众星。

8、正一道:以天师道为主,融合上清、灵宝、茅山等派;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长春真人邱处机,北京长春宫(白云观)。

四、伊斯兰教:

1、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与佛教和基督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教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服者;公元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宣扬安拉神是宇宙惟一的主宰;《古兰经》(可兰经),禁食自死物、血液和猪肉;政教合一,分为逊尼派(中国多属此派)和什叶派。

2、唐代传入中国,伊朗人和何拉伯人与当地居民结婚生育,逐渐形成回族,称为“回回”。(明代郑和为云南回族人);回回历,从元代至清初使用余年,即阿拉伯太阳历。

3、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五、基督教:

1、公元1世纪中叶产生于奴隶制罗马帝国,由耶稣基督和他的门徒在今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创立,信仰耶稣基督。

2、年分为两派:天主教: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教廷在梵蒂冈,统治全世界天主教和教徒;

东正教: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各国组织独立;

(后又产生新教)

3、教义宣称上帝(天主)创造世界,十诫,七件圣事(P),新教圣事:洗礼和圣餐。

4、基督教(天主教)在唐贞观九年(年)传入我国。(明代下半叶,意大利人利马窦)

5、东正教在17世纪中叶从俄国传入我国。

6、新教在鸦片战争时期传入我国,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马礼逊,《神天圣书》(新旧约全书)。

第七章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1、国学:西周中央设立的学校,大学:诗、书、礼、乐;

德、行、艺、仪,小学:书、数;

2、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

3、祭酒:“食必祭先,酒必敬长”的意思,相当于大学校长;荀子曾任齐宣王设立的“稷下学宫”的祭酒,作《劝学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

4、汉代官学:太学(五经博士为教官,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和鸿都门学(专科性质的学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文化艺术学院)。

5、隋朝设国子监,相当于教育部。

6、束脩(you,3):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敬奉的礼物。

7、明清国子监的课程: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和八股文。

二、古代家庭教育:

1、基本要求:忠、孝、节、义。

2、《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3、启蒙教材:《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百家姓》(宋代无名氏)、《千字文》(南朝梁代周兴嗣)、《幼学琼林》(明代程登吉),而后是四书五经,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八章科举制度(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士制度:

1、尊贤: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选士:有见识有才干的人;(养士,魏~信陵君魏无忌、楚~春申君黄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

2、魏文帝曹丕,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3、隋文帝,科举制。

二、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1、隋炀帝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取人,科举制真正开始。

2、唐代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3、常科:每年举行;制科:也说特科,皇帝临时设立的科目。

4、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

(1)院试:县试、府试、院试,合称童生试;合格后称生员,也叫诸生或庠生,俗称“秀才”。

(2)乡试:一省范围内的考试,参加者为秀才,及格者为“举人”;第三年一次,时间在秋八月,也称“秋闱”;地点在各省的贡院,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解送朝廷录用之意;发榜时正值桂花开放,故称“桂榜”。

(3)会试: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时间是春三月,由礼部主持,故称为“礼闱或春闱”;发榜时正值杏花开放,故称“杏榜”;主考官由皇帝任命,地点在北京贡院,及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由皇帝亲自主考,考中者为“进士”,发榜用金榜,故考中进士又叫“金榜题名”;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为状元、二为榜眼、三为探花;二甲第一名为“传胪”,前十为小传胪,其余为大传胪;一甲赐进士及弟,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叫“连中三元”。

第九章典籍藏书

1、古代典籍: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石刻书籍。

2、简册:也称简策或竹简,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写在竹片上,用麻绳和牛皮绳连接;(用牛皮军皮连接的品性“韦编”,韦编三绝)商周时代就出现了。

3、帛书:用丝织品写成的书籍。

4、纸写本:出现在东汉,三国时代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最早的纸写本是晋人写的《三国志》。

5、刻印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6、古籍分类法:经: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

(始于隋朝)史:所有史书以及研究评论史书的著作;

子: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

集: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1、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南宋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和中庸,加上孟子,合称《四

书章句集注》。

3、十三经: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诗经、尚书、周易、(九经)

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十三经)

二、史书及其类别:

1、按体载分: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按内容分: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传记;

3、编年体:《春秋》——鲁国史,孔子;注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资治通鉴》——司马光;

