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金庄
济南小金庄位于美丽的槐荫区,毗邻济南西客站,全村大约多口村民,以金氏村民为主,分别还有周氏、马氏等姓氏村民。小金庄依山而建,庄的南边有一80米的峨嵋山,山上有一大悲寺。寺院年久失修,只剩一些残垣断壁,但近几年有不少香客自主的修建着大悲寺。在小金庄的西面是济南的济南西货站,北面毗邻济南方特东方神话乐园,东面紧靠济南高铁西站。后再山东省规划《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中作为核心区即将迎来拆迁。地理位置:济南市槐荫区高铁西站西侧小金庄清真寺(年)小金庄特色小金庄的特色就是宗教特色,小金庄是一个伊斯兰教的村庄,村里的多户人家都信仰伊斯兰教,村民经常自发的去清真寺里礼拜、学习。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已经成为了小金庄的一个特色,村民都自觉的遵守着教规,所以小金庄的特色就是宗教特色。因为小金庄是一个回族村庄,所以饮食也是小金庄的一个特色文化。在小金庄内有数十家饭店。在小金庄周围,很多人都会慕名的来小金庄品尝小金庄大梁骨,小金庄已成为了一个品牌。金庄清真寺
金庄清真寺门前的麦田
穆斯林学子赏金庄春景
金庄清真寺留影
小金庄清真寺
济南市小金庄清真寺位于槐荫区段店镇峨眉山以北小金村内。始建于明朝(年),成于村内金氏,规模宏大。大殿建筑面积平方米。
年原位置重建,最后一次修缮在年。殿前有大型影壁,南北长15.7米,壁顶为宫殿式。年在清真寺南侧新建清真女寺一座,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两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该寺坐西朝东,由大殿、后殿组成。大殿后殿两侧山墙均有壁画。殿前悬挂国民党将领白崇禧、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金宝珍、丁文方的题词匾额
小金人
迁来历史
据传小金庄金姓始祖于明中叶由山西洪洞县旗盘街瓦门楼大槐树迁来——因笔者未去洪洞县,济南不少回回家族,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内大槐树下迁来,不知道两者说的是否是一个地方——兄弟二人,兄曰金花,弟叫金荣,卜居于长清县彭家庄,彭家庄在今小金庄东北,后因与相邻之朱家庄的矛盾,经长清县衙调解,其弟金荣返迁往南京柳树庄,其兄金花支留居于彭家庄,这大约是明天启年间(即公元年至年间)后金氏先人发现小峨嵋山一带水土肥美,适宜家族发展,于是由彭家庄南迁至今小金庄西部,名曰西金庄(这大约在年后)金氏清真寺最早[1]在彭家庄,这就是明朝弘治三年创建的寺,后迁至西金庄后又修一寺,这已是明代末年了(据传在年前)。
明末清初金氏由原址再次逐渐东移,向小峨嵋靠近,形成了今日小金庄雏形,西金庄清真寺据传在几十年前其寺基宛然,砖瓦旧迹依稀可辨,由此可见今日之小金庄寺为清初期所建。金氏先人三迁其居,金氏清真寺也三移其址,应该说彭家庄寺始建年代只能约计在明弘治至嘉靖间50年左右(约-年),而西金庄寺约在明天启年间(-年)今日小金庄寺可能继建于清顺治年间(约-年)金氏先人的三迁除上述原因外与战乱、灾荒等有无关系不得而知,今故从口传为准。至于三寺年代及搬迁等与省宗教志有近半世纪之误差,后文再议。
小金庄村民团结友爱,和谐互助,虔诚拜主,在土地上生活着。
小金村民做到了一家有难,全村相助的和谐互助的生活风貌。
愿小金村民在这土地上万事安康
清真寺历史
传说小金庄金姓始祖于明中叶由山西洪洞县旗盘街瓦门楼大槐树迁来山东。兄弟二人,兄曰金花,弟叫金荣,卜居于长清县彭家庄,彭家庄在今小金庄东北,后因与相邻之朱家庄发生矛盾,经长清县衙调解,其弟金荣返迁往南京柳树庄,其兄金花支留居于彭家庄,这大约是明天启年间(即公元年至年间)的事情。后金氏先人发现段店小峨嵋山一带水土肥美,适宜家族发展,于是由彭家庄南迁至今小金庄西部,名曰西金庄(这大约在年后)的事情。金氏清真寺最早建在彭家庄,这就是明朝弘治三年创建的寺,后迁至西金庄后又修一寺,这已是明代末年了(据传在年前)。明末清初金氏由原址再次逐渐东移,向小峨嵋靠近,形成了今日小金庄雏形,西金庄清真寺据传在几十年前其寺基宛然,砖瓦旧迹依稀可辨,由此可见今日之小金庄寺为清初期所建。道光十一年(年)辛卯科举人金策,曾在道光年间主持小金庄清真寺的重修,并撰文立碑。《重修小金庄清真寺碑文》(举人金策撰):窃谓圣人出而觉世。