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姓(lěng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在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位。
冷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下乐官泠(伶)伦,属于以技艺为氏。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我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黄帝命令泠伦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北,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雄凤能鸣叫出六种声调,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调,这十二种声调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韵相同。泠伦就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称作“律”,偶数音称作“吕”,合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吕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黄帝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典乐,并赐他以名为姓,称泠氏。
古代“泠”字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掌管宫廷乐舞的人又称作“伶人”,后来成为专职演艺者的通称。
在泠伦的后裔子孙中,原来世称为泠氏,后来简笔为“冷”,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卫国开国君主康叔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八弟,生于丰邑(今陕西长安丰水西岸),长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丰水东岸)。开始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西北部,一说今陕西宗周京畿内),因此世称康叔封,简称“康叔”。
在周姬旦平定了武庚的叛乱之后,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了卫国(今河南淇县朝歌),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改封给康叔封,其目的是由康叔来监管商王朝的遗族遗民,因此他又称卫康叔。在卫康叔赴任时,周公旦特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著名的诰,告诫他要爱护人民。
之后,周以周成王姬诵之命在镐京为康叔举行了授土授民仪式,史称“授土于周室”。卫康叔于周成王二年(公元前年),率八师兵(一师为两千五百兵)来到朝歌。卫康叔选殷墟定昌(今河南淇县东街)兴建王宫,修城垣,治国家。
卫康叔治国有方,元前~前?年在位。他首先释放了所有的奴隶,按周朝规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等。随后在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积极发展,又将城北桑园扩大,扩建城东炼铁、制骨作坊,采取措施调动“百工”积极性。在婚姻方面,他按照“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在丧葬方面,他废除了商王朝使用活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作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
由于“康叔治国有方,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因此深受淇人敬仰,卫国很快出现“各业兴旺”局面,迅速强大起来。以至于后来“成王帝用事,举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
后来,卫康叔的后代有人被封于泠水一带(今陕西临潼东零河),其后裔子孙就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泠氏,后简笔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王室大夫泠州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泠州氏,左传周泠州鸠之后。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辉特氏,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世居准噶尔地区(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Hala。
辉特部曾游牧于雅地区(今新疆塔城附近),明朝时期列入瓦喇部,是明朝最头疼的一个骁悍的蒙古部落。在明景泰五年(公元年)瓦喇部首领绰罗斯·也先被部下阿剌知院等刺杀之后,瓦剌部落迅速分散,逐渐衰落。
明末清初,瓦剌各部最后归并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辉特部附牧于杜尔伯特部。其后逐渐向西北地区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以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流域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
当时准噶尔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杜尔伯特部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部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后,辉特部居之。和硕特部游牧于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地区。诸部分牧而居,互不相属。另设一松散的议事机构丘尔干(会盟),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以及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
元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后,准噶尔部取代了和硕特部成为实际上的蒙古盟主。明崇祯十三年(公元年)厄鲁特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封建主会盟于塔尔巴哈台,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确定以喇嘛教为共同信仰的宗教。厄鲁特蒙古原采用回鹘式蒙古文字,元年后使用托忒文。
