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871.html
刁氏是个小姓,人口约40万,遍布全国不少省份,为数不多的海外国家也有刁氏后裔。
周文王时期,曾大举攻伐周边地区,因延安地区盛产鹘雕(鹗鸟),故称为“雕”。周武王灭商纣之后,将兄弟之一封于雕,建有姬姓雕国,其时该地区仍为鬼方部族所占据。据史籍《姓苑》记载:“刁,弘农郡,系出姬姓。文王同姓有雕国,后更为刁氏。”
刁氏源出弘农,望出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故以弘农为堂号。弘农郡,乃西汉元鼎四年(前年)汉武帝所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辖11县,户,人。
我们刁氏家族是四川泸县刁河坝里仁乡骑龙坳一个农耕之家,系广东支系始祖刁清公后裔。广东支系渊源,可见如下摘自网络的族谱资料。
广东支系始祖刁清公。
刁清之父刁愍由山东青州寓居福建宁化县葛藤石壁村坪经商。生二子,长清,次浚。刁清原名法瑛,字子忠,法名千一郎,是周文王之子虢叔受姓起第六十六世,妣毛孺人,生文甫、信甫、明甫、悦甫四子,于元朝末年迁居广东潮州府揭阳蓝田都第八图小径村,又于明洪武3年(公元年)庚戌岁11月16日再迁海阳县丰政都大椹村(今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成东成西村)。其后裔又迁徙至广东全省、广西、四川、江西、湖南、台湾、香港一带居住,少数移居海外。
据宁化县志记载,石壁村地处福建西隅,与江西石城相邻,位于县城西22公里,是个方圆余平方公里的开阔盆地,土沃林丰,隋朝末年开始“开山伐木,泛筏于吴”。石壁古称玉屏,今为镇名,亦是村名。
宋“靖康之难”前,因此地兵革未及,故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曾被称为“世外桃源”。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客家先民不断离开中原南下,辗转江淮。唐中页后大批客家先民聚集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连结地区。在这片世外桃源里生息繁衍,拓荒垦殖。数百年间,与当地土著相互融合。两宋时期,孕育成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初步形成后,又以宁化石壁为中心,再次向南大迁移,而后播衍到全球五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旅居世界各国的客家,大部分是石壁客家祖先的后裔。据资料考证,世界客家人中,有多个客家姓氏都是从宁化石壁播衍出去的,绝大多数客家人都认同其始祖或开基祖就在宁化石壁。据统计,从宁化石壁播衍到海内外各地姓氏有:
李,王,张,刘,陈,杨,赵,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韦,程,曹,严,邓,许,传,沈,曽,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薜,叶,阎,余,藩,杜,戴,夏,钟,汪,田,赖,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丘(邱),秦,江,史,顾,候,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龚,文,卜,刁,上官,贝,甘,古,包,蓝,邢,伍,华,伊,危,邬,池,庄,阴,阮,连,巫,幸,萧,卓,欧阳,练,房,柳,柯,饶,俞,洪,施,官,骆,莫,袁,凃,翁,童,谌,游,温,简,虞,阙,詹,管,裴,滕,缪,聂,凌。
