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瑯琊宋氏文化研究会组织发起的祖居地新春寻根问祖活动,于近日圆满结束。
年2月1日,农历大年初五日,由宋传标、宋振华、宋家重、宋家宣和宋传柏、宋红东、宋家现、宋新远8人组成的寻根队伍,于早上7点钟,分别从临沂和兰陵出发,踏上了去德州市齐河县仁里集镇的里程。
据《瑯琊宋氏家谱》记载,瑯琊宋氏的始祖海受公,于洪武元年从长清县野鹊窝(今德州市齐河县仁里集镇),跟随朱洪武的军队来到了沂州西南乡的向城镇定居。但多年过去了,祖居地如今怎样?海受公之前的列祖列宗又是谁?是否还有与先祖和我们相近的宗亲们,以及是否还有一些与其相关的历史遗迹留存?众多的疑问和好奇,一直困扰着历代瑯琊宋氏的子孙们。为此,在春节前祭祖时,便定下了节后寻根的议程,以了却众多族人们几百年的夙愿。
仁里集镇地处鲁西北平原,隶属德州市齐河县,辖99个行政村,人口5.1万人,耕地公顷。旧名野鹊窝保,俗名野里,清末改名仁里集。原属长清县,年属河西县,年划归齐河县。年为仁里集镇公社驻地,年公社改乡。年撤乡建镇。
经过近五个小时的行程,由泰安到济南,穿过京沪高速黄河大桥,就是齐河的地界。从车窗里向外望去,一望无际的鲁西平原尽收眼底。我们由临沂方向赶来的四人,下了高速向南行驶了三十几公里,便到了我们盼望已久的祖居地——仁里集镇。
出发前的晚上,兰陵县城内的红东家兄从电话里询问,仁里集镇是否有认识的熟人或姓宋的族人,我只有据实相告。因为这些年来,虽然我们国家整体已跨入了信息时代,但关于仁里集的信息(特别是宋姓人的信息)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查遍互联网,连一个仁里集镇宋姓人的电话都找不到。
是仁里集镇信息闭塞,还是宋姓人太少,还是根本早已就没有宋姓的居民了?带着种种疑问和猜测,在现代高科技导航系统的指引下,于上午11时来到仁里集镇中心街,向东几十米的地方停下车。
整个街道上静悄悄的,道路两旁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的商户们,仅有一两户开着门。当我们发现路北第一个门面房内没有人时,便随意推开了第二家的玻璃门。但不知是上天有灵,还是先祖眷顾,当我们向笑容可掬的女老板说明来意后,她竟亲切的告诉我们说:“你们真是问对了,我们就是仁里的,也姓宋呐!”
一时里我们不知说什么好,赶忙询问她们家是否有老人,只要有老人,我们就能找到我们想要打听的线索,内心的惊喜不言而喻。
女宗亲用手指了指东边几十米的一座小桥热情地说:“桥东头路南第一家就是我们家,老人在家里,你们去问问吧!”
走进女宗亲指点的那扇开着的大门,我急切的问:“家里有人吗?”