明崇祯元年(公元年),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率其部,联合和硕特、杜尔伯特的一部分徙牧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十年前后,和硕特顾实汗等也率所部迁移到青海一带。而当时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辉特部以及一部分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属众仍留居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以准噶尔部为核心、联合厄鲁特各部及其他一些蒙古突厥部落的强大政权。故清朝史籍往往把厄鲁特也统称为准噶尔。
准噶尔部地方政权与中原地区的王朝政府在政治、经济上联系甚为密切。元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噶尔丹称汗之后,伊犁地区成为准噶尔部的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除统治天山南北外,其势力曾远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元十八世纪前半叶,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统治时期,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均有所发展。
清乾隆十年(公元年),噶尔丹·策零病故,准噶尔统治集团汗位之争十分激烈。清乾隆二十~二十二年(公元~年),乾隆大帝乘机出兵平定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了西北地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年),土尔扈特渥巴锡率众从伏尔加河万里返归国,满清政府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先后实行盟旗制度,编置佐领,以札萨克领之。在此之后,原准噶尔部之从部辉特部的后裔仍普遍生活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一带地区,分布广泛。
清朝中叶以后,辉特部族人多冠汉姓为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博尔津氏,亦称波罗军氏,满语为BorjinHala,汉义“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为冷氏。
该支冷氏的鼻为博尔津·色冷,后金政权建立初期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授二等轻车都尉,为满洲正白旗佐领,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羌族、苗族、土家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冷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得姓始诅
泠(伶)伦、卫康叔(姬封)、泠州鸠、博尔津·色冷。
迁徙分布
冷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二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位第三百七十七位门阀,人口约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左右。
今山东省平度冷戈庄和冷东庄的冷氏家族,自从迁徙北上定居繁衍以来已经近六百年矣,沧桑已改,人心未变,在吾族老传闻当中,总有冷氏的根在云南之说,冷氏辈序从未乱说。这些传说吸引着历代热心追宗认的先辈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和寻觅,如第十九世冷一敬,其同辈冷光烽暨二十世冷秉和,他们为此付出了心血,而终究获得最满意的结果。
云南冷氏:
古云南县,汉武帝应改正为仓州郡,县氏怀旧,称小云南,即今天的云南省祥云县为冷氏圣地。祥云县位于云岭山和点苍山两山脉东麓,大理三年海东南附近,两山脉南北向,均为高峰,冰凌云雾终年缭绕,时星彩云,诗人就山岭现境题诗:彩云见冰崕,县在其南。于是云南得名。在史籍《中国帝王六传·汉武帝刘澈》中记载:汉元封二年(公元前年),汉大军临逼湞境(今云南昆明),湞王归附,汉武帝在湞改设益郑州郡,并赐给“湞王之印”,汉武帝在西南夷改设了七个郡,云南一带为嶲地,当时的昆明约在今云南洱海以南保山至楚雄一带,由此推论汉武帝把嶲和昆明改设仓州郡是可信的。
黄陂冷氏:
祥云冷氏迁徙湖北黄陂县。北宋初年,小云南冷氏族群由其北疆金沙江流域,经长江上游,沿江东下徙之湖北省黄陂县野雀口村和江西南昌地区定居。当年的野雀口村,即今之黄陂县环城镇沙畈乡冷村。黄陂冷氏在野雀口村立宗传世,创业经营一百余年,繁族兴业双丰收,人才辈出,官宦士绅日众,始有湖北江西文武世家之隆誉。野雀口村首建于冷氏祠,并聘任湖北的胶州进士冷宏玉为祠堂撰书。
益都冷氏:
南宋初年,湖北黄陂的冷氏,再沿长江、运河、黄河三大流域,迁徙至青州益都枣行村,这次迁徙群中有部分冷氏后裔沿途留居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诸省就是山东的其它各地。青州益都冷氏经历宋、元两朝,至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时已近二百四十余年。末代元顺帝于公元年即位,到公元年携眷北逃,在位三十五年。期间,益都枣行村冷氏族群中,有三兄弟:冷忠、冷恕、冷超岩。其三兄弟冷超岩善于绘画,元顺帝曾约为其绘容,承旨:赐绎衣,擢秘书监,赐号“一手先生”并赐胶州东关皇埠陵地若干倾,三兄弟随从益都枣行村迁徙胶州皇埠岭定居。推其时也,至今已六百余年!
胶州冷氏:
三兄弟分迁之举。元末明初,山东地区是战乱的重点灾区,直至洪武年间,战乱惨象仍很严重,山东地广人稀,到处留存。其时皇埠岭冷氏三兄弟也嫌其地少,不足养家糊口,其长兄、二兄随分迁。长兄冷忠迁徙平度冷戈庄,二兄冷恕迁徙高密紫岚庄。
平度冷氏:
始冷忠繁族兴业史,据族老传闻,冷忠始迁于仁兆村后八家岚南沙顶子东北冷家岭之地为定居点,后建村于冷戈庄、冷东庄。先是胶州伊妻,其父因不能拾女同行,则淺饮而别至冷戈庄后与院西村女子结为秦晋之好。冷忠及其后裔建村于冷戈庄和冷东庄两个自然村达上万口冷氏人家,六百多年来,冷氏子孙以勤劳为本,人材辈出,繁族兴业双丰收,为便于纪念先祖,冷氏子孙建组祠,修《冷氏族谱》,慎终追远不忘本,为便于理清支系,分为三甲、六甲、九甲。其中冷戈庄村为三甲和六甲,冷东庄村为九甲。近年来,按辈序已经有二十九代后裔,东西两村已有上万口冷氏人家,相邻十几个村庄都有冷氏后裔。本地区冷氏后裔在全国是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冷戈庄和冷东庄冷氏后裔的迁徙情况
据《冷氏族谱》记载,冷氏后裔迁徙于外地外村的共计有一百五十余处,于此摘记少部分:
冷富三甲南支二分支,起始九世冷鑑,他的十三世孙彦迁徙海阳乳山寨,其子冷震迁徙海阳井子,冷彦为海阳冷氏之,其后裔分徙于海阳各地,乳山寨、河东井子、蒲兰河村、河北冷家村、草岛嘴村等很多地方有冷氏后裔。
冷贵六甲次支,原居住戴家庄,起自第九世冷连,至第十四世冷萃和迁徙招远冷家庄,传至第二十一世冷元瑞,有五子,其三子为名人冷鼎亨。
冷宽九甲北支,第十四世冷辅德迁徙蓬莱长岛县北长山后店子村,清同治四年农历11月其后辈冷益煜曾携谱回冷戈庄、冷东庄认祖。
其它冷氏:
莱阳西夏格庄、札子、黄埠、闯台铺、陕西、山西、山前、固山等很多村镇,外地有外地东北、新疆、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各地很多很多,也涌现了很多很多有才能的后辈。冷氏正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家族旺盛,如日东升。
冷戈庄冷氏族群的辈序,始是冷忠,从第二世到第十七世,多数支系没有名誌记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原因何在?十九世冷一敬在《始修族谱序》中记自居此以来,非无书乡,乃多不留心于此,至今莫寻其源流,于是遍寻族老,搜索遗迹,族老称:青州益都枣行村是故里!今胶州东关皇埠岭与高密紫岚庄是同族同来者!至今辈序犹井然。
今江西省的武宁市、九江市,湖南省的道县、益阳市、邵阳市新宁县、浏阳市、岳阳市,辽宁省的大连市、阜新市、丹东市、岫岩县、胶南县、本溪市、鞍山市、沈阳市、旅顺市、庄河市、海城市、盖州市,山东省的东明市、胶州市、烟台市招远县、潍坊市高密市、青岛市、龙口市、海阳县、荣成市、蓬莱市、长清县、嘉祥县、长岛县、平度县、苍山县、临沂市,江西省的上高县、宜丰县、奉新县、修水县、高安县、苍山县、武宁县,河南省的新乡市、光山县、周口市,重庆市的垫江县、江津县,贵州省黔西南、贞丰县,广东省,吉林省的吉林市、长春市、通化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安县、襄樊市谷城县、孝感市,江苏省的镇江市、丹阳市、扬州市、盐城市阜宁县、丹徒市、苏州市、仪征市、宿迁市、淮安市,四川省的双流市、达县、泸州市、资州市,眉山市、安岳县、乐至县、遂宁市、成都市、华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安徽省的阜阳市、太和县、安庆市,贵州省的凤冈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市等地,均有冷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冷志高:原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泰平乡二十八都大湾生长生终末详,葬寓宁洲奉乡十九都乌石坪。妣:唐氏,夫妇同山合塚,生一子:冷俊。是为宁洲冷氏始。
冷达成:字复美,号茂远,明洪武二年自江西高安县梅溪迁居益阳千家洲白泥湖。是为益阳冷氏始迁。
资料有待补充。
郡望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元前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元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元年)封皇子礼为秦,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元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元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元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新蔡郡:原为周朝吕国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带。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上蔡迁都到下蔡,故名,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晋朝时期晋惠帝从汝阴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南北朝时期北齐改为广宁郡。隋朝时期又改名为蔡州。
临安府:亦称临安郡、临安县。在中国历史历史上临安府有两处:①古县名,隶属秦朝余杭县地境。晋武帝时改为临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地区。南宋朝建炎三年(己酉,元年)升浙江杭州为临安府。②元朝时期将原治于通海(今云南通海)的南路,改名为忽必烈谕言所用的“临安”二字作路名,管辖通海以南至边徼的大片政区,路治同样在通海。直到明朝初期才徙治于建水(今云南建水)。
堂号
临安堂:以望立堂。
新蔡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永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忠义堂:资料有待补充。
历史名人
冷至:(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国大夫。
冷向:(生卒年待考),著名周朝秦国大臣。
冷耳:(公元前?~前年),江苏人。著名西汉下相严侯。
冷顺:(公元前?~前年),亦称冷耳子。著名西汉下相严侯,坐谋反,诛。
冷安:(生卒年待考),冷耳的玄孙,汉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诏复家。
冷广:(公元前?~前20年),山东人。著名西汉驷望忠侯。
冷何齐:(生卒年待考),冷广之子。著名西汉驷望忠侯。
冷褒:(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郎中令。
冷丰:(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西汉山东淄川太守。
冷宏:(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尚书侍郎。
冷徵:(公元?~年),著名东汉护羌校尉,被杀。
冷寿光:(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房中术术士。
冷苞:(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武将,被杀。
冷道:(生卒年待考),字安义。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南徐州刺史。
冷元琇:(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画家。
冷朝光:(生卒年待考),浙江人。著名唐朝诗人。
冷朝阳:(生卒年待考),江苏人。著名唐朝诗人,登大历进士第,为薛嵩从事。
冷臻:(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人,字元福,号雪崖,江苏丹阳冷姓始祖。著名唐朝大历才子(经殿试被钦点为探花郎)冷朝阳的五世孙。
冷青:(生卒年待考),河南人。著名宋朝狂民,冒充皇子,诛死。
冷洙:(生卒年待考),江西人。著名宋朝大臣。宋宣和甲辰(公元年)进士,授潭州司户,迁武安军节度掌书记。
