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座山,不仅仅是体力的考验。因为你不仅要在崎岖山路、荆棘丛中苦行几个小时,去到山顶领略山风浩荡,还要用更多的热情,去收集山下那些故事——它们曾经或者正在山里发生——就像迟子建《群山之巅》中写的那些故事,既切实,又神秘,风云起处,是自然和人文交汇处的独特风景。 西营大高尖,即是乾隆《历城县志》所载之“天罗顶”,我们已经不知道山名为何而改,但古今两个名字,都极言其高,事实上,大高尖正是西营境内仅次于梯子山的第二高峰,在整个济南也位列海拔最高的几座山峰之中。隐秘的古道 大高尖,又大又高又尖者是也。其高其尖自不用说,其大或许和山的走向有关:大高尖所在的山脉,往东是四界首,往西是长城岭,再往南,则和梯子山连绵成片。群山绵延,壮阔无比。 年和年,大高尖的两次大火,给当地山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火势颇大,虽未烧至山顶,但还是动用了部队。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高尖山北十余公里内的村庄农民都有到此砍柴割草的经历。 大高尖的东北面是九如山,我们就是取道九如山爬的大高尖。到九如山半山腰,往东北方向继续上山是九如峡谷,往西北上山,就能通往大高尖。在道路分叉口,景区的工作人员反复劝阻我们不要“脱离路线”,但我们还是勇敢地上山了。我很放心,因为我的向导、西营镇文化站的李勇站长,早已爬遍西营的每一座山,大高尖,他更是已经上了无数次。 脱开游客,丛林中空无一人,我们立即被山的原始野性包围——这才是属于大山本身的美妙气息。 其实不能说这里人迹罕至,因为很快,我们脚下就出现了一条石头铺成的古道,这条古道已于年被列入历城区文保单位,但其建设年代不详。按照李勇的推测,这条古道,要么是古时山下百姓为前往泰安方便而修,要么是驻扎在“南天门”上的齐长城守兵为下山补给方便而修。如今保护起来的古道全长约米,岁月沧桑,加上如今行人稀少,古道已经完全和周边山色融为一体,它已经成了山的一部分。 古道走完,爬到第一个山头后,还需继续爬过几个山头才能到大高尖,山脊上,一个石块围成的羊圈还依然完整。走过这个石头羊圈,山路变得非常难走,有时候荆条包围山路,只留出一个小洞口,枝条上的刺就会迎面猛扑过来,令人苦不堪言。 我们爬大高尖的这一天,是个闷热无比的阴天,钻进荆条丛里简直喘不过气来,直到站到山顶,偶然山风吹来,才觉浩荡之气。有意思的是,大高尖及附近山顶上,成片成片,高的是槐树,矮的是艾草。李勇说,槐花盛开时,满山花香,香到醉人。到大高尖山峰顶上,整个西营尽收眼底,据说此处是俯瞰西营的最佳地点。 这一次,从上山到下山,我们走了两个小时。南天门、孟姜女庙、四界首 沿着大高尖山脊往东大约三四公里,是四界首,如今,这里还立着一块国务院立的四界首石碑。四界首得名,是因为这里位于章丘、历城、泰安、莱芜四地交界处。历史上,为纪念这一独特地理位置,还曾设立四界台,对齐鲁两国和四个地域进行划分,立足此处,可谓“一脚踏四地,一步跨两国”。 而大高尖往西,则是著名的长城岭。西营境内的齐长城遗址有7段,总长米,其中藕池、王家庄两村占了一大部分。如今,历经多年风雨的齐长城,随着山岭逶迤绵延,伸向远方,面貌依稀可见,仍透出历尽沧桑的深邃和遥远。 齐长城之南天门,就在藕池水库以南千条沟之上,这里有一条沟叫通天沟,近山顶处,东西分别突起一座海拔余米的山峰,中间有三十余米宽的山垭,就是南天门。此处地势居高临下,前后均为陡峭沟壑,特别是面向鲁国的一侧,更是峡高谷深,险恶怖人。据专家分析,这里应是齐国设卡屯兵之所,原来可能建有阁楼式建筑,南天门之名或由此而来。现址尚存有建筑物遗迹,东西长13米,南北进深14米,墙基在地面以上高60厘米。其南面墙体,长30米,墙基高2.8米,通高5.1米。南天门东侧的山顶上,还有一处圆形烽燧遗址,直径8米,墙体残高2.5米。 和齐长城有关的,还有大高尖山下王家庄的孟姜女庙。孟姜女与齐长城是密不可分的。据《山东通志》《济南府志》及《长清县志》记载:“人们因长城而建姜烈女祠。”清初学者顾炎武《山东考古录》云:“余过长清县之长城铺,见有杞梁妻祠,乃列圣母娘娘诸像不下十数,而人尚呼之为姜女庙。”齐长城边的孟姜女庙有三处,可惜除了王家庄的这一处,其他两处都已经看不到了。山下,消失了的别墅和寺庙 大高尖西南山脚下的藕池村,也隐藏着很多故事。 藕池村所属的自然村算盘庄,有一个革命遗址,那里有一处青砖青瓦的老院子,大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两出两进,分东西两个院。大门两侧是比较少见的两层楼房结构。此处原名为“马家大院”,为清朝马氏家族修建。该院东侧门楼曾是莱芜战役的大后方,年到年曾充医院,并在那里制造过军鞋、袜子、毛巾、肥皂等军需物品。 藕池水库下还曾有孙司马别墅。据专家考证是清孙光祀的避暑山庄。但原址已翻建,仅留一棵约有年树龄的古松。 孙光祀(—),字溯玉,号作庭。清代平阴孙官庄人,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清顺治十二年()进士,历刑、兵、吏、户、礼五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兵部右侍郎等职。史载孙光祀惩贪剔弊,侃侃敢言。 孙光祀选择藕池地建避暑山庄,也许是因为此地胡桑楂栗,荷花稻香。有感于民众滥砍滥伐树木,孙光祀还曾写过《历南八章》,他的个人威望,也许对西营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作用。 大高尖正南山脚下赵家村内,还有一处朝阳寺遗址。朝阳寺始建于唐代,续修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根据现存的碑文,明清及民国都曾进行过重修。据说明清时朝阳寺香火异常旺盛,寺内有百余僧侣,有大殿供奉如来佛祖,并设正月十五庙会,每逢庙会,泰安、莱芜、章丘一带的人都会来赶。年庙被拆除,后来建了水库。如今,朝阳寺只留下了依稀庙迹及古松一株。只有周围峡谷幽深,清泉密布,青山绿树环绕,依然是当年怡人景色。
来源:舜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