4、纪传体:《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

《三国志》——晋代陈寿;

三、类书和辞书:

1、类书: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2、最早的类书:隋代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3、《永乐大典》: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已失传。

4、《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大类书,现存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最途最广泛的类书。

5、辞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字典,按六书方法来析字,建立了中国文字学;

《尔雅》——训诂性质的辞书,即解释词义和字义,后世字典的邹形;

《广韵》——最早的韵书,按韵编排,同音字编在一起;

《康熙字典》——先注意,后释义;

《佩文韵府》——查阅诗文典故的辞书。

第十章科技成就

一、天文和历法:

1、汉代张衡:最早的天文台“灵台”,天文学专著《灵宪》,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的见解,创制“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

2、七曜(yao,4):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

3、二十八星宿:按方位分四组,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

4、历法:从殷商时起用六十干支纪日,以月亮的圆缺纪月;

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历法;

元代郭守敬创“授时历”,即明代的“大统历”;

现代世界通行的公历为“格里历”。

5、圭表:表——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华表),

圭——地面上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二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

6、天干:甲已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二十四节气:西汉初年《淮南子》中出现,即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反映气温、物候、雨量的变化;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xie,2),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

二、算学:

1、数学产生于结绳记事。

2、十进制计算法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3、《周髀算经》:周代的商高,提出勾股弦定理,成为世界上关于勾股定理的最早纪录。《九章算术》:刘徽在注中第一次提出“极限思想”用割圆术将圆周率精确到3.,其意义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不相上下。(后南北朝时祖冲之精确到3.~3.之间)

4、珠算:由竹签作筹码进行运算的“筹算”发展而来,明代程大位著有《直指算法通宗》。

三、医学:

1、四诊:望(望色)、闻(闻味)、问(问情)、切(切脉)。

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3、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4、中医代表人物:战国——扁鹊(成语病入膏肓、讳疾忌医);西汉——淳于意(仓公),中国医学史上首创病历;汉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贯彻了“理(医学理论)、法(治疗原则)、方(处方)、药(用药)”一致的原则,被尊为“医圣”;华佗,首创中医外科,发明“麻沸散”,《神农本草经》晋代——王叔和,《脉经》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称为中医百科式巨著,将《神农本草经》扩编为《新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宋元四大家——刘河(泻火派)、李东垣(补土派)、张子河(玫邪派)、朱丹溪(养阴派);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5、针灸:用针和灸两种方法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病因的目的;魏晋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杨继洲《针灸大成》、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明代三大针灸巨著。

四、地学:

1、郦道元:北魏——《水经注》;

2、裴秀:晋代制图家,《禹贡地域图记》和《方丈图》,确定“以一寸为百里”,将地图绘制于矩形网络上。

3、徐霞客:明代末年,《徐霞客游记》。

五、四大发明:

1、造纸术:絮纸——薄薄的丝棉;植物纤维纸——麻纸;蔡侯纸——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造纸;色纸——东汉末年左伯。

2、指南针:春秋战国时,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宋代成形为指南鱼和指南针;北宋科学学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四种使用方法;罗盘:将指南针与二十四个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

3、火药:是硝酸甲、硫磺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唐代时被发现和利用,并传到阿拉伯和波斯,被称为“中国雪或中国盐”。

4、印刷术:年在敦煌千佛洞发现了唐咸通九年(年)印刷的《金钢经》,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宋庆历年间(~年),毕昇用胶泥发明了活字印刷;

5、英国哲学家费兰西斯·培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第十一章传统建筑

1、人类生存发展的四大物质要素:衣食住行。

一、古代城池:

1、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2、城,指城墙;池,指城外环绕城墙的河池,俗称“护城河”。

3、城市分为“城”和“郭”两部分,城内供统治者居住,郭内供老百姓居住。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即唐长安城。

5、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

二、宫殿建筑:

1、宫殿:帝王居住和施政的专用场所。

2、古时房屋分前后两部分,前边叫“堂”,后边的叫“室”,所以成语说“登堂入堂”;殿和堂同义,多指高大的正房。

3、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唐三宫: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

三、万里长城和关隘:

1、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古代史上“七大奇迹”之一,春秋战国时开始修建,最早是南方的楚国;前年秦始皇灭六国耗时十年,命大将蒙恬和长子扶苏将秦、燕、赵三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以汉、明两代建筑的规模最大。