冷方会:(公元~6年),江西人。著名北宋方会禅师,佛教禅宗杨歧派创始人。
冷世光:(公元~年),江苏人。著名宋朝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冷世修:(公元~年)。冷世光之弟;江苏人。著名宋朝知县。
冷廷叟:(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宋大臣。官至光禄卿,多智谋。好酒能诗,与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为友。
冷应徵:(生卒年待考),江西人。著名宋朝广州知府。
冷鸡朴:(生卒年待考),羌族。著名宋朝羌族酋长,起义造反被杀。
冷起岩:(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画家。
冷齐贤:(生卒年待考),著名元朝江西富户,曾赈济饥民。饥民称誉为“冷春山”。
冷世光:(生卒年待考),字宾王;江苏常熟人。著名南宋大臣。
宋绍兴年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山东一世是一百二十三代冷氏,修有谱书。
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冷世光,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
冷世光为官清廉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
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冷曦:(生卒年待考),字景炀;新易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洪武年间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冷谦:(生卒年待考),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武林人(今浙江杭州,一说浙江嘉兴,一说湖南常德)。著名明朝医学家。
冷向春:(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御使。
冷宗元:(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府。
冷孟章:(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州。
冷节坚:(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明朝知州。
冷珂:(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明朝布政使。
冷麟:(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明朝宁波知县。
冷起元:(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明朝安徽来安县知县。
冷阳春:(生卒年待考),贵州人。著名明朝云南晋宁知州,抵抗起义军死之。
冷孟銋:(公元?~年),著名南明兵部左侍郎、安顺巡抚,抗清兵败而死。
冷允登:(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末清初总兵、都督。
冷士嵋:(公元~年),字又湄,号秋江;江苏人。著名清朝隐士。明末清初诸生。兄曦明末殉难,遂绝意仕进。以图书诗史自娱,终身不入城市。
冷枚:(生卒年待考),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著名清朝画家。内廷供奉。焦秉真的弟子。画人物仕女《胶州志》卷三十载:“工丹青,妙设色,画人物尤为一时冠”。亦能画楼台殿宇界画和山水。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曾画有《东阁观梅图》、《桐阴刺绣图》、《罗汉册》,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妙。《避暑山庄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冷计春:(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浙江水师提督。
冷枚:(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清朝画家。
冷铨:(生卒年待考),冷枚之子;山东人。著名清朝画家。
冷鉴:(生卒年待考),冷枚之子;山东人。著名清朝画家。
冷文炜:(生卒年待考),山东人。著名清朝知县、青海西宁知府,书法家。
冷景嵋:(生卒年待考),四川人。著名清朝福建龙岩知县。
冷宗暹:(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清朝知县。
冷崇:(生卒年待考),湖北人。著名清朝知县。
冷蔚:(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县。
冷缙和:(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县。
冷春春:(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县。
冷晏照:(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知县。
冷岐晖:(生卒年待考),上海人。著名清朝雍正年间台湾知县。
冷震金:(生卒年待考),江苏人。清朝乾隆年间台湾诸罗(嘉义)知县。
冷宗星:(生卒年待考),湖广人。清朝四川德阳知县。
冷宗鼐:(生卒年待考),藏族。著名清朝西藏封建领主。
冷煜瀛:(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江西都昌训导,洪秀全破县,死之。
冷纯溪:(生卒年待考),著名清朝光绪末年镇江商人,“西亭脆饼”创始人。
冷玉娟:(公元~?年待考),女。著名清朝诗人。
冷泮林:(公元~年),字若万,号嵎谷;山东人。清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龙南知县,晚年擢升知府。
冷天禄:(公元?~年待考),四川东乡人(今四川宜汉)。著名清朝农民起义首领。
清嘉庆元年(公元年)率众起义。四川的起义军兵分两路,川北一路由冉文俦、罗其清领导,川东一路由冷天禄、王三槐、徐天德领导。
清嘉庆二年(公元年)农历11月,前一路进军巴州、仪陇、营山,后一路进攻大竹、长寿。奉令前去镇压的陕甘总督宜绵束手无策。清嘉庆帝派遣湖广总督勒保统管四川军务,宜绵移督陕、甘。
勒保到四川后对镇压起义军做了分工部署。他对四川起义军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利用起义军将领中部分人对因廉洁而有“刘青天”之称的南充知县刘清的崇拜心理,让刘清说降起义军将领,二是利用刘清、罗思举组织乡兵弥补八旗兵、绿营兵战斗力弱的不足。八月,勒保兵围云阳安乐坪,不能破,便利用王三槐对刘清的崇拜和麻痹心理,诱执王三槐。审问他为什么起义,王三槐说是“官逼民反”。第二年王三槐凌迟处死,其部由冷天禄、徐天德率领。
罗思举是四川东乡乡勇,胆大而诡计多端,组织“罗家军”,常奇袭起义军。清嘉庆二年(公元年)率乡勇于云阳歼陈家山部起义军四千。
