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
篇头题字:杜虔
御道,顾名思义,就是封建皇帝走的道。从明朝起,为了疏通京城到南方各省的交通,皇家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即后来闻名全国的“九省御道”。这条道路连通北直隶、山东、苏、皖、豫、浙、赣、闽、粤等九省,成为京城与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之一,号称“九省通衢”。九省御道于清顺治时期明确为国家御道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康熙皇帝南巡开始,对这条道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四十六年(——年)的24年之间、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的33年之间,分别各六次南巡,都经过山东,除走京杭大运河外,或往或返,基本都要走一次这条御道。而后来乾隆皇帝11次去泰山、六次登顶泰山,这里更是必经之路。
乾隆年间,国库充盈,社会安定,这条御道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巡幸,人马车轿,不绝于路,凡是“御辇经临”的地方,都要修路铺桥。当时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诏告军机大臣:“朕凡巡幸所至,一切桥道营盘,俱令动用官项……”御道所经之处,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天路程之内必须建一座行宫,供皇上一行人马休息。
由于是御道,那时是相当宽敞的。在这条交通大动脉的沿线,还曾流传着关于“御道”的民谣:“南京到北京,御路十八弓。”按每弓折合成1.67米来计算,御道已经是约30米宽的大路了。
长清境内的这条御道两边都是高山,处于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唯一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因此依托御道形成了许多村庄,各种道路四通八达,与之相接;各个驿站、铺舍相连,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到了清朝末年,封建专制被推翻,皇帝的行宫也废弃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公元年,津浦铁路通车营运,部分官马大道由铁路代替,部分驿务由邮政业务代替,御道、驿站职能日渐消减。民国三年(年)驿站尽裁,上千年的邮驿制度至此终结。御道也就演变为了“官道”。
建国后,国道线、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铁相继建成通车,这条御道或被废弃、或成为了“街道”。也许是为了不破坏原始风貌,或是影响修路时的交通,现在的这几条铁路和公路多数又不占于古道,故这条道虽然毁坏严重,但至今仍然还有迹可查。
古御道在长清境内经过了平安、崮云湖、张夏和万德四个街道办事处,南北总长55公里。近几年,笔者对长清境内的这条古御道进行了寻访、拍摄,由点连线,由表及里,记录下了这封建王朝最后的一点足迹......
万南戏楼
万德是个大村,又是万德街道办事处驻地,自古也是东峪与西峪的交口,达官贵人穿梭,行商坐贾云集。同时这里还是九省御道长清段上的一处中转站,即帝王们出灵岩后南行的第一站。因此历史遗迹很多:如万南遗址、天齐庙、泰山行宫、古戏楼等。
古戏楼在万南村中心,戏台高1.5米左右,戏楼建于台基上,坐东朝西,下为台,上为楼,占地42平方米。戏楼高10米左右,起脊,前为演出戏台,后面为后台,两边有“出将入相”台口。整体设计显得华美典雅,但又不失庄严大方。古戏楼于上世纪初曾风靡一时,文革后破损比较严重。据查,现在济南地区留存的戏楼非常少,万南戏楼虽然体量不大,但处在长清古御道上,且建筑时间久远,因此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古戏楼建筑年代不详,但属于清代确定无疑。曾几次维修,破坏最严重时已大部坍塌,除了戏台基本完好外,只剩下南北山墙和“出将口”的石柱子及摇摇欲坠的楼顶了。据村民讲,原来还有做工精美的顶梁柱莲花石墩(柱础),现在也找不到了。
戏楼南墙垂脊也所剩无几,气窗内部完全脱落,只剩下边上的砖雕图案还能让人看出其原来的精细做工。
有关戏楼建修时间没有找到记载,只在附近的墙体上发现清光绪十四年(年)的“重修戏楼建立围墙记”石碑一通,字迹已多半看不清了。但也说明了古戏楼是在清代光绪年间之前就已经建成了。这,在长清境内已是唯一幸存的最早的戏楼了。
正因如此,该戏楼于年6月被文物部门定为县级文保单位,有关部门又于年筹资进行了重修。新戏楼的规模是在原基础上重修的,地基没变、风格没变,还是按照原样重新搭建:砖、石、木搭配合理,前后台布局分明,房脊神兽威严,彩绘装饰鲜艳,这让村中上了年纪的老人又找回了当年的影子。
为了庆祝戏楼改造、更为了结识更多的善缘,有佛教徒有意放到戏台上几本佛教书做宣传品,以求广结佛缘、多做善事。
戏楼所处的位置正在古御道东面,南边紧挨着是一条东西大街,戏台坐落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前有5米左右的空场,加上御道和东西大街,能容纳三百人绰绰有余。旧时赶上唱大戏,南来北往的商客和行人必定无不驻足观看。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也许是古人有意而为之,御道在这里不是笔直的一直走下去,而是从戏楼南边向东拐出了一个同御道一样宽的距离,紧接着又向南延伸下去。原来,古人讲究藏风严密,在街巷有意造成了一些弯曲道路。这样一来,戏楼正冲着南边的御道,也能让由南向北的行人很远就能看到热闹的景象。
