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漳河对峙
在说明第二阶段战役前同样先来看下交战地点的地理位置,由于第二阶段的作战范围已经不仅仅是在巨鹿郡,也不仅仅是为了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扩展到了以三川郡与河内郡为争夺点的诸多郡县,所以除了要说明作战地点主战场的棘原周边地区外还要再说明下诸多郡县中双方交战过的地点:
1漳河以南棘原:今河南安阳市,地处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汇处,公元前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处,经八代十二王,历时年。地处洹水南岸与汙水交界处,洹水水量较大,而且流速较慢,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水运码头,从这里上船,顺洹水向东可直入黄河,而且南北交通大动脉陆路可从河内广阳道通往三川郡野王邑所以这里其实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枢纽。而这里南北西三面为太行余脉,形似口袋,棘原正位于袋口,而且从此向西有一条大道穿过险峻的太行山脉,自周武王伐殷纣灭商朝、废殷都、迁殷民于异地起,历经数代,未曾筑城,实为上古天下之中心,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殷商于此附近定都,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此处为巨鹿之战前后章邯军的大本营)
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漳河南岸,西临汙水,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邺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相传为齐桓公所筑。公元前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当作魏国的陪都。此后,邺城一步步成为侯都、王都、国都。战国时,西门豹为邺令。秦并天下后,邺属邯郸郡。(此处为章邯秦军的前沿阵地或许章邯在此处建造了防御型的城寨)
殷墟:中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秦楚两军会盟处)
隆虑:今河南省安阳市下辖的县级市林州的北部地区、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辖境东与安阳县、鹤壁市鹤山区、淇滨区接壤,南邻辉县市,西界山西平顺县,北与河北涉县相连,战国时代为韩国“临虑邑”。(此处为章邯棘原第一道防线的西面终点)
2漳河以北磁县:早在年前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从事原始的渔猎业与种植业。战国时期,赵长城经县境西北折向东北,一直延向黄河。(此处为漳河主段渡河口)
三户津: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浊漳水东经葛公亭北,再经三户峡,故为三户津,并延伸至滏水。三户峡相对狭窄山峡所组成的品字形河道里造成了连转了三个90度的弯,所以渡河场地的宽度非常狭小。(此处为蒲将军偷渡漳河奇袭章邯军西侧的渡河口)
3秦地咸阳: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原始氏族部落,属禹贡九州之雍州。殷商时期,发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国,市区在市境东南部。公元前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封其弟姬高于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咸阳原)。穆王发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将犬戎从犬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兴平东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陇山一带。公元前年(懿王元年),因俨狁侵扰自镐徙都犬丘。公元前年(显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阳,次年自栎阳徙都咸阳。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定都咸阳。(此处为大秦帝国国都)
河内郡:大致在今河南省北部的安阳、鹤壁、新乡、济源一带,西面太行山,北界漳水,南临黄河,地处晋东、冀南、豫北、鲁西之间的咽喉地带,古来为交通要道、军事重地。殷商时代,河内一带是商王朝的京畿地区,魏晋南北朝时代,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这裡,河内地区再次成为北部中国的政治中心。(此郡为秦军与联军的交战地棘原所在地)
