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48中国文化要略宗教信仰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宋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第七章宗教信仰

一、填空重点

1.中国人崇尚仰多神信,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尤其突出。

2.荀子和司马迁都曾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可知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先祖是人的生理纽带,而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人物。这三者失去一者,人就不可能平安的生活在世上,所以崇拜这三者是很自然的事。

3.在中国古代信仰中,天神称为“皇天上帝”,地神称为“后土神祗”,合称“皇天后土”。“皇”是“大”的意思,“后”是“厚”的意思。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礼仪以封禅最为隆重。

4.秦始皇封禅时遇雨而于泰山封五大夫松。汉武帝因首次封禅而改元元封。唐高宗曾三往封禅,耗资无数。武则天即位后改封嵩山,禅少室山,是年改年号为万岁登封,改阳城县为登封县,以驻跸地为告成镇。唐代最后一个封禅的帝王是唐玄宗,由中书令张说主持封禅礼仪,管妻父称“泰山”或“岳父”据传即由此次封禅引发的小故事而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由于天阳地阴的缘故,后土神被塑造为女人像。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古代帝王除了往泰山封禅,往汾阴祭后土之外,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两种。这两种仪式都始于周代。春秋战国以后,由于五行学说渗入宗教信仰,天地的数目变多了,名称也混乱了,认为天神中最尊贵的是太一(或泰一),它有五个辅助神分别管理天的一方,分别为东方青帝(木),西方白帝(金),南方赤帝(火),北方黑帝(水),中央黄帝(土)。郊祭则是在京城的郊外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史书上也称为“郊”。据《礼记》载,周代已规定在冬至到南郊祭天,夏至到北郊祭地。由于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周代已经实行“祭天圜丘,祭地方丘”的制度,其后历代相沿成制。

7.封建帝王祭祀山川有事天地而礼山川,保天下而护江河的用意在内。古时祭祀以“五岳”、“五镇”、“四渎”、“四海”最为重要,因为它们代表了帝王统治的江山社稷。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代表了五方最高的山。五镇为东镇沂山(今山东省临朐县)、西镇吴山(今陕西省陇县)、南镇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北镇医巫闾山(今辽宁省北镇市)、中镇霍山(今山西省霍州市),古人认为它们是五方仅次于五岳的大山。四渎为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是古代中国境内直接流入大海的四条大河。四海是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无实指,或说渤海)。古人认为中国居四海之内,故又称“海内”,而把国外称为“海外”。

8.周代规定,祭祖祖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只有一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只准皇帝拥有宗庙,百姓不得擅建,宗庙由此称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建于京城,并且按照礼制建于皇宫左侧。神位摆放左昭右穆。

9.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拜祭祖先用宗祠。一姓一族聚于一地,为敬奉祖先或本族杰出人物立祠以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建于贞观三年(公元年)。裴氏名人有晋代地图学家裴秀、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隋代主管互市的裴矩、唐高宗时的礼部尚书裴行俭及其子、唐玄宗的宰相裴光庭、唐宪宗的宰相裴度等等。

10.北京阜成门内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明嘉靖九年(公元年)仿南京帝王庙建。明清两代都不祭祀秦始皇,大约认为他是暴君的缘故。

11.君师圣贤崇拜中,“君”指历代帝王。“师”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人。这一文一武体现了中国治国的两大机制,是封建国家赖以长存的两大支柱。但对此二人的祭祀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祭孔,实质上是封建国家尊崇教育的一种体现,是汉代以来独尊儒术并以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必然结果。祭关,虽然有宣扬其忠义勇武的一面,但宗教色彩比较浓厚。孔子的最高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关羽的最高封号是“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二者有着人与神的分别;从形式上看,祭孔的仪式比祭关的仪式要隆重的多,但关公在民间的心理影响大大超过了孔子。

