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0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公告,济南市莱芜区、长清区万德街道获得全省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我市已累计创建省级“两山”基地4个,国家级“两山”基地1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创建“两山”基地是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检验。GDP迈入“万亿俱乐部”的济南,如何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让这片土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齐飞,碧水共蓝天一色”的景象?莱芜区和长清区万德街道的成功创建,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生态立区实业强区提起莱芜,很多人都会想到雪野湖。雪野是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永久举办地、全国航空运动休闲小镇和省级养生休闲度假小镇,拥有“浪漫雪野”和“航空运动之城”旅游名片。
在打通绿色发展之路上,莱芜区注重打造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貌、一村一景”的要求,形成片、线、点不同层次的旅游亮点,将“常青树”变身“摇钱树”。比如,鹿野村围绕通天河段,串点成线,打造了鹿野寻踪、曲水畅游、春华秋实的安居鹿野;上毛家圈村内桥梁较多,河水与柳树交相辉映,形成了小桥流水、河清柳绿的静谧风光。年,大王庄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在环境治理方面,济南多管齐下,构筑绿水青山根基。山水林田湖草协同修复,以关停退出矿山、责任主体灭失矿山治理为整治重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个、露天矿山治理项目22个、绿色矿山改造7家,收缴土地复垦费余万元。农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全面开展农药包装、肥料包装及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回收处理,建立个回收点,统一发放台账,统一回收,统一转运,统一处理;建设29家畜禽粪污标准化示范场。生态绿化大幅提质,开展“千园之城”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年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75万亩,高标准创建大王庄镇焉家林村、雪野镇华山村等7个省级森林村居。
在培植智慧农业方面,多措并举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抓质量效益,培育多种智慧农业新模式。比如以“三辣一麻”“三黑一花”为基础,形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业态模式;培育“现代农业+旅游”业态模式,建成40个美丽乡村、15个田园综合体,培育五福茶叶、祥沟生态园等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园。抓龙头带动,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从农产品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农业实现集聚化发展。
旅游兴镇三化协同在长清区万德街道东南部,有一条全长18公里的旅游线路——齐鲁8号风情线,借力乡村振兴,一线串起八村。拔山八仙风情、马场集贸风情、玉皇庙灵秀风情等八大风情区,吸引了大量游客,乡村旅游集群效应凸显,不断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变。
立足生态修复,守住绿水青山。龙凤庄园位于万德街道店台村海拔米的东山,面积余亩,曾在山火中被烧毁,后进行绿化复垦。在生态复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干鲜果产业,以“游龙凤庄园,品天上圣果,登古齐长城,观泰山日出”为主题,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推进当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万德街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结合,完善拔山、马场、张庄、马套等7处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将荒山补植、河滩两侧造林、绿色通道建设以及农田林网配套有机结合,坚持封、造、管并举,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沟,一治一条流域,确保已有生态资源不缩水、不流失。
立足山水环境,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万德街道发挥“生态、古村、采摘”特色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探索“政府主导、文农旅融合、全域发展”的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文化底蕴较深厚的村庄以及古树、古庙古迹和景点进行有效保护,聚力打造“全景万德、全域旅游”的特色旅游线路。
位于万德街道最南端的马套村,三面环山,与泰安市接界。曾经,交通不便,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村“两委”带领全体党员群众植树造林、治山整地、涵养水源,栽植各类果树19万株,使马套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年5月1日,由“村委+茶叶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模式构成的合作社成立,打造马套将军山景区。景区实行股份制经营,已形成集生态旅游、人文历史观光、采摘餐饮、民宿居住、教育教学、会议培训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推动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政策引领打造样板自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分别启动国家级、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以来,济南努力践行“两山”理论,坚决落实生态立市战略,始终坚持环境优先、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将创建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推进,以最严的环境监管力度、最高的产业准入条件、最全的生态空间管控、最低的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空间格局持续优化、生态人文底蕴持续丰富、生态文明意识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攀升。
作为牵头部门,市生态环境局将“两山”基地创建作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实践,选择莱芜区房干村、南部山区等具有济南特色的区域,总结“两山”基地创建实践,致力探索“两山”理论实践新样板,打造一批可复制、可示范、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坚持因地制宜、独具一格的原则,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两山”基地创建具体规划,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泉城人民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组织培训。邀请专家解读指标要求,对创建工作进行培训指导,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请创建成功的区县介绍先进经验,鼓励各区县开展创建经验交流。
加强政策引导,建立激励机制。生态创建成果作为加分项,纳入县域经济考核、“南美”工作任务考核、市生态环境局对各区县分局环境质量考核等考核事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命名的创建主体,及时组织区县将生态创建奖补资金申请录入省级环保资金项目库。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级、省级不同层次的奖补标准,将奖补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
严格材料把关,确保申报质量。按照申报要求,提前摸底,指导区县对创建指标达标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重点指导符合条件的创建主体编制实施方案,按照申报程序组织各区县积极申报,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市级审查、公示和推荐上报。
总结先进经验,凝练典型案例。在年南部山区、莱芜区房干村获评首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后,及时组织区县总结经验,凝练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可示范的工作措施和做法,鼓励其他符合申报条件的创建主体积极开展创建和申报。通过推荐申报,在已获得省级命名的基础上,莱芜区房干村年获得生态环境部命名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如今的济南,充满着经济活力与生态生机,初步探索出大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坚持依托良好的“绿水青山”资源,创造“金山银山”,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济南日报记者: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