河东郡:古代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即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时代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传说,均发生在此地。并且尧、舜、禹都曾在此建都,《史记·五帝本纪》三家注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西南)、舜都蒲板(今永济西)、禹都安邑(今夏县西北)”。禹分天下为九州,夏商时期,河东属于冀州。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国号晋。春秋时,晋国先后兼并了20多个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晋文公时更是一度成为华夏霸主。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河东地区初属韩、魏,后属魏国。魏国在这一地区设置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秦朝统一后,河东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秦朝河东郡辖境如下:西到黄河,南到黄河,东达今安泽、沁水一线,北至今石楼、霍州一线偏北。下辖六县:安邑(今夏县西北)、左邑(今闻喜县)、平阳(今临汾西南)、北屈(今吉县北)、皮氏(今河津市)、蒲坂(今永济市西、邻近河)。(此处为章邯军通往秦国故土通道)
三川郡: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雒阳(指秦雒阳城,即汉魏故城),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区。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三川郡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诸郡之首。这不但因为周代数百年的国都在这里,由此上溯,夏、商数百年的国都也都在这里,还因为秦代相国吕不韦的封地在这里。三川郡辖境,大体上正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称“河洛地”,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它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项羽、刘邦举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冲。始皇帝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为三川郡守。(此地为秦在战国时代与山东六国首要争霸地区也是灭秦的必经之路也章邯所依托的大后方)
野王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夏为覃怀地,属冀州。商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邘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又为晋之野王邑。战国为魏地,后又属韩国,再后为卫国。秦为三川郡所辖的野王邑(此处为三川郡的黄河渡河口赵军在这里建立了水师基地)
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雒阳有着多年文明史、年的建城史和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黄河中游两岸及伊、洛、瀍、涧等河流的台地上,分布着许多氏族部落,新中国成立后在雒阳一带发现的孙旗屯遗址、王湾遗址、矬李遗址等近处聚落遗址,便是当时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划九州,河洛属古豫州地。雒阳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师二里头)为都。前年,商朝建立。商汤建都西亳(二里头遗址东北约6千米)。商汤之后的数代帝王均以此为都,前后累计余年。公元前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雒阳营建国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称成王“初迁宅于成周”,“定鼎于郏鄏”,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当时雒阳称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国等,亦称周南。周平王元年(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自此,有23个国王都居雒阳,前后历经余年之久。秦庄襄王元年(前年),秦在雒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汉王元年(前年),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居雒阳。(此处为秦王朝乃至华夏民族历代王朝的重镇)