近百年来,经不少学者和客家乡贤的不断调研,宁化石壁与客家历史和客家世界的关系逐步揭示于世,以详尽史实证明了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摇篮”和世界客家移民的“中转站”,客家人的“总祖地”,客家人的“朝圣中心”。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千年大迁徙,客属遍乾坤。
年11月建成的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整个客家人的总家庙。公祠有一楹联写道“客本中原汉裔自两晋衣冠南下石壁安居万载不忘祖籍,衣迁入表南荒经千年筚路蓝缕五洲立业千秋永念宗功。”公祠碑文写道,“客家乃中原华胄。永嘉之乱,唐末兵燹,加之黄河水患,度日维艰。为生存,求发展,客家先民,数度举族南迁。辗转吴楚,流徙皖赣,筚路蓝缕,汇集於宁化盆地间……百余姓先祖挥洒血汗,垦荒拓殖,生息繁衍,儒家风范,薪火相传。客家文化在此发源……。”公祠供奉姓先祖牌位,其中来自河南31姓,即陈、周、郑、韩、叶、白、丘、顾、危、练、滕、邓、赖、萧、谌、兰、潘、於、戴、方、陆、刁、阮、骆、虞、柯、乔、钟、曹、谢……。
客家人有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客家人的西进入四川,是在客家先民及客家民系的第四次大迁徙时,这就是在清代前期,我国的东南部人口一次大规模的向“西蜀”—四川的大移动,民间俗称“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一词最早出自思想家魏源的《湖广水利论》一文,本是流行于明代民间的一句民谣,生动记录明初以来湖广人民大量移居四川的历史史实。魏源借用它来反映清前期大量外省移民迁川的潮流,得到社会的认同。湖广行省辖境为今湖南、湖北二省范围。
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段,常年的战乱在加因战乱而生的瘟疫灾害,使得四川人口剧减,几乎达到了已没有青壮劳力恢复战乱后的能力,省内四下百般荒凉千疮百孔,逐年衰败。为了让这一饱受战火摧残之地再现鱼米之景,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正式颁布了一份名曰《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诏书明确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以恢复四川天府之景。
康熙填川诏书(摘自网络)
我入川始祖九凤公(十五世祖),乃明甫公后裔循睦公三子,乃我远祖,生于清康熙八年(年)十二月十二日,卒于乾隆十三年(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康熙六十一年(年)偕同赖孺人携带四子廷佐、廷任、廷候、廷伯由广东嘉应州长乐县七都约水南村麻地窝屋基移民入川,初居泸州里仁乡喻家寺周楼子,乾隆六年(年)在凉水井购田一块,遂率全家迁此耕耘。后其子孙又移居刁河坝开基创业。九凤公73岁高龄时,不顾年迈,又一次爬山涉水,过州越国,栉风沐雨,历尽千辛万苦,行程逾两万里,往返一年多,回粤将父循睦公母吴孺人金骸启迁入川,后由三子廷候卜吉穴安葬于瓦窑冲干坳口。乾隆十三年逝世时遗言将吴孺人坟右老屋左边冲田十一丘四十亩提作春秋祭扫蒸尝。百余年后,玄孙刁基丕出一田块,价值二百多两银子,会同刁基榜、刁基玉、刁基植等族人,于同治元年(年)动工,同治三年(年)腊月建成刁河坝昭穆祠。恳请泸州直隶州正堂于同治二年(年)十月二十四日谕《刁河坝昭穆祠禀状告示》。请纳邑拔贡生萧毓俊撰写《川泸刁河坝创修宗祠碑序》。由玄孙庠生刁基峻(榜名崙)于同治八年(年)秋书写立碑。序文中有律诗一首赞宗祠盛况:新祠里仁构,族属尽高门。王谢难为巷,朱陈合让村。几宴瞻列祖,冠盖拥诸孙。此地椒聊茂,曾移岭海根。后裔刁基海(学万次子)赤手往云南披沙立业。后裔刁基植于光绪乙亥年(年)移居贵州,先居遵义府排军场,后迁龙泉县偏刀水。后裔刁文炎于光绪初年纂修《刁河坝世德谱》,由川泸纳溪县进士贺兰芬撰序。九凤公墓坐落于仁里乡学堂堡宅右,阡碑。乾隆五十年(年)重修立碑。道光廿九年(年)冬月廿八日再修,由曾孙刁学才撰《九凤公墓志》。九凤公墓对额曰:龙盘吉穴佳山水,虎踞名区荫桂兰。横批:克昌厥后——郡庠生钟维伦拜撰,曾孙学尧敬书。赖孺人墓坐落于衣锦乡喻家寺杨田铺。内立巽山乾向,外立辰山戌向。穴名扑地狮子形。嘉庆十二年(年)立碑。赖孺人墓立对额二副。一曰:德并泰山光世泽,慈留南楚壮家声。横批:阃范长留。另曰:丹桂荣仙室,灵芝绕夜台。——曾孙学海谨拟并书。光绪廿年(年)刁基丕、刁文会经修垣石。气聚,富贵福源长。横批:花草精神。——同治癸酉年冬月泸州庠生孙基峻敬撰并书。
