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0.html
位于泰山北麓、济南市长清区境内的灵岩寺,堪称自唐代至今山东省最为著名的佛教寺院。古时灵岩寺与国内另三座寺院合称“四绝”,今人常说“四绝”之誉始自唐代李吉甫的《十道图》。
李吉甫(-),唐朝政治家、地理学家,元和年间两度担任宰相。所著《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唐贞观元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图》是中央根据各州府造送的地图而编制的全国分区地图,并附有各地自然、行政区划、经济、人口、官员、疆域政治纲领等方面的数据和文字说明。尽管唐玄宗时改为15道,但唐代所编此种地图皆称《十道图》。现在可知的唐代《十道图》有4种,其中《元和十道图》是元和八年()李吉甫主持编制的。
《元和十道图》宋代以后就失传了,关于其中“四绝”的说法,后人是间接从北宋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获知的。北魏至宋代济南曾称“齐州”,“景德”是宋真宗年号(-)。张公亮庆历三年()任长清县尉,至和二年()作《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其中写道:“唐相李吉甫纂《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兹寺为‘四绝’。”“润”“台”“荆”分别为润州、台州、荆州,三寺即今之江苏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
宋代人多有提到“四绝”,如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世称四绝。”成书于明天顺五年()的《明一统志》卷四十七、清代乾隆年间王琦为《李太白全集》所作注解,都引用了这句话,并言出自晏殊所纂《类要》。《类要》内容并不是晏殊原创,而是皆从其所读之书采掇,分类编成。“四绝”之语大概率是晏殊摘自唐代著作,或许也是《元和十道图》。《类要》久已散佚,今之残本已无“四绝”内容,但是曾有之并无疑问。明代卢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其《游石桥诸山记》亦言:“宋名臣晏公殊有云:‘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世称四绝。’”
北宋嘉祐五年(),时任尚书工部郎中的王逵撰《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自白马来东土,建寺院者几乎百千万所,则示形出相以化人者,非不多矣。其间烜赫中夏,辉映诸蓝,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洎兹灵岩是也。”
南宋《新定九域志》卷五:“景德寺,旧名国清寺。隋炀帝在藩日,为智顗禅师所建。唐会昌五年废,大中五年再置,柳公权书额。时以齐州灵岩、荆州玉泉、润州栖霞、台州国清为四绝。”
今人特别是山东人在文章里常把灵岩寺称作“四绝之首”。根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并不能得出这一论断,即使另三寺的前后顺序依《元和十道图》所列,灵岩寺在第一、在中间、在最后,还是难以判定。
然而如前所述,晏殊《类要》之言应摘自唐代文献,据此则灵岩寺当为“四绝之首”。《新定九域志》排序与《类要》一致。《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另三寺排序与《类要》也一致,只是出于修辞方面的考虑,而将“灵岩”单独提出了。亦有许多关于国清寺的文章说其位于“四绝之首”,似无唐宋时的文献依据。
“四绝”之“绝”可简要地理解为“最好的”。《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则认为“绝”有四种意义:高倚青山,俯临寒泉,是“地望之绝”;回廊大殿,层楼峻塔,是“庄严之绝”;千里辐辏,男女日至,是“供施之绝”;表动内寂,洞澈正觉,是“精进之绝”。
有人根据署名李白(-)的诗,认为“四绝”之说在李吉甫之前就有了。比如王恩田先生的《齐鲁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即写道:“李白诗中已有天下寺庙有‘四绝’的说法。”王恩田先生所讲的“李白诗”,不外乎以下两首:
普照寺
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
今到普照游,到来复何别。
枿木白云飞,高僧顶残雪。
门前一条水,几回流岁月。
兴唐寺
天台国清寺,天下为四绝。
今到兴唐游,奇踪更无别。
枿木划断云,高僧顶残雪。
槛外一条溪,几回碎明月。
这两首诗皆不见于自宋代流传至今的李白诗集。前一首载南宋咸淳四年()纂修的《咸淳临安志》卷八十四,吟咏的是富阳县(今杭州市富阳区)普照寺,北宋治平二年()改名净明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书李白集》中说:“余旧在富阳,见国清院太白诗,绝凡近,过彭泽唐兴院,又见太白诗,亦非是。良由太白豪俊,语不甚择,集中往往有临时率然之句,故使妄庸辈敢尔。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绝凡近”意即极其平庸浅近。古今学者普遍认为苏轼所言“国清院太白诗”即指《普照寺》,多赞同苏轼意见,此诗绝非李白之作。
后一首见于南宋初年朱弁《曲洧旧闻》卷八。兴唐寺位于今安徽歙县,宋代改称太平兴国寺,因在练江以西,又名水西寺。清康熙《徽州府志》卷十八所载文本与《曲洧旧闻》又有不同:“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我来兴唐游,于中更无别。枿木划断云,高峰顶积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成书于南宋乾道三年()胡仔编撰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言:“苕溪渔隐曰:‘新安(歙县古代属新安郡。引者注)水西寺,寺依山背,下瞰长溪,太白题诗断句云:“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今集中无之。’”诗的后一句则与《徽州府志》相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李白研究会前会长郁贤皓在《李太白全集校注》(凤凰出版社年出版)中说:“李白一生行踪未尝到歙州歙县,故疑此诗为后人伪托所作。”
此诗异地异题,字句亦有不同,这也说明在宋时不是广为世人所知的李白诗,因此托名的可能性极大。如果真是李白诗,古代学者岂能不就所题究竟是普照寺还是兴唐寺,以及字句孰是孰非争论不休?
综上所述,李白仅比李吉甫年长57岁,“四绝”之说李白时或已有之,但是以这貌似两首实则一首的“李白诗”作依据,并不过硬。据目前所知文献,“四绝”还是首载于李吉甫《元和十道图》。
现代人还常说李吉甫或唐代称灵岩寺等为“天下四绝”“海内四绝”“域中四绝”“域内四绝”,把定语放在引号内。这使读者误以为皆是直接引用,而又分不清究竟哪个是唐人原话。从上述文献可知,在《元和十道图》里“四绝”前并无定语,所加定语皆后世所为。据笔者阅览所得,“天下四绝”的说法,最早见于北宋元祐年间(-)卞育《游灵岩记》和北宋托名李白的诗。“海内四绝”的说法,最早见于北宋元丰四年()张商英《重建当阳武庙记》。“域中四绝”的说法,最早见于时任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张鹤云,在年第12期《文物》杂志发表的《长清灵岩寺古代塑像考》。“域内四绝”应是“域中四绝”的变体,尚未查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记载。《齐州景德灵岩寺记》里也并没有“域中”“域内”之词。
最后借此向济南市和长清区有关方面建言: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景观之伟丽,综合而言,灵岩寺在山东佛教寺院中无出其右者。灵岩寺是齐鲁文化,尤其是泰山文化和济南地域文化的一颗至今依然光彩夺目的明珠。自清康熙三十五年()《灵岩志》编定后,多年间再未大规模搜集、整理、汇总、出版灵岩寺文献,这使得当今研究、利用、传承、拓展灵岩寺文化,缺少更全面更厚实的史料支撑。建议将编纂《灵岩寺史料集》早日列入文化建设项目,所收史料可截至20世纪末。(作者:周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