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县169个村村名来历,赶紧收藏起来

截止年底,辖自然村个,行政村个

数据来源新河县志年7月第一版,因年代久远村落变迁,部分村庄暂无简图。

新河镇(辖自然村26个,行政村23个)

  三街元世祖至元二年始建县城时,城内形成三条主街,习称三街村,辖从事农业的村民。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三街。有户,人,亩耕地。

  西关元世祖至元二年建县城后所建。贾姓由北京打磨厂迁来,张、信二姓则来自山西洪洞县,逐渐形成居民村,因位于县城西门外,故名西关。有户,人,耕地亩。

 

东关初建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因位于县城东门外,故名东关。有户,人,亩耕地。小北关辖于该村。

南关明万历年间,祖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祖家庄。后民宅逐渐与南城门相接,故改名南关。有户,人,亩耕地。

  芦家庄明万历年间,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芦家庄。原辖于冀县,年9月13日划归新河。位于新河县城西北偏南4.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八里庄明万历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因距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庄。年因挖滏阳新河,村址北迁,现位于县城西北偏北4.5公旦处。有72户,人,亩耕。

  王家庄明万历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建庄,名王家庄。年因挖滏阳新河,村址向西北移迁,现位于县城西北偏北4.2公里处。有90户,人,亩耕地。

  杜家庄明万历年间,杜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杜家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北2.7公里处。有88户,人,亩耕地。

  葛赵庄原为两个自然村,赵家庄为赵姓祖居之地,葛家庄为葛姓迁此所建。两村逐渐扩展相接,于年合并为一村,取名葛赵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南2.4公里处。有96户,人,亩耕地。

  尹家庄尹姓14户自冀县水泊张家庄迁此建庄,名尹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北1.8公里处。有46户,人,亩耕地。

  北刘家庄明万历年间,刘浩江、刘浩义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刘家庄。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寻寨乡的刘家庄,加方位改称北刘家庄。位于县城西北偏北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大贾家庄贾姓30余户由北京打磨厂迁来立庄,名贾家庄。后有7户贾娃迁出于村北半里处又建一小庄,名小贾家庄,此村遂有大贾家庄之称。年,大小贾庄和老虎张家庄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总称大贾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1.5公里处。有99户,人,亩耕地。

  马圈村古时村东曾有一演武厅(赛马场),赛马前后,许多马屁在此歇息,故借此意命村名为马圈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公里处。有80户人,亩耕地。

  贾家园清乾隆间,贾贵山由大贾家庄迁此看管枣树园子,后成一庄子,名贾家园。位于县城西南偏北2.4公里处。有24户,81人,亩耕地。

  李家庄明万历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立庄,名李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1.5公里处。有47户,人,亩耕地。

  朱家庄明万历年间,朱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朱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1.8公里处。有73户,人,亩耕地。

 

 齐家庄明万历年间,齐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齐家庄。位于县城南1.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北张化明初有一姓张名化者,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张化庄。定后其他各姓也相继迁入,分居三片,因本片居北,故名北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东张化村名来历同张化庄,因本片居东,故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为东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公里处。有70户,人,亩耕地。

  南张化村名来历同张化庄,因本片居南,故年地名普查时,正式定名为南张化。位于县城南偏西3.9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五里铺明万历年间,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村距县城五里,又设为巡铺,故名五里铺。位于县城东南偏南2.4公里处。有58户,入,亩耕地。

  

南赵家庄明万历年间,赵姓三兄弟迁此占产建庄。因庄址在城南,故名南赵家庄。位于县城南偏东2.4公里处。有52户,人,亩耕地。

  

南宋家庄明万历年间,有宋姓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址在城南,故名南宋家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3公里处。有53户,人,亩耕地。

  望腾乡(辖自然村9个,行政村9个)

