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4.1级地震与山东地震带、聊考断裂带、郯庐断裂带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年02月18日17时07分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北纬36.47度,东经.64度)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本次应该是发生在聊考断裂带附近的地震。
据山东省地震局对该地区地震监测资料的分析研判,认为该地区再次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聊考(聊城-兰考)断裂带是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北自山东聊城茌平,南至河南兰考,全长约km,是鲁西断块隆起和华北断块拗陷的分界断裂。
其东西两侧巨大的地质构造差异使得该区成为地震孕育的有利场所。
有历史记载以来,该断裂带M5.0级以上地震有8次,其中最大地震为年菏泽M7.0级地震。最近一次地震为年11月7日菏泽M5.9级地震。
近年来,该断裂带中南段中小地震活跃,M4.0级地震增多,应变能释放加速,一直持续至今。
中国地震带:图中F8即为聊考断裂带
按照对地震的分类,本次发生的4.1级地震属于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地震共分为12级,一般来说四级地震的影响是: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但这种感觉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从本次地震的反馈来看,在长清区周边的一些区域,很多人也没有感受到。
本次济南长清地震应为聊城-兰考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聊城-兰考断裂带南起河南兰考,北至聊城以北,与齐广断裂交会。大致呈北北东向延伸,全长达多公里。据文献记载,从年到年,沿该断裂带发生五级以上地震达5次。其中年在菏泽曾发生7级破坏性地震。
据山东省地震局对该地区地震监测资料的分析研判,认为该地区再次发生4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与人们惯有印象不同的是,山东省内实际有多条断裂带纵横穿过,在历史上不乏有较大地震发生。最著名的当属在年7月25日,清朝康熙年间的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位于山东省郯城、临沭、莒县一带,震中位置为北纬34.8°、东经.5°(临沭县干沟渊村),极震区烈度达Ⅻ度。由于极震区大部分位于郯城县境内,故称为郯城地震。这次地震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部一次最强烈的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穿越山东的中国大地震带“郯庐断裂带”
科普、了解自己的城市
前段时间去临沂参加专家会,第一次来到历史上发生8.5级大地震的郯城。这里的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可是大名鼎鼎啊。
山东省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位于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中部,公元年7月25日郯城8.5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山东数十个县的县志对此都有记载:如沂水县志记载“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记载龙山山崩。
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
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关内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编写者注: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收集整理了这次地震的大量史料,年李善邦先生确定这次地震为郯城8级地震。
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高维明,山东省地震局李家灵、林趾祥、晁洪太,临沂行署地震办公室郑朗荪等先后多次对这次地震进行实地考察,确定了其发震断层;
季同仁、徐学炎等补充收集了有关史料。这次地震的震中郯城-临沂一带,正处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主体范围,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了地震。
郯庐断裂带(山东临沂郯城-安徽合肥庐江)Tanluseismicbelt:
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泛指北起黑龙江,南止长江边,总体上呈北东走向,纵贯中国大陆东部的巨型渠断裂。
大家看地图,郯庐断裂带是从淄博的一边穿过,所以淄博的抗震设防烈度并不是很高。临沂就高了。
郯庐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
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
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右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
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
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原——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普遍引用的郯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沭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沭深断裂带。这一段是结构复杂、新活动强、基底介质刚度较高的地区。历史上年莒县一郯城8.5级大震就发生于该段。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郯庐断裂带上的地震历史:
自古至今,郯庐断裂带及其附近两侧,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动从未间断过,说明它是处于活动状态的断裂,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年7月28日,山东郯城发生8.5级大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是我国东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6级以上强震主要集中在郯庐断裂带中段。
其主要地震有:
年7月25日山东徼莒县—郯城8.5级地震(我国东部有记录以来最大地震,蒲松龄先生经历并记载过的地震)。
年6月13日日渤海湾7.5级地震
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
年海城7.4级地震
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世界上唯一成功预测的地震)
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
年9月20日山东临沂市苍山县5.2级地震
3年6月山东青岛4.3级小震群活动。
6年2月9日临沂市汤头镇3.5级地震
6年7月26日定远县程桥乡4.2级地震
6年7月26日全椒县3.7级地震
9年4月6日合肥市肥东县3.5级地震
年1月19日安庆市怀宁县4.8级地震
年5月20日潍坊市安丘市3.0级地震
年6月17日安庆桐城市3.7级地震
年12月1日安徽明光市Ms2.2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2]
年4月8日江苏金湖县Ms3.6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3]
年7月20日江苏宝应高邮交界处Ms4.9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4]
年09月06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枣庄市滕州市与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交界地区(塌陷)3.2级地震[5]
年2月2日辽宁盖州大石桥与营口市辖区交接发生4.3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中北段;
年7月20日江苏高邮和宝应交界4.9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南段一个分支断层;
年1月19日连云港市灌云县、灌南县、盐城市响水县交界地区(北纬34.4度,东经.8度)发生3.5级地震,震源深度5公里;
年1月23日辽宁灯塔市发生5.1级地震,属于郯庐地震带中北段;
年1月24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
年2月3日连云港灌南县、灌云县交界地区(北纬34.4,东经.7)发生3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
年2月19日10时11分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北纬31.98,东经.48)发生2.3级地震,深度6公里。
年6月9日12点32分,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曲阜市交界处(北纬35.4度、东经.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7.9千米。
年11月22日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前郭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后,11月23日6时4分和6时32分,发生5.8级和5级浅源地震。
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北纬37.1度,东经.0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年12月06日17时45分,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附近海域附近(北纬38.1度,东经.1度)发生3.8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年1月7日22时24分,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附近(北纬36.9度,东经.7度)发生4.3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年3月16日20时04分,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附近(北纬32.4度,东经.1度)发生3.2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年4月20日16时00分,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北纬31.4度,东京.1度)发生4.3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年10月09日12时19分,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北纬35.4度,东经.2度)发生M2.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公里。
年1月4日00时02分,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北纬33.2度,东经.0度)发生2.9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
年5月17日10时11分,安徽省天长市仁和镇(北纬32.6度,东经.1度)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年05月20日04时24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北纬31.7度,东经.6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全市震感强烈。
年08月4日12时25分,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北纬40.5度,东经.4度)发生4.2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
年1月8日0时38分19秒,山东临沂市临沭县(北纬度,东经576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9千米。
年1月19日21时23分,安徽合肥市庐江县(北纬31.17度、东经.30度)发生2.5级左右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年05月28日01时50分,吉林松原市宁江区(北纬45.27度,东经.71度)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
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简称烈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微有感-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Ⅸ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但宏观烈度表不论制订得如何完善,终究用的是定性的判据,不能排除观察者的主观因素。为此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物理标准来评定烈度,这种物理标准既要同震害现象密切相关,又要便于用仪器测定。首先被研究的物理量是地震时的地面加速度峰值。因为一般认为地震引起的破坏是地震惯性的力量造成的,而这种力量(不可称作惯性力)又决定于地面加速度。这样就给烈度的每一等级附加上地面加速度峰值。
结果表明,烈度每增加一度,加速度大约增加一倍。后来加入烈度表的物理量还有地面速度峰值。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加入了加速度和速度两项物理量数据。
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
山东省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