2、汉长城——敦煌玉门关,保存最好;

明长城——居庸关,大将徐达;从山海关到居庸关,戚继光。

3、明长城三道防线:第一道:山海关——嘉峪关;第二道:偏关——雁门关——平型关——居庸关;(内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第三道: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内三关)以山海关和嘉峪关规模最大。

4、最早的关,主要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故称“关卡”。

5、豫陕边境的“函谷关”,战国时秦国所置,办山谷深陕如函得名,以关中关西代指陕西,即指此关。

四、古代桥梁:

1、我国桥梁的四种主要形式:梁桥、浮桥、吊桥、拱桥。

独木桥,最初为梁桥;最早是用舟船临时组成的“浮桥”;最早的吊桥是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建造的;拱桥(曲桥)大约到东汉时才形成。

2、历史名桥:西安东郊的“灞桥”,建于春秋时代的秦穆公时期;现为隋代改建;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本名安济桥,隋代石匠李春建造,全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北京的“卢沟桥”,建于金年,“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江苏苏州的“宝带桥”,我国古代最长的石拱桥;福建晋江的“安子桥”,建于南宋,俗称五里桥,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桥。

五、古代园林与亭台楼阁:

1、宫殿、长城、园林,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三大瑰宝。

2、中国园林分为四类:皇家园林、私宅园林、寺庙园林、公共园林。

3、“绛守居园池”——山西新绛县,现存最早的古代园林遗址。

4、现存完好的三大皇家园林:北京三海(中南海、北海)、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避暑山庄最大。

5、苏州(园林之城)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6、上海的“豫园”——东南名园之冠。

7、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

8、私宅园林:北京,明代书画家米万钟的“勺园”,浙江海宁市,清代官僚陈元龙父子的“安澜园”。

9、亭:最早的亭,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设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

10、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一座亭。

11、台: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三国时曹操所建的“铜雀台”——中国第一名台。

12、楼:指两层以上的房屋;三面为墙,一面开窗;

阁: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

楼阁多为贵族女子专用的居住用房;房宫的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称“内阁”。

13、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南昌)。

六、其他艺术建筑形式:

1、中国三大古代建筑群:河南嵩山脚下的“中岳庙”、曲阜孔庙、北京故宫。

2、塔:属于宗教筑,汉文译作“浮图或浮屠”。

3、华表:立于宫门口、桥头、墓前;汉代用木制,很像一朵花,古时化、花通用,所以叫华表。

4、牌坊:在两边华表中间加一横梁或横板构成;起旌表功能,古代多为贞女、烈妇、孝子、忠臣、状元立牌坊。

5、碑:宫碑——立在宫院中测定日影计时;

庙碑——立在庙院中栓系祭祀用的牲畜,等待屠宰;

丰碑——立大墓穴旁,上边凿孔,,作为下葬时牵引棺材的石柱,后人刻字,渐成为纪念性石碑;碑分两种:长方形叫碑;上圆下方叫碣;合称碑碣。

6、阙:古代宫室门前的高大建筑,又称“观和象魏”;作用是张贴布告、法令和表示宫室主人的尊卑等级。

7、照壁:设在门外的叫照壁,设在门内的叫影壁,统称屏;现存最精美的照壁是山西大同的“九龙壁”。

8、衙署:也称衙门,封建官吏施政的场所。

9、会馆:文人和商人活动的场所;同乡会馆和同业会馆。

10、恭王府:前海西街,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和坤——嘉庆时庆王府——咸丰时恭亲王奕䜣。

11、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三大水利:(1)蜀郡太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2)韩国水工郑国修建的“郑国渠”;(3)秦将史禄开凿的“灵渠”。

12、大运河:隋炀帝于年开始修建,历时五年,全长2多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内陆运河。

第十二章古典文学

1、《诗经》:西周,共篇,四言诗为主。

 按乐调分:《风》——民谣,抒情诗为主;

     《雅》——大雅,小雅,宫廷诗、叙事诗为主;

     《颂》——祭祀诗,(周颂,鲁颂,商颂)。

艺术表现手法:赋——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比——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

兴——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

2、《楚辞》:战国时楚国诗歌。主要出自屈原和宋玉。《离骚》——屈原自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怀王~楚襄王,汩罗江自尽。绝命诗《怀沙》。