生不必同时,居不必同地,而传道立教皆足以继往古而诏来兹者,其道同也。道原于性,尽已之性,即以尽人之性。庠序学校之教,所由设也。清真寺之传,肇自西域。观其经书所载,大而纲常伦理,小而日用起居,莫不有道,即莫不有教,但节目浩繁,不能悉举,而其大旨要不外乎至诚。夫惟至诚,可以参天地,赞化育,正万物之命,以全一已之性。此殆与孔子之道,若合符节欤!孟子云:先圣后圣、其揆一也。信夫!迨至隋唐,吾教始入中土,日久生齿渐繁,各邑庄俱设有清真寺,以为朝拜真主之所。其所规者,忠孝节廉;其所学者,子臣弟友,而其所以治心者,总不外格致诚正数大端。是犹国之有学,术之有序,党之有庠,家之有塾也。岂非吾人之礼门义路,圣域贤关乎?吾邑清真寺创自前明,成于金氏。无如日远年湮,基址已圮,户枢亦蠹。吾先君致仕归里,尝毅然以重修自任,乃有志未逮,舍予长逝。予于庚子冬,赴胞弟蔼亭临清任所,谓曰:吾等不可不继先君志也,蔼亭曰:唯唯。于是归问桐圃叔父,叔父亦乐引为己责。爰偕开东族侄反赴临清,与秀春杨公,世馨李公,得募三百余缗。归又与各院族侄、同众乡耆,募之本庄,得四百余缗。泽民、明远、际周族侄,又与贡三、西农二族孙,同募历下得百余缗。予曰:此可以襄盛举矣。于是专其事于超千。遂择吉诹时,庀材鸠工。匠选东京之巧,材配南山之良。狭者廓之,圮者整之。丹楹耀日月之光,画栋蒸云霞之气。台崇道岸,仰之弥高。宇正德基,景行修远。由此父戒兄勉,朝干夕惕。以忠孝节廉为规,以子臣弟友为学。渐至格致诚正,以各尽其性。斯远之,有以绍古圣人尽性之学;近之,有以体圣天子化成之意。岂不足慰吾先君素望斯人之心乎?故于工竣之日,谨评其事,以为之文。《长清县志》有“各寺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惟赵家营距城二十余里。建筑最古、规模宏大,莫若小金庄清真寺。”的记载。据说当时的小金庄寺有“长清第一寺”的美誉,而且很多历史名人都到过这里并留下题词。如国民党将领白崇禧曾到过这里并题词“理原一本”,题字匾额悬挂于大殿正门。可惜原匾在文革中丢失了,现在这个是后来根据照片进行复原的。除此之外,大殿前还挂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金宝珍的题词以及丁文芳所题的“笃守正教”匾额。时任日伪山东省省长的马良为小金清真寺题词“勤德敬业”,曾担任过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和青岛特别市市长的马复元则为小金清真寺题词“道妙自然”,两块匾额遭破坏后都没有修复。现在寺内还存有清朝年间的“清真寺劝善条约”等碑刻。金庄风情园穆大火吧
《山东回回金氏历史》
山东金氏起源,山东金氏家谱,济南小金庄历史济南市回族历史上就有几个著名的聚居村落。而其中不乏以村内居住的主要姓氏命名者,如小金庄、白集、丁杨庄、崔家堤口、马营等,而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之小金庄就有人口3950多,全数是回民,向东穿过高速路就是大金庄村,这个村庄就全部是汉民。
小金庄村100%的回民中,金姓有237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的60%。金姓家族今日已从这里流徙到济南市许多村寨,并向外辐射至全省全国,成为我国东部较有影响的一个回族大姓。近日国内不少地区有不少金姓人来小金庄认祖归宗,而小金庄原有家谱已失,碑史散落,不少人失望而归。今小金庄姓头面人物,金衍彬、金衍忠、金衍普、金衍长、金述泉、金述明、金宪贵等决心修谱,追根求源,寻踪觅迹,排辈归支,编写世系,拟为金姓后人留下一部可寻的家族史资料,为济南回族文化历史轨迹,再描摸上一点点色彩。
一、小金庄简况
小金庄今在济南西部近郊,在京福高速路西,小小的峨嵋山下,该村原属长清县管辖,今已划管市区,小金庄村原有面积约3600亩,人口约3900多人,其中以金姓回族为主,其次回族周姓约600人,回族马姓约590多人,其他回族姓氏如崔姓、唐姓、信姓、朱姓等约占10%,约390人。小金庄金姓在村内是主要姓氏,该金姓,今已分为四大支(或曰五支),宗派清晰,支流分明。其中流徙到济南西关及附近各村镇的金姓,其辈份不紊,排字有序、今多为“志——衍——树——作——宪”辈,其上与其下辈字,知名者较少。济南西关回族中有“七金、八马、一锅周”之说,其中的“七金”中较大家族,有据可查家族和人口众多之家族,要数小金庄的金姓。现金姓除散居于西关及附近村镇外不少流迁至黑龙江、南临沂、北临邑、泗水、河北通县、泰安、新疆、江苏等地。小金庄村有清真寺一座,据《山东省志?宗教志》载,其始建为明弘治三年(1490年)该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后经历代多次修扩,始有今日规模。
