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用什么方法好 http://www.jk100f.com/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刘懿
长城长清水清
长清,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一个神秘而又风韵无限的地方。
据查阅多种史料,长清的来历有两个不同而又相近的解释:一种是以境内的齐长城和大清河而取;另一种是以齐长城和清水而取。
最早出现“长清”二字是在隋开皇十四年(年),从那时设立“长清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而齐长城则更遥远了,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是在世界长城史上出现最早的长城,因而被称之为“长城之父”。其西起古济水,(即今天长清区的孝里镇广里村一带),东至黄海之滨的黄岛,全长.9公里。长清是齐长城的源头,横穿全区4个街镇。境内经过座山头,绵延97.8公里,占整座齐长城的近六分之一。而据考齐长城先是由西段筑起,其意义就更大了。
本人自年参与《山东省齐长城志》(长清段)的拍摄以后,就再也难以割舍对她的挚爱。“十年磨一剑”。这十年中,每年都要到齐长城中的某一段去几次甚至十几次。每当汗流浃背地登上齐长城或是齐长城沿线的某座山寨、某个山头,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和体会。勤劳善良的祖辈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可以说是“血水”)在齐鲁大地上筑起的这一道铜墙铁壁,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她是一段远去的文明,于今的意义已不只是一道建筑,而同时被赋予了一种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一部血泪史。因此,始终不敢懈怠,用手中的相机了解她、记录她、宣传她成为了我这些年给自己强加的一项任务。
既然长清是由齐长城和清水得名,因而山水相依、城水并存,组成了长清很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齐长城西起黄河,穿过清水沟、宾谷河、中川河和若干条小河,一衣带水。加上还有济南72名泉中的五个名泉及境内的泉,为“长清”锦上添花。因此,《长城长清水清》这个标题就成了这个专题的首选。用影像以齐长城为主线,记录长清的山水风情。其中,有纪实,也有艺术渲染,但主要还是尊重历史,多以纪实片为主。权做对这十年来自我考核的一份答卷吧......
长清之泉(一)
长清区系泉城新区,泉水十分旺盛。泉水区主要地处泰沂山脉西北麓,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和山前平原;东、南部山区山峦起伏,川谷纵横,岩石裸露,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奥陶系灰岩岩溶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后汇流,由于地堑断层阻挡,在破碎带裂隙处涌出地表。长清区的泉水分布较广,涌水量较小,主要分布在万德、张夏、马山、五峰、双泉、孝里等街镇的山峪中。年4月2日,由济南名泉研究会、济南市名泉保护管理办公室组织的济南新七十二名泉评审结果揭晓,长清区的袈裟泉、卓锡泉、清泠泉、檀抱泉、晓露泉位于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列。
在长清区境内,除有5处泉池名列济南新七十二名泉外,还有处已知泉点分布于境内的山地丘陵间。其中“皇姑井”、“满井”等泉每到雨季,泉水满过泉池涛声阵阵、一路欢歌,流入南大沙河和北大沙河,形成了两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很多泉都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或是美好的传说......
(一)
被列为“济南新72名泉”的五泉