12.历史上祭孔始于公元前年,即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为了悼念孔子而改建其旧居,供孔子牌位,岁时祭祀。封建帝王祭孔则始于汉高祖刘邦。汉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东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在学校中祭孔。唐太宗贞观四年则诏令进行全国性的祭孔。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宋大中祥符元年,加封孔子为“元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至和二年,宋仁宗封孔子后裔为“衍圣公”,后又封为“世袭衍圣公”;明嘉靖九年封孔子为“至圣先师”;清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把孔子的地位推上顶峰。清代乾隆皇帝曾四次祭孔。

13.关公的显赫跟后期道教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公元年,其死后41年,被后主刘禅追封为“壮缪侯”,并不见祭祀。此后直到开皇九年,其故乡的人们才建了座小庙来奉祭他。到了宋代,关羽突然显赫起来。信奉道教的宋徽宗认为关羽以忠义为纲,追封为“忠惠公”,并视其为道教张天师手下的一员神将;六年后,加封“武安王”,配享于周武王和姜太公。此后道士传关羽曾多次显灵于荆州地面,引起佛道二教争相网罗关羽为本教护法神。关羽立时身价百倍。元天历元年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万历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万历皇帝加封关羽为“三届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正式列入道教神祗系统。清顺治九年,清政府出于笼络汉族臣民的考虑,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以后又下诏天下,大小群邑立庙祭祀,开始全国规模的祭关。

14.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尤其是台湾,极其盛行。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娘娘,其时是宋代初年的一位女性林默娘。

15.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叫“释子”。

16.禅宗六祖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慧能主张“顿悟”,为南禅;神秀主张“渐悟”,为北禅。后来北禅衰落,南禅成为禅宗主流,并分成“五家七宗”,流传很广。

17.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达赖的称号始于明朝时的三世达赖喇嘛锁南嘉错,当时蒙古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为了感谢他教化众生的恩德,尊他为“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前两世都是后来追认的,但是他当时并未经过中央政府的正式册封。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罗桑嘉错入京觐见皇帝,朝廷为他兴建黄寺,并正式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此后历代达赖喇嘛都要经过中央册封,才算合法。

18.班禅的称号略晚于达赖。清顺治二年,领兵在藏的蒙古族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为了削弱和分散达赖五世的政教权力,尊扎什伦布寺的寺主罗桑却吉坚赞为“班禅博克多”,是班禅称号的正式开始。事实上,罗桑却吉坚赞算四世班禅,前三世为追认。清康熙二十五年,清政府正式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规定其同达赖一样,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19.“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意为“对佛学无所不知的、坚不可摧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其中“圣识一切”是汉语,“瓦齐尔”是梵文,“达赖”是蒙语,“喇嘛”是藏语。“班禅额尔德尼”意为“学问高深、如同珍宝一样的大学者”,其中“班”是梵语“班弟达”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译音,“额尔德尼”是满语。

20.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实体存在,否认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能力;在变化纷繁的现实和充满矛盾的人生面前,人只能采取消极躲避的办法,尽力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其基本教义是把现实的人生断为“无常”、“无我”和“八苦”。“无常”是说人生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这两点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八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忧悲恼。造成这种种痛苦的原因,既不在于神灵,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在于人自身的“惑“(贪婪和痴迷”和“业”(行为及意识活动)。二者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为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转变的最高目的,这就叫“涅槃”、“解脱”。

21.从基本理论和主张看,佛教有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分。小乘佛教是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后来流行于东南亚各国,称为“南传佛教”。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指斥传统的佛教只讲自我解脱,不讲普渡众生,认为自己是能把一切众生就出苦海运往幸福彼岸的“大乘”,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十方世界有无数个佛,释迦牟尼只是其中之一。它后来流传于中国、朝鲜和日本等,称为“北传佛教”。

22.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四次大的灭佛事件,叫“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23.关于佛教,有反佛和融佛两种观点。“融佛”力主儒学与佛教、道教与佛教互相融合,这种思潮在魏晋时已很明显,认为佛的“五戒”和儒的“五常”可以调和一致,有的则主张三教合一。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和发挥,到宋代达到了顶峰,代表人物有宋代的张商英,他认为儒是治皮肤病的,道是治血脉病的,佛是治骨髓病的,三教相通,可治根本。佛教自身为了在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也极力适应中国人的需要和传统。到宋代理学产生和佛教禅宗流行以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此后的反佛思想就很微弱了。

