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了解一个城市,得先了解它的地名。城市地名从不仅仅是简单符号,还深含文化,浓缩着历史、地理、人物、民间传说......下面细说了济南及其各区(县、市)的名称来历,文末还附上了济南一些地名的来历。如果你是济南人,快来看看有没有你家附近的地名;如果你想来济南旅游,赶紧预习起来!
济南
“济南”之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古济水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从濮阳这地改道流入其济水的以北的那一段河道。在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泗水,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济水。因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
市中区
辖区原为古历城属地,年9月起称济南市市中区。因地处济南市市区中南部而得名。现在济南的市中心东移了,百年前,济南开埠就是现在的经几路纬几路的那一片,那是济南的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在那老城区中间自然就成了最繁华的地方,也就是“市中心”,就是现在的大观园到人民商场附近,所以后来那一片就叫市中区了。
历下区
最早由来是因为历下区中心区片位于千佛山下,千佛山古称历山,亦名舜耕山。相传上古虞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历山之下,因称舜耕山。据史载:隋朝年间,山东佛教盛行,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
槐荫区
槐荫区位于济南西部,作为槐荫区的文化象征,槐树也被打上了祥瑞的符号,很多街巷也以“槐”为名,如槐荫街、北大槐树街、槐村街、槐家巷等有数十条之多。槐荫区与槐树渊源深厚。据《槐荫区志》记载,元末明初时,在现在的南大槐树街至北大槐树街之间,有一个“盘龙庄”。(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请号“laojinanwenhua”)当时庄内槐树遍地,槐花飘香;至明代后期,盘龙庄的槐树更是枝繁叶茂,遮阴蔽日,遂改名为“大槐树庄”。到清乾隆年间,大槐树庄的面积日益扩大,人口逐渐增加,于是将“大槐树庄”按南、北、中一分为三。年,取销南、北、中大槐树庄之称,其中心街道分别改称为南大槐树街、北大槐树街、中大槐树街。解放后,又先后派生出槐村街、槐荫街等街巷。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市辖区应改为地名称呼”的指示,将以槐树命名的街巷较多的第六区改为槐荫区,寓槐树众多,荫及百姓之意。年8月,槐荫区更名为东风区。年7月,复称槐荫区。
天桥区
天桥区位于济南市区北部,跨黄河两岸,是济南市工业较集中地区,为铁路、公路、水路运输重要的交通枢纽。年9月8日定名为天桥区,因辖区内建有横跨胶济、津浦铁路的天桥而得名。但注意,我说的天桥不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天桥,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老天桥,那时候的天桥比现在的小,更陡一些。
历城区
历城因地处历山(千佛山)下而得名。从历城发现的远古时期文化遗址(年发现,位于历城西郊田家庄村南,玉符河畔,属北辛文化)表明:距今约年至年之间,这里已有先民繁居。西汉景帝四年(前年)始设历城县,属青州济南郡。历城从明朝开始成为山东省政治中心。(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请号“laojinanwenhua”)清朝属山东省济南府。民国初沿用清制。民国2年(年)历城属山东省岱北道。民国3年岱北道改济南道。民国16年废道制,历城隶属山东省。年9月22日历城县属泰安专区。年1月改属济南市至今。
长清区
长清区其名称由来是这样的,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于此置镇,十四年废镇置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沿革》载:“……因清水以为名,又县东南三十里即长城距防之地,盖兼取其义云。”长清县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县之一,其疆域传属《禹贡》兖州之域。据年小屯发掘的上周遗址中的青铜器爵、鼎、戈及破碎陶片等文物考证,境内早在商代(约公元前16—17世纪)就有原始村落。秦代在境内设卢县,县治在卢(今广里),属济北郡。西汉时,卢县为都尉治,属泰山郡。东汉时卢县属济北国。境内张夏曾为两汉时茌县和山茌县治,年6月26日撤县设长清区。
章丘市
章丘做为县名始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章丘县原名高唐县,因与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县重名,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年),取县北章丘山为名,改名章丘县。章丘县名的含义,历有争议,《元和郡县志》、《山东通志》、《济南府志》、《章丘县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没有肯定下来。争论的焦点是以山得名还是以丘得名。以山得名者云:取县北山章丘为名以丘得名者执古籍《尔雅》、《说文》为据。明代,本县举人陈德安写了一篇《章丘名义辩》云:章丘者,其名义载《尔雅》、《说文》。《说文》云: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尔雅》云:上正章丘。注曰:顶平。是知章丘之名盖取诸此矣!况城之中央,有土高大,其上平正(现称隅头顶),得非章丘之所以名焉者乎!公元年,高唐县迁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年,改称为章丘县。年,撤县设章丘市。