泸州学堂堡九凤公墓(刁勇拍摄)
泸州学堂堡廷伯公墓(刁勇拍摄)可惜,家谱没有记载九凤公如何入川?不过,从落脚川南推断,极有可能是途经川黔古道之陆路。九凤公53岁和73岁先后3次穿越粤、湘、黔古道,历尽人间艰苦,堪称刁氏楷模。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周边的崇山峻岭、险滩激流、蚕丛鸟道,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然这一切,都阻挡不住客家人前进的步伐。由于四川位居长江上游,雄踞西部高原,相对于家乡说来,客家人把他们的行程称之谓“上川”。这些客家人则被称为“土广东"。
我们文波公这一支,乃廷伯公后裔。
九凤公四子刁廷伯,生于清康熙五十年(年?)五月十二日。卒后葬于学堂堡宅右九凤公墓后。墓碑刻有:明烟万古,椒衍瓜绵。联曰:水绕山环贻泽远,地灵人杰发祥多。又联曰:佳山开甲第,秀水起人文。文革中个别子孙打碎墓碑。年重新树碑。配陈氏。卒后葬松林坝宅右。穴呼灵猫捕鼠。年清明节立碑。子三:鼎纲,鼎纪,鼎经。《川泸刁氏创修族谱》载《廷伯公行述》:高祖考讳廷伯老大人,毓东粤之秀,钟西川之灵。随父播迁,奉晨昏于万里,侍亲左右;承色笑于一朝,有作有为,无荒无怠。鸿基丕创凉水井,燕翼贻谋学堂堡。恤寡矜孤,常补天地生成之缺;扶危济急,每慰乡邻困苦之忧。其待弟兄也,绰然有裕,共征豫之休;式好无尤,悉和乐之蕴。其训子孙也,因材而施,本躬作则。布衣蔬食,弗尚奢华。由义居仁,不逾规矩。一生隐德,笔不胜书。生其后者,谦恭著于三族,雍睦昭于十乡。皆先公之积善所致也。玄孙文波敬述。又载《廷伯妣陈孺人行述》:高祖妣陈孺人,廷伯公之原配也。当高祖考鹤驭之时,三子俱幼。爱劳兼用,至于成立,靡有过失,是以母道而兼父道者也。衣服恶而洁,不尚文绣之华;饮食约而精,每茹醢蛋之味。待字,则下其气,怡其色,欢然父母之前;于归,则和厥声,婉厥容,适彼舅姑之侧。妯娌和犹姊妹,浑无彼此微嫌;丈夫敬若宾客,能尽倡随雅谊。至于相守先公之业,辅贻后裔之谋,尤孺人之余事耳。甚至瓜瓞绵绵,共仰芳型;云仍济济,群思懿范。孙辈等因约略数语,付诸家乘,以俾采风者有可考耳。玄孙文波敬述。/廷伯公三子刁鼎经,生于清乾隆廿年(年)十一月廿六日,卒于道光十六年(年)十二月十八日。享年八十二岁。配张氏,生于清乾隆廿年(年)九月十七日度。卒于道光十七年(年)九月十七日。享年八十三岁。夫妇生同年,居同乡,寿同高,逝同室。子二:学准,学海。《川泸刁氏创修族谱》载《鼎经公暨张孺人墓地铭》:乾坤正气,笃生二郎。龙虎环绕,川狱钟祥。精英右接,懿德流芳。既安且固,万古流芳。曾孙刁文波顿撰。
我们刁家也是客家人,骨子里就有移民的基因。不过,我们这一辈几乎都不会说客家话。幼时,尚不知家族渊源,只是听父亲说起家族之事时言道“大阿爷如何、如何……。”当时,只晓得说的是大伯父。而今才知道客家人叫父亲为“阿爷”aya(爷读牙)或“阿爸”aba。
泸县古称江阳,从西汉武帝建元6年时(公元前年)设县治起,有2多年历史。泸县在清代时称泸州。
四川泸县刁河坝刁氏字辈:九廷鼎学基文洪治仕维显承光继述炳耀建英奇……。
先祖之中,基丕公贡献良多。基丕公,字振斋,广东清公支系十九世祖。居泸县刁河坝。清朝同治三年,联络泸县周边广东清公文甫、明甫,信甫系由粤入川的十一支族人在刁河坝联宗修谱,理顺世系,统一字辈,兴建祠堂。在刁河坝将刁氏宗祠建成后,又捐献良田二十多亩与祠堂,租金用于家族的公益事业。他在成都联络乡试秀才举人,倡议修建四川刁氏总祠,于同治十年在成都向阳街(刀子巷)建成刁氏家族四川总祠,祠堂内供奉广东清公、重庆江津时范公二人神位。为泸州、永川、荣昌、隆昌等县不同地区的族人架起了血缘亲情联络的桥梁。