24.比较早的反佛思想家是南北朝时的范缜,是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唐朝的傅奕曾把魏晋以来的反佛人士编为一本书,叫《高士传》,以教育后人,后来失传了。狄仁杰也是唐代著名的反佛人士之一,曾上书武则天,指出佛教消耗社会才会给封建政权造成的巨大威胁。唐中宗时又有辛替否强烈反佛。中唐时期的反佛代表人物是韩愈,他是站在维护儒家传统的立场上反佛的,曾上《谏迎佛骨表》,触怒了唐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25.古印度的石窟艺术以犍陀罗和阿旃陀为代表,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

26.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分别是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观音的道场。

27.佛教四大禅林指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寺。

28.四大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省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始于北魏年间,特点是造像雄伟,大佛很多。龙门石窟始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年),特点是大佛较少,古人题记、碑刻及洞壁浮雕丰富多彩。敦煌石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年),是一个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宝库,公元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发现了藏经洞,内藏从4世纪到10世纪的各种珍贵文书、文物五六万件,是研究中国文化极宝贵的资料,但三分之二以上的敦煌遗书被外国人所掠夺。洞内的这些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由此形成了享誉世界的“敦煌学”。

29.十大坐佛,指单独营造的石刻大佛。其中中国第一大佛为四川省乐山市的乐山大佛,高71米,唐代开凿。次之为(2)太原西山大佛,高约63米,环列根石柱刻《华严经》,北齐天保二年开凿,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3)甘肃甘谷大佛,高38米,唐宋时开凿;(4)四川省屏山大佛,高37米,建造年代不详;(5)四川省荣县大佛,高36.67米,宋代开凿;(6)河南省浚县大佛,高27米,南北朝开凿;(7)重庆市潼南大佛,高27米,宋末开凿;(8)陕西省彬县大佛,高24米,南北朝时开凿;(9)重庆江津市石门大佛,高23米,明代开凿;(10)四川省资阳大佛,高21米,唐宋时开凿。十大坐佛,蜀占其六。

30.四大卧佛,多为岩石开凿,也有木胎泥塑。(1)重庆市潼南县马龙山,全长54米,露相36米,隐相18米,约年左右开凿;(2)甘肃省张掖市,长34.5米,木胎泥塑,西夏时的作品;(3)重庆市大足县,长31米,岩石雕刻,宋代作品;(4)四川省安岳县,长23米,岩石雕刻,约为民国时造。

31.两大木佛,一是河北省承德市普宁寺大佛,高22.23米,是一尊千眼千手观音像,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二是北京市雍和宫大佛,地上18米,地下8米,以整块白檀香木雕成,乾隆年间所雕。

32.我国最大的一尊铜佛是西藏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未来佛,到年间铸造,耗铜23万斤。次之为河北正定县隆兴寺铜菩萨像,为千眼千手观音菩萨,宋开宝四年铸造,是现存最大的铜铸大佛之一。这是中国两大铜佛。

33.河北三大古迹是:“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城里的活菩萨。”

34.《大藏经》是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我国从宋开宝四年开始刻印,最早在四川成都刻成,是为蜀版《大藏经》。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雕印的《大藏经》,称为金版《大藏经》。

35.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故名“石经山”。石刻佛经始于隋代静琬和尚。

36.年6月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内发现一枚佛指灵骨,这是迄今世界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唐代帝王曾多次从寺内迎佛骨进宫内供奉,韩愈为此曾向唐宪宗呈交《谏迎佛骨表》。明代帝王后妃也曾到寺内进香,因而产生一个戏剧曲目《法门寺》。

37.东汉时张陵创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治达三十多年。张角等奉《太平经》为经典,创立太平道,以老子为教主,发动黄巾起义。

38.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又称“大道”。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元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即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

39.被人称为山中宰相的是南朝时的陶宏景,他撰有《真灵位业图》一书,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形成一个庞大的信仰系统。