孟津:今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雒阳市下辖县,南与雒阳市区毗邻,北临黄河。以周武王会八百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据《尚书"禹贡》注"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谓之孟津。夏属孟涂氏封国;商前期为畿内地;周设平阴,战国为韩地;秦改邑为郡县并入河南郡。
(此处为河南郡的黄河渡河口)
敖仓: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敖山。地处黄河和济水分流处。中原漕粮由此输往关中和北部地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繁,位于郑州附近的荥阳更是如此。秦国统一中国后,在敖山置仓积谷,以应对随时可能的战争。除此之外,敖仓还是当时漕运的中转站,将从黄河而来的山东漕粮转运全国各地,水运而来的山东漕粮往往因为黄河中上游弱小的水运能力而滞留,在敖仓卸粮后,可存储。当时的敖仓当关中与山东之冲,且储粮丰富,故战略价值极其重要。也是巨鹿之战秦军最重要的据点(催出为秦军取粮处)
新安县:新安县地处豫西山区,靠近古都洛阳,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实物为证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秦时置县推算,迄今也已有2多年的历史。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相传黄帝、炎帝曾在这一带活动,因而人们又称新安为"表里山河"、"帝王之乡"、"华夏之祖"、"炎帝之根"。地理位置险要,距离洛阳市西部,北临黄河,与济源县及山西省垣曲县隔河相望;南与宜阳县接壤;西与渑池县及义马市为邻;东与孟津县及洛阳市毗连。新安历为九朝古都洛阳畿地和西方门户,地扼函古关山道,东连郑汴,西通咸阳,自古为中原要塞,军事重地。更成为连接全国西北、华东及华北间的重要通道。(此处为赵军攻占处,也是日后项羽坑杀秦军处)
4赵地:上党郡: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主要指今天的山西长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围起来的一块高地。其东部是太行山脉,与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脉,北面为五云山、八赋岭等山地,南面为丹朱岭、金泉山等山脉,上党地区地高势险,自古为战略要地,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其意即此。(此处后为赵军攻占)
河阳:今吉利区位于雒阳市东北部黄河北岸,西和西北与济源市接壤,北和东与孟州市相邻,南濒黄河与孟津隔河相望,唐尧时为孟涂国,虞舜时分卫水为并州,此地属并州,《尚书·禹贡》记大禹导河积石又东至孟津,即指此地。夏为冀州南境。殷都朝歌,为畿内地。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大军在此泛舟三昼夜横渡黄河。又以武王会盟诸侯于此谓之盟津,也曾称孟。周初,十二邑封苏忿生,时称"向",又称"盟"(年在白坡已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铜爵)。西周时,为周都洛邑畿内地,春秋初属郑,后属晋为河阳邑。战国时属魏,为垣雍地。秦为河雍县,属三川郡。(此处为赵军渡河口)
5联军地颍川郡:今河南禹州,战国时韩都城。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年)置。以颍水得名,范围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长葛市等地,辖12县:许县(今许昌县)、阳翟县(今禹州市)、长社县(今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等,治所在阳翟。(刘邦从颍川郡攻入了孟津)
砀郡:秦朝时在宋国旧地设置的一个郡。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年),秦国灭魏国,以魏国东部的大宋郡改置砀郡。砀郡共下辖睢阳县、虞县、蒙县、襄邑、外黄县、陈留县、雍丘县、大梁县、单父县、济阳县、栗县、酂县、芒县、砀县、谯县等21个县,治睢阳县(今商丘古城)。砀郡成为秦始皇灭六国前所设置的比较早的27个郡之一。至公元前年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个郡,砀郡仍为其一。砀郡的芒砀山是陈胜埋骨处,也是汉高祖刘邦的发迹之地,刘邦妻吕雉以及辅佐刘邦南征北战的张耳、彭越、申屠嘉等均为砀郡人。(魏王魏豹占领处)