二、小金庄的历史——金姓家族的流徒及变迁据传小金庄金姓始祖于明中叶由山西洪洞县旗盘街瓦门楼大槐树迁来——因笔者未去洪洞县,济南不少回回家族,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内大槐树下迁来,不知道两者说的是否是一个地方——兄弟二人,兄曰金花,弟叫金荣,卜居于长清县彭家庄,彭家庄在今小金庄东北,后因与相邻之朱家庄的矛盾,经长清县衙调解,其弟金荣返迁往南京柳树庄,其兄金花支留居于彭家庄,这大约是明天启年间(即公元1621年至1627年间)后金氏先人发现小峨嵋山一带水土肥美,适宜家族发展,于是由彭家庄南迁至今小金庄西部,名曰西金庄(这大约在1627年后)金氏清真寺最早在彭家庄,这就是明朝弘治三年创建的寺,后迁至西金庄后又修一寺,这已是明代末年了(据传在1649年前)。明末清初金氏由原址再次逐渐东移,向小峨嵋靠近,形成了今日小金庄雏形,西金庄清真寺据传在几十年前其寺基宛然,砖瓦旧迹依稀可辨,由此可见今日之小金庄寺为清初期所建。金氏先人三迁其居,金氏清真寺也三移其址,应该说彭家庄寺始建年代只能约计在明弘治至嘉靖间50年左右(约1490-1556年),而西金庄寺约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8年)今日小金庄寺可能继建于清顺治年间(约1644-1661年)金氏先人的三迁除上述原因外与战乱、灾荒等有无关系不得而知,今故从口传为准。至于三寺年代及搬迁等与省宗教志有近半世纪之误差,后文再议。
关于金氏先人,其二支金荣于明代流徙南京的情况也无史料存留。据南京金氏后人云:其先祖为伊卜拉欣,西域人,那么,那应该是明初的南京城南礼拜寺大伊玛目伊卜拉欣,其后人一支可能移入山西洪洞县。后金花兄弟两人又迁居山东长清小金庄,后金荣支迁南京大柳庄、以从商和武术为生计。据传大柳树庄在江北浦口浦镇一带,今这里已无大柳树庄或小柳树庄了。金氏在南京建有“武德堂”(堂号),后子孙繁衍扩展到江浦县和白宛北一带。江浦县清真寺即为金氏族人所建(今寺已不存),后金氏扩延到南京市内镇江等处,也有部分迁往东北吉林。金荣由长清迁回祖籍南京应是可信的。穆斯林学子游戏中济南小金庄金姓回族,原有旧谱一部,“文革”前后丢失。家族史况不详,仅靠庄内外老人口传的印象和手头的一点可怜少有的故事。小金庄清真寺内的碑刻也仅存一、二,也缺少较大史料价值。可喜的是碑刻中仅有的一些只鳞片爪还是能给我们提供了寻宗的线索。归综起来,小金庄金姓的谱牒的修纂还是有些确凿可靠的东西。
小金庄寺为长清第一寺。
——金氏先人所建
明清际小金庄属长清县。《长清县志》有“各寺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惟赵家营距城二十余里。建筑最古、规模宏大,莫若小金庄清真寺。”这句话证实了,小金庄寺始于明代,因赵家营现存有康熙四十二年碑,其始建还不如小金庄古,由此可推衍原寺在彭家庄应始于明弘治或嘉靖年间,这方碑刻明确记载该寺为金氏先人创建。
??修寺的年代
即金策撰文的修寺年代庚子冬起事,即道光二十年(1840年)如当年修寺,当年竣工,当年立碑,最早也在一八四一年,如拖延一下,至多三年——一般大概不会在三年以上吧:——最迟也就是一八四三年,因这篇碑文中未载立碑年限,我们只能推测这方碑或这次修寺在1841-1843年间。
??金氏对教门的挚着与关心
在明弘治三年,其先祖从山西迁入长清小金庄一带始,就曾在庄内建立了清真寺,而其寺三迁其址,第一址在彭庄约建于明天启年间,即公元1556年至1621年间,第二次南迁至西金庄,西金庄寺约建于公元1627年至1649年间。第三次建寺大约是清初了,这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这座清真寺。
而这三次建寺均为金氏先人主办,应为金家一族之清真寺。
小金庄清真寺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峨眉山以北小金村内,迄今已余年历史。该坊除本庄穆斯林外,另有明星小区穆斯林共约人年。小金庄以金姓、周姓、马姓居多,另有崔、信等姓氏。该清真寺总面积平方米,寺内建筑有礼拜大殿(包括前殿、后殿、抱厦)、沐浴室、南经堂、门楼等,礼拜大殿为宫殿式建筑,其他为现代建筑。原有北讲堂、大门楼、二门小讲堂、小沐浴室等均毁于”文革“未再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