40.道教的胜迹也遍布天下,数量仅次于佛教。因道教早期不设神像,到宋代以后才普遍供奉,所以道教造像和道教石窟十分有限,艺术水平也不如佛教。道教一般把位于陕西省周至县的楼观台当作最早的也就是第一座道观,相传是老子于函谷关讲《道德经》,尹喜筑台。

41.太清宫,在河南省鹿邑县,是老子故里,东汉桓帝时开始修建道观,宫内尚存唐玄宗所书《道德经注碑》。天师道历代天师道场是上清宫。全真道第一丛林是北京的白云观,庙为唐代始建,金代称太极宫,元代因丘处机在此掌教,改为长春宫,明代改现名。另外还有山西省芮城县永乐宫。

42.道教名山很多,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著名的道教名山有被称为“第二小洞天”的泰山、“第四小洞天”的华山、“第七洞天”的罗浮山,还有青城山、茅山、武当山、崂山等。武当山旧称“太和山”,山顶有全国最大的铜殿。

43.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即民间所供真武大帝。

44.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又叫回教、天方教、清真教,其教徒称为穆斯林,朝拜中心是麦加的克尔白庙。所谓“伊斯兰”,是阿拉伯文“顺服”的意思;“穆斯林”是阿拉伯文“顺服者”的意思。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后来流行于亚洲大陆和非洲的大片地区。尤以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为盛。创始人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初步形成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大国。伊斯兰教的教义集中在该教信奉的《古兰经》里,认为安拉是唯一的神等。

45.伊斯兰教的拜功每天要礼拜五次,分别叫作晨礼(日出之前)、晌礼(午后)、晡礼(午后四时)、昏礼(日落以前)、宵礼(晚上)。每星期五午后在清真寺作集体礼拜,称为聚礼。在礼拜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涤罪,洗全身为大净,一般在参加聚礼前进行;洗身上某些部位为小净,一般在举行小礼拜前进行。斋功指除了病人、孕妇、婴儿、旅行者和作战士兵外,都必须在每年斋月,即回历九月,把斋一个月,从凌晨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朝功指身体建康和有经济能力的教徒一生中要去麦加克尔白神庙朝觐一次,朝觐活动在回历12月上旬进行,最后一天正好是宰牲节。

46.穆罕默德死后,伊斯兰教的统治集团不断运用军事和商业手段向外传播伊斯兰教。在它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围绕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不断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别进而发展为宗教派别。由于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由于它一开始就拥有宗教武装,因此伊斯兰教的宗派斗争总是伴随着剧烈的军事冲突。其教派名目繁多,对立情绪相当严重。

47.伊斯兰教一般来说分为两大对立派,即逊尼派和什叶派。伊斯兰教把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最初有四大哈里发,即阿布·伯

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这四人中,只有阿里与穆罕默德一样出身于哈希姆家族。逊尼派认为,四大哈里发都出身于古

莱氏部落,都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因而落得历代哈里发的支持,成为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一个教派,中国穆斯林也属

此派。

48.什叶派是在同逊尼派的斗争中形成的,创始人为阿里,其拥护者宣称出身于哈希姆家族的阿里才是穆罕默德的真正继承人,并推崇阿里为永不犯错的“超人”。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什叶派一直受到逊尼派的镇压和打击,其内部也因主张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派系,它主要在也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流传。

49.在中国,伊斯兰有新老两派之分,两派并无多大差别,都遵循伊斯兰教规,重视伊斯兰教的习俗,只是新派强调革新,主张“中阿并重”的经堂教育。此外,在新疆地区曾有过白帽回(白山派)和黑帽回(黑山派)之分,20世纪初已湮灭。

50.现存伊斯兰教胜迹有四大清真寺,分别是(1)广州怀圣寺,寺内有光塔,始建于唐代,传最早为唐代初年来华传教的阿拉伯人宛葛素所建;(2)泉州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年后,耶路撒冷人阿哈马重修,寺内有石刻阿拉伯文《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3)扬州仙鹤寺,传为南宋时来华传教的普哈丁所建,是中阿风格相结合的产物;(4)杭州凤凰寺,又名真教寺,创建于唐代,元代阿老丁重修,现存大殿仍为元代遗物。

