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日报》专版刊发本文。
谭姓在魏晋之后大举南迁,形成南方望族,并称盛于湖广。历史上,谭姓名贤众多,忠孝贤能之士不断,文韬武略之才辈出。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力致改革,戊戌变法,“六君子”血洒京城。他在被杀前吟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实现了他“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的夙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谭姓族群的济世为民,尚勇为刚的精神品质。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年底,玉林市谭姓户籍人口数为人。谭姓人刚柔相济的性格,济世为民的社会担当和兴经重教的家族风范,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立姓始祖
中华谭氏立姓始祖,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谭子。
谭氏图腾
谭氏图腾
谭姓起源
《路史﹒后纪七》云:“少昊之裔伯益之后有谭等十八国皆赢姓。”谭国自虞舜授氏定邑、殷商晚期建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历时六百余年。
《史记》记载:虞舜时期,伯益佐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为赢,后世皆以伯益为赢姓始祖。夏禹继位后,伯益和其父皋陶都深受器重。禹原打算把帝位禅让于皋陶,由于皋陶过早逝世,于是晚年授政于益。禹殁三年,伯益让政于禹子启。从启开始,结束了禅让制,建立了世龙王权,史称夏朝。
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了商王朝,由于伯益之后佐商有功,其中一支在商晚期封爵建立谭国。到殷帝乙时,谭国已进入强盛时期。今城子崖考古证明,谭文化大约始于殷商晚期而终于周末。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大周王朝建立后,于武王七年夏,大封功臣、宗族和先古圣王的后裔,仍将谭子封为诸侯,子爵。谭国国君谭公,亦称谭子。
《左传》记载:春秋时,齐襄公无道,庄王十一年,叔牙奉公子小白出逃经过谭国,谭国没有给予应有的礼仪和接待;齐襄公被杀,公子小白得国始称桓公,诸侯朝贺,独谭守义不贺;谭国尊从于周王朝,提出了“白职”的主张,不兴会盟。诸此种种,桓公患之,庄王十三年(公元前年)冬十月出兵伐谭,谭国不敌,国君谭子避难于莒国,即“谭子奔莒”。谭子后裔为不忘封国,便以国为姓,谭姓自此始焉,是为正宗谭氏。
中华谭氏立姓始祖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谭子。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是谭姓的发源地。据最新人口统计数据,谭姓人口约万,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7位。
堂号:善断堂、济南堂、弘农堂。
郡望:济阳郡、齐郡、弘农郡、光裕堂。
语言习俗
玉林市谭氏语言主要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习俗主要有二:一是桂东南汉人移民习俗,二是客家人习俗。
谭氏人口
玉林市谭氏约有22个宗支,分居在7个县(市、区)及玉东新区约63个乡镇、多个村。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年底,玉林市谭姓户籍人口数为人。最早迁入玉林市的宗支是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一支,定居玉林市年。
迁玉最早宗支始祖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三十是迁入玉林市谭氏最早宗支始祖,元朝初年从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迁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
迁玉最早村庄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是谭姓族群聚集的地方。
兴业县石南镇谭村是谭姓迁居玉林市最早村庄。元朝初年从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迁入,定居谭村年。谭村坐落在兴业县城东面,现有人口多人,谭姓人口多人。现居住在兴业、玉州、福绵各乡镇谭姓大多从谭村迁出,玉林市周边县市部分谭姓从谭良村迁出,现迁居村庄逾个,宗亲人数超4万人。
迁玉最早宗支宗祠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氏宗祠是迁入玉林市谭姓最早宗支宗祠,年建成,占地面积多平方米,三进五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仿古砖,琉璃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气势恢宏。
各宗支分布情况及迁徙路线
