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红色记忆一门三英烈

北京好治疗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211023/9596709.html

一门三英烈士墓

在年版《长清县志》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在崮山部分的首行,赫然排列着三个名字,分别是张仁卿、张文卿、张贻祯。他们就是张氏三兄弟——长清著名的“一门三英烈”。

书中三兄弟的顺序是按参加革命的时间早晚排列的。

新版《长清区志》又对三英烈按年龄做了排序:张贻祯排行老大,往下依次为张贻荣(字仁卿)、张贻昌(字文卿)。纪念碑上二弟、三弟是按名字中的“字”称呼的(因当时老家人习惯上是这样叫的)。据记载:“在长清区崮云湖街道的西辛村,祖居着忠厚善良的半农半医的张继武一家。年正月,日本鬼子血洗邻村前大彦,激起他们全家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张继武三个儿子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相继参加革命。于年4月一10月,弟兄三人先后殉国”。

仅仅半年的时间,兄弟三人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相继牺牲,这在中国抗战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张贻祯(--)是大哥,为了守护家庭,一直与父亲在家以农耕为业。因两个弟弟张贻荣、张贻昌是八路军,他家成为敌人眼中的“赤匪户”,日伪军多次抄家搜查,并把张贻祯和他的父亲抓到崮山据点、东辛据点严刑逼供,他们誓不供认,后被党组织营救,继而也参加革命。年,张贻祯到泰西专署任通讯员,后调到泰西军分区情报科当情报员,经常深入敌后搜集情报。由于曾多次遭受敌人的肉体折磨,落下一身伤病,加之奔波于抗日后方与前线之间,最终积劳成疾,于年6月26日,医院病逝,年仅47岁。

张贻荣(--)字仁卿。青少年时期就读于长清县立高等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年,参加抗日学生运动。年冬,师范毕业后,到长清县第一小学任教员。年年初,到桓台师范讲习所任教,发动爱国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七七”事变后,他从桓台回到长清投笔从戎,参加了魏金三、张耀南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年10月,任长清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委员兼任宣传部部长、秘书,又继任副主任和民运部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11月,调往泰西专员公署担任文教科长,负责专区的宣传、教育、干部培训、报刊创建等工作。年秋,调鲁西范县、濮县、冠城一带参与冀鲁豫边区筹建参议会的工作。年9月,在范县白衣阁召开参议会时,遭日本侵略军扫荡袭击,突围中,张贻荣为掩护同志脱险,身受重伤。年10月12日,在昆吾县(现濮阳县境)吴桥镇遭日本侵略军围困被捕。他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毫不动摇,最后惨遭活埋,年仅37岁。此时离大哥去世仅三个多月。张贻荣在参加革命的6年中,动员教育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亲人全都参加抗日,从没顾及过自己家庭的安危,足迹遍踏长清大地、泰山南北、黄河两岸、鲁西平原,全部心血倾注到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事业。

张贻昌(--)字文卿。高小毕业后,与父母、大哥在家务农,后到济南一家印刷厂打工。年秋后,在二哥张贻荣的引导下,投奔大峰山革命根据地,走上革命的道路。被分配到长清县委创办的《长清时报》社任文印员,后当上一名八路军战士。年,选调到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干校结业后,分配到泰西专署工作。年3月,任长清县耀南区副区长。年4月21日,张贻昌等4人到崮云湖街道的大刘庄执行任务。第二天早晨,由于叛徒告密,被东辛庄据点的五六十个伪军包围。他藏到一个地窨子里,被敌人发现,敌人向里扔手榴弹,放柴禾,用火烧。张贻昌身临绝境,仍还击敌人,最后无法脱身,引弹自尽,时年30岁。他是三兄弟中年龄最小的,但牺牲却是最早的一个。

张爱华是“一门三英烈”唯一的后代,从小由国家抚养到高中毕业。年,为弘扬革命先烈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她同爱人张正新(张耀南县长之侄)、养母鞠玉香(张贻祯烈士遗孀)一起,在崮山区委的资助下,兴建了英雄纪念碑,立于长崮路辛庄桥畔的“一门三英烈”墓前。

年,“一门三烈士”纪念碑被长清县命名为首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该纪念碑又被选入“齐鲁百年名碑集”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当地多所中小学师生都会到“一门三英烈”墓前接受革命教育。这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处重要载体和红色景点。

“青山处处埋忠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先烈们吧!他们是张贻祯、张贻荣(字仁卿)、张贻昌(字文卿)。

来源:风韵长清

编辑:张华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s/12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