清嘉庆三年(公元年)冷天禄据安乐坪,罗思举环攻三个月不下,罗思举率乡勇梯登绝壁,缒引亡命之徒焚烧义军营寨,使冷天禄部遭受重大损失,川东起义军一蹶不振,后在岳池与清军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冷鼎亨:(公元?~年),山东人。著名清朝知县、南昌府同知。
冷姓近现代名人
冷遹:(~),字御秋;江苏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民主革命先驱。
国民党江苏水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江苏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无论是解放前任江苏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时,还是解放后任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时,冷遹都在他书房的显著位置挂着这样一帧照片,这就是冷遹等人l年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在延安机场欢迎仪式上与他的合影。
年9月,冷遹在国民参政会三届三次会议上,支持林伯渠代表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同次会议决定,由冷、王云五等十人组团赴延安视察访问,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1年6月2日,冷遹与褚辅成、黄炎培等七人致电延安毛泽东和周思来,认为国共两党“唯有从速完成团结,伸抗战胜利早临,即建国新基,实奠于此”,表示“一致希望继续商谈”。6月18日毛周复电:倘当局“放弃一党专政,召开党派会议,商组联合政府,并立即实行最迫切的民主改革”,则对“诸惠临,不胜欢迎之至”。7月1日,除王云五因病未到外,冷遹等六人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前往机场迎接并合影留念。至7月5日离去,在延安五天,毛泽东、周恩来与他们有三次正式商谈,商定两点:一,国民大会停止召开;二,从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送每人谈话纪录一份。7月14日,当国民党准备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时,冷遹、黄炎培、江恒源三人发表“关于不参加国民大会问题讨论的书面声明”,以支持中共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坚守延安商谈的诺言。
从延安回来后,冷遹经常称赞延安的社会是个理想的社会,他说:“延安人民都勤劳朴实、体格健壮。那里人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务员的衣食住及日用品都由家配给,待遇没有很大差别。那里个个劳动,人人安居乐业”。那时,他家住在重庆,有一天,正好有一乘滑竿(竹轿子)从门口经过,他指着抬滑秆的人对家人说:“要认识他们和你们一样,都是劳动者,只不过一个是用体力,一个是用脑力而巳。要懂得人与人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在延安就是这样”。他常告诫家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从工农中来,所以共产党提出向工农学习的主张是对的。你们不要轻视工人、农民”。
在延安时,毛泽东送他们每人一条大生产运动中生产的毛毯,他十分珍惜,他说:“别看它粗一点,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里才是真正办事业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后来他把这块心爱的毛毯送给了外甥王大庆,鼓励他向共产党靠拢。
年,七十八岁高龄的医院。一天,他要侄孙冷泰俊(医生)陪同去看望他的莫逆之交江月青,当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之初,有些情况江月青还不太理解,耽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冷遹满怀信心,他患重病在身,还是要与这几十年的患难知巳一吐为快。
他们谈了很多,其中特别提到在延安时,也曾谈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几次失误,并问过毛泽东今后还会不会再发生?万一再发生了又怎么办?毛泽东回答说他不能保证以后就再也不会犯错误了,因为错误总是难免的。但是共产党人一不谋私利、二有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犯了错误,人民反对,我们就改正。所以,他希望江月青不要气馁,要坚信党的领导,跟共产党走……访问延安十四年后,在国家困难时期,在他临终之前又重提延安,仍对延安满怀深情。延安的灯塔照亮了他的后半生。
冷寅东:(~),又名冷廷桂、冷熏南”;四川大邑人。
冷寅东六岁丧父,十四岁即入成都陆军小学,后升入保定军官学校。曾任国民革命军川军第十二师师长、宜宾专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第一任市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和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年10月11日去世,终年八十八岁。
冷融:(公元~年),字杰生,冷寅东之弟;四川大邑人。著名民国时期政府要员。
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
民国十三年(公元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起担任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冷融出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年),冷出融在从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结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暗杀身亡,终年四十九岁。
冷欣:(0~),字容庵,尊称容;江苏兴化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年,冷欣调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协助师长汤恩伯指挥在湖北黄陂一带围剿红军。
年2月,汤恩伯部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冷欣担任第十纵队指挥部(汤恩伯)参谋长,3月,升任该指挥部副指挥官,参与镇压中国工农红军的军事围剿行动。红军长征后,年冷欣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深造,在校期间,一度兼任胡宗南部驻京办事处主任。9月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1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年2月7日晋升为陆军少将军衔。
