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的常识

一、关于“武”字

武,从字形上看,由“止”和“戈”组成。《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武”字的解释是:①关于军事的,与“文”相对:武装、武器、武力等;②关于技击的:武术、武艺等;③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火等;④姓;⑤半步,泛指脚步:继武、踵武、步武等。

笔者武宏伟

二、关于“武”姓

“武”是中国百家姓之一,是历史上 男女做过皇帝的姓氏。自古武氏多英杰,则天皇帝数 !武姓多官宦,且以唐朝为最。武姓源于河南的安阳、商丘、洛阳等地,世代以北方为主居地。武姓最早可追溯于商朝国君武丁,被奉为武姓始祖。周平王幼子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其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武则天父亲因功晋封周国公,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使武姓成为中华 姓氏之一。

武姓在越南亦有分布,约占越南总人口的3.9%。武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位,新《百家姓》和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95位,约有多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0.18%。

(一)“武”姓的来源

武姓是怎么来的?说法很多,但有文献记载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1.出自子姓,以祖字或以谥号为氏。①出自商王武丁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武班碑》所载,为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如汉代武班即是。

②出自春秋时宋武公之后,以谥号为氏。据《风俗通义》所载,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是为商丘武氏。

2.出自姬姓。①周平王少子姬武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平王宜臼的幼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因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周朝大夫,后来他的子孙,因而以武为氏,史称武姓正宗。是为河南武氏。

②出自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简化。因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彊(qiáng)(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彊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3.出自国名。据《世本》《万姓统谱》等资料所载,夏臣武罗被封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武姓。

4.源于官称或爵称。①出自汉朝时期官位“武功爵”。公元前年,汉武帝为奖励众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特别创设了“武功爵”,至匈奴溃灭后,此爵制即被逐渐废黜。

在受授武功爵的将士之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爵称号为姓氏者,称武功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如长平侯卫青,本为郑氏,兄弟姐妹七人依母姓皆冒姓卫氏。在反击匈奴侵略战争中,卫青功高盖世,多次受到汉武帝赏赐武功爵,其后裔子孙中即多有以爵号为姓氏的武氏后人,一直流传至今。

②出自汉朝时期官署武库令。汉武帝在“执金吾”属下设立有专门的武库署,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此官职直到宋朝方被废黜,改为兵部五曹。

在这些官员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③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武卫将军。汉朝时期,皇家设置有武卫营,军政长官称“武卫将军”,职掌禁中警卫。在武卫将军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卫氏、武威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卫氏,世代相传至今。

④出自南北朝其北周官吏武伯。北周时期,朝廷上分别统领“六率”的军政长官,称为左武伯、右武伯。在左武伯、右武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

5.源于封地名简化。据《风俗通义》所载,汉朝有武强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代因封地“武强”简为武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东汉有一大将叫王梁,是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拜大司空,封武强侯,其封地就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

另外,在史籍《何氏姓苑》中记载:“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录》有武都氏。”在武强氏、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等的后裔子孙中,后皆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武氏、强氏、广氏、成氏、仲氏、都氏等,世代相传。

6.源于改姓或赐姓。①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唐朝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后代中有人世代相传。

②源于改姓,属于冒姓为氏。据史籍《唐书》记载:“唐贺兰敏,武士之嗣,冒姓武。”据其记载,唐朝时期有个贺兰敏,传说是武则天的父亲荆州都督武士彟的后代,冒姓武氏。其后裔子孙及族人中,有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者,称武氏;亦有仍称贺兰氏的,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贺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八旗通志》《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①满族郭武尔氏,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②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汉字义“水”,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族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西伯利亚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常氏等。

③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乌氏、吴氏等。

④满族乌库登吉氏,世居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清朝中叶以后改汉字姓为武氏。

⑤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祖先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后有达斡尔族、赫哲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吴氏、乌氏等。

⑥满族武聂氏,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布列亚河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聂氏等。

8.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汉化改姓。鄂温克族中有吴立西氏,亦称武立西氏,后改为汉字单姓为武氏。

9.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乌扎喇氏,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锡伯族氏引为姓氏者。满族乌扎喇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西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省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锡伯族乌扎喇氏多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字姓为武氏、吴氏、乌氏。