  侯家庄明永乐二年,侯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建庄,名侯家庄。位于县城北偏西3.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望腾传说,西汉末年刘秀为王郎所赶,在此急速逃走时,忘拿催马的藤鞭,后由谐音演化为望腾村,原村址分前、后、东三片,后又有三望腾之称。年根治海河时,由现址东南一里处迁来,位于县城北偏西4.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护驾村原名傅家庄。明永乐二年,耿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因同族先人汉东光侯耿纯曾护卫光武帝刘秀,故改村名为护驾村。于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正南半里处迁现址。位居县城西北偏北4.7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大田庄县城内程姓来此建房种田,习称种田的庄子。后庄西修“大”字形交叉路,遂命其为大田庄。明永乐二年,翟、张两姓由山西迁来,人口繁衍兴旺,遂成庄内大族。位于县城北偏西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车张砖村相传王郎赶刘秀时,刘秀在屋檐下避雨,房上“张”下来一块砖,借此意命村名张砖。明永4.8年,车红一家山西迁来定居,人烟兴旺,遂改村名为车张砖村。位于县城北偏东4.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郜宋张砖“张砖”之说同车张砖村。明永乐年间,部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后以姓氏加故事改村名为郜宋张砖。l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东南里许迁现址。位于县城东北偏北5.4公里处。有户,人,5亩耕地。

  池家庄明永乐二年,山西一池姓迁来与西关一女成家建村,名池家庄。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西南1公里处迁现址。位于县城北偏西3.3公里处。有34户,人.亩耕地。

  北郑家庄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郑子玉迁来在城北建庄,名北郑家庄。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正南l公里许迁现址。位于县城北偏西3.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邢家庄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邢家庄。位于县城正北1.8公里处。有户,人,6亩耕地。

  

白神首乡(辖自然村14个,行政村14个)

  白神首刘秀过堂阳,于此筑有“光武台”,又称“神首台”。明永乐年间,白姓由山西迁来定居后,命村名白神首。位于县城西偏南4.5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张神首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附近有光武台(神首台).,故名张神首。位于县城西5.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付神首明永乐年间,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近有“神首台”(光武台),故名付神首。位于县城西南偏北3.9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夏神首明永乐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近有“神首台”(光武台)’故名夏神首。位于县城西偏南3.5公里处。有95户,人,亩耕地。

  后葫芦湾古有葫芦河,该村座落在河之北,故名后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北偏南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葫芦湾古时村庄座落在葫芦河之北、后葫芦湾西,故名为西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北偏南7.5公里处。有72户,人,亩耕地。

  前葫芦湾座落于古葫芦河之南,故村名为前葫芦湾。位于县城西北偏南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李家寨相传刘秀被王郎赶到此地,无处藏身,一农民伪装往犁上加木楔(寨儿),把刘秀藏人土沟,以保其性命。故名犁加楔,后正名为李家寨。位于县城西偏北7.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来远庄王姓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来。按远来之意,名为来远庄。位于县城西偏北6.5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西小屯明永乐年间,宋、李等姓10余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城西建庄,故名西小屯。位于县城西偏北3.3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芝芳头相传刘秀被王郎赶到此处,追兵向一农夫问其去向,农夫虚指远处一所房子,引开追兵,保护了刘秀,借此定村名为指房头。后据谐音雅化为芝芳头。年开挖滏阳新河时,由西北里许处迁现址。位于县城西偏南6.3公里处。有98户,人,1亩耕地。

  官李庄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北有一条通往保定府的官道,故名官道李家庄,后简化为官李庄。位于县城西偏南6.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小铺明初在白神首村南里许,有一人在小地铺里看庄稼。时死于瘟疫者甚多,唯此人无恙。后人迁此建村,名小铺村。因居城西,又改称西小铺。位于县城西偏南4.8公里处。有37户,人,亩耕地。

  付兴庄明代,付姓由本县平头楼迁此建村,取兴旺之意,名付兴庄。位于县城西偏北3.5公里处。有92户,人,亩耕地。

  荆家庄乡(辖自然村12个,行政村12个)