“谁呀?”随着声音从院子西边的房子里,走出一位六十多岁模样的老人。
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二话没说,赶忙向屋里喊道:“快出来,是南临沂来的本家,你快带着去东边找你玉银大爷去。”随后歉意的对我们说:“真是对不起,我们家的事,都是玉银哥张罗的,我让小孩带着你们找他就行。”
我们坐上车,跟着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的三十多岁的宗亲,来到了仁里镇最东头路南的一个南北巷子里,找到了那位叫宋玉银的宗亲。
老人今年已经76岁了,经过一番简单的寒暄和介绍后才知道,我们到访的地方叫仁里东村,全村有村民多人,而宋姓人就有多,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只是几百年来,因族人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不足,而从未续过家谱,致使几代人对家族历史几乎一无所知。一直以来,家族中世系混乱,辈分不清。
多亏老人对家族情有独钟,一直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一部手抄的家谱。并与前几年接续了一本新谱。据说那本老谱也是野鹊窝老林中的记事碑和谱碑的内容。
遗憾的是仅仅只有二十几页,并且既没有落款,也没有时间。不过,这对刚刚来到祖居地就有此收获的我们来说,却已经是喜从天降,如获至宝了。
据该谱记载:“……余族世居鹊里,凡宗族之托籍于斯者由来已久,其间所见而可信者,则有小宗无大宗。所闻而可信者,则有别子之祖继别之宗,所传闻而可疑者,则青祖、红祖之上,若瑾若宣,或嫡系或支沠,则有杳呼?莫可究稽者,迄今按谱牒而征之。庄祖之上不可考。庄祖之下无所据苐。传闻诸父老曰,吾原祖居白家铺北赵官屯之东,既而移居鹊里店东城外,其遗址至今尚未失也。后乃祖家声冠陶朱,首一方者,则明、宗二祖是也。以吏员而劬劳王事,英杰一世者,则克忠、克仁、克敬三祖是也。然皆淳风穆匕,朴雅千秋,脉培愈厚,流衍愈长,于以福及。我后人衣冠文物,于斯为盛。谨志。”
谱系中以宋瑾为始祖,二世宋有财生二子:宋青、宋红。之后宋青生五子:长宋斤、次宋明、三宋宗、四宋宝、五宋禹。宋红无子无传。四世次子宋明,生三子:克孝、克忠、克礼。三子宋宗,生二子:长克仁、次克敬。四子宋宝,生一子:克智。五子宋禹,生三子:周、克恭、克善。六世以下者,多为大字辈。如:大鹏、大鲸、大鹤、大猷、大进、大相等。大字辈之后便是茂字辈,而茂字辈之后便是三十多人的“一”字辈。如:一郊、一轮、一祯、一桂、一经、一魁、一贯、一虎、一豹、一鳌、一周、一林、一域、一带、一会、一伸、一休等。之后的班辈,因为子孙繁衍增多,便出现了一支一个班辈和乱辈现象。
我不失时机地用最快的速度,小心翼翼地将这一切收录进我的相机里。
据老人讲,他们村的宋姓人,到底是什么时代来的,先祖是谁,什么名字,全都失传了。只有仁里镇西南角的那片老林,他还记忆犹新。另外还有一个外地宗亲来认祖的故事,他至今也还记得。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具体是明朝还是清朝说不清了,只是听老人们讲,有个南边的宗亲坐着八抬大轿来仁里认祖。因为当时仁里的宗亲太穷,一看来了那么多人,怕一时招待不好,便推脱说,您要找的人,我们这里没听说过,西南边的宋家集也有好多的姓宋的,你们还是到哪里去看看吧。于是那位官家宗亲便带着人马去了距此有十几里的宋家集。但到了宋家集后就不知道具体情况了。
只是后来听说,宋家集的人告诉来人说,仁里集有个老林,树木参天,坟茔座座,方圆有四五十亩,而且林里还有一块谱碑,要不你们再到那里看看。随后那位宗亲又带着人马,来到仁里西南的老林里,让人仔细抄了一份碑文,从此就再也没有了下文。而老林的那块谱碑,据说是解放前后被砸碎修了黄河了。但那个谱碑到底是什么年代的,也没有人说得清楚。而他四五岁给老爷爷上坟的时候也曾见过,只是年龄小不识字,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
当老人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我们瑯琊宋氏保存的一份,十五世太爷开蕤公写的一篇《长清县宋氏家谱序》节录材料,其内容和情景是何等的相似啊!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当时为官在任到过仁里集的,不仅仅有历任莱芜县教谕和章丘、东阿县训导的开蕤公,而且还有其父江南道、京畿道监察御史和陕甘学政的宋澍公,以及曾任临沂、马庙、梁丘等地剿匪总司令的瑞麟公。
其中开蕤公写的《长清县宋氏家谱序》节录、瑞麟公亲抄的《长清县宋氏家谱序》和《莱阳宋琬家族族谱序》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瑯琊宋氏与仁里集周围宋氏的渊源,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彻底查清已知的线索和宋玉银宗亲提供的简单信息,在宋玉银老人的陪同下,我们当即驱车前往《长清家谱序》中记载的第二个祖居地——宋家集村。
宋家集村在仁里集的西南方,约有十几里路程。据《长清县宋氏家谱序》记载:“吾宋氏之先,原隶山西平阳府洪铜县籍,后迁山东济南府长清县城西略南、离城六十里乡居,村名梨杭店,今名宋家集。野雀窝在此村西北五里。慨自明李兵荒之余,家谱已失。吾祖东迁于此,肇自何时,昉自何人,皆不能考稽。老茔旧迹数亩,接冢垒垒,以无碑记可寻。至乾隆二年,始欲修谱,嘉庆十四年刻版。以讳彦良者为始祖。平阴县西南二十里孔家集讳达之后也,讳自新公一支,其后名继延,居太湖石高家庄。讳可止公一支,本居凤凰堤,又移武家庄。宋家集又有名一乾、一步、一壶、一钟者,皆在江南丰县。以上皆有谱碑,皆出自宋家集者。”
而在宋玉银老人提供的无款族谱中,仅仅“一”字辈人的就有30人之多。他们与宋家集谱碑中的“一乾、一步、一壶、一钟”到底又有着何种关联呢?
