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杜虔
御道,顾名思义,就是封建皇帝走的道。从明朝起,为了疏通京城到南方各省的交通,皇家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即后来闻名全国的“九省御道”。这条道路连通北直隶、山东、苏、皖、豫、浙、赣、闽、粤等九省,成为京城与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之一,号称“九省通衢”。九省御道于清顺治时期明确为国家御道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康熙皇帝南巡开始,对这条道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四十六年(——年)的24年之间、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的33年之间,分别各六次南巡,都经过山东,除走京杭大运河外,或往或返,基本都要走一次这条御道。而后来乾隆皇帝11次去泰山、六次登顶泰山,这里更是必经之路。
乾隆年间,国库充盈,社会安定,这条御道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巡幸,人马车轿,不绝于路,凡是“御辇经临”的地方,都要修路铺桥。当时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诏告军机大臣:“朕凡巡幸所至,一切桥道营盘,俱令动用官项……”御道所经之处,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天路程之内必须建一座行宫,供皇上一行人马休息。
由于是御道,那时是相当宽敞的。在这条交通大动脉的沿线,还曾流传着关于“御道”的民谣:“南京到北京,御路十八弓。”按每弓折合成1.67米来计算,御道已经是约30米宽的大路了。
长清境内的这条御道两边都是高山,处于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唯一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因此依托御道形成了许多村庄,各种道路四通八达,与之相接;各个驿站、铺舍相连,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到了清朝末年,封建专制被推翻,皇帝的行宫也废弃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公元年,津浦铁路通车营运,部分官马大道由铁路代替,部分驿务由邮政业务代替,御道、驿站职能日渐消减。民国三年(年)驿站尽裁,上千年的邮驿制度至此终结。御道也就演变为了“官道”。
建国后,国道线、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这条御道或被废弃、或成为了“街道”。也许是为了不破坏原始风貌,或是影响修路时的交通,现在的这几条铁路和公路多数又不占于古道,故这条道虽然毁坏严重,但至今仍然还有迹可查。
古御道在长清境内经过了平安、崮云湖、张夏和万德四个街道办事处,南北总长55公里(包括灵岩御道)。近几年,笔者对长清境内的这条古御道进行了寻访、拍摄,由点连线,由表及里,记录下了这封建王朝最后的一点足迹......
青杨树
青杨树:“乔木,能生长高达30米,树皮黄绿色至灰白色,光滑,树冠圆大”。青杨树本是一种树木的名称,用来做村名还不多见。民国版《长清县地名志》载:据传,青杨村前名南梅花庄、北梅花庄。明洪武间(-)两村连为一体,名梅花庄。后来有皇帝南巡路经此地,在村头大杨树下停轿纳凉时遗一物,差人觅得后报曰:“物在青杨树下,”帝以物未失,赐村名青杨树。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东仓·石保青杨树。"年始名青杨。
(《清帝南巡图》取自网络)
青杨村位于张夏街道驻地偏东南7.5公里处,北距石店,南距土门各1公里,中川河和国道在村西、京福高铁和津浦铁路在村东经过,村东曾在津浦铁路上设青杨火车站。青北主要有王、周、马、杨、米、赵等姓;青南主要有岳、潘、李、郭等姓。原来以供销社青杨门市部为界,分青南、青北大队。年改为青杨南、青杨北两个村民委员会。村中南北向街道就是古御道,纵贯整个村庄。
原来的中川河是沿古御道走的,后来因故将河道改到村西,至今存留部分还做村中排水沟,一直延续到北面的石店村。
青杨村是九省御道长清段上较为重要的一个村落,在清朝初期是皇帝南巡时一个重要的休息点。乾隆帝南巡时每隔二三十里要设一座尖营,休息打尖,青杨村就名列其中。至今该村还流传有康熙帝改“梅花庄”为“青杨树”的故事:传说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时,一行一路观村赏景,访察民情,不觉间来到梅花庄,坐在村头休息,他拿出心爱的玉如意把玩。当他到了灵岩寺住下时,却发现玉如意不见了,于是立刻差人去寻,仆人们一路寻来,当来到梅花庄的时候,看见玉如意端端正正地放在康熙刚才歇息时坐过的石墩之上。仆人将此事回报康熙说“此物复得在青杨树下"。康熙一听十分高兴,感于此地民风淳朴,立刻降旨免除长清二年赋税,并赐梅花庄名“青杨树”了。
据村民米殿法等老人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康熙皇帝休息时失而复得玉如意的地方。民国时期还有那棵“毛白杨”,同时村里还有好几棵,都非常粗大。后来大树都“寿终正寝”枯干死掉了,只留下了具体位置,再也找不到当年的痕迹了。
青北和青南村原来界限分明,现在已没有明显的街道线了。只有当地村民还能一眼辨出。