3、“骚人墨客”成了文人学士的代称;《楚辞》和《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而称为“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了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之最;《十五从军征》、《木兰辞》、《敕勒歌》。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7、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高适、岑参(《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白居易;晚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过,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宋词:婉约派——正宗,秦观、李清照;豪放派——变体,苏轼、辛弃疾;北宋——苏轼、周邦彦,南宋——辛弃疾、姜夔(kui,2);“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0、散文明后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主张散文“独抒性灵”,不拘客套,因其都是湖北公安人,被称为“公安派”。

第十三章各类艺术

一、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是在汉魏时期才真正形成的。

2、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东汉时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史称“隶变”,此后通行的隶书称为“汉隶”;代表人物有曹喜、蔡邕(《大风歌碑》)。

3、钟繇(yao,2),师承曹、蔡,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

4、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草书《兰亭序》;其七世孙,陈僧智永《千字文》。

5、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智永的学生,唐太宗老师;《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以楷书为最好,唐人楷书第一,与其子欧阳通并称“大小欧阳”;褚遂良——深得王羲之三味,能辨真伪;《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薛稷——开瘦体之先河。

6、颜真卿:颜体,中唐,《颜勤礼碑》;

7、柳公权:柳体,唐代,《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

8、赵孟頫(fu):宋元,赵体,《胆巴碑》;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9、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0、“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

11、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二、雕塑艺术:

1、秦始皇兵马俑: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的彩色陶塑群体,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

3、济南市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梁启超赞为“海内第一名塑”。

三、戏曲艺术:

1、唐代开始设立“教坊”;唐玄宗时在宫廷禁苑里选译了“梨园”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此后世称戏班为“梨园”,称演员为“梨园弟子”,奉唐玄宗为戏曲祖师。

2、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京演出,汉调和秦腔也入京献艺;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3、戏曲艺术中,以昆腔、秦腔最为古老;昆腔被称之为“雅部”,北方的梆子戏和京腔(后来的京剧)被贬称为“花部”。

4、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5、脸谱:红脸——忠义、宽厚的人;、

黑脸——正直、严肃的人;

紫脸——稳重、正义的人;

黄脸——内有心计的人;

白脸——奸诈、多疑的人;

丑角脸——滑稽可笑的人。

四、绘画艺术:

1、西洋画注重“形似”,以写生为主;中国画注重“神似”以写为主。

2、毛延寿:汉代宫廷画家,给王昭君画像。

3、曹不兴:三国时,第一画佛能手。

4、顾恺之:东晋,画绝、才绝、痴绝被称为“三绝”;《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

5、六朝三杰: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

6、唐代:阎立本——初期,《历代帝王图卷》、《步辇图》;

吴道子——中期,“画圣”;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簪花仕女图》、二人形成了仕女画这一画科;

李思训、李道昭父子和王维,山水画代表人物。

7、宋代: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南宋画院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

兴起了以梅、竹、兰、菊为题材的“四君子画”。

8、元代四大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

9、明代:吴派四大家——文征明、沈周、仇英、唐寅。

董其昌——华亭派;陈继儒——苏松派;戴进——浙派;吴伟——江夏派;

徐渭——被称为“大写意”画家。

10、清代:清初六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格;

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颐(任伯年)、吴昌硕。

11、“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齐白石——承先启后;

徐悲鸿——中西融合;

第十四章风俗习惯

1、祭祖风俗发端于生殖崇拜,与“齐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需要结合到一起,被看作是“人生第一吃紧事”。

一、茶酒与烹调:

1、茶:古称荼,也称茗,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发源于四川。

2、唐代陆羽,《茶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被尊为“茶圣、茶仙”。

3、茶话:一边饮茶,一边清谈,后来演变为“茶话会”,成为一种饮茶的了聚会形式。

4、酒:造酒始祖——仪狄(大禹时)和杜康(夏朝);最早的酒是果酒。

5、烹调:“烹”,意思是把生的东西煮熟;“调”,是在烹的同时或烹的基础上调剂它的味道;饪,本义是担负做饭菜的任务,从事烹饪的人有“庖人、庖丁、庖正、膳夫”;“凌人”负责专门管理冷藏,“冰鉴”是当时铜制的冰箱。