年7月7日爆发“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年的4月,第三预备师奉命改为陆军第五十二师,列入建制。由于训练成绩显著,士气昂扬,全体官兵都盼望着能早日开赴前线杀敌。冷欣仍任师长,并入武昌珞珈山军官训练团将官班接受短期训练。
年夏,武汉会战开始,第五十二师奉命改隶第二十五军(王敬久)参加武汉保卫战,扼守江西省九江鄱阳湖西边的星子县。8月,日寇第一○一师团进攻星子,第五十二师血战十日,各级指挥员伤亡了三分之二,士兵伤亡半数。8月21日,上级命令第五十二师收复一个名叫“牛屎圩“的据点,这是日寇在岸边占据的一个桥头堡。三十八岁的少将师长冷欣组织敢死队,并自任队长。夜袭日寇据点,击毙敌大队长岗崎太郎以下几十人,收复桥头堡。这一役后来被称为“星子血战”。由于部队伤亡太大,上级命令部队后撤休整。
年10月,冷欣调任军政部第二十二补充兵训练处处长,辖四个团,驻浙江省江山县。年1月1日,因为冷欣与顾祝同是同乡,冷欣调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江南行署主任,行署驻安徽屯溪附近的梅林,在江南地区,代行省政府职权。在军事方面,兼任江南挺进第二纵队司令、江南攻击军左路军指挥官,江南野战军指挥官。4月,行署随部队推进到高淳,溧阳县,在溧阳山丫桥、双溪里等地办。冷欣医院,江南日报、江南修械所,恢复辖区内各县各级学校,以教育和培养有志抗日的青年,同时帮助从沦陷区逃出的青年。先后创办的学校有:在宜兴县胥井江苏省立第五临中,宜兴、溧阳高淳县立临中,省立江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临时小学校,以及各县立中、小学。冷欣对教育很重视亲自兼任过省立第五临中校长,还在宜兴办过念劬中学。
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到达江南,与粟裕的先遣部队汇合。年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总部设于溧阳水西村,陈毅同志任司令,粟裕同志为副司令。这时,国民党第三战区成立第二游击区,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兼任司令,冷欣任第副总指挥,负责实际指挥。他先后指挥过第五十二师、第六十三师、第四十师、新编第七师,新编第十师、新编第二十一师、第三十三独立旅、忠义救国军、江苏保安第一纵队、保安第九旅、新四军第一、二两支队,挺进第二纵队等部队。
国民革命军的第三十三独立旅驻扎在善卷,以狮象大场为司令部,指挥英勇的抗日战士,于年3月包围日寇占领的宜兴县城。勇士们备云梯,征棉被,登城斩关,前赴后继,短兵相接,英勇杀敌。惜敌城防坚固,枪械精良,攻城两月,虽未得手,然亦使日寇胆寒。
据邱行湘回忆,他的部队也在冷欣的江南野战军指挥下与日伪军进行过战斗。刚开始,冷欣能和新四军部队保持良好的关系。陈毅、粟裕曾数次去溧阳山丫桥冷欣指挥部参加会议,还曾和冷欣一起阅兵,进行接触。年9月,冷欣邀陈毅、粟裕去山丫桥总部,陈、粟应邀前往,第二天,陈毅、粟裕返回水西村。年12月底,冷欣再次邀清陈粟去山丫桥开军事会议,陈、粟第二次赴会。冷欣于年元旦在吴村举行国民党军(两个团)的阅兵式,并举行宴会,一周后陈毅、粟裕返回。
年,冷欣任第三战区第二游击区总指挥,8月,兼任陆军第六十三师师长。游击区的范围:东依太湖,西、北以长江为界,包括苏南,皖南大部分地区,和浙江西部长兴一带。年9月,第六十三师进攻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时,在金坛高庄与下乡扫荡的日寇遭遇,被击溃。同年,侵华日寇大“扫荡”,因掩护军委会金汉鼎将军率领的军风纪巡回视察团脱险有功,冷欣获陆海空甲种一等奖章。这一年苏皖联立临时政治学院成立,冷欣兼任院理事会常务理事。
年3月,国共之间的磨擦加剧,顾祝同把五个师加一个旅连同地方保安团约十八个团的兵力部署在皖南,企图切断新四军皖南、苏南之联系,造成围歼皖南、威逼苏南新四军之势。冷欣也指挥部队也开始步步进逼。他们诬蔑新四军“游而不击”,进行反共宣传。不许新四军在金坛、溧阳、溧水境内开展游击战争,发动与组织群众抗战。实际上,要将新四军孤悬于狭小的危险地带,让敌人包围消灭。此外,还扣发新四军的经费、弹药、被服等。派送特务武装到新四军活动地区破坏,制造磨擦事件。
新四军江南部队仍从多方努力,主动谋求缓和,邀请冷欣派员到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商议,防止事态扩大。年4月,南京日寇增兵。陈毅请冷欣派员去水西,冷欣派国民党江南行署秘书长巫兰溪(后来投到南京任汪伪行政院副秘长)前往。5月,冷欣应陈毅之请,经溧阳县由县长朱汉姬陪同,前往水西“点编”。同时新四军派演出队到冷欣那里演出等等。
6月18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退出溧阳水西村,退到茅山敌后。冷欣派第四十师跟踪追击,第六十三师开进高淳与第四十师形成对新四军大包围。6月中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领第二团、新六团等部准备经溧(阳)武(进)路向长江边北移。冷欣即以两师兵力尾随北进,以其第四十师主力一个团及“挺进军”第五团等部插入茅山地区,阴谋南北合击新四军,对新四军突袭。新四军粟裕部奋起自卫还击,6月18日在句容东南的西塔山发起战斗,歼其两个团于西塔地区,余部溃逃。新四军随即越过路、运河、铁路、长江等日寇的几道封锁线,于7月8日前胜利到达苏北吴家桥地区,与新四军挺进纵队、苏皖支队会合。
年1月,第三战区发动的“皖南事变”,消灭了新四军军部,冷欣的部队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第二游击区归上官云相指挥,负责监视茅山地区新四军部队。毛泽东在著作中曾经把他和顾祝同、韩德勤的名字列在一起,批判他们的顽固反共行为。
年1月,他被免去江苏省政府委员和江南行署主任职。
冷欣主持江南行署四年多,亲自感受战时施政困难很多。他写过抗战从政困难有六:为政于战时则难,为政于战时之前方则更难;敌伪不时窜扰,环境随时有变迁,预定之策划,不能从容措施,其难一;据点密布,交通梗阻,政情之上传下达,悉多所扦格,其难二,兵燮以后,典章册籍,丧失殆尽,兴废继绝,无轨范可循,其难三,民性渐失其淳笃,民风日渐颓败,宽则入玩法犹豫之途,严则有驱如鱼爵之虑,其难四,地方贤达,作避秦计,多流亡异地,各级机讯构,致叹才准,其难五;农村及市镇,遭轰炸焚杀劫掠,经济破产,财源枯竭政费支绌,其难六。”
年,冷欣出任中国陆军总部军务处处长。冬,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在昆明成立,何应钦任总司令,冷欣因为是何最亲信的黄埔学生之一,资历也很老,因此调来任中将副参谋长。同时,中国战场美军司令部也在昆明成立,中美双方联合办,因为冷欣不懂英文,不被美方喜欢,所以不能参加每天上午的例行汇报会,后来美方要求升第三处处长蔡文治为中将副参谋长。1年4月,日寇垂死挣扎,由发动湘西会战,妄图占领湖南芷江国民党空军基地,以巩固湘桂、粤汉两条铁路的交通。中国军队由何应钦指挥向日寇反攻。冷欣奉何应钦之命与美国副司令巴尔博将军各率军官三人联合组成指挥所,传达命令,转报战况,并及时提供意见。战后,冷欣获三等宝鼎勋章。7月,获忠勤奖章及美国自由勋章。