51.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艾提[上乃下小]清真寺,是清代的建筑。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西安市的化觉寺,相传为唐代所建,现存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风格完全采用中国的宫殿式。此外,北京牛街清真寺、宁夏同心清真寺、上海松江清真寺、山西太原清真寺等都比较古老和著名。

52.公元年,罗马军事统治者君士坦丁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肯定了基督和圣父(天主)的同体信仰。公元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53.基督教于公元年分裂为两派:以罗马教皇为首的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为中心的希腊正教,即东正教。16世纪,由于德国人马丁·路德领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闵采尔掀起的反教会的农民斗争,代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督教新教应运而生,并宣布脱离罗马公教(天主教),因其对罗马公教抱抗议态度,而称为“抗议宗”。

54.基督教所依据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前者是从犹太教继承来的,用古希伯来文写成,约成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内容主要是犹太人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以及犹太教的法典和教义;后者是基督教自身的经典,用希腊文写成,约成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内容是基督教早期的活动和教义。现在通行的《新旧约圣经》是4世纪的定本,是糅合犹太教和早期基督教各派主张的结果。

55.基督教的组织以天主教最为严密,其最高首领为罗马教皇,教廷设在梵地冈,采取封建集权制的组织形式,统治着全世界的天主教和教徒。在有天主教的国家,还分成教省、教区,由神职人员进行管理。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主要有:枢机主教(即红衣大主教)、首席主教、总主教、神甫(神父)、修士和修女等。东正教教会在各国的组织是独立的,彼此间只有松散的联系,有一个不定期的东正教最高教会起协调作用,其主要神职人员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主教、大祭司、祭司、修士等。新教的组织更为松散,神职人员的等级也比较简单,只有牧师和传道员。

相关问答

1.简述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过程。

一般认为,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到前5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因此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叫“释子”。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说法不一,大致说法有以下几种:战国燕昭王时传入说、秦始皇时传入说、汉武帝时传入说、西汉末年传入说和东汉明帝时传入说等。现在的学者一般认为佛教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是比较可信的。

佛教初入中国,人们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神灵来崇拜,跟神化的黄帝、老子一样,在朝廷和一些王公贵族的家里供奉,民间还没有什么人信仰。从文献记载看,汉桓帝可能是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他曾在宫中建立黄老、浮屠之祠。最早出家信佛而又见于记载的汉人是汉灵帝时的严佛调,此时已是东汉晚期了。至于第一个登坛受戒、正式成为和尚的朱士行,已是三国时代的人了,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和尚。可见佛教初来时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有了突出的发展,表现在:

一、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虽然译经的主力还是西域来的僧人,但随他们学习的汉土弟子甚多。如西晋时的西域僧竺法护,译经一百五十余部;后秦时的龟兹僧人鸠摩罗什,被迎入长安逍遥园,他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以及《妙法莲花经》等,对中国的佛教理论有划时代的贡献,死后葬于园内,弟子为其建鸠摩罗什塔,至今仍存。

二、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三、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四、西行求法活动成风。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还是中国第一个登坛受戒正式出家的和尚。到两晋南北朝时,越来越多的人西行求法,他们的目的是搜集经典,参拜圣迹,寻访高僧,求得学问,以推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五、在思想信仰方面,已部满足于前一时期只求一般地解脱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弥勒净土(极乐世界)。这种信仰迷惑了许多出于苦难中地人们,对佛教地传播无疑起了很大作用。这种信仰目标的转变也说明佛教竭力适应中国的环境,以开拓自己的传播市场。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有如此突出的发展的原因是:

一、社会基础:东汉末期,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二、思想基础: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谈。玄学崇尚老庄思想,主张“以无谓本,以有为末”,否认外界事物的存在,很容易与佛教宣扬的出世思想合流,因此主张“一切法皆空”的佛教《般若经》很快流行起来。事实上,玄学到东晋以后便逐渐为佛学所取代。佛教宣扬的“名实俱无”实际上是“以无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阶级基础: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佛教宣传的基本思想虽然不像儒学那样主张忠孝节义、安分守己,但它要求佛教徒刻苦修行以求解脱的基本精神和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一系列说教,不但构不成对统治阶级的威胁,反而有助于维护这种秩序。从东汉到南北朝的五百年间,封建统治者是逐渐认识到佛教的作用而逐渐予以重视并大力提倡的。有的统治者则是由于极度迷信而予以极度推崇,如东晋的晋成帝和晋哀帝;南朝的宋文帝和宋武帝,宋武帝甚至让僧人参与朝政,因他们穿黑色衣服,被人称为“黑衣宰相”;南朝梁武帝更是四次舍身入同泰寺,然后由大臣们用钱把他赎回来以给寺庙捐资;北朝的北魏政权也很崇佛。

佛教在隋唐两代,特别是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潮。这是因为隋唐帝王笃信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佛教发展的政策,在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剃度僧尼。而唐代前期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武力强盛的帝国,对各种宗教都采取了极为宽容和大力提倡的政策,佛教本身也极力向民间渗透,在教义和礼仪方面努力适合中国民众的需要。这个时期佛教的特点是:

一、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唐代的译经工作基本上由国家主持,请中外名僧译经,如玄奘、义净等西往取经归来的佛学大师,他们精通梵语,译意准确,译经的质量很高。这许多的佛经的翻译,不但为僧人们提供了学习的经典,也为佛教研究者提供了资料,因此佛学在唐代大为兴盛,出现了许多佛学论著。

二、寺产丰肥。“寺产”指寺院领有的土地及其他财产。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官僚地主布施,隋唐时的寺院拥有大批田产,由僧尼、奴婢和寺院的佃户耕种,因此寺院的长老往往就像一个世俗的地主。此外,寺院还在周围开设客店、车坊、酒铺等,以高价租给商人经营;同时也开办一种叫“无尽藏”的金融借贷事业,在慈善的名义下谋取暴利。这就形成强大的寺院经济。

三、宗派林立。佛教的日益传播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以求得到更大的发展,为此必须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许多师徒间的传承体系和研究不同经卷的各种学派,如涅槃学派、成实学派、地论学派和摄论学派等。到了隋唐时代,某些大寺院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各自依据某一经典加以发挥,逐渐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派系竟然成了中国佛教最有特色的代表。

2.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消极作用是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时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我们要通过研究佛教文化,保护它的积极成果,抵制它的消极作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只不过禅宗主张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进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设想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承认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存在罢了。这样,禅宗就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佛、道、儒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响,互相斗争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程颐、朱熹的程朱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陆九渊和王守仁的陆王心学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清明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我们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称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从全唐诗看,共收唐诗约五万首,其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友谊,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动。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有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他们在美学上追求“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唐代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这种风格也体现得最著。即是是其他流派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等。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为“诗僧”。著名的如唐代诗僧寒山、较然、齐己、贯休,都有诗集流传后世。宋代重显、文莹、祖可、惠洪,及至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与艺术。

绘画和雕塑最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古印度的佛教艺术主要就是石窟壁画和雕塑,以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和阿旃陀(今印度德干高原)的石窟艺术为代表,均为公元前3世纪到前1世纪的作品,前者以雕塑著称,后者以壁画闻名。中国的石窟艺术正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的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新疆境内现存的石窟艺术,如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库车县森木塞姆千佛洞等,不但开凿年代早于中原,艺术风格也接近犍陀罗。但中原地区的石窟雕塑,则逐渐吸收和融合中国艺术的风格,造像也模拟中国人的形象,不过也保留了印度雕塑艺术的某些特点。如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像,既有中国人的形象,也有印度人的形象。云冈、敦煌、龙门和麦积山四大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代表。而壁画,自佛教传入后,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像吴道子等著名的宗教画家。在表现手法上,释迦牟尼在印度的修行生活,加入了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使中国人在感觉上更为接近和亲切。

