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有一个叫五眼井的村子,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村子里有一条小河,几百年来,村民们傍河而居,他们用当地山上的石头修建了自己的家园。夏初的一个周末,我慕名来到了五眼井村。
五眼井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的洪武年间,当年并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最早来此定居的是魏氏,所以村名就叫魏家庄。
为什么后来村子又叫五眼井了呢?这里面有个故事。
当年来此定居的魏氏有五个儿子,儿子们小的时候,魏家一家人很是和睦,儿子长大成人,相继娶了媳妇之后,开始出现矛盾,没办法,只好分家过日子。当财产、土地、赡养老人等问题都解决达成协议之后,家里的那潭泉水池却无法分了,最后,主持分家的人想了个办法,请石匠把泉池垒砌棚盖起来,在长方形泉池之上,覆四块石板,形成五个井眼,这样兄弟五人都分得了一个井口。虽然井口是分开的,但泉池里的水却是相通的,时间一长,兄弟五人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毕竟血浓于水,于是,他们重新合家过日子,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但五个井口就这样留了下来,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魏家庄慢慢演变成了五眼井村。
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至少听起来不那么牵强附会。而当地老百姓的说法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他们说:“井口多,打水的人就不用挤啊!”至于为什么是五眼,而不是六眼或七眼,不过是巧合罢了,没什么特别的原因。
这样算起来,五眼井村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五眼井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文化。
原先村子的院落和房屋都是随形就势,就地取材,所以,有的院子很大,有的就很小,房子也是如此。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所有的院落和房子都是石头修筑的,村里人祖祖辈辈就住在这样的石头房子里。
我们在村子里遇到了一位九十三岁的老人,面目红润,精神矍铄,她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她家里歇息、喝水,我们问她住在哪里,她指着身后的老屋说:自她嫁到这里,就一直住在这个老院子里,石头屋子有多少年了,具体也说不上,反正她老伴的爷爷那一辈就有这院子和房子了,估计这老院老屋怎么着也有个二百多年了,她至今还住在这里,习惯了。
村子里像她这个岁数的老人还有好几位,有人说,五眼井村的村民长寿,是因为这里的空气好、长年喝泉水,但我想,也与这里的民风淳朴有关系。
在五眼井村随便走走,不时可以感受到来自久远岁月的深厚底蕴。村东边两条小巷交叉处的一座小院里,园内杂草丛生,石屋破旧不堪,平时已经无人居住,看来荒废很长时间了,院子门口老式木门上,主人过年时贴的大红“福”字很是醒目。
最让人惊奇的是小院里那棵古槐,看树围应该有些年头了,它粗壮的树干不甘寂寞地伸出院外,直冲云天,初夏时节,枝繁叶茂,古老中蕴含着勃勃生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外地人来五眼井村参观游玩,这个石头小院,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槐,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许多人除了感叹光阴的故事,还会拍几张照片。
小院和古槐俨然成了五眼井村的地标!
在五眼井的北面,还有一个让人们感兴趣的地方,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当地人称它为天齐庙。
天齐庙正殿供奉的是“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民间俗称“天齐老爷”,据老乡们说,这位天齐老爷是玉皇大帝的弟弟,能够呼风唤雨,除暴安良,为老百姓消灾避祸,正是因为这些,五眼井村的先民们修建了这座庙宇纪念天齐神。
在正殿东边,平行分布着一座观音殿,规模比正殿要小一些,小小的观音殿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殿门两侧的两个窗户都是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金钱窗”,非常精致,也透着一种神秘。
规模不大的天齐庙,却同时供奉着道、佛两家神灵,一方面体现了五眼井村百姓的包容大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历史上多种宗教和谐共处的现象曾长时间存在。
五眼井村有多人口,作为一个山村,不算小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原来的石院石屋已满足不了村民的需求,于是,后来,一些有条件的村民陆续拆掉了老院老屋,盖起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原来院子小的村民在另外的地方盖起了新房后,原来的老房子就保留了下来,到今天,这样的老院落、老屋子反而成了一道风景。
现在,五眼井村的大部分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只有少数村民因为各种原因还住在原来的老屋里。
很多像我一样慕名来五眼井村探古寻幽的人,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失望,偌大的村子,只有零散几处还保留着原先的老院老屋,而它们和斑驳的石阶小巷、历经沧桑的古树,一起保留了人们对古村的向往和追念,那是一种叫乡愁的东西。
图文原创
褚延锋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