1年8月15日,日寇投降。8月21日,侵华日寇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派遣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一行飞到芷江,和国民政府要员举行无条件投降之前的受降会谈。这就是永载史册的“芷江受降”。下午三时二十分,日寇代表进入会场。会场正中桌旁就座的是中国陆军总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右方为副总参谋长冷欣中将,左方为中国战区美军参谋长巴特勒准将和翻译官王武上校,中国各战区长官及中外记者数十人环坐左右。
在场的一名记者回忆:冷副参谋长在座位上来回扭动身体,一点也不严肃,加上身材矮小,仿佛一只猴子。记者语中多贬义。晚上7时,今井武夫用电报向南京冈村宁茨汇报在芷江治降的经过,并报告中国陆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冷欣即将飞赴南京,设立前进指挥所。8月22日上午11:00,冷欣中将和美国巴特勒准将及王武上校前往今井武夫住处,关于在南京开设前进指挥所、接收军需物资、装备以及美国战俘现状、待遇等问题进行了四十分钟的会谈。
8月27日上午9:20,前进指挥所的全体官兵,带无线电台一部、指挥车两辆,分乘七架飞机,由芷江机场起飞。下午2:40,飞机在南京大校场机场陆续降落。冷欣等人下飞机后,驱车前往华侨招待所。当晚,冷欣在华侨招待所设立前进指挥所,据冷欣回忆:冈村宁次曾表示“上将例不拜中将”,拒不主动会晤冷欣。经冷欣指示副官多次据理交涉,一直到深夜才终于同意冈村宁次来拜。只此一点,足见日寇的骄狂。时至今日,日本亡我之心尚不死。血的教训应该世代铭记。
1年8月28日上午8:00,日寇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大将,率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等一行,到南京萨家湾一号,和冷欣见面。在会谈中,冷欣强调:“如果没有委座与何总司令命令,和本人传达何总司令的命令,与十五位奉指定的受降官,任何人要求,都不能接受。”
到南京后,在日寇的保护下,冷欣去中山陵拜谒了先总理的陵园。当时南京的大部分物品市价比内地低十五~二十倍,前进指挥所的人员都随身携带大量关金券,不携带任何行李,到南京解决。并提取的封存的大量伪币,先购买黄金,汽车,到后来竟发展到抢购照相器材囤积居奇。抢占豪华宅邸更是一人多套,结果,他们都大发横财。
前进指挥所从8月27日成立,到9月9日中国战区日寇签字投降仪式结束,前后存在虽然只有十多天时间,但却在与冈村宁次会谈、传达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命令,以及筹备中国战区日寇投降签字仪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华侨招待所作为前进指挥所驻地,也就成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
1年9月9日9:00受降典礼完成后,当天中午冷欣便奉何应钦命,携带冈村宁次签字的降书,于当日中午,乘专机飞往重庆,代表何总司令,向蒋委员长呈递。于下午4:00抵渝,先见侍从室主任周至柔,再访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先生,经他们商量决定,第二日(9月10日)上午9:00,在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呈递仪式,与中枢纪念周及国父广州起义纪念同时举行,如此安排,颇具深远意义。呈递后,冷欣与蒋中正留影纪念。礼成后,蒋中正召见冷欣,社会部长谷正纲先生也在座。年,受降三十三周年,冷欣写有《亲与受降典礼纪盛》一文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同年10月,获四等宝鼎勋章。
年5月,获干城甲种一等勋章和胜利勋章。在原籍以高票当选,任制宪国民大会军队代表。军事机构改制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11月,参谋本部空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任三民主义青年团南京支团监察。在受降后,冷欣一度很平寂。有的人说是因为接收时他的部下借机腐败,有的说是因为他代表蒋中正和日寇密谈的事情做的不周,在社会上有风言风语,蒋中正很不满意,对他加以申斥。
年8月,冷欣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9月,获光华甲种一等奖章。同年并兼任南京市党部监察委员会常务监察委员。
多年来,冷欣远在他乡,对家庭老母无时不念。年,冷欣七十九岁的老母于沦陷区兴化武安街口家中病逝,因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不能回乡举丧,就在驻地设灵以尽祭奠形式,陈毅还曾派人前去祭奠。为了表示永远不忘母亲养育之思,首先在宜兴创办念劬小学—所。年春,他回故乡安葬亡母,在拜访老师的时候得知兴化教育落后,因此筹办兴化“私立念劬中学”,造福桑梓。
年3月又一次以高票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8月任第—任宪政督导委员会委员。同年冬,任京沪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汤恩伯)副总司令。
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副总司令。5月间逃往台湾。
去台后,冷欣一度生活拮据,与友人共居一屋,生活艰苦,可想而知。年6月任台湾“国防部”参议。年7月任私立强恕中学董事。年2月任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主席。5月任“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10月任“国防部”高级参谋,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年9月,冷欣以陆军中将衔退役。退役后的冷欣依然活跃在历史研究领域。
年后,冷欣应聘任中央警官学校,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讲授近代史,一生虽为军人,但喜与文人交往。台湾当代史学名家,多与他有深厚友谊。他研究近代史,因为很多史实,都有亲身经历,颇多第一手史料与创见,极具权威性。因此又被聘兼任国防研究院讲座,并被聘为文化大学华冈终身教授,除应得钟点费外,月领研究费一万元,以示礼遇,冷欣引以为荣。
冷欣曾著有《汉高之成功战略》、《明太成功的战略》等文,其中《明太成功的战略》一文,于年8月在国际华学会议上宣读。在他的这些著述中,立论严谨,有些识见甚为精辟。
年2月6日冷欣病发,因心肌梗塞肺衰力竭于下午3:45病逝于台北,遗体葬于台北县汐止五指山示范墓,终年八十七岁。
冷鹏飞:(~),湖北浠水胡河乡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基层工会干部。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年入伍后,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班长、排长,两次荣立三等功。年任连长,年任第六十七师第二一七团第一营营长。