北流市谭氏有5个宗支,分居在平政、六麻、六靖等16个乡镇,人口约1.3万人。厅级干部谭世建,局长谭永健,医院老板谭宝、电子厂老板谭宝良、制衣厂老板谭家伟、退休干部谭绍仁等,是北流市谭氏的杰出代表。
最早迁入北流市的宗支是平政镇岭垌村一支,原籍湖广省波州府(今湖南省),明朝景泰四年,前辈带兵驻扎广东省惠州府博罗县枫木社,后谭志高、谭志亮兄弟奉旨带兵剿匪,驻扎在北流县六麻甲洋埇邨,数年后迁移到平政镇岭垌村置业定居,明末清初子孙迁居北流各乡镇和周边县市,至今已多年。
容县谭氏主要有1个宗支,分居在石寨、松山、浪水等7个乡镇的15个村,人口约0人。原容县政府调研员谭志才,中校谭羽,房地产老板谭延东,农副产品开发商谭绪贵、谭茂喜,五金厂老板谭杰,医院老板谭广森等,是容县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石寨镇霞烟村一支,明朝隆庆年间从广东肇庆迁移到石寨镇霞烟村,至今约多年。
博白县谭氏主要有2个宗支,分居在博白镇、英桥、沙陂等12个乡镇的15个村,人口约5多人。中国中核公司广西分公司总经理谭荣泽、广东省湛江岭南大学教授谭荣波、原博白县法院院长谭勋仁、原兴业县副县长谭少州、原博白县教育局局长谭锡英、原合浦县移民局局长谭锡初、北海市房地产老板谭波、北海市土建工程老板谭华、北海市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沾河等,是博白县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英桥镇本衙村一支,明朝弘治年间,从福建漳州府佃田县猪子街瓦子巷迁移到博白高街坡,后到英桥镇本衙村开创永久家业,至今已多年。
陆川县谭氏有4个宗支,分居在平乐、温泉、大桥等8个乡镇的35个村,人口约3万人。清朝举人谭钦、谭绍洛,贡生谭精一,当代福建省公安局纪委书记谭增生、百色市副市长谭锡春、合山矿务局局长谭光林、柳州机械厂党委书记谭斌、贵港市文联主席谭涛、原玉林地区行署谭垂源、原陆川县副县长谭锡勋、广西国土厅谭治清、广西气象局谭龙,大学教授谭海文、谭丽林,高级工程师谭镜昌,建筑老板谭陆、谭光德,运输老板谭光义,汽车销售老板谭胜,职业教育老板谭增光,电信工程老板谭镇超,工程机械销售老板谭日桂等,是陆川县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大桥镇华兰山村一支,明朝万历年间从广东省南雄县迁居大桥镇华兰山村,至今已多年。
兴业县谭氏主要有一个宗支,分居在石南、葵阳、城隍等13个乡镇的50多个村,人口约4万人。明朝抗清勇士、南明忠勇大夫、太仆寺卿谭荣,解元谭汝试,钦赐进士谭汝谨、谭汝让,交趾大湾县巡检谭球;清朝进士谭有德、钦赐进士谭如海,标统谭树典;民国少将谭礼勋(国维),公费留学生谭仁勋、谭义勋;当代玉林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谭鉴茂,作家谭鉴尧(谈路),工艺大师谭俊,清华大学毕业生谭晓、谭欣欣,房地产老板谭晓,企业家谭模军、谭启柱、谭鸿斌、谭鉴德、谭烈成,兴业谭氏文化研究(宗亲)会会长谭竹成等,是兴业县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石南镇谭良村一支,元朝初年从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迁移到石南镇谭良村,至今已年。
玉州区谭氏有4个宗支,人口约0人,分居在5个乡镇(社区),15个村(街)。清朝雍正乙卯科武举谭为俊、民国中将谭何易,当代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世文、谭丽妮,大学教授谭达先、谭丕森、谭丕勇、谭承德,高级工程师谭丕权、谭丕锦、谭世明、谭世聪、谭大忠、谭明高、谭世义、谭世球,名中医谭治平,建材老板谭烈强,房地产老板谭燕深等,是玉州区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南江街道充口岭一支,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省顺德迁居玉林,至今已多年。
福绵区谭氏有3个宗支,分居在1个乡镇、3个村,人口约人。最早迁入宗支是成均镇马地村一支,从兴业县谭良村迁入,迁入时间不详。
玉东新区谭氏有2个宗支,人口约人,分居在2个村。电动车制造老板谭小松、谭海锋等是玉东新区谭氏的杰出代表。最早迁入宗支是茂林镇秀水村一支,明朝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迁入,至今多年。
族群大事记
1、清朝顺治4年,清廷派邓之祯任兴业县知县。谭良村谭荣(何以尚女婿)以祖孙父子皆受明朝国恩、亲人谭汝训为保卫兴业县城战死为由,聚集族人,攻克县城,杀死知县邓之祯,接受南明朝廷嘉奖为忠勇大夫、委任为太仆寺卿,主持县事,征集钱粮,资助南明朝廷。顺治8年(年)清廷以谋逆论,先由鬱林州官诱杀谭荣及亲信,农历七月十三晚,派兵包围谭良村,疯狂屠村,谭氏居民“死伤过半”,祠堂、住宅被毁,幸免者部分移居它村避祸,落业于各地。
2、明清两朝,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氏为本族名人建造了六坊十祠。六牌坊:登云坊、经魅坊、贤良坊、乡贤坊、两个节孝坊。十祠堂:贤良祠、大夫祠、篆公祠、乡贤祠、推官祠、文林祠、孝子祠、蔫馨堂、西省祠、湾山祠。
3、清朝光绪戊子冬,鬱博北陆兴五属谭氏宗祠在城区鬱林贡院左边建成。宗祠一廊三进三开,两边建有生活设施房和铺面。占地,南北长九丈五尺六寸,东西长四丈六尺三寸二分。建筑费用六千余贯。宗祠供奉鬱博北陆兴五属谭氏祖宗,为后人到玉林办事提供食宿等服务。