6、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苏(江苏菜,主要指淮扬菜)、

闽(福建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

二、衣冠服饰:

1、服饰的作用:御寒、遮羞、装饰。(上衣下裳)

2、古代服饰是区别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用以“严内外、辨亲疏、明贵贱、别尊卑”,从而形成冠服制度。

3、清代官服:(1)蟒袍——蟒的数目因品级而异,袍外加一外褂,也称“补服”;(2)马蹄袖;(3)花翎——分单眼、双眼、三眼三等;(4)朝珠——共颗,源于佛教数珠,限五品以上朝官悬挂。

三、婚俗与葬俗:

1、婚姻:原义为,婚同昏,是昏时迎娶之意;姻同因,是因男而嫁的意思。

2、婚姻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经要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

(1)纳采:男方聘媒到女方说亲送礼;送大雁,后改为鸡鸭鹅;

(2)问名:男方派人送信给女方,求问对方名字和出生年月,女方复信具告;

(3)纳吉:问名后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卜卦吉凶;

(4)纳征:男方给女方正式下聘,女方受聘婚事就定了;

(5)请期:巫师选吉日,双方议定嫁娶日子;

(6)迎亲:成亲那天,新郎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家迎娶,回男家后要举行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最后饮合卺(jin,3)酒(或交杯酒);后又增“合髻”仪式,将二人一缕头发束在一起,成“结发夫妻”。

4、丧葬:是我国“礼”的一部分,称为“葬礼”;汉族主要流行土葬和火葬;古时也有“石棺葬、悬棺葬”,藏族流行“天葬”,瑶族实行过“水葬”。

四、民族祥瑞动物:

1、四灵:龙、凤、麟、龟。

2、龙身九似:角似鹿、头似骆(马)、眼似鬼(虾)、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3、凤凰:雄性为凤,雌性为凰;被看作仁义道德和天下安宁的象征;锦鸡头、鹦鹉嘴、鸳鸯身、大鹏翅、孔雀羽、仙鹤足。

4、麒麟:雄性为麒,雌性为麟;麋身、牛尾、狼蹄、一角;汉武帝时因获麒麟,在宫中建麒麟阁,悬挂功臣像,此后多以麒麟比喻杰出人物,称聪明的小孩为麒麟儿。

5、龟:作为长寿和预知吉凶的神物;以“龟龙”比喻人中英杰,以“龟龄”比喻高龄。

6、虎:英勇作战的将士们的象征;调动军队的信物称为“虎符”。

五、名贵花木:

1、松:常与柏并称,有耐寒而又常青的特性;理解为具有坚强不屈的精神,古人把松柏看作长生的象征,“百木之长”。

2、竹:高雅的象征,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俗,视为气节的象征;魏晋时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竹子的四种品性——淡泊、清高、自持、正直;先秦以后“符”代表

君主权威的信物,“节”使臣出使外邦的凭证;筷子(古称箸),最早也是竹子。

3、梅:梅花五瓣比喻为寿、福、康宁、好德、善终,人生五福;(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代后雅士认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清代龚自珍疗梅,写《病梅馆记》。

4、柳:常与杨并称杨柳,被认为是春的使者;古代“折柳”表示在送行时留别,依依不舍。

5、牡丹:素称“天香国色”,花中之王,唐代以前统称“芍药”;洛阳和山东曹州(菏泽市)为最大牡丹观赏地。

6、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松、梅、竹为“岁寒三友”。

六、民族节日:

1、春节:又称“年节”,古称“元日、元旦、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放爆竹始于汉代;春联最初是桃符,画神荼、郁垒二神以驱鬼,五代以后演变为春联,宋末以后以秦琼、尉迟恭为门神。

2、灯节:十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元宵节”。

3、三月三:收“上巳节”演变而来,男女老少到郊外水边嬉戏,以消除灾难,古代之为“修禊,禊祭”。

4、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一般在冬至后第天,农历三月上旬,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的含义为天清气明,最初是农耕节;上坟祭祀与扫墓祭祖。

5、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包粽子,纪念屈原;两汉时端午的风俗主要是辟恶,用青、赤、黄、白、黑五色彩线合成细缕,系于臂上,称为“长命楼,或续命缕”;隋唐时盛于龙舟竞渡;明代盛行用雄黄画额,涂耳鼻,节前打扫屋子,洒雄黄水,杀虫消毒;门上插艾叶,避瘟功效。

