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吴国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自胥溪开凿完成后,吴人可东自太湖,沿胥溪西上,直到今芜湖附近后转入长江,再渡过长江往北沿栅水到巢湖一带北入淮水。
夫差是春秋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运河开挖起了开创作用。他是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兼并,战争连绵不断,军事运输十分频繁。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齐,争霸中原,当时,江、淮之间没有水路可通,只有由江入海,这样走,不但航程长,而且海上风狂浪急,易失战机。为了安全和便利进军,缩短军需路线,夫差决定在蜀冈之上筑邗城,在蜀冈脚下凿邗沟,开通江淮之间的水道。对于筑邗城、凿邗沟的劳动场面,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即“举锸如云”,可见其声势浩大。
吴王夫差调集民工开凿邗沟。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吴邗沟自今扬州市东南边的古邗城之下起,城下掘深沟,引长江水北流,运河向北穿行于武广湖(今武安湖)和陆阳湖(今洋湖)之间,东北入博芝湖,继而入射阳湖,最后由射阳湖入今淮安东北五里的北神堰合淮水。全长约里。邗沟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成为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邗沟的开凿,是有史记载的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被认为是大运河的开端。扬州、淮安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因邗沟的开凿而诞生。邗沟此后一直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为水运要道。
吴王夫差筑邗城凿邗沟,客观上为当时中国东部地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来扬州的建城,乃至经济、文化、航运、交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吴开邗沟之后,还在更北的地方开凿了商(宋)鲁之间的黄沟运河,沟通了泗水与济水。黄沟开凿之后,吴王夫差可沿邗沟北到淮水,入泗水,入济水,西上黄池,与齐晋争夺盟主地位。
秦始皇在湘桂之间开凿灵渠,以通漕运。在四川有李冰开凿离队,关中郑国作郑国渠,既可以灌溉农田,又可以供漕运,“皆可行舟”。
汉朝开凿了槽渠,由长安引渭水入渠,沿南山山脚,一直通到黄河。班固的《西都赋》说槽渠“泛舟山东,控引淮、湖,与海通波”。汉朝王景治理汴渠,“十里一水门,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东汉开凿了阳渠,漕舟可由汴入河,由河溯阳渠入洛阳建春门以输常满仓。东汉顺帝时期,陈敏修理邗沟,另开新道,由江都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由津湖直接由末口入淮,避免了射阳湖的风涛之险,给漕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汉朝还经常维护灵渠。
汉顺帝永和五年(年),会稽郡太守马臻纳山会平原三十六源之水,兴建了鉴湖。鉴湖初创至晋代,山会地区主航线即为鉴湖,至晋后至唐,西线(山阴县)的航线渐为西兴运河所取代,而东线(会稽县)鉴湖仍为主航线并延承至现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了一些地方性运河,对后来隋朝隋唐大运河的开通起了积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先后开凿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槽渠等。白沟开凿于东汉建安九年(年),在淇水入黄河处下大枋木使成堰,遏淇水入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古道以成渠,以淇水、荡水、洹水为上源,利用纵贯河北平原的清河故道至今青县附近,注入滹沱河。平虏渠开凿于建安十一年(年),从今青县东北引滹沱河水北入泒水。泉州渠也开凿于建安十一年,南起泉州县(今天津市武清西南),上承潞河,下入鲍丘水,还从沟河口向东凿渠入濡水,称为新河。[24]利漕渠开凿于建安十八年(年),凿渠引漳水,自今河北曲周南,东至今大名西北,注入白沟,借以沟通邺和四方的漕运,故名利漕渠。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和利漕渠的开凿,完成了贯通河北平原的运河网工程,便利了河北平原的水道运输。
曹丕代汉建魏以后,迁都洛阳,曹魏对于运河的设施,主要是修通汴渠、开凿贾侯渠、讨虏渠和广槽渠等项运河工程。[25]曹操曾疏浚过汴渠上游到睢阳一段,称为睢阳渠。正始二年(年),曹魏又重新整理汴渠,这次是自上游到下游全程整修,使之可以通舟楫。杜预致书王濬,劝他在灭吴之后,率领水军,自长江入淮水,又自淮水入汴渠,再由汴渠入黄河,溯黄河回到首都洛阳。
贾侯渠系魏贾逵所开。《三国志》卷十五记载:“(贾逵)遏鄢、汝,造新陂,又断山溜长谿水,造小弋阳陂,又通运渠二百馀里,所谓贾侯渠者也。”故道在今河南淮阳西北,后与其他水道“交错畛陌”。黄初六年(年),开通讨虏渠,据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说,其故道在郾城县东。广槽渠系魏宣帝正始二年(年)所开凿,通过陈、蔡之间,故道在蒗荡渠的下游,《三国志卷二十八》记载:“正始二年,乃开广漕渠,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邓)艾所建也。”
孙权在南方开凿运河,西连淮水,东接云阳,号破冈渎,这条运河是沟通今南京以东的水运网。
桓公渎又称桓公沟,为东晋桓温时开凿的。太和四年(年),桓温率兵北伐前燕,“军次湖陆,攻慕容暐将慕容忠,获之,进次金乡。时亢旱,水道不通,乃凿巨野三百余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30]巨野泽即梁山泊,位于今巨野与梁山县之间,这条运河被称为桓公渎,从巨野泽北出济水,在今长清县西与河水相通,故桓温能由济水入黄河。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年),刘裕又继续疏浚桓公渎。
杨口运河是杜预做荆州刺史时开凿的。这条运河由杨水入汉水之处起,直达江陵,通入长江,更由江陵通到洞庭湖中。《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记载“旧水道唯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又巴丘湖(今洞庭湖),沅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荆蛮之所恃也。(杜)预乃开杨口,起夏水(今汉水)达巴陵(今湖南岳阳)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31]这条运河开凿以后,使江陵在交通上的形势更加重要。从江陵溯江而上,可到巴蜀;沿江而下,可达建业;还可以由洞庭湖溯湘水沿漓水到番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