荆家庄传说古一帝王从此经过,故取村名经驾庄,后演变为荆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l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埝城村址座落在刘公堤和古堂阳城址中间,故名埝城。位于县城西偏南10.2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西杨家庄明永乐二年,杨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杨家庄。因座落城西,并别于城南杨家庄,后改为西杨家庄。位于县城西偏南9.9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平头楼村名来历待考。付姓来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刘娃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吴姓由吴秋口迁来。位于县城西偏南8.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阎仙庄相传北宋年间,村内有一阎容,修道成仙,故取村名阎仙庄。位于县城西偏南7.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贾家村明初贾姓由北京打磨厂迁至阎仙庄南里许建村,名贾阎仙庄。因居民增多,分片居住,曾称大、小贾家村,后并为贾家村。位于县城西偏南7.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盖家村明朝一盖姓,在此为段家看守坟地,后在此定居建村,名盖家庄,后演变为盖家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7.8公里处。有99户,人,亩耕地。

  北陈海原村址在一个小高地上,周围皆水,名落凤坡。村民日多,以土垫村台,又曾名“店上”。按方位分南、中、北三村,似陈列于海,明代村中有集,故又称陈海集。该村居北,名北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8公里处。有户,7人,亩耕地。

  中陈海村名演变同北陈海,因居中处。故名中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5公里。有94户,人,亩耕地。

  南陈海村名演变同北陈海,因居南,故名南陈海,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小塔则口村名来历待考。位于县城西南偏北8.1公里处。有58户,人,亩耕地。

  大塔则口村名来历待考。位于县城西南偏北8.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王府乡(辖自然村8个,行政村7个)

王府明阉刘瑾为皇家收籽粒钱粮,住于此,故名大皇庄,后改王府堡。民国末年堡城圮废,遂称王府。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3.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小漳明永乐年间,李、董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古小漳河西侧定居建村,故名西小漳。后来柏家庄与西小漳并为一村。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公里处。有户,城人,5亩耕地。

大周家庄原为西周家庄,后因此村大于东周家庄,改称大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2公里处。有户,人,3亩耕地。

  小周家庄原为东周家庄,后因此村小于西周家庄,改称小周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9公里处。有60户,人,亩耕地。

  西李家庄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庄,名李家庄。后因水灾,村民迁至刘公堤左右居住,又名骑埝李家庄。为与其他李家庄相区别,又座落县境西部边缘,故定名西李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4.3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该村为宁都起义将领、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烈士故里。

  曹庄明初曹氏迁来立庄,名曹庄。后因水患村民迁至刘公堤左右,亦称骑埝曹庄。清代中叶仲族兴旺起来,又改称仲家曹庄。现定村名为曹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5.3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仙庄古为先汪庄,后因大堤溃决,房倒屋塌惨重,遂村址西移,另培台建村,改名仙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7.4公里处。有户,人,5亩耕地。

  

东小漳乡(辖自然村7个,行政村9个)

东小漳村址在古小漳河东侧,故名东小漳。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2.2公里处。年该村划分为东一、东二、东三3个行政村。

  东一:有户,人,亩耕地。

  东二:有户,人,亩耕地。

  东三:有户,人,亩耕地。

  

郎家屯原名小屯。明永乐二年,有郎十一、李彦举、王大节、武家四姓迁来定居,而郎姓迁来较早,故改村名为郎家屯。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4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南阳此地西北原有一小杨庄,后搬迁现址改名杨庄。为区别于其他杨家庄改称阳庄。因居县南边陲,建国后又改名南阳。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4.9公里处。有户,2人,亩耕地。

  桃园明末,张、刘两姓在此定居立庄,时因果树较多,故名桃园。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5.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牛家庄明永乐年间,牛、郭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牛姓迁来较早,故定村名牛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3公里处。有户,人,3亩耕地。

  南王家庄明初,王姓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王家庄年地名普查时,为与新河镇之王家庄相区别,定名南王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马庄昔日村西有一赛马场,借此意名为马庄。为与城东南之马庄相区别,给称西马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1.1公里。有户。人,亩耕地。

