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丨王祯及其农书史证二题

王祯及其《农书》史证二题

周郢

周郢,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新发现的元《王氏葬茔之铭》碑拓,碑额题写者“泰安学正王伯善”。今考其人即《农书》作者王祯,其人为泰安州人,并曾出任泰安学正。王祯早期事迹据此得以明晰。又《农书》提到泰山“淳于泊”,今考其地即今泰安淳于村,其泊近代犹存,此条记录亦可佐证王祯里居所在。

关键词:王祯;王氏葬茔之铭;泰安州;农书;淳于泊

一、王祯题额《王氏葬茔之铭》

元代农学家王祯,除所著《农书》之外,传世资料极少。年笔者在泰山文献中发现“王祯三碑”,并以此就教于元史专家邱树森教授。邱教授通过乡贯、时代比勘,基本上认定泰山碑石中的“奉高晚生王祯”与“(泰安)州教授王祯”,便是《农书》作者王祯[1]。但这一考证也存在一点缺憾,即:泰山三碑中的王祯虽与《农书》作者王祯虽时代、乡里相合,却无法排除同乡且重名的可能性。而今一方《王氏葬茔之铭》碑拓的发现,最终破解了上述滞碍,使王祯早期生平得以明晰。

兹先录碑拓如下:

王氏葬茔之銘(额)

王氏葬塋之銘

洞眞觀主者王志深,考諱仙,母李氏,同里人。以辛丑二□」吉日,既合二親之喪,葬於五峰仙臺之西南隅。盖取觀□」別墅,便於歲時拜掃,奠祭故也。然懼日久芜沒鞠為旅□」。非文石無以示後人不泯之法。吾謂學道者,豈但羽翰□」身成,則可以超祖宗於九天之上,庇雲仍於百代之下。□」育身之父母豈可忘哉!今之所謂割俗家者,旦佩簪□」,暮視同氣如路人。矧於葬祭之禮,烏得而不廢?可勝歎□」!若志深之用心,亦可謂不背本矣。

銘曰:堂堂洞眞,孰為始祖?維子王子,力闢斯宇。荒山糲石,□」不可覩。胡昼胡夜,何寒何暑。磨肌戛髓,百堰斯舉。□」齋以廚,堂翼而廡。六十年間,巖壑錦組。締構既完,又多□」侶。天理忽開,誰無恃怙?舉兩遺襯,合一抷土。馬鬣分□」,風悲辩树。歲时伏臘,奠爇有所。鬼無而餒,神用歆汝。□」切有名,先者為主。茍外此道,非聖所與。凢為後昆,毋□」斯語。

岱宗天倪子張志偉書丹

清亭杜仁傑撰泰安學正王伯善題額司完刊

大朝至元四年重五日,眞隱大師伯堰子王志深、季志淳立

按此碑最早见于清人著录:阮元《山左金石志》卷二一:“洞真观主者王氏葬亲碑:至元四年五月立,正书,额八分书。碑高四尺四寸,广二尺四寸五分。在长清县五峰山洞真观。右碑额题‘王氏葬亲之铭’,三行,字径三寸。文十八行,字径一寸四分。杜仁杰撰文,王伯善题额,张志伟书丹。末行题‘大朝至元四年重五日’,以文证之,当是世祖至元四年(),其时未定国号,故犹称大朝也。”[2]又孙星衍《寰宇访碑录》卷十一:“五峰山洞真观主者王氏葬亲碑:杜仁杰撰,张志伟正书。至元四年五月。山东长清。”[3]法伟堂《山左访碑录》:“《王氏葬亲碑》,杜仁杰撰,张志伟正书,王伯善八分额。至元四年重五日。”[4]

