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https://m.39.net/disease/a_c2upesj.html
《*河东流去》是李准的一部长篇小说,曾获得“茅盾文学奖”。主要讲述了年日本侵略*进入中原后,国民**队为阻止日*南下,炸开河南境内*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泛区难民流离失所的事情。作者以赤阳岗村的李麦、海春义、海老清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阳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而表现出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尚的同情心和团结一致的力量,使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国家、民族的过去及未来,感受到支撑我们这个国家前进的动力。而作者在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时运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这部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写法。
一、人物整体形象塑造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对于七户农民的代表,作者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徐秋斋学识渊博但身上也有农民本身不可剔除的鄙见;长松老实质朴却又懦弱无力;王跑头脑聪明但又胆小怕事,自私圆滑;李麦豪爽聪明,是农村进步女性的代表,但也有泼辣彪悍的一面;海长清耿直忠厚,但思想观念又极为落后;四圈只为自己考虑但又知道感恩;春义正直勇敢而又执拗倔强。
作者不是在塑造“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农民形象,也不是在塑造某一个“英雄”形象或是“坏人”的代表,他们都“有头有脸”,即性别、年龄、民族、出身、特长、个性都有着各自的特点。正如作者在“开头的话”中所说:
我决不再提高或故意贬低人物了,但我描绘的这些人物形象并不是自然主义的简单写照,它高于生活、美于生活。
他们虽然性格各不相同,但毕竟都是长在在中原地区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于中原地区的这些农民,既忠厚质朴,又机灵狡猾,看似不聪明,但实际上很精明,在小事情上显得小气,在大事情上却显得豪迈爽快,这种特质在李麦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对人热情,心地善良、为人豪爽大方,看到同村的春义结婚没啥体面的首饰送给未婚妻,就把自己的簪子给了他。逃亡的过程中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同村人。但她身上还是不可避免的有农民的迷信和落后,她说自己不信神,但困苦之时也是信神的,“成刀成封的买香、买*表”,但信神没有给她带来好运,所以她才不敬神了。再如她对海骡子的抗争,只是为了报私仇,而不是为了推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因此她和海骡子的“斗争”,就很幼稚,没有大动干戈,只是过过嘴瘾,“他叫骡子我骂驴……我哭我殇的那个孩子……”有没有觉得她这个做法很像泼妇骂街?
因此总的说来,李麦这个形象是真实自然的,在她身上是落后和进步并存的,虽然是农民中的好女子,但有时狭隘之气也难以掩盖。
二、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历史性与现实性
风俗习惯、乡土人情、生活方式,是历史文化长期的积淀,也是特定的时期社会和环境的产物,而在此基础上孕育和培养出来的人物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现实主义认为,人物个性的形成与人物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说法在海春义身上展现得更为突出。
海春义从小爹娘去的早,家境贫穷,但他长相清秀,整个人看起来很精神。*水劫刚来,他准岳父把女儿凤英送过来时,他为了能“体面”的和他们见面特意躲起来把自己的白布小褂洗干净,还去河里捉了两条鱼添菜。
两人在逃荒的过程中产生了共患难的情感,但在遇到同乡陈柱子并在他的店里留下来打工后,他们的三观不一致显现了出来。凤英学会陈柱子的手艺后要出去单干开店,春义认为凤英单干是“无情无义”、“白眼狼”的行为。而且妻子抛头露面不是在卖饭,而是在“卖笑”,这使他尤不能忍耐。而凤英也对春义的执念无可奈何,夫妻之间争吵、冷战,最终形同陌路。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春义性格具有复杂性。一方面,他是有情有义、质朴善良的,他没有忘记陈柱子在自己和妻子走投无路之际伸出的援手,所以,凤英开店单干他一直觉得愧对陈柱子。另一方面,他也是固执的、心胸狭隘的,他忍受不了凤英的抛头露面。结果在李麦遇到他的时候,他满脸胡子拉碴的,衣服脏脏的,就像一根放蔫了的*瓜。李麦试图劝和他和凤英,他依旧坚持自己的看法:“我不想叫自己的妻子凭卖笑赚钱!”
作者还深刻地揭露了春义这种性格产生的历史和背景,这和他成长的闭塞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章里写道:在春义六七岁时为了不让商贩看姐姐而用土块羞愧地打姐姐让姐姐转过头去;天成和他开玩笑让他叫“姐夫”被他像小狮子一样咬破手指……而这些,都是那个闭塞的环境带给春义的。在这样的大环境成长起来的春义讲情义、顾脸面,只是他所顾的“脸面”近乎偏执,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也给凤英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三、人物情感塑造的动态性与真实性
农民一直都把家看的很重要,他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房屋、耕地工具和家禽牲畜,这也使他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伦理道德观。然而,当他们的家园被毁,变成了无处可去的人时,当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改变的时候,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有哪些改变呢?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投放进那个艰苦多难的环境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形态,从中也凸显了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关于这方面,我以海老清和爱爱这对父女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例做一下简单的探讨。
海老清是赤杨岗上有名的老庄稼筋,还能给牲口看病,再加上他辈数长,人正派,在村里却享有很高的声望。海老清只有爱爱和雁雁这两个女儿,他对她们视若珍宝。海老清“出公差”之际,*河水泛滥,老婆和两个女儿跟着乡亲们逃难到洛阳。为了生存,爱爱迫不得已去说书唱戏。海老清找到她们后,认为爱爱说书唱戏是从事不正当职业,丢了老祖宗的脸。父女俩争吵不休,海老清为了“眼不见,心不烦”,离开了他们。
一年过去了,海老清终究放不下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回到了她们的身边,他试图和爱爱和解,“如今世事变了,人的脑筋也得跟着变”。像他这样的一位耿直的农民能对女儿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他内心挣扎了多久才说服自己。在亲情面前,那些所谓的“原则”对海老清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当他观察到爱爱母女三人吃穿住行的改变、四十多岁的关相云对女儿的殷勤和贪婪和老婆对关处长的讨好,朴实的他还是受不了。于是,海老清再次选择了离开。在走之前,他对爱爱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活着得有志气!”海老清带着自己的小女儿雁雁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他饿死在了外面。但在临终之前,他还记挂着自己的妻儿,对小女儿雁雁说道:“我对你姐也太严了,我应该体谅她们的。”
在作者的笔下,海老清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而这种矛盾,也正是人物真实情感的体现。海老清受着农本思想的束缚,受着农村封建纲常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也对亲情和自己的家庭无法割舍。在亲情和“原则”面前,他痛苦着,他挣扎着,而他的痛苦和挣扎,又恰恰填充了人物情感的真实性,使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所使用的现实主义手法更为深刻。
结语
这部小说运用大量的现实主义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文中的七户难民虽然在生与死的边缘苦苦挣扎,在伦理与生存之间痛苦不堪,但是他们最终都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自己的精神家园,重返故乡开始新的生活。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但是历史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呢?历史不仅是记录人民所经过的灾难和折磨,她更是赋予了人民英勇、才智和信念。诚如作者所说的:
一个有着很强民族精神的民族是不会消失在历史的进程里的,历史所给予这个民族的同情心、凝聚力和传统的道德观使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在灾难面前,人性才会彰显的更为真实。
我们看到了在那个艰辛年代里中国农民表现出来的勤奋英勇、吃苦耐劳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这种力量使我们能够树立起对人类能继续生存的信心,更能让我们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树立起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