  寻寨乡(辖自然村16个,行政村16个)

寻寨相传后周世宗柴荣押运粮草过此,推车掉一木楔(寨儿),后寻至此发现,留名寻寨。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0.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周家尧明永乐年间,周、刘两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南有一砖窑,名南窑上村。后周姓为多,遂改称周家窑。之后,又将“窑”改“尧”。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1.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董夏原为董庄、何庄、宋庄三村,后因水灾并为一村,董、夏二姓族大人众,遂改名董夏。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2.5公里处。有户,人,4亩耕地。

沙里王村原名王村,因四周皆沙,故改称今名。位于县城南偏西10.1公里处。有户,1人,亩耕地。

  

南庄明朝李姓兄弟由钜鹿县解田庄迁来,在南杜兴村南建村,取名南庄。位于县城南偏西9.9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南魏家庄明永乐年洞,魏世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名魏家庄。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六户乡之魏家庄,改称南魏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11.1公里处。有66户,人,亩耕地。

  南杜兴原有一条运粮古河流经此地,村址在渡口以南,名南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南渡兴。后来“渡”又演变为“杜”字。位于县城西南偏南9.3公里处。有户,4人,亩耕地。

  

北杜兴原有一条运粮古河流经此地,村址在渡口以北,名北渡口。后村民益增,取其兴旺之意,改称北渡兴。后来“渡”又演化为“杜”字。位于县城南偏西8.1公里处。有户.人,5亩耕地。

  刘家庄清初,刘姓由南宫果照村迁此建庄,名刘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9公里处。27户,89人,亩耕地。

  

南安家庄明永乐年洞,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安家庄。为区别城东安家庄,于年改称南安家庄。位于县城南偏西8.1公里处。有户,人,1宙耕地。

  耿秋口村址靠近古湫河,名张湫口。光绪年洞,乡绅耿光耀易名耿湫口。后“湫”筒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3公里处,有80户,人,亩耕地。

  郑秋口明永乐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因村址靠近古湫河,故名郑湫口。后“湫”简化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7公里处。有户,人,1亩

邢秋口原为涧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遂改村名为邢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1公里处。有户,人,8亩耕地。

  信秋口原为孟湫口,因近靠古湫河而得名。后来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并益成大族,遂易名信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南8.4公里处。有90户,人,亩耕地。

  殷家庄清同治年洞,殷姓发展为大族,故名殷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9.6公里处。有85户,人,亩耕地。

  寻湖路原为东、西二村,中洞隔一湖泊,若到此湖,二村为必经之路。后二村合并,取名寻湖路。位于县城西南偏北10.2公里处。有户,人,1亩耕地。

  尧头乡(辖自然村12个,行政村12个)

尧头尧姓在此定居建村,因人少村小,故名尧头。位于县城西南4.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郑家庄明永乐年洞,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居城西,故名西郑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北3.2公里处。有户,人,1亩耕地。

  暴地贾原为暴贾韩村,后改称暴贾家庄。年曾称暴贾村。年定名暴地贾。位于县城西南偏北6.5公里处。有72户,人,亩耕地。

  吴秋口明永乐年洞,吴光耀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近古湫河,遂名吴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偏北5.3公里处,有85户,人,亩耕地。

  聂秋口聂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因近古湫河,遂名聂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5.4公里处。有94户,人,亩耕地。

  刘秋口明永乐年洞,刘姓由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迁来立村,因近古湫河,遂名刘湫口。后”湫“简为”秋“。位于县城西南5.7公里处。有人,人,亩耕地。

  尧李庄明朝时冀州仓头庙有一李姓,佣于沙井崔家,主仆甚睦,主人以女配之,并给3顷20亩土地,遂落户于此,取村名李家庄。因北近尧头,后称尧李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4.7公里处。有38户,人,亩耕地。