进入宋家集村坐西向东那高大的红瓦门楼,就是一条长长的东西街,冷清的街道上只有几个村民在不远处的阳光下唠着嗑。当我们在两个年龄较大的村民跟前停下车,探问宋姓人家时,他们竟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并齐声说:“我俩都姓宋。”
我们再次说明了来意后,他们随即便带着我们走进了紧紧挨着的另一户开商店的人家。
在主人的热情寒暄下,我们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宗亲,也是村里的负责人之一的宋宜明。
接下来的事情和惊喜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为我们做梦也没又想到的是,当宜明宗亲小心翼翼地,从内间里捧出一部破旧发黑的家谱时,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吾宋氏之先,原隶山西平阳府洪铜县籍……”的字样。
“这不就是我们开蕤公、瑞麟公抄录的那份家谱吗?”我手捧家谱,气血上涌,泪水一下子模糊了视线。
是上天的恩赐,还是先祖有德,如此的家传瑰宝,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战乱,特别是“十年浩劫”后,还能在我们子孙后代手里流传下来,实在是一件难以想象的奇迹啊!
此时,即使对保存者做多么高的评价和赞美都不为过。他们不仅仅是我们家族的功臣,也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功臣!
是他们使我们找到了归属、心安和期盼,实现了十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他们的功绩应当被永远铭记在,我们家族的历史中和子子孙孙的记忆里。
在此部家谱里,不仅仅记载了众多长清宋氏的由来,还详细记载了宋家集宋氏的祖林、祖坟和以宋彦良为始祖的世系渊源,并对瑯琊宋氏和莱阳宋氏等,做了简单的介绍。
其中有这样的记载:“临沂宋氏出自石佛坡,以宋海受为始祖。石佛坡即东宋家集古名也。彼时同迁者有二支:一莱阳;一临沂。居莱阳者,始在城西七十里,村名杨家庄,至宋公名省祭,乃入城居。名讳始传。”
另载:“东宋家庄宋氏,原吾同族,辈次称呼皆不紊,但不知自何时而往,有何人而迁也。嘉庆十四年,吾本庄既刻家谱,东庄族叔天来,亦令秀续彼处家谱,遂与侄藻共成其事。序次既清,雇抄三十余本,分户收藏。但二处一刻一抄,未暇合谱耳。
“道光六年十二月,祖孙俊自兰山归来之时,又宋开喆抄赠手书对联一付,宋开甡问候书信一函,皆称秀为叔。其所开兰山各庄名字俱为附列,以便通问。”
并详细开列了今兰陵县十几个村庄的瑯琊宋氏族人的名字和辈分。如“朱村:俊起,行六,叔。东南楼:如式,行三,叔。以纶,行,大叔等。
同时附有开甡公长达50多字的问候书信一封。内容是:“朴庵侄捧族籍至沂,读之方知原谱系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又知沂宋氏出石佛坡。修谱之功端在岁贡生毓秀大叔,遂不觉赋律以感,敬此呈”。并附诗一首。
谱序中还详细介绍和列举了长清、莱阳、蓬莱等地宗亲的同宗关系。以及同先后任职长清县教谕的宗亲蓬莱宋儒林、宋鸣谦相互交往的事。还依次列出了宋家庄、伊庄、张家堂子等,均与宋家集是宗亲的事实。同时确定了“汝、兆、嘉、德、宜、善、济、光、协、泰、彰、惠、允、保、其、昌”一十六字的世系班辈。
只是遗憾的是,宋家集族谱,并没有其始宋彦良公更多的信息,他与我瑯琊宋氏始祖海受公的关系也无具体的交代。
而毓秀公的辈分和俊起太爷的称呼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瑯琊宋氏“开”字辈的几位太爷,均是十五世的,既然称毓秀公为叔,毓秀公应是十四世才对,可在《宋家集宋氏族谱》中却是十三世的,而俊起公是十一世的,又怎么能称呼为叔呢?
