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民,国际摄影协会四星国际摄影师、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济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长清区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研修班毕业,高级摄影技师职称。
年起从事摄影工作,担任《山东年鉴》、《山东省齐长城志》、《济南年鉴》、《长清年鉴》特邀摄影师。作品《坝上秋色》入选《中国艺术摄影名家作品集》,《母亲河》入选《中国优秀摄影作品集》,《坝上珍珠》获“第十二届全国当代摄影艺术邀请赛”风光类铜奖,《中华魂》参加东北亚摄影巡回展并入集,《双龙迎盛会》获首届“国际摄影网络摄影大赛”优秀奖,《露珠里的风景》获“美丽中国老干部摄影大赛”二等奖,《黄河之水天上来》入选《今日中国摄影“中华复兴奖”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集》画册,《莲台秋色》入选《济南市优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知识就是力量》、《书缘》获“济南市首届读书人”摄影比赛三等奖。在《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信息快报》《济南日报》等报刊发表。
被授予“中华复兴奖”、“当代优秀摄影艺术家”称号,年被评为“济南市摄影名师”。、年济南市“德艺双馨”会员,年山东省“德艺双馨”会员。
齐长城之源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包括涌泉齐长城,沂水齐长城和长清齐长城三个部分。齐长城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技术发达和繁荣的盛况,比秦长城要早余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被史学界称之为“长城之父”。
长清区位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交界处,所以齐长城就由此开始修建。据笔者参加《山东省齐长城志》长清段拍摄时经由专家考证:齐长城源头建在黄河里,利用这道天然屏障,形成了明显的齐鲁分界线。齐长城总长.9公里,其中长清区境内经孝里、双泉、马山、万德4个镇,总长97.8公里,翻越山头座。东面和秦长城一样一直建到大海……
由于年久失修,齐长城到处是残垣断壁,几乎没有完好的部分。从年夏季开始,我们开始对长清境内的齐长城进行了探寻、拍摄……
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开始,长清区政府又在齐长城起点上进行了修复和建起了标志性建筑。
齐长城源头起初在平原,没有石头,用灰土夯制而成。由于后来国道横穿而过,损坏较为严重,有很长一段作为生产路和石渠。
千百年来沿线农民在这里劳作、放羊和生活。
进入山区后,长城利用地形用石块依势全部建在山脊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如今痕迹依稀可见。
相隔一段,就有一个山寨,供士兵屯兵、演练、居住用。沿齐长城的山寨依次有:大峰山、梯子山、石小子山、杜庄山寨、黄山(黄巢寨)等。山寨有内、外两道城墙,用于战时缓兵之用。城墙内留有副墙,士兵可以在上面自由走动,以备给养和增兵用。还有碉堡,暗藏杀机。
在长清东部山区还保存着较完好的遗址,经过多年的沧桑,齐长城依然像一条蟒蛇蚕卧在山脊上……
在济南南部万德镇境内,有一段长城由于处在山区和平原的空档,也是用灰土夯制的。这段长城是在原来防洪大堤的基础上建造的,素有“汛期防洪水,战时挡大兵”之说。
红石江----演绎了一段千古绝唱。在修筑此长城时,在民间征集大量民夫去服劳役,因为当时施工条件低劣,天气状况恶化。民夫生活苦不堪言,死伤成千上万。死亡的民夫被葬于长城城墙之中。其中有一个叫樊杞良,其妻是一个忠贞善良的传奇女子,名叫孟姜女。孟姜女得知夫君已逝过于悲痛,回到家后跳进五龙江自尽,江水变红,将江两岸岩石染红,故改名为“红石江”,此名沿用至今。
现今万德镇有“长城村”,原来还有“孟姜女庙”等建筑,文革时期被当做“四旧”毁坏。因此据史书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应该是在齐长城,而并非秦长城。年10月27日,毛主席视察济南时说过:“济南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北方重镇,也是文化名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发生在济南南部,她哭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由此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长城修到长清区最东端就是“钉头崖”。相传因为齐长城多是依靠天险而建,难度相当大,为了修建齐长城民工死伤无数。当修到长清境内最东边时,人实在是上不去了,领工的将军就受民工委托到齐王那里请愿,结果齐王一怒就把将军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山上的树下,以杀一儆百。结果,再也没人敢请愿了……但是不知又死伤了多少人,终究没有多修一步。由此就有了“长城修到钉头崖,一降40里”之说。其实,从这里开始往东很长一段都是险峻的高山,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不设一兵一卒,就能阻挡千军万马。多年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那位冤死的将军,将此山更名为“将军山”,今称“将山”。
齐长城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齐鲁大地上起到过她辉煌的作用,而今虽然已面目全非、饱受沧桑,但功绩永远不可磨灭。作为后人,我们有义务去赞扬她、保护她,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对她进行保护和开发,让世人永远记住她……
(本栏目版权仅归山东艺术摄影学会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山东艺术摄影学会。)
《影像黄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