《王氏葬茔之铭》原碑位置,在长清五峰山西南道士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仆毁。不过其碑拓仍存——清末学者缪荃孙光绪十七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期间,曾觅泰安人黄士琳尽拓泰安、肥城等地碑石。所辑《艺风堂金石文字目》收泰山附近碑约计七百方,其卷十五便有此铭:“《王氏葬茔铭》,杜仁杰撰,张志伟正书,王伯善题额,分书。至元四年重五日。在山东长清五峰山洞真观。”[5]缪藏后归北京大学图书馆。笔者北大图书馆古籍特藏库中几经查访,终觅得此艺风堂原拓。现当代学者在辑录元代文献时均未注意此碑,故其文不载于《道家金石略》、《重辑杜善夫集》、《全元文》等书。碑文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研究金元之际山东全真教史及散曲家杜仁杰生平思想,也与《农书》作者也密迩相关。

《王氏葬茔之铭》碑系记述长清五峰山洞真观主王志深创构道观后,将父母遗櫬合葬山中之事。碑由长清学者杜仁杰撰文,泰山道士张志伟(后更名志纯,元初泰山全真教领袖,元廷以为东岳庙监修官兼东平道教提点,赐号“崇真保德大师”,与元好问、徐世隆、王奕交谊深厚)书丹。而与本文主题直接相关者,则是碑额题写者:“泰安学正王伯善”。

“王伯善”为谁?即《农书》之作者王祯。祯字伯善,见于各种元代史籍,如戴表元《剡源文集》卷七有所撰《农书》弁言,不仅标题为《王伯善〈农书〉序》,文中亦三呼祯为“伯善”。——“丙申()岁客宣城县,闻旌德宰王君伯善儒者也,而旌德治。”“伯善不独教之以为农之方与器,又能不扰而安全之,使民心驯而日化之也。”[6]可证王祯表字伯善,确凿无疑。

此一“王伯善题额”碑石,其合作之人分别为杜仁杰与张志纯,而此“铁三角”组合,同样见于《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中,斯碑题款分别为“奉高晚生王祯生书篆(额)”、“济南杜仁杰记”及“东岳庙住持宗主张志伟……立石”。这便足以证实,《葬茔之铭》与《登泰山记》的书额者同为一人,王祯亦即王伯善。另外“王氏葬茔之铭”与“东平府路定时慰张公登泰山记”两碑题额均用隶书,书法风格完全一致,亦可佐证此点。

《葬茔之铭》王伯善名前结衔为“泰安学正”,按《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散府、上中州,亦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7]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时应为下州,因金旧制,于州学置学正(泰安《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文末题名有“学正安然升卿”可证),至元五年析隶省部升为中州,州学官后改为教授。故此前王祯职务初为学正,后称教授,与《重修宣圣庙碑》、《泰安重修灵派侯碑记》中的“州教授王祯”实为一人。而其出任泰安州学官的时间,更可提前至至元四年这一《葬茔之铭》的立石之年(至元十三年仍在任,任期近十年)。

由于证实了“奉高晚生”、“泰安学正”王祯其字为伯善,这便完全排除此公与《农书》作者重名的可能性——很难想象,两位王祯不仅时代、地域相同,甚至表字也完全一样。惟一的结论便是:《农书》一书的作者,便是元代泰安州人并曾出任泰安学官的王祯(伯善)。

(附)泰山“王祯三碑”及相关考论:元代农学家王祯生平史料甚少,笔者在泰山文献中发现了有关三件碑刻资料:1、《东平府路宣慰张公登泰山记》碑:至元二年()二月立,记东平宣慰使张德辉登岱事。此碑现存岱庙东碑廊。前识:“奉高晚生王祯书篆,济南杜仁杰记”。后又称:“东岳庙住持宗主张志伟同刺史张汝霖立石”。2、《重修宣圣庙碑》:东平府教授李谦撰文,至元十二年()四月立。原在泰安文庙,今佚(文存乾隆《泰安府志·艺文》)。碑文中有王祯之名:“州教授王君祯遣其门生刘琛驰书东平,请记其事”。3、《泰安重修灵派侯庙碑记》:至元十三年()十月立,原在泰安城西南灵派侯庙,今佚(文存清《泰山志·金石》)。此碑题名为:“州教授王祯撰并书”。

