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于大智
长清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据年版《长清区志》记载,早在年前,出现以月庄遗址为代表的山东省最早的“后李文化”。周代,设卢邑。秦代,设卢县。隋开皇十四年(年),始置长清县,以境内齐长城和清水命名。也就是说,设立“长清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至道二年(年),长清县城由升城迁至刺榆店,即今日长清县老城区。
明代洪武年间,县内居民多元末土著,行政区划设置里甲。永乐年间,徙直隶、川陕等地居民来长清县定居后,行政区划实行仓里制。清代沿袭明制,至道光年间,全县划为4仓44仓里,辖个村庄。
几经更替,至年,全县设7镇4乡。年4月,五峰山、马山撤乡设镇;12月,城关镇更名长清镇;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镇2乡。年6月26日,长清撤县设区。
年9月,设立文昌、平安、崮云湖、五峰山为街道办事处。年1月,撤销武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万德镇。年,全区辖文昌、平安、崮云湖、五峰山4个街道和归德、孝里、万德、张夏、马山5个镇及双泉乡.
年,又将归德、万德、张夏设为街道,双泉设为镇。现在共7个街道、三个镇、个居委(村委)会。
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变的是那些虽然有些尘封甚或是忘却,但亘古永不会消失的历史和逸闻趣事。因此,好多古村落埋藏着很多故事,尤其是她们的由来及变迁过程。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许会有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而留住这最后一抹余晖将会是对故土难离的乡亲们以最好的慰藉......
万德店台村
店台村离万德街道7.5公里,津浦铁路和京沪高铁经村东、国道和京福高速经村西、古“九省御道”从村中贯穿南北。是历代朝王由京城去泰山祭奠和江南云游的必经之路。也是百姓出入齐鲁两国的唯一通关大道。据《长清县地名志》载:据传,村址是春秋时期烽火台遗址,建村后名“垫台”。明嘉靖二十八年(年)村中设驿站后名“垫台铺”。清中叶复名“垫台”。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东仓安保垫台。”民国时期名“垫台庄”。年写作“店台”。
刘鹗的《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就写道:“话说老残在齐河县店中,遇着德慧生携眷回扬州去,他便雇了长车,结伴一同起身。当日清早,过了黄河,眷口用小轿搭过去,车马经从冰上扯过去。过了河不向东南往济南府那条路走,一直向正南奔垫台而行。到了午牌时分,已到垫台。打过了尖,晚间遂到泰安府南门外下了店......”
由此看来,“垫台”一词由来已久。解放后,大概是因为“垫”字不如“店”字好写?还是不如“店”字雅观?亦或是本来在御道上开店的多而改成“店”?说法莫衷一是。直到今日,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垫”字还是情有独钟,念念不忘。甚至是还有一些不以为然。
那就先从烽火台说起吧。
在长清,大都知道万南有座烽火台,而很少有人了解店台烽火台。也难怪,此烽火台位于店台村西南有一段距离,又距齐长城十几公里,尤其是人们习惯上认为齐长城南即是“鲁国”,北即是“齐国”,加上山高树密,倒很像一座突兀的山头。
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这几乎快被历史遗忘的烽火台,得以见到真面目,才知道的确是真的。只是建筑已经完全塌落,若不是仅剩下的一片石头和残缺墙体,还真不好判断。
经笔者在荆棘丛生中仔细测量,得知烽火台海拔高.5米,建筑方圆6、7米的样子。站在“台子”上张望,东、北、南的景致一览无余。在这里设烽火台用狼烟传递消息是再好不过的最佳位置了。
烽火台不仅在古代是军事要地,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据村里年近九旬的退休教师赵明堂老先生介绍,抗战时期他亲眼目睹了一个班的战士在此处阻击过日本鬼子。
和烽火台遥相对望的东北方最高处就是店台村的大寨山(海拔.2米)。那里是齐长城在长清境内第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其气势恢宏,一夫当关。两座山(台)互为犄角,遥相呼应。
店台村之所以开店铺的多,是因为“九省御道”穿村而过。为由京城或北方来泰山或南下的过客提供食宿方便,同时也能养家糊口。现在能留下完整记忆的已经不多了。如今“文化”味挺浓,几乎看不到“古”元素了。
现在的街道下面就是古御道原址,可惜不好找到原来的痕迹了。剩下的沿路弯曲的小河也被水泥栏杆遮挡住了。虽然很协调,也很漂亮,但全然没有了人们想象中的古御道的景象了。试想一下:当历代君王坐在玉辇上,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路边小溪潺潺、鸟语花香,加上街道两旁跪拜的臣民,形成一幅偌大画面,那是何等壮观、何等气派啊!
正是这些现代文明,替代了永远难以复制的古代文化。当然,社会进步,摧枯拉朽是必然,不然沉醉于现状,哪来推动历史进步呢?
幸运的是,村中仅留下的一座石桥和老树还能让人产生一些回味和联想。
小桥是个三孔桥,十余米长,每个孔上游都雕刻着一颗龙头。老桥虽经多少年历史沧桑,但依然稳如磐石。为防止儿童坠落,后来在桥上加上了护栏。虽然有点不协调,但也不失一种办法。
桥头的老槐树看上去有几百年的树龄,树干已干枯,有一个能钻进小孩的大洞。树的直径至少也有一米半。为了不至于分裂开,人们给它打上了“锔子”。粗枝也开始空心,只好用铁管把它支撑起来。
离老槐树不远即是店台小学,是在破旧立新的年代在原来“泰山行宫”的旧址上盖起来的,现在连庙宇的地基都看不到了。今日的茁壮替代了昔日的辉煌。
在学校后面的墙角,还竖着两块残碑,记录了原来的些许支离破碎的内容。一块是明崇祯元年所立、一块是清道光十九年重修娘娘庙等字样的功德碑。还有倒地的一块已经分辨不出年代了。
原长清区人大副主任李良盛老先生凭古书记载和记忆绘制了旧时老家垫台村的全景图。那时的村庄由北向南依次是:先进真武阁,然后踏着大块石板路沿九省御道前行,路过几家驿站,左边不远处是关帝庙;继续前行,来到石桥边,参天古槐映入眼帘,过桥后站在遮天蔽日的古树下即能看到规模庞大的泰山行宫;漫步前行近百米,左边村外的土地庙保佑着这方水土的五谷丰登。真是山水缠绕,御道居中,店铺林立,庙坊呼应啊!
再说街道两旁的店铺,鼎盛期达到过十八家之多,耳熟能详的有赵家店、万顺店、姚家店、潘家店、刘家店、李家店等,分布在古桥的南北、街道两旁。
如此看来,后来改名“店台”也就顺理成章了。
据村里老人回忆,大寨山南面曾有王乐庵、养马场、流放集中营等,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的侵蚀,已经很难找到踪迹了。
站在大寨山上可以看到整个山峪和村庄全貌。
如今,店台村成立了“龙凤庄园”,整个庄园的果品采摘区为亩,其中四季桃园亩,涵盖10余个品种,年产果品30万斤,可供游客采摘品尝。大樱桃亩,优质苹果亩,均属优良品种。此外还有猕猴桃、山楂、蓝莓、桑椹等杂果亩。
龙凤庄园如今已经是省级旅游精品采摘园,店台村也被命名为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市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和市级美丽乡村。
祝愿店台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村庄能打造成一座高度文明、宜居宜游、花园式的美丽村庄。
(鸣谢李良盛、赵明堂、赵正林提供相关资料)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要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