家族名人
谭有德(生卒年不详),字崇之,号鉴亭,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人,谭三十第15代孙,清朝乾隆十六年辛未科进士,正五品官衔。历任贵州黎平、开泰知县,广东新兴、临高、西宁、东莞、广宁、感恩、昌化知县,连州、广州同知,惠州、海防、南雄知府。
谭汝试(年—年),字惟誉,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人,谭三十第11代孙,明朝万历壬午科解元。曾任桐城教谕。著名孝子。
谭何易(年—年),玉州区南江街道充口岭村人,谭舒量第8代孙,民国陆军中将。谭何易毕业于中央军校南宁分校第一期。后在桂系军队中服役。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兵团副司令官等职。年率残部退越南。年赴台湾。后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中将高参。
谭礼勋(年—年),号国维,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人,谭三十第22代孙,国军少将师长。谭礼勋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公费赴日本帝国陆军大学深造,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年赴台湾。
谭世文(年—年),玉州区玉城街道攀龙里人,谭凝彦第8代孙,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壤系,从教50多年,历任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他主持的两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国家农业部科学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谭达先(年—年),玉州区南江街道充口岭村人,谭舒量第9代孙,博士,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大师。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先后在中山大学,香港、澳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的大学任教,出版专著41本。
博白县沙陂镇石铺村谭氏宗祠。
本姓人自评
谭姓人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兴经重教。始祖当年管理谭国,就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把谭国建设成西周的一颗明珠。玉林市谭氏在发展经济方面也不乏亮点。从明朝到民国,兴业县谭良村谭氏农、工、商结合抓经济,改“轻工轻商、耕读传家”为“兴工兴商、耕读传家”,家族富裕,人才济济。其次是重视教育。谭氏是广西目前为数不多、省县村三级同时奖学的姓氏。广西谭氏文化研究(宗亲)会每年统一奖励考上本科的谭氏子弟。玉林市大部分县(市、区)谭氏文化研究(宗亲)会,每年也统一奖励考上大学的谭氏子弟。大部分谭氏宗支,每年以宗族为单位,奖励家族品学兼优的各年段谭氏子弟。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是谭氏历代人才辈出的主要原因。
专家点评
谭姓在魏晋之后大举南迁,形成南方望族,并称盛于湖广。历史上,谭姓名贤众多,尤其在民国,先后有民主革命者谭人凤,有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推动了国民革命。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力致改革,戊戌变法,“六君子”血洒京城。他在被杀前吟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实现他“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的夙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谭姓族群的济世为民、尚勇为刚的精神品质。
玉林自宋以来即为岭南一都会,商品生产和流通较为发达。在粤商文化的影响下,玉林谭氏族群率先兴农兴工兴商,讲求实利,兴办商业和实业,推动了玉商文化的转型与发展。他们不仅兴办商业一条街,而且到南宁、广州创办实业。在香港合资创建“三光布厂”,生产“石礙塔”牌棉布,产品畅销粤港澳和东南亚,开创了玉林人在海外投资办厂的先河。
玉林谭氏族群商业意识浓厚,得益于历来重视“兴经重教、耕读传家”的熏陶。他们坚守古人谭子的“发展经济,尊王抑霸;平等互利,共谋发展”的理念,培养勤劳聪慧、勇于开拓、兴工兴商的人才。做到崇力尚勇为刚、淳朴憨直为柔,刚柔相济,兴经重教。民国时就资助族人外出求学和出国留学,形成风尚。民国时期,玉州区谭何易历任团、师、军长和兵团副司令,先后率部参加上海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抗击日军的侵犯。谭达先在国内外数间大学任教,进行数十年民间文学研究,写出专著40多部,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大师,为发展和传承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本文作者在兴业县谭村采访谭氏文化。