泰山石刻上的这一王祯,是否即《农书》之作者?邱树森先生认为:元代见于记载的有两个王祯,均为元初山东人,其一为济南王祯,其二为东平王祯,后者为《农书》作者。泰山碑刻上的王祯自称“奉高晚生”,奉高为汉县,在今泰安境。因而后人多以“奉高”这一古名指称泰安。《元史》卷五八《地理志》称:“(泰安)元初属东平路”[8]。王祯为泰安人,因泰安一度隶属东平,故史书又作“东平人”。故碑刻所题“奉高晚生王祯”当为农学家王祯无疑。

三碑的发现,对于王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更准确地得知王祯原籍。旧史称王祯为东平人,今据第一碑始知王祯为东平路泰安州人,即今泰安市泰山、岱岳两区境,今人著述多将王祯籍贯注为今山东东平县,有误。2、生平事迹得以补充。据第一碑,知至元二年()王祯自称“晚生”,估计此时年龄不过二十多岁。据二、三碑,知至元十二、三年时,王祯已出任泰安州教授。州学教授任期,难以考证,大约到至元末年,已补得文散官、正七品的承事郎。元贞元年()出任旌德县尹,任期六年;大德四年()再任永丰县尹,时年当接近七十。3、王祯具有多方面才能。王祯除农学、机械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成就外,现从第一碑得知,其早年已是一位善于书篆的书法家;从第二、三碑得知,他还是一位从事州学教育多年的教育家。

二、王祯《农书》中之“淳于泊”

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集》之十四《利用门·濬铧》条云:“泰山旧有旷野,其地污下,不任种莳,土人呼为淳于泊。近于耕斸之际得旧铧,大可尺余。故老云:闻昔有大铧,用开田间去水沟堑,当是此器。因并记之,以为兴利者之助。”[9]

按《农书》所记农政,多征述故典,而叙及“近事”的并不太多,本段便是涉及其当时事的一条。书中所云泰山“淳于泊”,确有其地。

按“淳于”本古国名,在今安丘县东北部。约春秋时,淳于国人入居泰山南麓,近世泰安东郊与新泰先后出土先秦“淳于戈”三件[10],又新泰城北汉墓群出土有“淳于云印”、“淳于禹印”铜印[11]。战国时稷下学宫中客卿淳于髡尝向齐宣王称:“今求柴葫、桔梗(皆中药材名)……及之睪黍、梁父之阴(高诱注云:睪黍、梁父,皆山名也。山北曰阴,桔梗生焉),则郄车而载耳。”[12]其以梁父山为喻,其生活地或那在梁父附近。清汪宝树《泰安古迹考》云:“泰邑有淳于村,相传为淳于髡故里,村有古墓,人呼为公主坟,即髡墓也。髡尚齐王女,为齐驸马,故名。”[13]此墓又传为汉淳于意墓,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古墓》云:“淳于意墓在中正区淳于,韩姓茔北,墓方十二步,高八尺。清光绪年间,施植柏树七株,颇壮观。……意后裔家乘:‘意墓在奉高县。’得此可实其说。”[14]又《魏书·淳于诞传》称其“其先太山博人也”[15]。凡此,皆可证明泰山南麓为淳于故地所在。

因斯渊源,泰山下有一村落自古便以“淳于”为名。弘治《泰安州志》卷一《乡保》载:“淳于保:在州西南三十里。”[16]明《泰山志》卷四《岳治》:“编里九十有七:……淳于保、官庄保、埠上保、颜谢保、香城保、张侯保、东向保、西于保、上望保,已上在州西南安牛乡。”[17]其保故地即今岱岳区满庄镇北、中、南淳于三村。南淳于村中有武顶寺,今存明贠石松《重修武顶寺记》碑,碑后题识云:“成化龙集癸卯()季秋,泰安州淳于保武顶寺住持至琳立石。”知明代仍沿用此保名。