袈裟泉位于长清区灵岩寺地藏殿南50米,别名独孤泉、印泉。金《名泉碑》收录。因泉边立有一形似袈裟之铸铁块而得名。泉源在封闭的岩洞中,出露形态为岩缝渗流。水自崖壁石罅流出,汇入一半圆形石潭,溢而为溪,盘桓曲绕,由石雕龙口泻入池。池为不规则形,长8米,宽2米,池中荇藻飘浮,金鳞嬉游。泉周危崖峻峭、丛木悬生、亭廊环绕、鸟语花香,环境清雅幽美,别具风采。年将长清区境内40余泉统称为“袈裟泉泉群”。金《名泉碑》称独孤泉。元《齐乘》称独孤泉在灵岩寺。清康熙《灵岩志》载:“昔有隐者姓独孤,结茅泉侧,后人以姓命泉也。”故名“独孤泉”。明万历年间进士、历城人刘亮采隐居泉畔,建“面壁斋”,因厌恶“独孤”之名,改泉名为“印泉”。“印”为佛语,即用手指作出种种形态,作为法德的标志,以印证功果。但印泉之名未得广泛流传。清代之后,又以泉旁有一形似袈裟的铸铁块取名为“袈裟泉”。“铁袈裟”传为汉代铸铁之遗物。据清《长清县志》、《灵岩志》载,北魏法定禅师开创此刹时,袈裟自地涌出。有人又云,当年达摩自西域来面壁九年,道成而去,弃袈裟于此。
卓锡泉位于长清区灵岩寺千佛殿东侧岩壁下。亦名锡杖泉。清康熙《灵岩志》载:“世传为佛图澄锡杖卓出者,故名。流三四步,入大石池内,合寺皆汲于此,名曰‘镜池’,亦曰‘功德池’。”清道光《长清县志》载:“僧法定开创灵岩,苦近庵乏水,乃谋于佛图澄。澄曰:‘何地无水!’至一处,曰:‘此下有甘泉。’以九环锡杖卓之,得泉甘洌,遂名。”今泉水出露形态为涌状,水自岩壁下一洞穴涌出,汇入深1米的水泥砌就的不规则泉池中。卓锡泉是“灵岩八景”之一——“五步三泉”中的一泉。另外两泉是双鹤泉和白鹤泉。与白鹤、双鹤相比,卓锡泉水势最盛。泉旁石崖苍苔满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凤尾修竹。历代名人游览灵岩圣地后,对卓锡泉多有题咏。其中题咏最多的当数清乾隆皇帝。乾隆多次驻跸济南,亦间或游览过趵突泉、珍珠泉,但对灵岩胜景却情有独钟,不仅数次到此观瞻,还在卓锡泉畔筑建了规模宏大的行宫。每次游览卓锡泉后,乾隆帝都题诗咏赞,并有题字。今泉上方石壁上仍镌刻着乾隆御笔题写的泉名,为丹色篆书。泉西侧岩壁上嵌有乾隆咏泉石刻5方。其中一方为《卓锡泉》诗:“泉临卓锡一亭幽,万壑千岩景毕收。最喜东南缥缈处,澄公常共朗公游。”此诗是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再次巡视济南,驻跸灵岩寺,乘兴为灵岩八景题诗中的一首。另一方是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帝最后一次来灵岩,为卓锡泉的题诗:“五年隔复偶斯来,不改青山崔与嵬。信宵便当催辔去,谓他卓锡涉多哉。”
清泠泉位于长清区五峰山玉皇殿东,因清泉激石,泠泠作响而得名;又因位于五峰山志仙峰下,亦名“志仙泉”。清道光《长清县志》和《济南府志》俱载。金、元时期,曾在这里建有洞真观,因洞真观是长江以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故清泠泉被誉称为观内“第一名泉”。泉池为长方形,石砌,长3米,宽2米,深1米。该泉是洞真观道士主要饮用水源。出露形态为渗流,水自石雕龙口流出,注入方形小池,溢流为二脉:一脉西流约6米穿过小石桥,跌入“连二湾玉女盆”;另一脉伏流至清泠亭西侧,从两个石雕龙口泻出,喷珠溅玉,落入石砌方池,再伏流而西,泻入龙王殿内雕栏石池,潜流至玉皇殿前石桥下出露。今清泠泉上有单檐四面小亭,建于清嘉庆年间,因泉取名“清泠亭”。亭柱南侧镌黄易于嘉庆二年()以隶书题写的楹联“露滴仙人掌,云流玉女盆”,柱北侧镌英和行书联“到此洗尘虑,对之清客心”。泉周还散布着青龙、白虎、七星、七仙、鹿泉等许多名泉,形成泉群景观。
檀抱泉位于长清区灵岩寺第四峪村,别名檀井、东檀泉、东檀池、水屋泉。因泉穴上方岩壁上,有一株千年青檀,俯抱此泉,故名。泉池呈长方形,石砌,长4.35米,宽1.2米。泉水出露形态为岩洞涌流,水自青檀树下石穴涌出,积于石砌长方池中,再沿暗渠注入石塘。当地流传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路过此地,被这里的秀美风光所吸引,慷慨赠与当地百姓两件宝贝:一颗龙珠和一枝海桐花。龙珠落地,化成一泉,润泽着这片土地;海桐花则化作巨大的青檀,树根纵横交错,怀抱清泉,仿佛慈母护卫婴儿般护卫着泉水。于是,当地百姓形象而又贴切地称它为“檀抱泉”。青檀树有泉水滋润,生长得格外旺盛。而檀抱泉受到古檀的呵护,长年喷涌,水质清洌甘甜,四季不竭。
晓露泉位于长清区张夏镇积家峪村东北岩洞中。相传泉水因晨露凝聚而成,故名。民国《长清县志》有载。年版《济南市志》称为“肖汝泉”。据说该泉石洞建于明洪武年间,洞深4米,宽、高各2米。洞门由张夏产石材砌垒而成。洞内上方有无数块巧石凌空悬挂,下面是顽石啮波,左右秀石错落。晓露泉清冷的泉水从洞底的岩石缝隙之中喷涌而出,通过暗流,从一汉白玉雕刻的龙头中流出,跌进石砌泉池中,溅起白雪般浪花,声若钟鸣。近年又重建泉池,池呈长方形石为壁,绕以花岗石栏。水盛时溢出池外,沿山沟蜿蜒向北,流入石店水库。因其毗邻灵岩,旧时将此泉列为“灵岩外八景”之一。今泉池旁存有清同治二年()《重修晓露泉记》碑刻。泉洞洞口上方有一棵树龄已逾千年的古柏,树北侧一株虬曲的南蛇藤盘绕其上,两树同生,古奇苍劲,妙趣横生,堪称一景。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