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坚持为民办实事,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创新实施“四员”制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擦亮山水魅力中心城区营商环境新名片,争创全市一流政务服务品牌,为现代化强省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长清力量。一率先推出“独任审批员”,行政审批提速度为进一步提升行政审批速度,长清区率先推出“独任审批员”。一是选好“独任审批员”。挑选业务骨干担任“独任审批员”,将审查员与核准员职责合并,从受理、审查到核准登记全程由“独任审批员”负责。改变原有重复多、层次多的审核程序,实现了新设立企业即时审批,简易登记事项“立等可取”。目前全区已有9名业务骨干通过考核聘请为独任审批员,二是用好“独任审批员”。从企业开办拓展至工程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梳理可独立审批服务事项39项。企业提交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独任审批员”第一时间联系,当日预审,即时审批,注册许可登记效率全面提升。《长清区企业登记“独任审批员”实施办法(试行)》实施以来,“独任审批员”已办件件,企业开办压缩至20分钟,走在全省前列。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山东生活频道《生活帮》、济南电视台《有么说么》等主流媒体先后对独任审批员”制度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管好“独任审批员”。为加强“独任审批员”队伍建设,出台《星级“独任审批员”评定晋级实施办法》,设置三星、四星、五星三个级别,采取“一年一评定、两年一晋级”评定晋级制度,评定结果作为创先评优依据。二首创推出“红色代办员”,为民服务有温度为解决村居老人行动不便、村民不会上网等实际问题,长清区推出“红色代办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一是建好代办队伍。建立多元化选聘机制,吸纳各村(居)、社区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热心公共服务事业的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乡村振兴专员、返乡大学生等担任“红色代办员”。二是加强代办考核。以代办业绩、方式创新、履职效能、业务协同为标准,通过听取村两委成员意见、党代表和群众代表测评、电话抽查委托群众、走访调查本村(居)群众、统计代办数量和质量等方式,量化到人、考核到岗。连续两次考核优秀的代办员纳入街道后备人才库,作为村(居)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优先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目前,全区已从“红色代办员”中确定后备干部人选余名。三是扩大代办覆盖。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原则,以社区和村居为服务单元,依托区级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街镇便民服务大厅和村居便民服务站,实现15分钟“红色服务圈”全域覆盖。目前,全区已发展“红色代办员”名,覆盖个村、24个社区,服务群众1.3万余人次,办理事项1.2万余件。得到省市组织部门高度重视,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务服务管理办领导高度评价,表示值得在全省推广。三探索实施“孵化指导员”,精准帮办强力度
为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长清区探索形成社会组织“孵化指导员”。一是突出政治指导。指导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坚持法治思维,以强化党建工作为总抓手,改变传统“行”或“不行”的答复模式,在与群众充分沟通、准确掌握群众意图的基础上,主动与业务主管单位、行业主管单位及公安、外事等相关部门提前会商,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审核,从源头规避政治风险。二是突出合法指导。一方面,严把前置许可关,需要前置许可证的,坚决要求提供前置许可证。另一方面,在登记过程中对上述机构的安全、消防、卫生条件以及相关人员配置等条件从严要求,通过现场核查确保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三是突出过程指导。审批过程中,全程跟进组织建设过程,引导组织确定合适的发起人、理事会组织成员及监事,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并在审批通过后第一时间推送到业务主管部门,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衔接。
四摸索提炼“订制帮办员”,量体裁衣增进度一些领域审批流程比较复杂,企业和群众因不掌握专业知识、不熟悉审批流程导致“来回跑”“反复改”,长清区摸索提炼“订制帮办员”。一是主动下沉帮办。采用导引服务,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审批”。收到申请后提前介入,主动下沉与项目业主进行沟通交流,了解项目基本情况,提供审前咨询指导。二是个性定制帮办。综合研判,量身打造审批方案。符合政策的,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最优化、精准化的审批流程,比如针对社会事务类、工程建设类等不同类型项目,分类制作并联审批流程图;不符合政策的,一次性进行告知,规避企业和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而贸然投资造成风险。三是跟踪服务帮办。“定制审批”推进过程中,帮办代办员实行一对一、零距离、全过程服务,定期研判项目审批服务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各个审批环节的无缝对接。银丰公馆东A-3地块项目以“订制式”审批的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审批时限有效缩减了30%。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