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长清民间传说之黄巢智退大唐军
在长清区万德街道石胡同村南边有座山,原名叫“黄山”,只因唐朝有个带领农民造反的人叫黄巢,在村山上筑了山寨,因此后来取名“黄巢寨”。别看这个寨子不大,也都坍塌了,但古时候这里可是发生了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哩。
黄巢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大唐江山兴盛了好些年,可后来李家后代是“黄鼠狼生老鼠——一窝不如一窝了”,到了末后越来越不得人心,把穷人逼急了,就都豁上了,联合联合就造了反。先是王仙芝,后是黄巢。把个大唐的江山搅合得地动山摇、摇摇欲坠。这黄巢是曹州人,文武双全领着几十万穷百姓东杀西战,势如破竹,竟然攻下了长安,立了个朝廷叫“大齐”。
李家爷们儿不死心呀,又把各路的唐军调起来跟黄巢较量。就在这关键时刻,黄巢手下有个叫朱温的大将,被官府收买了去,倒过枪杆又跟黄巢打上了。这下可惨了,黄巢败到泰山一带的黄山上。这座山立陡竖崖,山势险要。黄巢就在山上的齐长城边上筑起了工事和山寨,准备抵抗到底。
朱温一看怎么也攻不上去,没法儿就把黄巢围在山上,想把它困死。这下可把黄巢急坏了。这眼下正是十冬腊月天,大雪一个劲儿往寨子里灌,愁的他一遭遭儿地在地上打踅磨儿(方言:转圈的意思),他也没觉得冷。他仰天望望飘摇的雪花,又低头看看雪地上踩的脚印儿,突然地想出个法子来。
于是下令兵将们到晚上都倒穿着靴子偷偷地下山,快到唐军兵营的时候再返回来,上山的时候再把靴子正过来。这样上来下去闹了几遭,看上去雪地上的一溜溜脚印全是朝山上走的。天露明儿的时候,黄巢叫兵将们吃饱喝足,拾掇利索,准备突出重围。
建在齐长城边上坍塌的黄巢寨天亮了,唐军站岗的兵卒把看到大批脚印的情况报告给了朱温。朱温亲自到现场一看,可也是啊,怎么这么多上山的脚印啊?心里犯开了嘀咕:莫非是黄巢的救兵来了吗?真那样,山下背后可能还有伏兵,要是他们再来个前后夹击可就坏了大事了。旁边的兵将心里也打都了点儿。正胡琢磨哩,猛地听见山上战鼓轰鸣,杀声震天。黄巢领的这些兵跟老虎似地从山上冲下来。朱温一伙认为黄巢真的来了救兵,忙四下溃退。但当退到山下的村子时,朱温才缓过神来:不对呀,只有山上寥寥的敌兵,明明就是黄巢的残兵败将,哪有什么救兵啊?他立即组织唐军进行包围。可为时晚矣,黄巢的兵被困在山上多日,总算杀出一条血路,都杀红了眼,以一当十,奋力拼杀。这一闹,死的死,伤的伤,双方都损失惨重。黄巢带着剩下的人,总算冲了出来。这次多亏黄巢使了这个倒穿靴子的计策,才险中求胜,击退了唐军。
山顶上的旗杆窝听说后来黄巢一帮子人杀出重围后,一路向东逃跑了,再后来在泰山后好歹也没逃出唐军的手掌。都被剿灭了。不过在咱长清万德一带,这个“倒穿靴子胜唐军”,以少胜多的故事从此可传开了。到现在,黄巢寨北边的村子名,都和黄巢有联系。比如说“上营”、“下营”都是当年追剿黄巢的唐兵驻军的地方。还有“石胡同村”,原来不是这个名,因为那时候在南边双方打仗那叫个惨啊,血流成河,淌的血流到这里,把胡同里的石板路都染红了,这个村就叫“血胡同”了。多年以后,人们嫌“血胡同”太血乎淋啦的,忒恐怖了,才改成了“石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