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济南这座城市的历史之门
寻找那些被遗忘的文化角落
“和济南,一起寻找”
风雨飘摇状元府
从年到现在,我断断续续在济南也生活了不少年头了,又喜欢东南西北地乱跑,便自认为对济南还是有些熟悉的。然而,就在前些日子,我才刚刚知道,济南原来还有一个状元府。这状元府,乃清代第一百零五位状元陈冕的故居。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叫上朋友老张,决定到状元府看一看。
状元府并不难找,就在省府附近的鞭指巷。沿着省府前街北行,将到省府大门之时,有一条向西的巷子,沿着这条向西的巷子,前行大约二三百米的距离,会看到一条南北的巷子,这条南北巷子就是鞭指巷。
相传鞭指巷以前并不叫鞭指巷,而叫鞭子巷,因为这条巷子里经营鞭子、缰绳、马鞍等牲口用的皮具的手工作坊较多,久而久之,人们便称这条巷子为鞭子巷。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府,看到鞭子巷里商品琳琅满目,一条小巷子竟如此繁华,便立马执鞭,指向这条繁华的小巷子,问:“这条巷子叫什么名字?”而他身旁,正是能言会道的刘墉,便答曰:“万岁御鞭所指之巷,自然是鞭指巷。”于是,鞭子巷便成了鞭指巷。或许,这只是人们给这条巷子的一个美丽传说而已,无需去考证真伪。
可能贵为一代帝王地乾隆皇帝都不曾想到,昔日繁华的鞭指巷,现在只剩下半个巷子。前些年,省府前街附近拆迁,波及到鞭指巷,巷子东半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巷子西半部分的房屋。所以,如今我们看到的鞭指巷,其门牌号只有奇数,没有偶数。并且,鞭指巷及鞭指巷临近的地方破烂不堪,很难令人相信这是据省府不到三百米的一个地方。
站在巷子北头,我们有些犹豫,这里究竟是不是鞭指巷,还有没有状元府?钉在墙上的蓝牌上,赫然写着“鞭指巷”三个大字,告诉我们这是鞭指巷没有错。
我们便沿着鞭指巷往南走,看到了鞭指巷9号院。在9号院大门左侧墙壁上,有一个金属牌子,写着“陈冕状元府”五个大字,落款为济南市政府立。
9号院大门为一开间,五架梁,砖木石结构,青砖打磨得相当平整,缝隙较小,屋顶为青灰小瓦,花脊蝎子尾,条檐石上有砖雕和石雕。只是,屋顶上长了不少的荒草,给人一种荒芜凄凉的感觉。据说,以前大门门额原悬挂御赐涂金“状元及第”的匾额,济南解放时尚存,后来被毁,不知去向。
没有“状元及第”匾额的大门,能很清楚地看到上方有一块大石板,叫跑马板,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缠枝葫芦,预示着家中后代多子多孙。大门下方有抱鼓石(门枕石的一种),据当地居民介绍,抱鼓石以前并不是这个样子,以前上面有四只角,还有很多花纹,很好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要破四旧,各家各户都要出人来砸,如果谁家不出人,就是反革命。”虽然现今看到的抱鼓石上伤痕累累,但从中仍能看出一些雕刻精细的花纹,从中窥探出当时的精美。
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高大的靠山影壁墙,其大小和一面墙相当。影壁墙的上方是由青灰小瓦和琉璃瓦垒成的墙脊,虽然历经百余年,但至今仍完好地立在那里。过大门左拐,是一个四合院。与平常我们见到的四合院不同,我们平常见到的四合院一般正屋为北屋,而状元府的正屋却是西屋,五开间、前出厦,南北屋为厢房,大约八间左右的样子。
院内所有房屋清一色的是清代很讲究的磨砖对缝的青砖墙,只是有的房屋屋顶已经不是青灰小瓦,而是改成红色大瓦,据说是后来修缮时换的。每所房屋都有数根廊柱直立,下有圆形石墩。山墙的屋檐下,精致的砖雕盘头与石雕挑檐显示出当年主人的审美情趣。绕过西屋南侧的狭窄过道,是一个同前院同样规格的四合院。在9号院的西南角,有一眼圆泉井,被称之为状元井,据当地村民讲,至今这里的居民还不少饮用这里的水。
据了解,9号院在年代便卖给了济南第一印染厂,成为其职工宿舍。现在依然是其职工宿舍。据当地居民介绍,仅这个9号院,现在竟住着二三十户人家。由于住户太多,原本的前廊现已被改成了房屋,花格棂门窗也被砖墙代替,还有的人家在自家房前搭建起一些简易小屋,各种乱七八糟的物品堆放在自家门前。整个院落被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遮遮挡挡,想一睹当年状元府的全貌,已不可能。
