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诸侯王大墓文物的招集,以山东区域觉察的大型诸侯王墓,即巨野红土山汉墓(昌邑王)、章丘洛庄汉墓(吕王)、临淄大武汉墓(齐王)、曲阜九龙山汉墓(鲁王)、长清双乳山汉墓(济北王)、青州香山汉墓(淄川王)等几个大型汉墓出土的文物为主。
一、钟鸣鼎食生优渥
汉朝贵族糊口的平日器用无不表现出其身份高贵和糊口优渥,盛食用鼎,乐有琴钟。
齐大官畜南宫鼎
洛庄汉墓出土,通高16.9、口径16.5厘米。鼎体量不大,却条例严整,鼎身线条宛转。鼎关上立三环钮,便于取放。鼎身中部有一圈赶上的宽沿。三兽蹄足,在鼎盖和鼎身口沿下,分竖向、横向各刻一组“齐大官畜南宫鼎”铭文。齐指齐国。大官,官名,源自秦官制。《汉书集释》载:“大官献食之丞,陈汤。大官献丞,张敕。苏林曰:主进贡物。”看来,大官与献食献物相关。“畜”的注解有两种代表性意见,黄展岳以为“畜”通厨,是厨官的省称;李学勤以为“畜”是孝或养之意。“南宫”,通常以为是宫殿称呼。洛庄汉墓出土的器物铭文再有“北宫”,应与南宫相同为某处宫殿称呼。一切铭文的疏忽应为齐国主持南宫进贡的大官锻造的鼎。
鎏金甬钟
鎏金编钟一组,共12个。个中甬钟4件,高12.3厘米,形制、纹饰、巨细均相同。细长圆柱状甬。封衡,有旋、干,圆枚较短,枚的散布区大于腔体的二分之一。两铣略向外弧形鼓出,干部弧曲。鼓部有继续“几”字纹。
鎏金钮钟
钮钟8件,高16厘米。形制、纹饰、巨细均宛如。应为一套编钟。钮呈长方形,也许直接插于筍架中。两铣呈斜曲的弧形。圆枚较短,钲部有标记,鼓部饰有继续“几”字纹。从编钟巨细来看,这组编钟很或者是特意用于陪葬的冥器。但编钟的模式应源于那时有用编钟的模式,为咱们研讨汉朝编钟模式供给了丰厚的材料。
青铜瑟轸龙形钥
长13.2、宽4.5、方銎边长1.5厘米,临淄商王墓出土。钥是一种调动琴弦松紧的对象。该钥的外型安排精巧,钥柄上部点缀一龙,龙首下俯、肉体上躬呈拱形,龙张嘴咬住钥柄。固然商王墓没有出土完备的古琴,然而瑟轸钥的出土声明墓主生前家中必要是置有琴的。
这组鼎、钟、轸钥固然不是出自统一墓葬,但据此也许想见文件中记录的古代钟鸣鼎食之家,在泛动圆润的钟声和穷及幼渺的琴声伴奏下斯文进食的场景。
二、六博铜茕娱有道
六博是华夏古代的一种文娱行动,雷同于当代的对弈。六博风靡于战国至汉朝,国内汉墓中保管下来的六博对象很少。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套完备的对弈对象,计有是非棋子各6枚、短算30枚、长算12枚。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过一件彩绘漆六博盘和12个方块形木棋子。
石六博盘
石六博盘四兽蹄形足,厚实有力,足上部描述兽面纹。盘面正对四角各刻一个直角L标识,四边中央刻L标识。盘重心刻一方形,方形四边各刻一个T形标识。盘重心刻一小方形。汉朝知名的博局镜即受六博玩耍中棋盘的布局影响而来。可是博局镜屡屡在镜面各分开区间铸刻各类复杂的纹样,复杂与条例共成一体,构成了汉朝最为奥秘深奥的铜镜纹样。
铜茕一双