  菜园相传东汉末年袁绍部大将军颜良,出任前曾在此种菜,后因战身亡,为纪念颜良,故名菜园。位于县城西南偏南5.9公里处。有户,6人,亩耕地。

  沙井村东北里许,曾有一沙岗,南北约10丈左右,岗上有井3眼,因而得村名沙井。位于县城南偏西4.4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尼家庄明燕王扫碑时,因村小独未受其害,故有迷家庄之称。后尼姓人烟兴旺,遂改名尼家庄。位于县城西南偏南3.6公里处。有75户,人,亩耕地。

  

西团村古属团里村。清康熙年间,村中挖一水坑,将村分为东西两处,本处居西,遂名西团村。位于县城南偏西6.3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东团村古属团里村。清康熙年间,村中挖一水坑,将村分为东西两处,本处居东,遂名东团村。位于县城南偏西6.2公里处。有户,9人,亩耕地。

  

苏田乡(辖自然村12个,行政村l2个)

苏田此地原为东汉顺帝时冀州刺史苏章的田产,故名苏田。永乐年间,马、张、李三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于苏田村。位于县城南偏东7.2公里处。有户,人,6亩耕地。

  

安庄明永乐二年,山西移民孙、姬、郭三姓迁此定居,取安居乐业之意,名安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4.1公里处。有户,人,1亩耕地。

  

苗家庄明永乐年间,苗、范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苗姓为先,故命村名苗家。位于县城南3.8公里处。有63户,人,亩耕地。

  

杨家庄明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来杨、袁、李、韩几大族,以杨姓为众,故名杨家庄。位于县城南4.1公里处。有75户,人,亩耕地。

  西铺村位于一巡铺之西,距城10里,故名西十里铺,后简称西铺村。位于县城南偏东4.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故现村此地原有南故店、北故店两个小村,相距很近,因遭灾合并,取名故店。后讹为故现。位于县城南偏东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东铺村位于一巡铺之东,又距城10里,故名东十里铺,后简称东铺村。位于县城东南偏南4.7公里处。有户,入,亩耕地。

  

白杨林明永乐二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建村时,遍地白杨树,故名白杨林。位于县城东南偏南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申家庄明永乐年间,申、史、焦姓自山西迁来,以申姓为众,东南处又有一红墙三官庙,故命村名红庙申家庄。后简为申家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6.6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毛家庄明永乐二年,毛、葛二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名毛葛庄。后葛姓绝嗣,易村名毛家庄。位于县城南偏东7.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南小屯明永乐年间,张、李、靳、王、刘五族,均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张姓为先,故名张家屯。后姓氏增多,又地处城南,故改为南小屯。位于县城南偏东8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苏章相传东汉时冀州刺史苏章在此居住,故名苏章。位于县城南偏东9.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邢彦乡(辖自然村8个,行政村8个)

邢彦明永乐年间,有姓邢名彦者自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名邢彦。位于县城南偏东12.5公里处。有户,1人,9亩耕地。

  

田村原一田姓逃荒至此建村,名田村。位于县城东南偏南9.8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陈村明永乐年间,陈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占产建村,名陈村。位于县城东南偏南l城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冯家庄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民至此,以冯姓为众,故名冯家庄,位于县城南偏东11.3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许家庄许姓由永安寺西之郭家村迁来建庄,与吕家庄合称许吕庄。后分立,名许家庄。位于县城南偏东12.2公里处。有47户,人,亩耕地。

  吕家庄原与许家庄合称许吕庄,后分立,名吕家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13.2公里处。有户,人,3亩耕地。

  

齐果照齐、郭、赵三姓逃荒至此立村,名齐郭赵。后三姓不全,易名齐果照。位于县城南偏东14.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城召古有七城召之说,,村很小,有傅、杜、谷、高、张、李、郎、谢等八姓。沿至民国初年,仍分东城召和西城召,后并为一村,定名城召。位于县城南偏东14.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流乡(辖自然村8个,行政村8个)

西流明成化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建村时,南有一沙河,自东向西流,取其意名西流。位于县城东南偏南11.4公里处。有户,3人,亩耕地。