四、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偈、佛典大量深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如果在修行时能摒除一切杂念,佛语就叫“一尘不染”,变成社会语言后,是非常清洁的意思。“五体投地”是佛教敬礼的姿势,指双膝、双肘和头颅都着地。“当头一棒”,现义是警告,其来源是佛教禅宗支派临济宗的一种拜师方式。这一派的创始人义玄在拜师始向师傅请教佛理,三问三被打,于是大为醒悟,以后相沿成法,对初习禅法者,常常给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要对方立即回答问题,以考验他对佛理的理解程度。此外还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头头是道、心心相印、清规戒律、想入非非、现身说法、恍然大悟、火烧眉毛、菩萨心肠,等等,都来自佛经、佛语和佛教故事,还有很多从佛教生活衍化初来的语言,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另外,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从梵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中发现了语音的一些规律,影响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

3.道教产生的渊源有哪些?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的时间晚于佛教,但渊源却很早,大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宗教和巫术。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变化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现象不能理解,认为有一种超自然力(即神力)在起支配作用,因而产生了对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于是采取祭祀和祈祷的办法,来求得鬼神的保佑,这就是“巫术”。从事这种巫术活动的人就叫“巫人”。那时的人认为,巫人可以沟通人与鬼神的关系,依仗巫术能使人祈福禳灾。这种巫术被道教继承吸收。

二、春秋战国时代产生的“方术”。这是鼓吹长生不老,借助炼丹采药企图成仙的一种奇术,又叫“仙术”。那些通奇术、好神仙的人就叫“方士”。春秋战国以后,方术非常盛行,秦始皇、汉武帝都曾迷信方士,派人寻找海外仙山,祈求长生不老。这种方术及其神仙信仰成为道教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阴阳五行学说。战国时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在秦汉之际已广为流行,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方士们都受其影响。这在《礼记》、《吕氏春秋》以及后来的道教经典里都有体现,以至成为道教内外丹学的重要理论根据。

四、黄老学说。道家把传说中的黄帝和春秋时的老子当作道教的创始人,认为黄帝和老子都主张以清净之术治天下,而且道家所崇尚的“道”具有神秘化的倾向,道家所宣扬的养生理论,也包含了长生的思想,这些思想资料都被道教所吸收。加上对黄帝和老子不断的神秘化和宗教化,到东汉时已出现了奉黄帝和老子为教主的“黄老道”,这就是道教的前身。

4.道教的正式产生。

有两种看法:一、汉顺帝时一个名教于吉的琅邪人,自称得神书卷,名《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由他的门徒献给皇帝,书中内容庞杂,主要讲阴阳五行和神仙咒符,以此为道教之始。二、与于吉差不多同时的张陵(又称张道陵)首创道教。张道陵本在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令,后隐于鹄鸣山,自作道书24篇,奉老子为教主,创立“五斗米教”,因凡入道之人都要交五斗米,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很快拥有一批信徒。张道陵后来被道徒尊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东汉末年,有河北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奉《太平经》为经典,以老子为教主,创立“太平道”,也用符水咒法给人治病,广收道徒,发动了黄巾起义。这就是道教的早期派别。

5.道教的基本信仰和基本特点。

基本信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谓的“道”,也称“大道”。这是从道家那里借来的一个概念,因此与老子所讲的“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极,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即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成的。也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它无所不在,无所不生,无所不化,无所不管,是一个包容一切又生成一切的抽象无比的创世物。同时,道教还认为,“道”清虚自然,无为自化,人们只有清净无为,恬淡寡欢,才能体“道”,认为老子就是“道”的化身。道教认为,“道”始于天生,“道”生元气,由原始妙一之气化生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余禹天,太清境大赤天”。这就是道教所说的“一气化三清”。道教所尊崇的三个最高神就分别住在这三清天上,如元始天尊住玉清境清微天,灵宝天尊住上清境余禹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住太清境大赤天。他们分别把天上的道经秘籍传授给人们,故道教把道经总称为“三洞真经”。“三清”之下又有“四御”,是道教神籍中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神:一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总掌天界政权,对其他众神发号施令,相当于人间的皇帝,但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玉帝是最高的天神,这与道教神仙系统并不相同;二是“中天紫薇北极大帝”,协助玉帝执掌日月星辰、四时气候;三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帝执掌南北极、天地人三才及人间兵革之事;四是“承天效法土皇地祗”,是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帝山河的一位女神。此外,道教神仙谱系中还有掌管女仙的“王母娘娘”,掌管天书的“九天玄女”,掌管年、月、日、时的“四值功曹”,以及掌管天上众星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水浒传》后来附会为个梁山好汉。