临淄大武齐王墓出土,样子雷同。茕直径5.6厘米,空腹,共18面。面与面相连处有三叉形孔。球面错金银,16个面上别离错出“一”到“十六”的篆书数字。尚有“骄”、“妻男”二字。铜茕,通常以为是行酒令对象,雷同至今日的骰子。但茕的数目与其功能有必要关连。如《颜氏家训·杂艺篇》“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注明成对的茕应为六博对象,玩耍时,两边各执一茕行令玩耍。
博棋弈棋既是一种玩耍也是一种素养本身的方法,六博对象的出土是汉朝贵族休闲雅玩有道的响应。
三、熏烟袅袅意境迷
博山炉是汉朝贵族较为模范的器用之一。汉朝博山炉的模范模式由托盘、豆状炉身及镂空山形器盖构成。并常在炉柄、炉关上做诸般点缀变动。
立鸟形博山铜熏炉
高29、口径9.5、盘径23.8厘米,山东博物馆藏。底盘重心围炉柄缭绕一龙,龙首张口咬住炉柄。炉柄中部向四周各伸出一片肥厚的叶片。炉关上一张翅立鸟,仰面挺胸,鸟冠及鸟尾进取挺拔。
立鸟柄式博山铜熏炉
高22.9、底径7.6厘米,济南市考古所藏。该炉应带盘,盘缺失。炉柄为一张翅欲飞的立鸟式样,鸟足下踏一王八。王八四爪伸出向后做划水状。柄和王八的安排极富动感,相当活泼趣味。
“莲勺宫”博山铜熏炉
炉高24、口径26厘米,齐故城遗迹博物馆藏。器盖镂孔边际条理显然、厚度递减,意味山峦的每片山岭上均铸竖条状凹陷,器盖更具平面感。该炉炉柄为两段嵌套式,嵌套式炉柄更便于取下炉身算帐香灰。托盘口沿有铭文:“莲勺宫铜一斗鼎下盘重四斤十三两五凤三年一月己丑工渭成徐稳定属圣守属定昌造。”
博山炉的特点在于形如层峦叠嶂的镂空器盖,浏览性与有用性兼备。独特是卷烟从盖孔向外袅袅漫升之时,应用者只需定目瞩目,似乎在芬芳中置身于烟雾缠绕的海上仙山之境。
四、石砚水点墨生香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知名于世的《孙子战术》、《孙膑战术》、《尉缭子》等先秦古籍佚书。众人在了解这批珍奇的汉简材料时,也能浏览到汉初的墨书书法艺术。那末汉朝书斋用于誊写的墨汁是怎么制做的呢?本次展出的两组文物为咱们供给了什物谜底。
龙纹石砚
通高12.4、直径15.7、钮高6.6、足高2.4厘米,金山西坡石室墓出土,巨野县博物馆藏。砚由盖、磨石、砚板三部份构成,是完备的一套。砚盖镌刻相当精湛,盖钮上部是一仰首圆目张嘴的龙头,龙头发毛长飘后垂。龙嘴咬住一动物头颈,头颈下部为缭绕蹲踞的兽身。一切钮部采取粗线深雕,龙首及兽身具备显然的浮雕成就。盖面细刻一周龙纹式样。龙身用稍粗线条粗浅概况,在概况周遭刻纤细一律的龙毛。板面底部也细刻与盖面雷同的龙纹点缀。一切砚的纹理凹槽处,看来明晰的血色颜色踪迹,猜度石砚平昔是用朱砂填色点缀。石砚是用于磨墨的对象,真实誊写时还需求有用于磨墨的墨块。《汉官仪》记录:“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小墨一枚”,隃麋,地名,今属陕西省,汉朝以产墨知名。使历时用磨石将墨块研磨成墨粉,尔后用水调停即成墨汁。
青铜鎏金龟形砚滴
青铜鎏金龟形砚滴即是用于滴水调墨汁的对象,该砚滴长16、通高5.8厘米。为王八口衔一小盏,中空,四爪着地,式样忠厚稳健。龟背描述出龟甲纹,龟背正中有一崛起圆管与腹部沟通。水从龟背部圆孔注入,使历时砚滴前倾,水从腹部流进口衔的小盏中应用。石砚、砚滴向咱们展现了汉朝文房对象的认真。
预览时标签不行点收录于合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