淳于保在古汶阳田中,自汉以来于此大兴水利,得到充分开发。《史记》卷二九《河渠书》言“泰山下引汶水,穿渠为溉田,各万馀顷”[18]。《水经注》卷二四:“汶水又西南,经亭亭山(今名云亭山)东,……水上有石门(当指进水闸门),旧分水下溉处也。”[19]灌庄或即因此得名。故附近泊湾中有古大型铁制农具留存。

《农书》所言“淳于泊”至近代犹存,且被当地学者记录在案。民国高宗岳编《泰山药物志》卷一“神奇物品”:“大汶之阳,村名灌庄,距城四十余里,其庄多湾,最著名者曰泊湾、曰钟湾。有小河自庄北南流,穿过诸湾。诸湾皆产莲,然泊湾独称奇。花大瓜坚,其孔似无,若与他湾藕同一之瓜,泊产能多出菜三分之一。明清进贡数次,因产太少而止之。余少时从先严悬壶其庄,居泊、钟之间,小河之旁。先严喜其处,乃撰一联语,文曰:‘三面荷花两面柳,左邻场圃右邻溪。’撰写毕而笑曰:‘今有陶、郑之乐耳!’”[20]又卷四“鳞虫部·孝鱼”条:“泰地各大湾皆产之,惟以泊湾为最美。斯湾在泰山南四十里,淳于庄南,灌庄北首。”[21]所言泊湾在南淳于与灌庄两村之间,原系一大水面,对钟湾相对,并称“对湾”。《农书》“淳于泊”当即指此溪湾而言。惟9月22日笔者往其地察访时,乡人告知此处水面悉于十年前填埋,现旧址新建房舍,已看不出旧时痕迹。

“淳于泊”为小地名,非居本土者多不得知悉;而出土铁铧更属细事,非当地人士不能与闻,而《农书》皆历历言之,可见王祯之里居,必距淳于不远。祯乡贯泰安之说,再得此内证,足可定谳。

注释:

[1]邱树森、周郢:《农学家王祯生平的重要发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年第1期。

[2](清)阮元:《山左金石志》,《历代碑志丛书》第15册,江苏古籍出版社版,第页。

[3](清)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4](清)法伟堂:《山左访碑录》之一,清宣统元年山东提学司署石印本,第26页。

[5](清)缪荃孙著,张廷银、朱玉麒主编:《缪荃孙全集·金石》,凤凰出版社年版,第页。

[6](元)戴表元:《王伯善〈农书〉序》,《全元文》第十二集,凤凰出版社年版,第页。

[7]《元史》,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8]《元史》,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9](元)王祯:《农书》,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0]魏国:《山东新泰发现淳于戈》,《中国文物报》年3月1日;程继林:《泰安发现战国墓群》,《中国文物报》年6月6日。

[11]前一方见李明煜:《平阳稽古录:悟源斋珍藏》,山东人民出版社年版,第71页;后一方是古玩市场售品,当出同址。

[12](汉)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卷十《齐策三·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第页。

[13](清)汪宝树:《泰安古迹考》,《岱粹抄存》卷三。

[14](民国)葛延瑛修,孟昭章等纂:《重修泰安县志》,民国十八年(年)印本,第15页。

[15](北齐)魏收:《魏书》卷七一《淳于诞传》,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6]弘治《泰安州志》卷一《乡保》,第13页。

[17](明)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黄山书社年版,第页。

[18](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19](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20](民国)高宗岳撰,吕学泰等点校:《泰山药物志点校》,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年版,第77页。

[21](民国)高宗岳撰,吕学泰等点校:《泰山药物志点校》,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注:本文发表于《农业考古》年第4期,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周郢老师授权发布。

“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117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