而在开蕤公道光年间节录的《长清宋氏家谱序》中又这样写道“长清宋渊,系蕤之叔辈也。渊之孙名淳,系蕤之侄行。曾来沂。莱阳宋准、宋汲,系蕤之叔辈。宋可大系蕤之兄弟也。苏州宋思楷、思仁,——二位曾官兖州守,宋懋祁皆蕤之叔辈也。闻莱阳、苏州二支,其始祖亦“海”字排班。”
关于莱阳、苏州二支“海”字辈的资料至今还没有发现。
但毓秀公在家谱序“條序”中有这样的记载:“道光六年十二月,祖孙俊自兰山归来之时,有宋开喆抄赠手书对联一付。宋开甡问候书信一函,皆称秀为叔。”
由此可见,瑯琊宋氏和宋家集宋氏的世口存在着代差。是不是就像莱阳宋氏的世系一样。宋枚、宋琬、宋璜等都是七世的,但他们与瑯琊宋氏的九世祖却是平辈兄弟。其中渊源不得而知,但事实和证据却是如此。
至于俊起公“叔”的称谓肯定是错误的。
为了彻底弄清楚其中的渊源,我们当即请求宜明宗亲联系《宋家集宋氏族谱》的主修人宋宜钵宗亲。但其过年去了齐河县城一直没有回来。
随后,宜明宗亲竟又告诉了我们又一个惊喜,那就是彦良公的墓碑和家谱中记载的记事碑、谱碑都还在。
我们亟不可待地随着宜明宗亲来到村子的西南角,在一条东西的水沟旁,见到了已经在文革中毁坏的彦良公墓碑和碎为多块的谱碑和记事碑,以及叫宋钢的先祖墓碑。
我们当即用纸和毛巾擦去碑上的尘土,宜明宗亲也赶忙到就近的人家提来清水,但因年代久远,天色已晚,虽经再三清理,碑上的字迹还是一时难以辨认。
没办法,我们只有决定第二天再来,也更希望同那位新谱的主修人——我们家族的功臣宋宜钵宗亲见上一面,并再看一看,问一问,其是否还有我们家族更具价值的文物和史料。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宋家集后,在回仁里集镇的路上,终于等来了因高速公路封堵和道路不熟,而行驶了近十个小时的家人宋传柏、宋红东、宋家现和宋新远。
在仁里集镇唯一一家开业的简陋饭馆里,同宋玉银宗亲一起相互交流,共进晚餐。找到先祖,回到老家的喜悦,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为了让更多的宗亲和世人分享到我们的收获和惊喜,我当即决定让新远侄马上同远在枣庄的宗亲,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和热衷家族文化和传播的宋高峰宗亲联系,请求他能抽时间于第二天上午九点钟赶到仁里集镇,一同参与下一步的寻根活动。
当晚,因为仁里集镇离齐河县城还有50多公里,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议程,我们只有住进了也是全镇唯一一家营业的简易旅馆里。虽然没有暖气,没有洗刷用具、用品,但家人们无一抱怨。
而令我们万万年没有想到的是,在夜里4点多钟,宗亲宋高峰和同样热衷于家族文化的胞弟宋德强,竟然冒着严寒和多公里的路程,赶到了仁里集镇。被深深感动的家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起来同他们打招呼,问冷暖。那种家族的和睦与亲情,实在让人感动不已。
早早在一家拉面馆吃过早饭,便叫上宋玉银老人上了路。经过和宋宜明宗亲联系,宋宜钵宗亲从县城回到宋家集村,大约要到上午十点多钟。为了不失时机地获得更多的线索和信息,我们当即决定在宋玉银老人的带领下,尽量多走访一下周围有宋姓的村子。
我们首先来到仁里镇东北角五六公里的赵官屯村,该村不大,仅有百十户人家,但有70%是宋姓人,而且村书记也是宋家人。