同榜弟兄三报捷 一庭父子五登朝
在采写谭姓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拜访了了解谭姓情况的人士,深入到玉林市各县市区谭姓聚居的村庄采访,和谭姓各宗支代表座谈。谭姓人刚柔相济的性格、济世为民的社会担当和兴经重教的家族风范,给我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玉林市谭氏,多年来,忠孝贤能之士不断,文韬武略之才辈出,给我们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一个卓尔不群的小国
谭国是周朝分封的一个小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缘,北临黄河南岸,西至长清县广里,东至长白山与邹平、临淄为界。东为齐国,南为鲁国,西为卫国,西南为遂国,北为燕国。谭国“盖青济之喉襟,登泰莱之要冲”,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为屏障;后揽河泽,北扼滔滔黄河之天险,素为战略要地。
谭国独具丰姿,卓尔不群,是西周的一颗明珠。谭国的制陶业、农业、酿酒业和畜牧业在各诸侯国中遥遥领先。制作的黑陶举世闻名,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壳,精巧玲珑、奇妙绝伦,堪称古代工艺品之瑰宝,其中蛋壳黑陶器为稀世珍品。农业,以精耕细作为特色,生产工具先进,农作物以粟类等旱地作物为主,也种植水稻、小麦、高粱、稷等,物产丰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酿酒业的繁荣,中华民族酒文化与谭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谭国故城出土的酒器,充分认证了谭国人的制酒技术和发达的制酒业。家畜饲养业很发达,以猪、鸡、狗、马、牛、羊为主。渔猎经济占有一定比重。玉器加工、采矿、冶炼等手工业也已初具规模。铸造的《父已卤》《父已爵》《覃父已》《亚中覃父乙》《共覃父乙》等青铜器十分精美。井的发明与利用,使进入高度密集聚居区的人们,无须奔波于河流之滨,便可方便地获得生产和生活用水,并使对农田的扩大灌溉成为可能。谭国的都城城子崖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总面积22.79万平方米,居住人口不少于1.5万人。谭国地域内共发现古遗址近百处,巡检遗址、七郎院遗址、东涧溪遗址、候家遗址、马安遗址、西鹅庄遗址等文化遗存,可谓丰富至极。都城周围20余公里的范围内,远近不同地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同时代遗址,如灿烂的群星映托着都城,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和乡邑、村落分级构成的政治地理结构和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人口高度密集,生产日益扩大,经济繁荣,国内有士农商工贾五业之民,虽为小国,却有大国之风。
一位颇有建树的国君
谭国的国君、谭氏始祖谭子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谭国建立了政权严密而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致力于发展经济,把都城建设成中国古代的一颗明珠。在大国诸侯以强欺弱、争夺霸主的春秋时代,他首次提出了“尊王抑霸”的政治主张,得到了众多中小国家的一致响应和支持。周平王东迁后,谭子极力倡导“抑曲扶直、激浊扬清”的政治口号,不参与大国诸侯强加的联盟,积极主张大小国家均应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共谋发展。公元前年,他指挥了著名的反侵略战争——谭国都城保卫战,使侵略者闻风丧胆。避莒后周王不去其爵,“盖因谭无取灭之道,是为大国横逆所加”。
谭子“发展经济、尊王抑霸、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思想和英勇善战的实力,开创了“刚柔相济、济世为民”的谭氏文化基本特征。其“崇力尚勇”是为刚,“淳朴憨直”是为柔;“好胜尚气”、不信邪、不畏强暴的慓悍而倔强是谭氏人精神的本质。“刚柔相济、济世为民”的谭氏精神,在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谭嗣同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他著书立说,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谭子治国理政的才能,在战国的谭拾子,民国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等身上得到极好的传承。谭子英勇善战的能力,在明朝抗倭名将谭纶、清朝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共和国大将谭政,中将谭冠三、谭希林等身上得到极好的传承。
一个人才辈出的姓氏
玉林市谭氏人数不多,但人才辈出。