②蒙古族武尧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武氏。

另外,蒙古族兀济叶惕氏、乌珠穆沁氏,在明朝时期即改汉字姓武氏、乌氏、吴氏等。

10.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今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武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武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武”姓的迁徙分布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时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举南迁,成为了江苏等省境内的一大望族,故武姓有“沛国”郡望,而另一支武氏迁入今山西省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姓之人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表现在江淮以南也分布有不少武姓之人,而且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南方政权中的武姓之人要远远多于北方政权。这是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不断迁徙,尤其是贵族、士人大量南迁的真实情况的反映。在西晋时期朝廷中除了武周、武陔、武韶、武茂等同一家族中人外,还有中书监荀勖的女婿武统、武陵内史武察、青州刺史武沈等武姓之人。后来这些人的后裔大都迁徙到南方。

唐代时,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则天,使得武姓繁衍达到了极为昌盛时期,武姓也正是始于唐代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大举繁衍迁徙,族派不断扩大,在今山西太原一带发展成为一个大族,故武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与此同时,武姓在中国南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后遍及全国各地。

由于北方社会动荡,战争频繁,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导致了大量人口向南迁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武姓之人在内。如后晋时,淮北农民起义首领武约,为反抗后晋的残暴统治,与南唐联系,率众欲渡淮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为发展南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太原武氏仍有人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如武从谏,后唐时任幽州牙将,后晋时任濮州刺史。武汉球,泽州(今山西省晋城)人,唐末在泽潞节度使李嗣昭手下当兵,后唐时为禁军军校,逐渐升到高位。此人很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武行德,太原榆次(今山西省榆次)人,与文水相距不远,也可能是这个家族中人。在这一时期也有姓武的平民也见之于记载,如后汉时,魏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西)民武进之妻一胎生三子;许州行军司马韩伦残暴刻薄,重税盘剥百姓,被项城(今河南省沈丘)民武都告发,周世宗下诏免去其一切官爵。

(三)“武”姓名人

1.武丁。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后世称作高宗。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他的王后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 位女性军事统帅、政治家妇好(妇好,好姓,古音读zǐ,同子姓))。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死后,由其子祖庚继承王位。后人认为他功劳盖世,可与开国君主成汤相比,应有自己的姓,遂以其名为氏,称为武姓,奉武丁为武姓始祖。

2.武臣。秦末陈县(今河南省淮阳)人,随陈胜起义,后自立赵王,因违抗陈胜命令,被部将李良所杀。

3.武士彟(yuē,古同“蒦huò”)。武则天之父。唐代并州文水县人,父亲名叫武华,隋朝时官至东都丞。以经营木材致富,随李渊征战有功,被封官爵。高宗时,以皇后之父身份受封周国公,被赐太原王。

贞观九年()五月,唐高祖李渊驾崩。武士彟得知消息,十分悲痛,“因以成疾”。唐太宗屡遣名医诊治,医治无效而死去,终年59岁。武士彟死后,次女武则天入宫。

4.武则天。(年-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生于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一说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中国历史上 的正统的女皇帝(年―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 (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改唐为周,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肆杀唐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贤才辈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她身后留下的用早期的契丹文字刻的乾陵“无字碑”,不仅吸引千百年来人们的纷纷猜测,而且为失传的女真文字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字史料,也是武则天的“无字碑”的一大贡献。

武则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四十六首。

5.武承嗣。武则天之侄,因荫而权重。后武承嗣争立太子,不果,怏怏而死。

6.武三思。武则天之侄,阴谋作乱,事败被杀。

7.武元衡。河南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南)人,唐代建中进士,官至宰相,帝评之曰“是真宰相器。”因刚直不阿,触犯权贵,被刺客暗杀。

8.武漳。文水(今山西省文水)人,五代后蜀 将领,职山南节度使,重视农业,对当地农田水利建设有所贡献。

9、武宗元。河南白波县(今河南孟津)人,北宋 画家,学吴道子,行笔流畅,擅佛道鬼神,行笔流畅,曾为寺观作壁画,人皆称之。

10.武允蹈。宋代诗人,两贡于乡,诗文刻意,多脍炙人口,著有《练湖集》。

11.武白。宋朝的国子监博士,后任辽官至尚书左丞。

12.武元直。金代北京人,明昌间名士。善画山水,能诗文。作品有《莲峰小隐图》《渔樵闲话图》《东坡游赤壁图》等。

13.武氏三状元一进士。“三状元”是指山西省陵川县武氏家族先后出现的三位状元,他们是金代的武明甫、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人。武氏一家自金贞元二年词赋科状元武明甫及第后,武天佑、武天和相继状元及第,史称“武氏三状元”。