东郡:战果时代秦取魏地置东郡,前河北省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皆是,魏都大梁,濮阳、黎阳,并是魏之东地,故立郡名东郡,根据商周历史,东郡之所由来,系因商周时代"小东"而来。商以朝歌为都,以东为东方,近处为"小东",泰山以东为"大东"。中原入东方有两大要道,一南一北,皆在东郡,并在东郡分为南北两道。周为商之西伯,灭商后,沿袭商之地域观念。为拓展疆域,封齐于泰山东,鲁于泰山西。(魏王魏豹占领处)
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公元前年秦朝统一中国,仍为南阳郡。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域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滦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随州、枣阳一带。(此处为刘邦攻占处)
6交战河流卫河: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春秋时因卫地得名,是由上古时代的白沟、永济渠、御河演变而来。
洹水:今名安阳河,又名洹河。从千里太行山脉东麓河南省林县隆虑山发源向东流,经河南安阳市(以及安阳县)、内黄河,河北临漳魏县和大名县附近,入漳河向北流去,最后汇入海河,经天津,从塘沽入渤海。(此河章邯为东出黄河的水上运输通道)
漳河:古名漳水,卫河支流。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间。源出晋东南山地,有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水较清,为巨川。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地区,水色浑浊。为小川。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秦楚两军分别在此河主段两岸对峙)
汙水:漳河的一条支流,具体位置在东西走向的太行山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两条向东伸出的太行余脉,这两条相对高度不足百米的丘陵间隔开了滏水、漳水、洹水三条河流,形成了两座分水岭,从漳水和洹水分水岭南坡上流下来的一条小河沟,向东南方向汇入洹水,此条河沟,今天遗迹仍清晰可辨。(跨过此处就是章邯棘原大本营的西侧)
说完地理位置现在说下战况:
巨鹿城下的战斗以章邯中计被调离而后王离长城军除部分骑兵突围外基本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此时整个战役还远未结束,只是主战场转移到了漳洹两河之间,局部战场不仅扩展到了章邯的大后方三川郡与河内郡,另一路的刘邦更是攻进了秦国故土。而在棘原项羽带领的诸侯联军,和章邯统率的秦军,在此展开了决定大秦帝国命运的棘原之战。此战役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公元前年2月章邯率领的秦军与项羽率领的楚军以及联军在漳河对峙,4月赵军攻入上党郡同时刘邦军攻打雒阳失利。第二个时间段是4月赵军攻入三川郡,项羽渡过漳河偷袭邺城得手。第三个时间段是7月“殷墟会盟”,章邯起义。现在就依次说下。
第一时间段:漳河对峙,赵军攻入上党郡,刘邦军攻打雒阳失利。
巨鹿之战,王离的长城军除了部分骑兵突围其余步兵基本全军覆没,部署在从棘原到邯郸一带支援王离的20万秦军,在章邯的统领下以邺城为支撑点向河内郡方向收缩退却。到了次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正月,项羽率领的联军则趁着巨鹿大胜的余威,攻破了章邯布置的从邯郸到漳河北面的外围防线,进驻漳河以北地区,而后,面对项羽的步步逼迫,章邯开始主动收缩防线,最后退守至棘原固守,从公元前年2月双方相持未战,章邯这种避而不战的做法,使得士气正旺的项羽也无从下手。双方在漳河南北两岸相持的时间长达数月。
那为什么数月时间项羽都不能攻破章邯呢?那是因为巨鹿之战王离军被歼灭,但楚军也因为“破釜成舟”损失了几乎全部的水师使得强度漳河已经不可能,只得再次重新打造水师。章邯也同样靠着从巨鹿到漳河北的外围防线争取了宝贵的事件,在黄河沿岸重新打造了水师战船,然后将防线收缩于漳河以南的河内郡。但是所有这一切行动,所依恃的不仅仅是水师,还有河内郡从雒阳到敖仓防线的稳固,南靠三川郡、依靠从黄河到卫河再到洹河的水上运输就食敖仓粮的有利地势。而且还有天险,就是漳河,之前项羽对棘原发动过佯攻,所以章邯加强了这里的防御工事,防止诸侯联军由漳河北岸对棘原强攻,如若不利,还可西经太行险道退往河内郡,撤回关中。棘原此地地形险要,北面为漳河,漳河沿太行山山脚从西向东夹山而出,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凭借山河之险,可轻易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最初当章邯引军来时,以名将的洞察力,在一片榛莽大地之中,敏锐的发现了此处战略要地,此处虽非城邑,但陆路沟通华北、豫北两大平原,水路连通黄河,而且坐拥山河之利,攻守皆备,实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期间,章邯为了守住漳河南岸,打造了从棘原到隆虑的坚固工事,正是因为有了这条东西横向的防线,楚军才会与章邯对峙在漳河。不仅如此,章邯还打造了南北纵向的防线,因为如果楚军突破漳河就可以攻打邺城,攻下邺城,秦军就将失去最后的城池无城可守,失去了最后的城池从汙水到洹水的南北战线就直接暴露在了楚军的面前。所以章邯要想守住棘原,就必须守住洹水,要想守住洹水就必须守住汙水,要想守住汙水,就必须守住守住邺城,要守住邺城就要守住漳河。所以章邯必须沿上述地方,以邺城为中心东西两个方向再沿汙水构筑一条北起漳河,南抵洹水的防线,就样既可以阻挡住楚军攻打漳河又可以确保住棘原的安全。因为这个时候,20万秦军,背靠黄河,由黄河水运就食荥阳敖仓,南有三川郡可以依託,通过三川东海道连接关中,西有太行山道连接河东,三郡联成一完整的战区,只要守住漳河,保全河内,秦王朝尚有半壁江山可以延续。