基本特点:道教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它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等几个层次;它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6.简述道教的发展。

道教创立后,其发展速度比佛教要快得多。如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短短十余年就发展成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又如五斗米教,张陵之孙张鲁,曾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区域性政权达三十多年,后又被曹操攻灭。曹操从黄巾起义和张鲁政权看到了道教的力量,在攻灭张鲁后,对道教采取了分化瓦解和限制利用的政策。

道教之所以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并取得某种成功,其原因大致有三:

一、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从战国到东汉末年已经流行了四五百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民族根基。道教所信仰的神祗,都从远古神话,民间传说以及天文地理等诸家学说中演化而来,为中国民众所熟悉。

二、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不论太平道也好,还是五斗米道也好,都要施药治病,只要能治好一次病,人们就相信。

三、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一能不老,二能成仙,对于处在迷信和苦难中的人们无疑是一条好的出路。

但是,道教的发展虽然快,却不比佛教后来的影响大,原因是道教理论宣传的欺骗性没有佛教那么大。佛教讲解脱,讲死后去西方极乐世界。精神上的解脱人们可以体验,西方极乐世界死后才能体验。前者是实的,后者是虚的,以实证虚,欺骗性自然就大;道教讲长生,讲成仙,长生不可能,成仙谁也没体验,两者都是虚的,以虚证虚,欺骗性就小多了。

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佛教的发展刺激了道教的发展,即道教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自己的对抗能力,以减弱佛教的影响,抬高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封建帝王已从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领受到道教的力量,因而也利用道教来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四个对道教发展贡献很大的道教人物。其中葛洪,号“抱朴子”,其叔祖父葛玄是三国时著名的方士。葛洪所著《抱朴子》,分内外篇,共70卷,把神仙道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系统的论述了“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还有北魏的道士寇谦之,深得北魏太武帝的信任,并鼓动太武帝消灭佛教,提倡道教,还让他改革天师道。他的口号是“出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了乐章颂竭新法,专以礼度为道,又加上服食闭炼等修炼手段,建立了服务于官方的“北天师道”。陆修静,南朝宋道士,在刘宋王朝的全力支持下,“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系统修理道教经典,编制各种斋戒仪范,使道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更加完备,称为“南天师道”。陶宏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他对道教理论、医药、炼丹都有一定造诣。他在道教发展史上的贡献是搜罗道教所奉神仙七百余人,撰《真灵位业图》一书,分出神仙的等级、品位,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形成一个庞大的信仰系统。

唐宋时期是道教进一步兴盛和发展的阶段,道教理论不断深化,道教制度不断完善。封建统治者大都采取崇教政策,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统治服务。唐高宗封老子为李姓祖先,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各州建观一所供奉。唐玄宗时又命令各家藏有《老子》一本,规定《老子》为真经,其他道家著作如《庄子》等也被列为道教经典。对道书的研究和写作日益成风,这就刺激了道教理论的发展。到了宋代,由国家整理道藏,朝廷敕建宫观,宋徽宗更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下诏全国求贤访道,在太学里设置《道德经》博士,使道教获得更大发展。

元明两代也十分尊崇道教。明世宗甚至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不理朝政,亲自斋醮,任命道士担任朝廷要职,使政教关系更为密切。明朝中叶以后,作为上层的官方道教逐渐失去它的势头,而民间的通俗道教仍然十分活跃。

进入清代,由于统治者转而重视佛教,道教势力逐渐衰微。

需要找学长问问题或者辅导的可以加学长

么么哒

加群获取更多资料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白斑医院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zz/58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