笔者父亲留下的书籍

“一名士”是指与金代三状元的同时代,还出过一名进士叫武俊臣,是武明甫胞弟。他于海陵王正隆年间中进士,历任章武军节度使,大理寺少卿,官至朝廷礼部侍郎。

14.武汉臣。元代戏曲家,所作杂剧甚多,今知有10种。

15.武祺。元代太谷(今山西)人,历任中书参议、户部尚书、甘肃行省参政等职。曾参与更改钞法,铸宝钱,然时不助祺,物价腾踊,钞法遂坏。著有《宝钞通考》等。

16.武之望。明代陕西省关中人,对医术有独到之处,曾参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编有《济阴纲目》,另著有《济阳纲目》。

17.武图功。明代山东省曹县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卿,著有《五岳二酉诗稿》。

18.武韬。清初山东曹县人,清顺治三年武榜眼进士及第,授官山西蒲州参将昭武将军,后被叛贼所害入京城忠烈祠,乾隆下旨追赐世袭恩骑尉。

19.武若愚。清代山东曹县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西安府知府,为官清正不阿。

20.武亿。河南偃师人,清代 学者,乾隆进士,官任博山知县。创办范泉书院,亲自讲学。治经史,精于考订金石文字。著有《经读考异》《群经义证》、《偃师金石记》《授堂诗抄》等。

21.武禹襄。河北人,清代武式太极拳创始人。其融贯众派,自成一体,称“武式小架”。

22.武训。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伟大的平民教育家,为穷人创办了堂邑、馆陶、临清三县义学。

23.武士敏。民国抗日将领。字勉之(-),河北怀安人。年出任 六九师师长,两年后升任第九十八军中将军长,与八路军精诚团结,并肩作战,共同抗日。年9月,与日军战斗中牺牲,终年49岁。年11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长治市太行山烈士陵园中,为武士敏将军举行遗骸迁葬仪式,并在墓前立了墓碑,以追悼先烈。

24.武迟。字小樊,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年12月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早年参加创建中国高校石油炼制专业,为中国石油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后长期致力于石油炼制生产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为炼油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的国产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25.武长友。年12月生,河北清河人。年参加八路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邯郸、进军大别山、淮海等战役。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 团参谋长、副团长。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合成军队指挥系。历任空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纪委书记。年4月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26.武大伟。年12月出生于中国黑龙江省海伦市,大学毕业,是中国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曾历任中国驻韩国大使、中国驻日本大使、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务。

根据四川广元武氏家庙中现存的家谱和祖宗画像所记载,自唐以后,武家除金代出过三位状元外,还有进士九个,翰林六个,尚书五个,资德、朝仪十二个,国子监博士一个,图史编修一个,知县十一个,共有官衔人数达四十八个。

(四)“武”姓民间组织和研究

1、武氏宗会组织。如世界武氏宗会、中华武氏宗会、中华武氏大家族等。

2、武氏商业集团。如北京武氏集团,西安武氏商业集团,香港世界武氏集团有限公司等。

3、《武氏家谱》。牛勃主编的《武氏家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年3月1日第1版)。专门介绍了甘肃甘谷县武氏的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等方面的内容。是近期比较详细介绍武氏衍变及族人的书籍。

附笔者小家族简介

笔者武宏伟,父亲武文玖(—),后改名武省三,生于辽宁省绥中县明水乡。父亲的学历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甚至还要高一些。解放前当过中共辽宁绥中县委秘书,也当过国民党通讯连中尉文书;解放后在吉林省吉林地区从医,从私立诊所,到公医院,又到农村当赤脚医生。父亲的软笔、硬笔书法堪称 ,他写给笔者妈妈的硬笔识字字帖的水平,在目前市场出售的字贴之上。

父辈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其弟武文华仍在老家,职业是教师。

中间长者是笔者叔叔武文华,今年81岁

笔者的太爷:武祥;爷爷:武顺臣;奶奶;石锦荣。这些先辈笔者都没见过。爷爷辈由山东济南长清县的武家庄乡迁至辽宁省绥中县明水乡。

山东济南长清县的武家庄位于县城东南34.5公里的老公寨、豹子洞山、油篓山山峪中。明末建村,以姓氏命名吴家庄。清嘉庆年间武氏更名武家庄。村南有武家庄水库。村沿山峪向西延伸,呈长条状。林业发达,盛产柿子、核桃、山楂、玉杏等干鲜果和黄芩、远志、柴胡等中药材。

武家庄北倚灵岩,南望泰山,东与历城区高而乡接壤,西邻国道、津浦铁路。年10月建乡,有3个办事处,21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

长按







































白癜风换肤计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s/5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