  河沟村古小漳河流经此地,以河流与地貌命村名河沟村。位于县城东南偏北9.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亭则头相传南宋初与金朝以此为交战分界线。村内建有一亭,亭内挂一标牌,南面书”向南朝“三字,北面书”随北国“三字,宋军至此转师而南,金兵至此拨马而北,以此定村名亭则头。位于县城东南偏北9.8公里处。有户,1人,4亩耕地。

  西董村原与东董村为一村,名董村。抗日战争时期分为两村,因居西而名。位于县城东南偏南8.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东董村原与西董村为一村,名董村。抗日战争时期分为两村,因居东而名。位于县城东南偏南8.9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九门西汉时期九门曾为堂阳县城,相传该城有九道门。后改城为村,名九门。位于县城东南10.2公里处。有户,人,9亩耕地。

  

梨园古称秀才营,因战乱、天灾村灭。后迁民在此定居,以植果树为业,尤以梨树为多,故定村名梨园。位于县城东南偏南9.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南马庄位居原官道侧,过往车马在此停歇,遂有马庄店之称,又名马庄。为区别城西南之马庄,定村名南马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南1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辛章乡(辖自然村13个,行政村13个)

辛章明代称辛章集,清代改名辛章堡,后堡城圮废,更村名为辛章。位于县城东偏南14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雅家寨原有东西雷家庄两村,由于地势低洼,都向中间高处搬迁而成一村。因人口密集,故称压挤寨。后雅化为雅家寨。位于县城东偏南11公里处。有户,人,2亩耕地。

  西千家庄东千家庄的部分居民因居地不宜,吃水不便,而迁至此建村,名西迁家庄。后”迁“宇简为”千“。位于县城东偏南9.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东千家庄明嘉靖年间,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现址以北2里许建村,后因地势不宜,吃水不便,东移现址,名东迁家庄。后”迁“简为”千“。位于县城东偏南14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董家庄原以董姓立庄,名董家庄。明永乐二年,安姓40余户自洪间县老鸹窝枕头村迁入此村。位于县城东偏南16.7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九柳原土着居民刘姓较多,故名刘家庄。相传明成祖过此,指九柳为识,遂改村名为九柳树村,后简称九柳。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2公里处。有户,人,5亩耕地。

  黄家庄黄姓在此占产建庄,故名黄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南17.4公里处。有85户,人,亩耕地。

  

后沙洼明正德年间,为沙凹村。村民沿村中的大苇坑掘土向南北垫村基,天长日久逐渐形成沟南、沟北两村,该村居北,故名后沙洼。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2.6公里处。有户,6人,9亩耕地。

  前沙洼村名来历同后沙洼,困该村居南,故名前沙洼。位于县城东南偏并9.1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东高庄黄家庄村南原有一南黄庄,因地势低洼,居民向东西高处搬迁,遂形成两村。本村居东,故名东高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7.4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西高庄村名来历同东高庄,因本村居西,故名西高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7公里处。有户,人,5亩耕地。

  张家尧原名郜家尧。明永乐二年,张姓由山西迁来定居,后又迁入朱、李等姓,因张姓迁来早,人数多,遂改村名张家尧。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4公里处。有69户,人.亩耕地。

  

南小寨原村小人少,为安全计,村边围以寨墙,故名小寨村。后闹瘟疫,死人甚多,明永乐年间张、赵、刘、杨、郭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村落始渐扩大。为区别冀县小寨村,按方位改村名南小寨。位于县城东南并偏北15.9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仁让里乡《辖自然村18个,行政村15个)

仁让里原名小接头村。清道光二十八年(年),知县杨子仪以该村久无诉讼,改为仁让里。位于县城东偏北6.9公里处。有户,0人,亩耕地。

  徐十户明永乐年间,徐姓兄弟几个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名徐家十户,后简称徐十户。位于县城东偏北5.7公里处。有77户,人,亩耕地。

  杨十户该村原有杨姓一大族,故名杨十户。位于县城东偏北5.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东十户辖于该村。