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战,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阵地八十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荣立一等功。
后历任第二十三军第六十七师第二一七团团长、副师长、师长,陆军第二十三集团军副军长。是第四、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冷克:(~?年待考),辽宁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辽沈战役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
冷培澍:化名冷静。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空军少将。
冷宽:(~),河北承德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将。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司令部军务股见习参谋、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
年任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处干事。
年任团政治处主任。
年后,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年后,任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政治部副主任。年入海军指挥学院学习。
年1月任海军政治学院政治委员,6月任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年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年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年12月任海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
冷荣泉:山东平度人。著名邮电专家。历任北京长途电话局总工程师、邮电部电信总局副总工程师、中国邮电电信总局副局长、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网通集团副总裁等职。现任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
冷晓明:(~),广东人。地方公务员。
~年任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党组书记。
年任东莞市副市长(正厅级)、党组成员
~年任东莞市副市长(正厅级)、党组成员,市科协主席、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正厅级)、党组成员,市科协主席、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正厅级)、党组副书记,市科协主席。
冷溶:(~),山东平度人。著名社会科学文献专家。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参加工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年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战士。
年为北京第二机床厂工人。年为北京第二机床厂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其间:年至年在北京市机械局哲学进修班学习)。年至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组邓小平研究小组编辑,副组长。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著作小组副组长。
1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组长、著作小组组长。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邓小平研究组副组长、第三编研部副主任。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第三编研部主任。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年挂职任山东省济南市委副书记。年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年1月再担任中国社科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冷承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总参谋部军训部和兵种部部长。
冷韶昭: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尔滨军工大学西安地区校友联谊会名誉会长。
冷敏述:(1~),原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副区长。
冷刚:(~),四川省德阳市市长。
冷本加:(~),藏族。青海兴海县县委书记。
冷应芬:(~),苗族,女。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县妇联主席。
冷彩凌:(~),女,山东省长岛县县委常委、北隍城乡党委书记。
冷新生:江西省丰城市委书记。
冷明德:云南省玉溪市政协主席。
冷书成:江苏省丹阳市人大主任。
冷光辉:江西省靖安县县委书记。
冷秋红:女,江西省武宁县清江乡党委书记。
冷从华:江西省修水县黄沙镇党委书记。
冷清水:江西省修水县黄龙乡党委书记。
冷建云: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党委书记。
冷向洋:原湖南省长沙市副市长。
冷杰:原吉林省永吉县委书记,人大主任;年任吉林舒兰市副市长,年任吉林市昌邑区长。
冷作文:女。年山东省乳山县副县长。
冷秀良:年任山东省莒南县副县长。
冷延明:原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委书记、区长,西安区委书记。
冷立生:原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茄子河区副区长。
冷相发:原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长、区委书记,现任区人大主任。
冷明述:原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委书记、区长。
郑重声明:以上文字转自网络,非原创,仅供参考。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