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白癜风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跨越炎炎夏日,时至立秋时节。8月9日,为期两天的长清区教体系统暑期培训工作会议圆满落幕,参与培训的校长、老师增强沟通、深化学习,以沟通增进了解,以交流收获新知,进一步充实思想、提升境界、拓宽眼界。
为全面落实全区“五个坚持”“七区联动”战略发展部署,全面推动现代化教育体育强区建设破题起势,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走在前列,建设教育体育高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会上,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巨传祯发布了《济南市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教育体育提质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计划》)。
《三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
锚定目标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为抓手,合理配置资源,注重内涵发展,补强短板弱项,提升管理质效,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实现长清教育体育持续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以改革引领促进发展,以创新实现赶超跨越,紧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进一步激发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率先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教育体系,实现“幼有优育”“学有优教”,全面建成教育强区。
追求卓越打造教育强区新高地。以事争一流、唯旗誓夺的工作标准、工作状态和思想境界,对标先进地区、省内一流,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研究,创建教育标准,形成教育范式,输出教育品牌,深耕细作,久久为功,打造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的教育新高地。
强擎构筑服务区域发展硬支撑。融入长清经济社会发展大潮,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全局性作用,全力打造更多优质学校,更多长清教育品牌,形成品牌集聚效应,教育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显著提升,吸引更多人才定居长清、就业创业,努力成为长清发展新动源、主推器。
下一步,长清区教育和体育局进一步细化了三年计划的重点任务:
1.立德树人赋能提质工程。全面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双健、特长显明、素质全面”长清学子,建立健全综合育人体系,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持续深化贯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充分发挥关键课程作用,积极推出形成有影响力的思政改革典型经验。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互衔接,促进各学段、各学科德育有机融合。持续打造“全文明、全学科、全体育、全艺术、全劳动”五育并举品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形成立体化、开放化的“三全”新格局,与黄河流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鲜明长清特色的教育实践基地。
2.服务体系优化提质工程。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贯通衔接、突出特色、锤炼优势。形成公益普惠安全健康的学前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自主游戏研究,强化幼小协同、双向衔接,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提升保教质量。打造公平、优质、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体系,以集团化办学为撬点,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做强特色多样的普通高中教育,布局建设一批依托国家规定课程,涵盖多个领域的特色高中,扩大高中特色招生自主权。延展“泉引桥”,打造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高校全体系衔接的教育学习立交桥范式。强化职业教育服务长清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实施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工程,持续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全面推进特殊学生融合教育,秉承“一个都不能少”理念,积极打造随班就读示范区。倡导成人教育新理念,强化成人教育中心建设,全面打造高质量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3.“两区创建”达标提质工程。锚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构建优质均衡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城带乡、城乡一体,深入推进城乡联盟、名校(幼儿园)托管和集团化办学,实现乡镇教育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布局,建设一批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学校,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新样板。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力争全区每个街镇都建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城区公办幼儿园均达到省级示范园水平,成功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及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
4.教育科研跃升提质工程。以科研促质量,打造济南西部教育科研新标杆。设立“一把手课题制度”、长清区省市课题专项奖励基金,力争实现区级课题申报全覆盖,市级课题有成果,省级课题有突破。建立教育科研人员与学校联系制度,支持规模人左右的中小学校设教科室,设立长清区教科研专家库,逐步形成区、校层级教育科研网络。打造区级名师工作室39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0个,定期组织教育教学年会。立项增值性评价引领教育教学专项课题项,区级“名师课题”50项,区级“名班主任课题”50项,培育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专项课题50项,黄河文化专项课题60项,教育教学实验教学专项课题60项,新课程标准落地实施专项课题60项,进一步提升教科研助推教育质量发展效能。选择10—20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省市课题实验基地。
5.教学质量突破提质工程。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区域教育教学质量高水平均衡发展。强化名师效应,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打造中小学各学科名师名,助力学校教学品牌和市级学科示范校建设。加大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制定符合长清实际的《教学规范》,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研究。重视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强化“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做实“增值性评价”项目。小学学段城区学校力争实现五个市级教育、教学品牌,乡镇中心校形成区域特色教学品牌;初中学段学业质量显著提升,高中资格过线率提高5%,特招线和一段线实现逐年增长,全面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
6.队伍成长培优提质工程。建设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构建立体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化、制度化体系,强化典型选树引领作用。畅通学校干部选拔培养渠道,形成校际间、学校间干部交流使用互通互融的良性机制。持续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提升校长专业发展水平,助推形成“教育家”办学良好局面。打造“区级引领、校本发展、联动强化、全员增效”的全员培训、分层分类、高端培育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骨干梯级建设,搭建教师跨校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干部合理流动,推进学习共同体建设。
7.心育家育共育提质工程。打通家校社共同育人壁垒,形成家校社共建共育新生态。构建“”工作体系和“心康家和育新人”核心理念,强化心育家育中心建设。配齐建强骨干队伍,配备心理教研员,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及早实施精准干预。建立区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建立长清区“网络家长学院”,推动“心理驿站”向社区渗透,引导社会教育资源有序进校园, 8.智能教育增效提质工程。实现信息化到智能化迭代升级,提升师生信息化、智能化素养,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加快推进全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融通盘活各级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全区教育城域网升级改造工程,构建“区校一体化”智慧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泛在教育学习环境。全区中小学普遍建成智慧校园,持续推进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打造信息技术学科名师网络工作室。深化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强化教育大数据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督导评估、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评价中的应用,赋能未来教育。
9.协同开放融合提质工程。构建开放办教育格局,融通各类资源,打造特色教育。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贯通渠道,推进特色课程进校园、高校专业进校园、高校联合办学进校园,实现学科衔接、院系对接,校校链接,用好高校资源,共享高校课程,实现品牌辐射。推动教育发展研究院精准对接驻地高校、驻地企业、科技界、经济界,进一步构建产学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驻地高校建立持久、密集的联系机制,将教育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发展基础教育、服务高校师生、联系高校与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持续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吸引省内更多高校参与,提升长清对外影响力。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引进更多企业,强化实训教学,工学结合,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10.安全体系升级提质工程。树牢安全发展理念,打造安全文化体系,全面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安全素质、安全自救能力。升级校园一键报警系统,校园实时监控视频与城市“天网”对接,寄宿制学校实现宿舍安全管理信息化,实现校园治安巡控视频化,增强部门联动力。加强安全课程建设,将安全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日常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舆情意识,加强舆情监测,掌握舆情主动权。完善法治副校长机制,每所学校配备至少一名法治副校长,每年开展不少于4课时的法治实践教育,坚实中小学校园欺凌防范体系,织牢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坚守教育系统安全底线。
11.评价改革引领提质工程。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教育评价指挥棒作用。按照《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修订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及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探索实行义务教育学校增值评价;积极探索改革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建成覆盖面全、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科学管用,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增值性评价,强化结果运用,提高评价的准确性、指导性、专业性,形成闭环式成长评价模式。
12.活力体育动能提质工程。建设与新时代群众美好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推进智能化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等亲民便民惠民全民健身设施网络覆盖面,完善“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快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或者低收费开放,构建长清特色健身设施服务体系,提升全民健身品质。大力培育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竞赛表演、场馆服务等服务业态,推选龙头体育产业加入“山东沿黄九市体育产业协作联盟”。规范体育协会建设,科学布局竞技体育项目,研究创新训练方式,构建更加完备的竞技体育赛事体系,竞技体育取得更多好成绩。积极组队参加省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一区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申办承办省市级、国家级高水平赛事活动,打造长清名片。
编辑:髙长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