  宋家寨原宋姓居多,又曾为驻兵之地,并建有寨墙,故名宋家寨。位于县城东偏北10.8公里处。有95户,人,2亩耕地。

  袁家庄原以袁氏为大族,故名袁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北10.2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北冯召原为徐家冯召、陈家冯召、冯召南庄三个自然村,相距很近,年合为一村,因在南冯召北,故名北冯召。位于县城东偏北10.8公里处。有户.1人,亩耕地。

  后良家庄本地有四个相邻的自然村,统称良家庄,均为种粮的庄子,后演化为粱家庄。建国后,经四村公议,按方位本村居北定为后良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南8.4公里处。有户,1人,亩耕地。

  中良家庄村名演变同后良家庄,因本村居中,故名中良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南8.9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前良家庄村名演变同后良家庄,因本村居南,故定名前良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南9公里处。有68户,人,亩耕地。

  东良家庄村名演变同后良家庄,因本村居东,故名东良家庄。位于县城东偏南9.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南冯召冯召系古名,来历待考。因在北边三个冯召之南,故称南冯召。位子县城东偏南11.1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台家庄原为澹台姓在此建庄定居,故名台家庄。位于县城东12.8公里处。有户,人,3亩耕地。

  西边仙庄相传东、西边仙庄之间有一块三角地,曾有边家姊妹二人,姊嫁,妹未及聘乃修烁成仙,一夕厾升天空,以此命其地为仙女台,因本村在仙女台之西,故名西边仙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5.4公里处。有户,2人,亩耕地。

  和艾村原为李家洼、雷家岗两村,因不睦而经官断讼,将两村合为一村,取名和蔼村,后简写为和艾村。位于县城东南偏北6.6公里处。有户,人,7亩耕地。

  东边仙庄村名来历同西边仙庄。因本村居仙女台之东,故名东边仙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7.4公里处。有户,3人,亩耕地。

  六户乡(辖自然村11个,行政村11个)

六户明永乐年间,村闹瘟疫,死人甚多,只剩六户,故命村名六户,位于县城东偏北3.3公里处。有户,2人,亩耕地。

  郝苗张砖相传刘秀为王郎所赶,在此地房下避丽,忽然屋檐上张下一砖,借此取名张砖。又因郝苗二姓居多,故命村名郝苗张砖。位于县城东北3.6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挽庄村西原有一烧碗窑,以此命村名碗庄,后人改为挽庄。位于县城东北偏南4.8公里处。有户,5人,亩耕地。

  子林原名孙村。7年为纪念本村烈士吴子林(新河县共产党的孙村易名为子林。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有户,人,6亩耕地。

  

魏家庄明永乐年间,魏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名魏家庄。位于县城1.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前保居庄旧村十字街中心有一罗汉庙,佛身上刻有”保居“二字,意即保平安,故名保居庄。后洪水冲村毁庄,部分村民南迁建庄,定村名前保居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2.2公里处。有户,人,8亩耕地。

  后保居庄旧村十字街中心有一罗汉庙,佛身上刻有”保居“二字,意为保居平安,故名保居庄。后洪水冲村毁庙,部分村民北迁建庄,定村名后保居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2.4公里处。有45户,人,亩耕地。

  安家庄明永乐三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名安家庄。位于县城东南偏北1.5公里处。有户,人,亩耕地。

  沙圪塔明永乐年间,移民在沙土岗上建村,名沙圪塔。位于县城秀东2.1公里处。有75户,人,亩耕地。

  宋亮庄原名宋粮庄。因邻村后保居庄一庙顶上塑有一只铁公鸡,正冲宋粮庄街口,居民迷信,以为鸡吃粮,对粮庄不吉利,故易村名宋亮庄,意为鸡鸣东方亮。位于县城东偏南2.9公里处。有85户,人,1亩耕地。

  白穴口村庙内香炉底下有一穴眼,每逢阴雨前穴眼往外冒白气,故名白穴口。位于县城东3.8公里处。有户,l人,亩耕地。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如何治疗
北京看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zz/1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