6、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七夕”,源于牛郎织女传说,妇女们在这一天晚上向他们乞求智慧和技巧,故名乞巧节,又称“女儿节”,是我国特有的爱情节。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节合称三大传统节日,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为秋季,八月十五为一秋之中,故名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最明显的风俗是吃月饼,明代称为“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主要风俗是登高饮酒以避不祥。

9、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佛家称为“成道节”。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1、四方神像:顺时针——玄武(北)、青龙(东)、朱雀(南)、白虎(西)。

2、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申鸡、戌狗、亥猪。

3、八卦:坎、艮(gen,4)、震、巽(zhen,4)、坤、兑、乾。

4、数字迷信:(1)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太师、太傅、太保);

三台——尚书、御史、谒者;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将军;

三赦——幼弱、老耄、蠢愚;

三试——乡试、会试、殿试;

三牲——猪、牛、羊;

三光——日、月、星;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三才——天、地、人(三灵);

(2)由“四”构成的词大多与大地的方形有关;

(3)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加一个“中”即构成“五”,也与大地崇拜有关;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帝——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五方帝)

五佐——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

五兽——苍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器——规、衡、绳、矩、权;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德——明、从、睿、聪、恭;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官——耳、目、口、鼻、舌;

五脏——肝、心、脾、肺、肾;

(4)“九”源于对天的崇拜,原义为九头龙,古人以天为阳,以九为阳数之最,故以九代表天。

5、方向与颜色迷信:

(1)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古建筑中的正房、主殿、大门都是坐北朝南,只有表示谦恭的时

候才将主殿坐西朝东;传统上以南向为主位、正位、和尊位。

(2)古代以北向和西向为卑,特别以西向为不吉利,“西”与“死”几乎同义,故常说“一命归西”。

(3)中国色彩序列:黄、(紫)、红、青、(绿)、黑、白;

黄色:封建帝王专用;

紫色:祥瑞的象征;

红色:A、象征富贵、吉祥、喜庆;

B、象征革命、进步、先进;

C、象征顺利、成功、有利可得;

D、象征忠诚、仁义;

E、桃色(粉红色)象征女性,称男女间不正当性关系为“桃色事件”,称男子的艳遇为“桃花运”,

古代女子为为修饰自己用粉红色的胭脂,故称古代妓女为“粉头”,因女子脸色红中透白,自古称为“红颜”。(现代通行的“黄色”观念是从美国文化中引入的。)

青色:青盖——汉代太子及皇子的车用青色车盖;青楼——显贵之家女子所居,后指妓院;青衣——汉以后卑贱者穿的衣服。绿色:绿车——汉代皇孙用绿色车;绿帻——汉代以来仆役穿的绿色服装;“绿帽子”——元明以后娼妓及乐人家男子都戴青碧头巾,以示地位低下,后转化为因妻子有外遇而使丈夫脸面无光,低人一等。黑色:A、象征严肃、忠厚、正直B、由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腐朽、险毒与恐怖的感觉,象征不是正大光明和令人不愉快的事物。白色:与红色相反,是民俗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A、象征死亡、凶兆、悲凉;B、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C、象征奸邪、奶险;

(4)邹衍提出阴阳五行学派的“五德终始”理论(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6、避讳: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

十五、中外文化交流

1、海上仙山:传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

2、秦始皇时,齐人徐福受命带童男童女渡东海寻山求仙,传居于倭国,渡海到了日本,开辟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

3、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再度出使西域;明朝郑和下西洋。

4、印度佛经传入中国内地:陆路——迦叶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到达洛阳。海路——禅宗祖师达摩经海路到达广州,北上进入少林寺修行。

5、公元6世纪,扬州大明寺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弘扬律宗;

东晋时,法显西渡印度,取得经律六部,并撰写《佛国记》,成为中外交通史上最传大的著作之一;

唐代时,玄娤西游印度取经,著《大唐西域记》、

6、元代时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7、公元年意大利人利马窦到达北京传天主教,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支柱。

8、清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相继出任钦天监,掌管天文历法。

9、年,法国人杜赫德编写《中华帝国志》,成为欧洲人研究中国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小编的

有院校和复习方面的问题,可以咨询我的呀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女性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1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