古御道现还做村中的主要街道,最宽处达30多米。但原来道上的青石板全部由混凝土取代。现在还能在路两边看到取下来的青石板,或作为护路石、或作为台阶。从磨损的光滑度来看,一眼便知其年代久远。
有两户人家门口还留有柱础,虽然不大,但足见原来的家境富足和旧时街道的繁华。
在戏楼北边的一户房屋的墙壁上有三块石碑,除了那块“重修戏楼建立围墙记”外,还有两块残碑,分别是大清咸丰七年(年)、大清咸丰八年(年)所立的“万德街修道碑记”,从中可以推断出古御道当时的盛况。
从戏楼向南米左右的路旁,有一棵古槐,看样子也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了。古槐树干直径1.2米左右,已干枯,树洞足有一米多,不过树还活着。其守在御道边,见证了古御道及两旁民居几百年的沧桑巨变。
继续往南米左右,原来有一座很大的“泰山行宫”,当地人称“娘娘庙”,上世纪中、下叶被拆。现在村民们在原址上竖了一块花岗岩石碑,碑前供奉着观音菩萨、泰山奶奶和财神等,以求神灵继续保佑着这方水土。
村中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一座古建筑——天齐庙,很有特色。天齐庙处在戏楼北边,是祀奉泰山天齐大帝的庙宇。为硬山顶,前出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两架和墙上还有彩花痕迹,出厦已有局部坍塌,只剩下两根石柱。
天齐庙也于年6月被定为县级文保单位。
天齐庙建筑时间无考,但从青砖的大小和格局看,专家分析,明末清初的可能性较大。山墙的气窗和垂脊砖雕相当精致,尤其是屋脊上的龙形砖雕,刻工细腻,栩栩如生,难得的是依然完整。这在长清区境内是实属罕见的。
天齐庙规模虽不算庞大,但建筑风格独特、工艺精湛。遗憾的是毁坏严重,已不好修复了。
古御道两边的老房子还偶有所见,古物件也比比皆是,从中不难找到逝去的影子。
同时,也能看到很多现代元素,使古道焕发新的生机。
在万南,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万南遗址。万南遗址也称“烽火台遗址”,位于万南村南国道东侧。年版《长清县志》记载:蜂火台遗址位于万德镇万南村南国道(京福公路)东侧,齐长城北1.5公里处。高20米,长31米,宽16米,燃火点基高4米、长11米、宽8米,周围有散存地面的灰碎片,属春秋战国时遗物,为长清县境内仅有的1座土筑烽火台。
该遗址于年即被列入县级文保单位。
烽火台古称“烽燧”,早在商周时期即已有之。《史记·周本纪》:“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据唐人李贤《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云:“前书音义曰:边防备警急,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有兜零,以薪置其中,命低之,有寇即燃之,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由此可知,烽用于夜间放火报警,燧用于白昼施烟报警。由于烽燧一般均设在用土筑成的高台之上,故又称烽火台。据有关专家考察,齐长城中共发现烽火台遗址13处,多数建在长城上的山峰顶和高岗上,还有的筑在长城外侧米左右丘阜上,也有设在长城内侧的。其作用是: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烽火台与古戏台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但相距很近,因此也是研究长清古御道不可绕行的一处古迹。一个是战争必备设施、一个是还原战争历史的舞台,也许,它们之间还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鸣谢李现新老师提供相关资料)
欢迎好友转载。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新闻单位和个人若用照片和文字请联系本人。请尊重创作人的著作权。
。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作者简介:
曹建民国家一级摄影师,系国际摄影协会(IPA)四星级终身会员(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知青摄影家联盟秘书长、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第六届理事、济南市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4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8年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国际摄协9年度“十佳优秀会员”、山东省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济南市摄协“德艺双馨”会员。摄影作品数十次获国际、国家、省、市、区等影赛奖项。被长清区选拔为“拔尖人物”、“社会闻人”并载入《长清人物年鉴》和《长清区志》。
尼美(秋实)摄影工作室
服务项目:大型团体会议拍摄、大型合影、大型无人机航拍、古董字画翻拍、旅游跟拍、画册刊物插图、产品广告拍摄及出售版权图片等。
联系
电子邮箱:cj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