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动物馆

清明假期第三天,天空阴沉,不适合户外游览,于是笔者来到了位于西直门附近的“中国古动物馆”,以下即是笔者于游览中所拍摄的展品撷英。

背靠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

中国古动物馆

第一部分:海洋里的生命赞歌

亿万年前,无脊椎动物横行水底风云突变,海底变换王旗昔日霸主风光不再,脊椎动物君临大洋

寒武纪时期的顶级掠食者——奇虾

世界上最早的脊椎动物——海口鱼

这条长不过两三厘米的小鱼

竟是世界上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中国已知最大的盔甲鱼——宽甲鱼

现今发现时代最早、最完整的硬骨鱼类

梦幻鬼鱼

梦幻鬼鱼的发现,将有关包括人类在内的现生脊椎动物起源的探索从泥盆纪(4.16至3.59亿年前)推向了更加久远的志留纪(4.43至4.16亿年前)

旋齿鲨

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妖魔山的

大鳍中华鳕

如今的新疆乌鲁木齐妖魔山

亿万年前此地则是一片汪洋

世界上首次发现的金龙鱼化石——中华金龙鱼

金龙鱼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鱼类,属于骨舌鱼科金龙鱼属,而骨舌鱼类是真骨鱼中较为古老的类群,其化石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大陆均有发现。然而,骨舌鱼作为一种淡水鱼,为什么可以实现“跨洋分布”,其背后原因目前仍未知晓,而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里竞争越发激烈卷是不可能卷得过的部分鱼儿一琢磨:只有上岸才是鱼生的唯一出路

陆生脊椎动物的先祖——拉蒂迈鱼(腔棘鱼)

拉蒂迈鱼的发现过程颇为传奇

“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离东伦敦港17公里的海域中,渔民偶然捕获了一条奇怪的大鱼。这条闻所未闻的怪鱼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全身上的鱼鳞似铁甲,尾鳍似短矛,鳍长得很健壮,肌肉结实,能在船上跳来跳去。

当渔船后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娜汀梅·拉蒂迈小姐闻讯赶来,她意识到这条鱼的不同寻常,便立即向渔民买下了这条鱼,并将这条1.5米长,57千克重的怪鱼运回博物馆,给它拍照、绘图,将其制成了标本。

拉蒂迈小姐随后迅速通知了格雷厄姆斯登大学的史密斯教授,请他速来鉴定。史密斯教授因事拖了10天才赶到东伦敦,在对这条怪鱼进行研究后,认为这条鱼即是被人们认为万年前即已绝灭的总鳍类(有穗边鳍的同类)中的一种腔棘鱼。而在此之前,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的化石。

总鳍鱼类,是鱼类进化为两地类的过渡类型,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发展到到“陆生”的“桥梁”,是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先祖。总鳍鱼类不但能呼吸空气,而且能使用鳍来当作脚走路,这是鱼类向两栖类进化的重要证据。在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时代,腔棘鱼的祖先凭借强壮的鳍,爬上了陆地。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其中的一支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成为真正的四足动物;而另一支在陆地上屡受挫折,又重新返回大海,并在海洋中寻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与陆地彻底告别了。

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拉蒂迈鱼标本,教授登广告悬赏:谁能再捕到一条拉蒂迈鱼送给他研究,将得到英镑的奖金(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款项)。

他还在当地一带贴了许多有关拉蒂迈鱼的招贴画,以便引起渔民的注意。但是,拉蒂迈鱼毕竟太稀有了,而随着二战的爆发,直到14年后的年,才有信息说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科摩罗群岛中的安朱安岛附近海域里,渔民又捕到了第二条拉蒂迈鱼。

消息传到南非,当时的南非总理立即下令,派军舰和军用飞机去取回这条珍贵的鱼。当载着第二条拉蒂迈鱼的飞机降落在南非首府开普敦机场的时候,南非总理亲自赴机场迎接。可见,拉蒂迈鱼是多么的贵重。据说当时南非总理在见到拉蒂迈鱼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祖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为了纪念拉蒂迈小姐对科学、对人类知识宝库做出的这一重大贡献,人们将这条鱼及其所代表的物种命名为拉蒂迈鱼。”

拉蒂迈小姐与拉蒂迈鱼

年,非洲科摩罗政府将四条珍贵的拉蒂迈鱼浸制标本赠送给我国,我国则同样拿出两台拖拉机以及其它现代工业品作为回赠。而其中一条拉蒂迈鱼标本,就保存并陈列中国古动物馆的一层展览大厅内,笔者于是有幸一睹其真实面目。

先驱杨氏鱼先驱杨氏鱼的20倍放大蜡纸模型

上世纪80年代,张弥曼院士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连续磨片制蜡模法”制作了杨氏鱼模型。具体来说,这种方法是将古鱼类化石封固在石膏模型中,在极为精密的科学仪器的帮助下,每磨去一层便绘制出一个截面图案,在花费近两年时间绘制多张图片以后,才将杨氏鱼的结构绘制完毕。在绘制完结构后,需将熔化的蜡倒在结构图上,推成薄片,再根据结构描图细致地切割薄片,把所有薄片按顺序堆叠起来,构成化石的放大模型。这个过程类似于“手工CT”,因为当时还没有CT扫描技术,无法通过其他方法知道它的内部结构。

张弥曼院士对杨氏鱼的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关于鱼类是如何登上陆地的,过去进化理论一般认为,鱼如果想要登上陆地,首先得有内鼻孔,这样才能够在陆地上进行呼吸。而在当时,人们认为杨氏鱼应该有内鼻孔,因为它其他所有特征都证明它是准备登陆的鱼类。但张弥曼院士通过对杨氏鱼的放大模型进行观察后发现,杨氏鱼口腔没有内鼻孔,由此推翻了这一结论,在国际上引起了对四足动物起源和肉鳍鱼类演化方面的热烈讨论和反思,也使中国早期肉鳍鱼类化石成为国际学术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s/112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