平阴县
平阴春秋为鲁地,战国属齐邑,秦代属济北郡。汉属泰山郡。三国属魏兖州刺史部。两晋属济北国。南北朝刘宋时为济北郡辖地。隋开皇十六年(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年)改称平阴县。(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请号“laojinanwenhua”)因境内地处古东原之阴,东原砥平,又居古济水之阴,故名平阴。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
济阳县
济阳地处省会济南东北20公里。东隔黄河与章丘市、邹平县相望,西与齐河县为临,南与历城、天桥两区搭界,北与商河、临邑二县接壤。济阳县的行政建置和正式命名是在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年),割章丘之标竿镇及临邑故著县地置县,因位于济水(今黄河)之北而得名。
商河县
商河古为齐国麦丘邑,隋朝置县,至今已年的历史。商河县因商河而得名,商河又因许商开凿而得名,今商河故道犹存,县名依旧。商河,始为河流名称,见于《水经》,迄今多年。
更多地名来历
贡院墙根街
贡院墙根街位于济南历下区大明湖街道办事处东南部,北起大明湖路,南止省府东街,东连西奎文街和茶巷,西邻省政府。明崇祯十三年(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有:“贡院巷”。民国二十三年(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始载为:“贡院墙根街”。街因位于贡院东墙根而得名,是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舜井街
舜井街以街中有舜井而得名,而舜井又以舜耕历山的典故而名。大舜的故事济南人耳熟能详。据古籍记载,大舜幼年丧母,后母与弟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大舜幸得井下溶洞逃出,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称舜泉也即舜井。舜泉在正史中最早统称于历山之下,唐代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舜泉”,并有欧阳修作《舜泉诗》,苏轼书写立碑。舜井街中段西侧舜井口挂着一条铁链,相传是大禹治水时降伏了一条蛟龙锁在井内,待铁树开花时才释放它。
后宰门街
明崇祯十三年(年)《历城县志》中记载为“百花桥街德府后”。因大明湖南门路南有一池名百花洲,百花洲以南有一座百花桥,桥以百花洲而得名,百花桥街又以桥而得名。(更多精彩的历史故事请号“laojinanwenhua”)明成化二年(年),德王朱见潾修建德王府,王府共有四门,南为端礼门,东为体仁门,西为导义门,而依照元、明时的惯例,王府的北门一般叫做厚载门,“厚载”一词见《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街在厚载门之外,清代称厚载门街,后又讹传为后宰门街。
司里街
司里街名称的来历据记载,宋代曾有司理参军衙署设在这里,故取名为“司理街”,后逐渐演变成“司里街”。明崇祯十三年(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有“司街”;清乾隆三十六年(年)《历城县志。地域考》载为“司里街”。
旧军门巷
明正统五年(年),设山东巡抚,成化元年(年),在此街西侧建巡抚衙门(初址不祥),称巡抚都察院,后来巡抚的职责逐渐增加,至万历八年(年),其职衔全称是“巡抚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管河道提督军务都察院右(或左副)都御史”,其衙门逐渐改称督抚军门,此街即名军门巷。清末改称旧军门巷。
太平寺街
太平寺街位于旧城西门里,南起西门内大街(今泉城路),北与西城根街相连,因街西旧有太平寺而得名。明清时期,因东邻的高都司巷尽设钱庄票号,这条街便成为镖局的聚居地。上个世纪中期以后街上的房舍大都为民居。年随着泉城路拓宽,除街上的个别小院外,其余全部拆除。
高都司巷
高都司巷位于济南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西部,北起将军庙街西口,南止泉城路。街长米,宽3.5米。据传,该街是因曾有一高姓的都司在此居住而得名,街名始自明代,明崇祯十三年(年)《历城县志。建置考》有:“高都司巷:太平寺街东”的记载。年曾名启明街,年复原名。
宽厚所街
宽厚所街前身为“王府南街”,或称“南王府街”,因北侧建有东、西小王府而得名,明崇祯十三年(年)《历城县志·建置》载:“南王府街舜庙东。”早期记载此街街名的清乾隆版《历城县志·地域考一》中记为“宽后所街”,光绪时期《省城街巷全图》标为“宽厚所街”。算起来,宽厚所街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根据网上图文资料综合而成,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更多老济南的历史故事请继续本账号。)
用户如何查阅及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腾讯微博
点击右上角→复制链接,可发送到电脑上查看
如何免费订阅
添加朋友→查找公众账号:老济南文化
添加朋友→搜号码:laojinanwenhua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
↓↓↓喜欢此文请点赞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医院ios开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