看完9号院,我们又去11号院。11号院格局和9号院相差无几,作为正屋的西屋由五开间变成了三开间,大约是住户不如9号院多一些,房屋破坏的也不如9号院严重,一些房屋的花格棂门窗还在。并且,这个院子里遮挡物相对少一些,空下的地方,便种一些葡萄树、石榴树、大槐树、香椿树,等等,看上去要比9号院舒心许多。
从11号院出来,我们便去寻找陈冕的藏书楼。资料显示,陈冕的藏书楼位于现在的西熨斗隅巷16号院内。虽然西熨斗隅巷16号院就在鞭指巷9号院后面,但是想过去却要绕好远一段路程。我们摸索着绕到西熨斗隅巷16号院,看到了这座五开间的两层小楼。据住在这里的居民说,这座小楼由于连年失修,现在也成了一座危楼,上层居住的人家,也已经搬走。现在这座房子好像是属于房产局,但是却不见有人来修缮。
参观完状元府,心中感叹万千。我们真的没有想到,济南还有这样一座写有一百多年历史沧桑的状元府,只是,如此一座状元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如今已经被分割的支离破碎,俨然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其实,现在如果能迁出状元府里的居民,好好修缮,基本上还能恢复原貌。但是,这工作该由谁来做呢?挂了一个“陈冕状元府”的牌子,又有何用呢?状元府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被蹂躏一番之后,更渴望有一个安全的怀抱。
现在的济南,古城墙没了,老火车站没了,路大荒故居没了,张养浩故居没了,丁宝桢故居没了,正觉寺没了,万竹园(张家花园)前院没了,剪子巷没了,高都司巷没了……如果,类似于状元府等一些古建筑再一一消失掉,那么,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还有什么?哪儿还能给人以“古老的济南”这一印象?哪儿还能彰显出济南的历史沧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期待陈冕状元府能早日得到保护和修缮,期待我们能早日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状元府!
后记:此文写于年,7年过去,我没有再去过状元府,更不知道,在大肆拆临拆违的当下,状元府是否还在?还是被保护起来,成为一道济南的人文风景。说起来真是遗憾,这些年听到的全是拆的消息,就没有听说过哪个人文建筑被保护起来,被领导重视,成为一座城市的骄傲。或许,济南是后娘养的,它的那些儿子,一个个也不争气,所以也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相关链接:
陈冕,年生于济南,卒于济南。据了解,陈冕祖籍为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其祖父陈显彝曾任山东盐运使,山东候补道,登、莱、青州兵备道,后在济南买下房产,定居济南,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元府,就是陈冕的祖父陈显彝花钱建造的。陈冕父亲陈恩寿,也曾一度为官,任莱阳、长清县令,后因不满清廷镇压长清黄崖山教案,愤而辞官。陈冕少时聪慧,14岁中秀才,17岁时中举人,24岁考中状元,是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
陈冕高中状元那年(年),山东发洪灾,陈冕随父亲赈灾,父亲因疲劳过度,死于赈灾。临终遗言:“不要空有状元头衔,要为百姓多做善事。”陈冕继承父亲遗志,多次赈灾。年,山西发生旱灾,陈冕将状元府的大部分房产典卖,筹集黄金万两,送往山西。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就在这一年,陈冕因辛劳过度而亡,时年34岁,葬于现今十里河附近的陈氏墓地。据说,当年陈冕出殡时,由济南西门到十里河“状元墓”的路上,挤满了送葬的百姓。在出版的《天下第一策——历代状元殿试对策观止》一书中,陈冕位列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8位状元之一,其文才、德行堪与文天祥、翁同和、张謇齐名。
孟祥品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