问清书记家,宋玉银宗亲第一个走了进去。随后一位个头不高,但和蔼可亲的四十多岁的男同志走了出来。随后的宋玉银老人赶忙介绍,他就是赵官屯村书记宋尚奎宗亲。听了我们的来意后,他热情地同我们一一握手,并随即介绍了他们村宗亲的情况。
原来赵官屯村宋姓,都是从距此向东十几公里的胡官屯镇宋庄村搬迁来的。他们这支人的老谱也在宋庄村,据说也是在宋庄村姓宋的宗亲书记手里。
宋尚奎宗亲二话没说,便当即同宋庄村的书记进行了联系,没顾上和家里人打声招呼,就上了我们的车。
赶到位于胡官屯镇北端国道西边的宋庄村委时,该村的书记宋瑞波宗亲还没有起床。当他听说有宗亲来访时,便赶忙起来为我们开门、搬座、找茶、泡水忙个不停。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因其手中并没有现成的老谱,他便四处电话联系,之后又叫来两位宗亲,到村里请来了多位老人,直到最终找来清朝同治年间的手抄谱《宋氏家谱》。
但据该谱记载:该支的始祖,名叫宋刚,明朝初年从山西枣强县,迁入济南府长清县城西三十里许的赵家庄的。二世祖宋海又迁至胡官屯宋家庄。此后,在此繁衍生息,并有多支迁往本邑褚科、展家庄、李家店、仁里闫家窑、赵家庄和肥城的李家庄等地。
该支与我支始祖海受公,看来没有太多的关联。虽然此村以北还有十几个叫宋庄的村子,但从此处了解到的情况看,与我瑯琊宋氏也不可能再有太多的关系。
眼看即到中午,在宋瑞波书记和众位宗亲的再三挽留中,离开了胡官屯宋庄村。而宋尚奎宗亲,也为了不影响我们的行程,执意不让我们再送他回赵官屯。
离开宋庄村,我们随即赶往我们家谱中记载的另一个重要的村庄——仁里镇东南三公里的“石佛坡”今名前宋庄和后宋庄。
前后宋庄坐落在“引黄济津”工程的西岸,通过一条勉强才能通过的小桥来到了村子里。
说是前后宋村,但中间也仅仅只是隔了一条街。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并不宽阔的街道上,晒着太阳闲聊着。
在村西头最多的一群人前停下车,宋玉银老人刚问谁姓宋,大家便一下子围过来,齐说“没外人”。最后在三位宋姓老人的带领下,一起来到村前一位有谱的宗亲家。但男宗亲有事去了县城,只有女宗亲在家。经过再三介绍,女宗亲小心翼翼地拿出了家中珍藏的两件宝贝:一件是罗列了历代列祖列宗名字的神位折帖,一件便是新版的《宋家集宋氏族谱》。
据几位老人讲,宋家集的宋氏宗亲是从宋庄去的,但什么时候去的不知道,村里也没有其他的家谱或资料了。只是听历代老人们传,和宋家集的宋姓是近的。
这就是海受公出生和生活过的圣地吗?面对一脸无奈的几位宗亲,我们只有依依而别。
顺着一条不到两米的田间土路,艰难地离开了我们的祖居地。面对还相对落后和闭塞的先祖故乡,我们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与惆怅。
再次来到宋家集,已经是近一点多钟了。
在宜明宗亲家很快便等来了宋宜钵宗亲。
宋宜钵宗亲是宋家集较有影响的人物,他不仅为人豪爽,办事干练,而且颇有建树,在宋家集村的发展和富裕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书记的位子上整整干了三十年,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了一个在周围较有名声的富裕村。
