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卢氏多年历史发展中,卢氏族人走遍中国的山山水水,甚至走出了国门之外,在他们走过或者居住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多痕迹,或是宅院建筑,或是亭台楼榭、或是殿阁寺庙,甚至游览名山大川也触景生情而兴致大发,欣然提笔留下墨宝。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遗迹胜迹不复存在,也有部分幸存者存于今世。卢氏遗址胜迹今日推荐《遗迹胜迹:山东卢邑》
遗迹胜迹:山东卢邑
卢邑,在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18公里。其始建年代不详,但应早于春秋,约当西周初年,姜子牙受封齐国、辟草莱而居之时。可能当时有一支姜姓部族以卢人之称而聚居,遂名其邑为卢。《春秋》经载:隐公三年(前年),“齐侯、郑伯盟于石门。”《左传》曰:“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这是最早关于卢邑的记载。郦道元《水经注》云:“水有石门,以石为之,故济水之门也。”另引京相璠曰:“今济北卢县故城西南六十里,有故石门,去水三百步。”另,《水经注》载阳谷县周首亭时,引京相璠曰:今济北所治卢子城,故齐周首邑也。郦指出:今世谓之卢子城。济北郡治也。他记济水“又东北过卢县北”条云:济水又迳卢县故城北,济北郡治也。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分泰山置,盖以济水在北故也。卢城传有5里范围今已废圮,故址为平畴原野。还有,在今北京南郊大兴县原范阳(涿州)郡范围内,有名叫芦城的大村庄(其乡原叫芦城公社,分东、西芦城两个大队),村内有众多卢姓聚居,不知始于何时。百度百科·卢国卢国,春秋时期一小国。其址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一带。在长清归德镇有洼地名叫“卢城洼”,是卢国故城的遗址,也就是春秋时期卢邑的城都。现存文物保护标志碑,上写“卢国古城遗址”。标志碑立于年,该遗址在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春秋列国图来源:百度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洼地还能看到城墙,局部还有相当的高度。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展城墙才逐渐坏掉。现在虽然已看不到耸立的城墙,但轮廓可辨,个别地方还能见夯土。西汉济北国之都城也在卢国故城。卢国,春秋时期西域卢水胡人被封在济南一代建立一小国。其址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一带。春秋时期也称卢戎,后来被楚国灭亡改为卢邑。据都市新济南,年9月讯,济南市长清区唐李村挖出一埋在地下长达50年的元代古城石门和三座石碑。唐李村党支部书记唐友喜告诉记者,今年8月,村里开始修建幸福院,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一再建议:“将在年埋入地下的卢故城的大门和几座石碑挖出来。”城门旧址就在即将开挖幸福院地基的地方。“这些都是文物,村民想重新恢复古城门的原貌,让年轻后代了解古代卢城及延续下来的历史。”循着老人们的记忆,村里果然在开挖幸福院地基的地方,挖出了原卢城的石门和石碑。据了解,卢故城石门由三块巨石构成,左右各一块立石,高2.8米、宽60厘米、厚40厘米。左立柱石上刻有修石门的文字记载,有修建石门的经过、人员和时间,修建时间是“泰定肆年叁月”,推算出来是年的元代泰定年间,至今年。立石的上方还有放石横梁的槽。门上石横梁长3.5米,即门宽3.5米,两头还有放入门立石的榫,长30厘米、宽10厘米。据史料记载,唐李村紧邻的国庄以西有洼地名叫“卢城洼”,是春秋时期一小国卢城的遗址,也是世界卢姓的发祥地。该遗址在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5岁的村民唐庆法介绍说,据以往老辈人回忆,距今多年前,卢故城城门破烂不堪,于是唐李村的祖先们就把卢城城门移到他们村立起来。文章整理自卢美松编著的《中华卢氏源流》(厦门大学出版社)和百度百科,图片来自《卢氏春秋汇编2》和网络,版权均属原作者。自年冬,卢美松宗长历时三年四处搜集资料,辛勤劳碌,将《中华卢氏源流》编辑成册,对此天下卢家深表敬意,对转发上面文章表示感谢!文章版权属原作者。天下卢家旨在推广卢氏文化,宣传卢姓优秀人物典型事例,弘扬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再次感谢!
本平台为卢氏文化中心,宣传宗族文化,传递正能量,有关卢姓的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文投稿邮箱:tianxialu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