刁河坝支系建有昭穆祠,祠堂祠训为:一教尽伦,二教勤耕,三教苦读,四教奋志,五禁害人,六禁妄书,七禁遗恶,八禁流荡,九禁呈凶,十禁入匪。门联为泸郡廪膳生员罗近光撰写的对联:“先泽常怀俎豆磬香存矩镬英灵不昧衣冠仿佛见高曾”。
昭穆祠里的《泸州叶主示喻选举族长条规》记载着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关于宗族管理的制度,更是详细介绍了族长选拔,工作的具体事项,如下图。
泸州叶主示喻选举族长条规
祖母张茂勤与六嬢(左)
80年代的六嬢(左)七嬢
和七嬢年初合影
曾祖父文波公,人称刁五老师,业儒,在十八世祖基丕公清光绪二十五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年--年)主修《川泸创修族谱》时撰写《刁氏创修族谱序》及多篇文章。文波公是高祖基正公五子,基正公是远祖学海公次子。
祖父洪本公(二十一世祖)是文波公独子,是个武举。他与祖母刁张氏育有三子二女。洪本公亦秉承刁家重视教育的家风,格外看重子女教育,不惜借贷送三个儿子上学。
长子治執,年7月25日生于泸县里仁乡骑龙坳,字功量,号能,泸县中学毕业,通易理中医,是个老师;年因家里留有爷爷练武用的大刀被认定“蒙反”入狱。在狱中他为人诊脉看病,年病逝。
次子治水,字源,年11月26日泸县里仁乡骑龙坳生,毕业于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执教多年,擅长山水指墨画,一生坎坷,3年病逝。
三子治易,又名治金,号斗,就是我父亲,亦有相当的书画造诣。他在泸县中学38班初中毕业。在家歇了一年,后入读泸州川南师范学校,年前后毕业。在校期间,全班集体参加过三青团。年后,这成了他老人家的历史问题,历次政治运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父亲的这个问题多多少少也影响到了我们几姊妹。可惜,我未见过父亲墨宝,亦未见过二阿爸的画作。父亲曾担任过泸州雷音寺小学校长,后因多子女负担沉重,而不得已弃教从工,进了民生公司,最后以大引水船长退休,年11月14日病逝,积闺享寿岁。
年2月庆贺父亲治易八十大寿合影
右起:许姑爷,治平,治易,治水,治贵
四姊妹合影右起:治平,治易,治水,治平治執是我大阿爸,育有三子一女。
长子仕宓,字光大。光大兄毕业于四川绵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后到西南师范学院进修,诗词歌赋造诣颇深,有一定名气。退休后在外闯荡,受聘执教于四川和云南一带。晚年,他历尽千辛万苦,主笔编修了年版《四川泸州刁氏族谱》,为宗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病逝。
次子仕晋,字光忠,年毕业于雅安四川农学院林业系木材采伐运输机械专业,分配到四川黑水森林工业局,育有一子一女。90年代初,光忠兄回到都江堰,年过世。
光大(右)与光忠4年夏在泸县光大兄寓所
光大与安芳夫妇在寓所田园
三子仕越,字光伟,石工。
幺女仕琴,在家务农。
六嬢治贵,也在老家务农,适乡村教师曾致远。六嬢未曾生育,抱二伯父之女,改名曾有华。
七嬢治平,年毕业于川南师范学校,适泸县民政局干部许善贤,育有一子许进与许平、许原二女,在泸州多所小学任教至退休。晚年患帕金森和海默尔氏综合症,年7月22日过世,享年94岁。
在那个年代,父亲兄妹三人成为校友,在当地并不多见。父亲离开泸州到重庆后,与老家的来往减少。
父亲和七嬢是文波公后裔之中,最早走出骑龙坳的两兄妹。
明年,年,是九凤公入川周年。
也许是人的本能,到了一定年纪,就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我年近耄耋时对此的一些醒思,做了点肤浅的了解,写出来供参考,祈不吝赐教!
二十三世孙
刁学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