玉州区南江街道镇忠社区充口岭谭氏,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顺德迁居玉林,子弟勤劳向上、尚武崇文,清朝出了武举1人,民国出了中将1人、校官5人,当代出了博士2人,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8人。中将谭何易曾是民国将星,民间文学大师谭达先著作等身。
玉州区玉城街道南观社区攀龙里谭氏,清朝雍正年间从广东高明迁居玉林,子弟勤劳聪慧,家族倡导工读传家,民国以来,有近70人考上大学,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
容县浪水镇步竹堂村谭氏,现只有多人,年恢复高考以来,已有15人考上大学,3人考上大专。
兴业县城隍镇镇南村三江自然村谭氏,从车田村迁出,现连户籍在外的谭氏后人也只有两百多人,家族尊师重教、耕读传家,年以来,已有46人考上大学、3人考上中专,家家都有大学生,谭欣欣毕业于清华大学,谭凤奎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谭鉴周毕业于湖南大学,现有大学教授5人、研究生3人。三江自然村考上大学的比率是比较高的。
陆川县谭氏子弟在考场上不甘人后。米场镇平乐山村谭氏只有多人,年以来有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温泉镇珠龙塘村谭氏只有多人,年以来有50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大桥镇木威塘村谭氏,年以来已有人考上大中专院校。
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氏,元朝初年从广东省南雄县迁来,家族兴农、兴工、兴商,尊师重教,忠孝贤能之士不断,文韬武略之才辈出。明清两朝,有科举进士1人,钦赐进士3人,举人(贡生)56名,秀才人,入士为官30人,其中五品以上4人。民国时期,有少将1人,公费留学生3人,大学生20多人。年以来,有大中专生多人,县团级以上干部20多人。
明朝万历四年丙子科,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谭赉考中乡试副榜,任河南祚城县教谕。其子谭汝诚、谭汝试、谭汝諴万历十年壬午科同考中举人,谭汝试名列第一,为解元。谭汝诚任四川宜宾知县、贵州思州府推官,福建监运司;谭汝试任桐城县教谕,推升内翰;谭汝諴任浙江上虞主簿,云南大理卫经历。另一个儿子谭汝训任广西灵川县训导、广东翁源县教谕、四川重庆府教授。谭赉父子为谭良村谭氏家族创下了“同榜弟兄三报捷,一庭父子五登朝”的辉煌。
一条村工业品商业街
现在我们游览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古堡,米长的村巷两旁古宅林立,残垣断壁,满眼萧条。我们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繁荣三个朝代、玉林市罕见的古代村级工业品商业街。
明朝中期,兴业县石南镇谭良村已发展成大村。村民除耕田种地外,许多家庭业余纺纱织布,挑到街上出卖。丰厚的手工业收入,催富许多家庭,加上村里官宦人家日多,谭良村聚奎闸门内豪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聚奎胡同终日车水马龙。需求催生供给,聚奎胡同农贸市场自然形成。而后,有些纺织户开始在聚奎胡同卖自家织布,一些商人也把棉花、棉纱等运到聚奎胡同出卖,聚奎胡同渐渐变成以棉花、纱线、布匹交易为主的村级市场,人称纱街。纱街在谭良村的形成,为棉花、纱线、布匹等纺织品交易节省了运费、摊位费、税金,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利润空间,大大推动了谭良村纺织业的发展和纺织产业链的延伸,染布业开始在谭良村出现,染料交易加入纱街,纱街贸易更加兴旺。到了清朝,谭良村的纺织印染业又催生了蓝靛种植、沤制、买卖产业,蓝靛成为纱街贸易的大宗商品,不少梧州、佛山、广州的大商人直接到谭良村纱街大批订购蓝靛。同时,运来纱线等在纱街出售,纱街更加繁荣。谭良村农贸市场从纱街迁到弯山街,纱街专营纱线和染料等工业品。纱街的繁荣除了战乱和灾祸短时中断外,历时三个朝代,经久不衰,从明朝一直延伸到民国。
谭良村的纺织印染业和市场贸易,不但给谭良村人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也影响了谭氏子孙的思想和人生。谭良村谭氏子弟谭仁勋,年获得公费留学日本资格,他选择了东京高等职业学校纺织科就读。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南宁、广州、香港开设大型纺织印染厂,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纺织事业,成为民国岭南小有名气的纺织工业家。
一个自然村同时拥有农贸和工贸两条商业街,在玉林市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在轻工轻商、崇尚“耕读传家”的封建农耕时代,谭良村村民对工业、商业的高度重视。谭良村谭氏通过经营农业、工业和商业创造财富,又运用财富培养人才,人才又创造财富,“财富”和“人才”演绎了谭良村谭氏几百年的辉煌。(撰稿/摄影:吴毅农)
感谢《玉林日报》对姓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视、挖掘、整理、传承!
感谢吴毅农记者走基层、接地气,深入采访、调研、了解谭氏历史和文化,撰写了如此气势恢弘的宏篇巨著!
玉林日报吴毅农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