青北村全为回族同胞,村中有清真寺一座,始建年代无史料记载,据现存清同治九年(年)重修“寺碑“载:“......青杨店古有清真寺,于大清咸丰辛酉岁有贼经过被其烧焚......”考此寺最晚建于明代,以其是回民寺院故名。现在该寺占地约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为四合院落,大门面东,门上方挂有民国二十一年"清真古教"匾额,门前有四只雕刻精细的石狮。主殿面阔三楹,进深二间,为卷棚式,上施小瓦,置吻兽。中殿和后殿硬山顶,有正脊,中置脊刹,两侧安鸱吻,梁椽绘精美花纹,大殿门上悬大清光绪元年的匾额“明德为本”。附属建筑有:望月楼、议事堂、南北讲堂、接待室、水屋等16间。该寺于一九九一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中有两通石碑,内容都是“重修清真寺序”,分别立于大清道光二十四年和大清同治九年,碑阴刻有施善者的名字。
散落在一旁的碑座和碑帽。
寺内藏有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十六日手抄《古兰经》60本。据说村民曾珍藏过一部袖珍版《古兰经》,重44克,长2.7厘米,宽1.9厘米,厚1厘米,大小相当于一枚军棋子。这部《古兰经》装在一只带有阿拉伯式花纹的铁盒里,铁盒正面镶有一个直径为1.5厘米的圆形放大镜,供阅读时使用。全书共页,约30余万字,此经书相当珍贵,于年10月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手抄版《古兰经》)
(袖珍版《古兰经》)
青南村现存有古庙一座,当地人称“琉璃庙”,现只存三开间的大殿,原其余部分已改成青南村委会。民国版《长清县志》载:“琉璃庙,在石保青杨树庄中间,实为泰山行宫,因其庙砖瓦皆用琉璃修成,故名。其两山所用之砖皆烧就山水人物,玲珑可观,有大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碑记”。现在的琉璃庙经过多年的侵蚀和屡次的重修,“琉璃”瓦更换成了青砖灰瓦,看来以后不能再叫“琉璃庙”了。门口一侧墙壁上嵌有“泰山圣母行宫”的石碑,没有具体时间。
现庙内已找不到明朝石碑,大殿内只有大清乾隆二十九年立的“重修碧霞元君庙记”一通。
据村民讲,原来琉璃庙整庙都用琉璃砖、琉璃瓦修成,看上去华贵大气。现在,东面垂脊上的“瓦当”全部换成了新的,不过还留有几块彩色“滴水”、庙内还存着一块“替”下来的残缺“神兽”。看得出来,的确都是“琉璃”的,且质感和色彩均属上乘。
庙内两面山墙上的山水人物画,乍一看像是画上去的,其实都是烧制的琉璃品,层次感非常好。这在长清境内其它庙内绝无仅有。
此庙虽然多次维修,但除了琉璃瓦基本不存和西面因其它建筑轻微受损外,雕梁画栋、墀头砖雕、鸱吻、博风板等基本保持原样,且做工精美,非常完整。
据村民介绍,原来在青南和青北结合部,路东一面墙曾有琉璃烧成的“四游图”,长达近十米、宽三米多,详细介绍了青杨村向东、南、西、北游玩的山水风光及路线,非常壮观。现在原址上都盖成了新房屋。
青杨村还曾有关帝庙一座,其来源颇有传奇色彩。说是咸丰年间,青杨树村郭某出行,至普济桥头小憩,发现沙中有一物如人首形,掘视之乃一木像,负之归村,人细视之,知为关帝神像,乃集资修庙,将神像重新上彩,供奉庙中。据说庙里还有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的“乌金”雕像,后来被人当废铁卖到万德采购站,又转卖到泰安,再后来就不知落往何处了。
如今,古御道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作为村中的街道,也成了集市。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影子了。
社会飞速发展,世事变迁,如今,青南村在泰山行宫南面建了一处大型文化广场,面积非常大,戏台、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石桌凳等一应俱全,农闲时,村民们锻炼身体,自娱自乐,跳广场舞等,这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百姓大舞台”。
沿御道向南出村二里地,就是土门村了。
青杨村所处的位置在张夏和万德之间,距离基本相等,因此,在建津浦铁路之初就设立了火车站,供民众短途运输使用。上世纪末,已逐渐停止了运营。
青杨村是古御道上不可或缺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组成部分,作为长清沿途唯一经过的回民村,也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缩影,尤其是一段反映淳朴民风的动人故事,值得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去传颂、去继承、去弘扬......
(鸣谢李现新老师提供相关资料、青北村米殿法等人的大力帮助)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作者简介:
曹建民国家一级摄影师,系国际摄影协会(IPA)四星级终身会员(四星级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知青摄影家联盟秘书长、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济南市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年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国际摄协“十佳优秀会员”、山东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济南市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摄影作品近百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等影赛奖项。同时爱好写作,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及新闻照片屡见报端,曾两次被评为《济南日报》优秀通讯员,被长清区命名为“拔尖人物”、“社会闻人”并载入《长清人物年鉴》和《长清区志》。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