但是如果敌人只是项羽估计永远都不可能赢的了章邯,可惜巨鹿之战以后天下反秦军队早已成星火燎原之势。两军对峙期,诸侯联军元气已经开始恢复。到了公元前年4月的时候项羽命令赵国将领司马仰统领一支赵国军队由上党郡南下,突入河内郡西部黄河孟津口北岸,想要渡过黄河进入三川郡的。要是司马仰军进入孟津北,切断了河内郡与河东郡的联系,攻占三川郡,河内的章邯军将被彻底包围,粮道也将被断绝。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颍川郡的刘邦军突然进入三川郡攻占孟津,迫使司马仰军放弃了南渡的意图。尔后,刘邦军由孟津渡河攻打雒阳,如果雒阳被攻占,章邯就会失去三川郡的大后方,所以迅速派出司马欣率领援军乘坐水师战船沿黄河进入三川郡回救,得到了援军的雒阳总算打退了刘邦,攻击失利的刘邦则被迫又退回颍川郡,三川郡再次回到秦军的控制当中。那为什么刘邦军能比赵军早一步攻入三川郡呢?理由很简单,赵军快速南下的同时并没有打造出足够渡过黄河的战船而刘邦军在3月就攻入了颍川郡,那时候就开始打造战船。正因为水师成型比赵军早一个月所以先攻入了三川郡。(关于刘邦的此次军事行动请见下文--刘邦灭秦之战)
虽然由于刘邦与司马仰的争功,使章邯军一时转危为安,免于被包围的危险。不过,刘邦的这次行动使章邯深感后方不稳,章邯急忙派司马欣从雒阳启程赶往咸阳求救,这时秦廷的实际掌权者是中丞相赵高,章邯能否得到援兵,完全取决于赵高的态度,但是赵高却拒不召见司马欣。所以我们有必要说一下赵高与章邯之间的关系。
赵高最开始进入中央是担任中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兼职掌玺印,秦二世上台后,官拜郎中令,负责职掌守卫宫殿门户,位列九卿,属于皇帝身边的亲信近臣。而章邯在秦二世时官拜少府,也属九卿之一,职掌山海地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同属皇帝身边近臣。用今天话来说,一个是部长级的中央警卫局局长,一个是部长级的国管局局长,一个为皇帝看门,一个为皇帝掌管小金库和生产皇室用品,都是皇帝身边的亲信近臣,如此作为同事,两人在朝中起码是相互熟识、相互了解的。
公元前年,陈胜起事,九月,少府章邯主动请缨,带领由郦山徒、人奴产子等组成的军队击败起义军,并乘胜向东追击出关,此时朝中丞相为李斯,在外作战的章邯,不断得到支援。但是到了前年,右丞相的冯去疾和将军冯劫自杀,左丞相李斯被下狱俱五刑,此时章邯刚开始围攻田荣于东阿,而后败于前来救援的楚国项梁,引秦军退守濮阳,刚刚独揽大权的赵高,对待战事还是较为积极的,迅速发兵支援章邯,甚至派出了秦军最后的精锐部队--长城军,助章邯反败为胜杀死项梁,对比一下李斯和赵高的发兵策略,可知李斯是逐渐给章邯增兵,而赵高是一次就把所有军队都派了出去,在当时情况下,赵高的做法有错但也没错,有错是因为忘了保留足够的战略预备队,以至于为后面棘原之战、蓝田之战的失利埋下了伏笔。没错是因为秦帝国已经无兵无调。但无论怎样,赵高和李斯争权,领兵在外的章邯并未受到什么影响,仍继续得到了老同事赵高的信任与支持,纵观章邯用兵期间,章邯屡次受挫,损失惨重,但无论是李斯还是赵高当权,每次章邯都及时得到了补充,几乎从未因兵马和粮草不足而受到过困扰。
在取得定陶战役胜利后,章邯转去进攻赵地,这其中也饱含了赵高对章邯军事才能的信任和依赖,而将大秦帝国的最后希望全部交予了章邯。虽然赵高把宝押在了章邯身上,可人算不如天算,章邯偏偏遇上了项羽。不但王离全军覆没,自己也节节败退,空拥有二十余万大军和充足的粮草,却被困于棘原,不但无法战胜项羽,反而还要向朝廷伸手要求支援。所以赵高根本不相信章邯打不赢项羽,不相信章邯关于在棘原采取的收缩战术的解释,从双方实力对比来看,此时章邯不但统领有二十余万由关中子弟组成的百战精兵,而且粮食极为充足,可以说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而项羽只不过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却将章邯围困在棘原,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司马欣所报告的形势危急,需要增援的情况,赵高根本不相信他的战报,司马欣害怕朝廷要追究怠战的责任,惊恐之下,于是就逃走了,司马欣的这一举动,显然触怒了赵高,刚刚才一时转危为安,免于被包围的章邯的最后机会就这样彻底失去了。
而接下去棘原之战就将进入第二个时间段。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美好生活入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