而在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上,他更是不遗余力,付出了巨大代价。几十年来,他不仅亲手保存下了嘉庆年间毓秀公手抄的《长清县宋氏家谱》,还让人把被毁坏的祖碑、谱碑全部收集到村子里,否则我们就再也看不到那些珍贵文物的真容了。
最近今年,在百忙的工作之余,他又用三年多时间,跑遍了大半个山东和河南等地,出钱出力重新续修了《宋集宋氏族谱》。为我们瑯琊宋氏和宋家集族人以及子子孙孙们,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又主动让贤,为了宋家集的未来和发展,一如反顾地把位子让给了有能力、求上进的年轻人。宋家人那种“忠厚、淳朴、大义、无私”的品质和性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宋宜钵那直率和风趣的话语里,我们不仅再一次领略了历代列祖列宗的风采,更获得不少先祖们新的信息。
随后,我们再次来到村西南角的祖碑前,点上宗亲们早早在仁里镇买好的纸鞭。在火光和鞭炮声中,一起献上对先祖们最真切的崇敬和感激。并拍下了祖碑和跪拜的场景,以作永久的纪念。
还当即约定,等到他们把这些石碑,移到村后的村委大院里修复树立后,我们将再来宋家集。
为了一睹毓秀公嘉庆年间手写谱的真容,我们一起来到宋宜钵宗亲的家里。面对那本确实有几分残破的家谱,在场的宗亲无不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为了带回一份真实的佐证,我只好不失时机地向宜钵宗亲提出了供请一部新谱的请求。
宜钵宗亲欣然应许,当即把自己保存的唯一一部新谱,赠予了我们。
在同宜钵宗亲和其他的宗亲谈话中,我们已大体了解了宋家集和仁里集周围宋姓发展的情况,而且除了宋家集和仁里集以及我们已去过的几个地方外,周围方圆几十里的村子已很少再有宋姓人。因此我们不得不放弃继续在周围走访的打算。
离开宜钵宗亲的家,便到位于村后的宋家集村委大院参观。并在院门口和办公大楼前集体留念。
之后,在宋宜钵宗亲的带领下,同宋宜明宗亲和候任宋家集书记宋善刚宗亲、宋德田宗亲及宋玉银宗亲,一起赶到仁里镇最好的“实惠”大酒店,为我们瑯琊宋氏宗亲举行了热情丰盛的欢送宴。
在欢送宴之前,我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虽然我们一时还没有找到仁里集宋氏,和我们瑯琊宋氏与宋家集宋氏同宗同源的证据,但仅凭之普公对海受公“济南府长清县野鹊窝人”的记载,就足以值得我们去祭奠一番了。
地处仁里集的祖墓地,就在仁里集镇中心路口的西南角。如今除了两面围起的楼房,就是绿油油的麦田。我们只能根据宋玉银宗亲的记忆和指点,来到稍靠东边的田地里,在一棵孤独地矗立在寒风里的大柳树旁,点纸放鞭,跪拜祭祀,以此再次了却了无数瑯琊宋氏子孙的夙愿。
在热闹丰盛的欢送宴上,宗亲们推心置腹,坦诚交流,共同抒发和感叹几百年来的宗亲情义和亘古不变的传承。更为神奇的是,就连宋家集宗亲的一些方言、口语、发音和习俗,竟也与我们瑯琊宋氏有着太多的相似或雷同。宋宜钵宗亲还多次讲到瑯琊宋氏和宋家集宋氏的渊源和轶事,但也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和迷惑。比如瑯琊宋氏的辈分与宋集宋氏的辈分,是否存在差异?彦良祖以上的先祖又是从哪里来的?等众多宗亲们鍖椾含鏈濂界櫧鐧滈鍖婚櫌鐢佃瘽鍖椾含鐧界櫆椋庡灏戦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