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拓片尺寸:83cm×62.5cm
北宋元祐二年(年)八月
山东济南长清博物馆藏
一九六五年拆除舍利塔塔基时发现于地宫。塔铭记述了元丰八年(年)苏轼由登州奉诏回京,途经长清真相院,将其弟苏辙所得舍利捐献为父母祈福之事。收录于《苏轼文集》卷十九。文辞优美,禅机毕见。刻工精细,字字清晰,由于久埋地里,无一字残损,完美保存了苏东坡书法的真实面貌,堪称其传世小楷的代表作。
《塔铭》全文如下: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
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
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苏轼词并书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将置之他方为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轼自齐安恩徙临汝,过而见之。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串,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自顷忧患,废而不单将二年矣。复广前串,庶几在此。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铭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役使空界鬼与仙,分置众刹奠山川。棺椁个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谁其取此智且权,佛身普观众目前。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分身来化会有缘,流传至今谁使然。并包齐鲁穷海堧,犷悍柔淑冥愚贤。愿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元佑二年八月甲辰
青石质,纵横皆六十一厘米,厚十二厘米半。塔铭楷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字径一厘米半。刻成后置于本院舍利塔地宫内舍利石函上面,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真相院遗址,今藏长清区博物馆。保存完和如初。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曾于宋宣和三年(公元年)复刻,复刻品砌于塔身底层。八百年来,崇苏者拜谒传拓历代不绝,而今已是面目全非。幸有地宫原刻存在并面世,才使人们再睹苏书之神奇风采。
苏东坡
千年一出的人才
不得不佩服
生在当代
定是我北大人
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苏东坡就是从苦难里开出的一朵花,
尽管饱经风雨,依旧笑对人生!
▲《后赤壁赋卷》宋·马和之绘
人人都说聪明好
我被聪明误一生
对于苏东坡,未名读书牛喜欢用“横空出世”这个词,正如王国维所说:“这样的大天才世所罕见,要五百年甚至一千年才出一个。”
但比起聪明一世的天才,屡遭贬谪的他却更愿意做个愚人。因为苏轼早年就在这“聪明”上面栽过大跟头。
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志向不凡,“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年少便名动京城,22岁中进士,得到当时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更是直接将他视作未来的宰相人选。
▲苏东坡像
只是好景不长。他初涉仕途便碰上新党王安石变法,没看清政治形势就直言直语上书宋神宗,指出变法弊端,结果被新党弹劾诬陷,贬为杭州通判,从此开启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没人敢否认苏轼的天才和抱负,但他的仕途却一直不顺畅,一生颠沛流离,其实回过头看,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又何尝不是当初的自以为是、不知变通。
▲《上神宗皇帝书》苏轼撰,批判王安石变法。
后来被贬为徐州太守的他算是看开了。每天睡懒觉、值晚班、读闲书,有人问起他有何才能,就说,只愿“占得人间一味愚。”
被贬黄州期间,他宁愿“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王朝云为他生下一个男孩,他写下《洗儿诗》,希望儿子鲁钝平凡,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其实,“愚且鲁”不过是外表,大智若愚才是内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锋芒毕露,往往是悲剧的主角。
大智若愚,是变小聪明为大智慧;不显山露水,其实是韬光养晦。
在漫长的贬谪生涯里,苏东坡决定装糊涂,他游赏奇山异水,书写锦绣文章,闻香品茗,谈佛论道,贫困时开荒犁田,逸兴至酿酒做菜。“浮名浮利,虚苦劳神”,不如作个闲人,“且陶陶、乐尽天真”。
当糊涂时糊涂,众人皆醒时,你不妨醉一回。
▲《李太白诗仙卷》苏轼撰
▲《苏东坡品古图》作者:华冠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乌台诗案”是苏轼政治生涯里最悲惨的一次。当时还是湖州太守的苏轼身陷文字狱,捉拿的人凶神恶煞闯进府院,“执一太守,如执鸡犬”,在被押解进京的路上,苏轼曾想投湖自杀,但求死固然容易,他还是选择了面对命运的未知。
“乌台诗案”牵连甚广,苏轼坐了天牢狱,深知在劫难逃写下绝命诗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为他求情:“岂有盛世而杀才士者?”曹太后也提醒神宗说:“当年你祖父将他当做后世子孙的宰相来培养,怎么说杀就杀?”神宗才饶他一命,将他贬到黄州。
▲宋神宗—赵顼
▲为苏轼求情的曹太后
“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丧命,而被贬黄州,却是苏东坡生命的起点。苏轼是蛹,苏东坡是蝶,在黄州完成蜕变。大难不死,让他更想远离朝堂,一头扎进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初到黄州,生活环境十分糟糕,幸好太守徐君猷为他辟了“临皋亭”;俸禄微薄,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建了“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双清图》苏轼画
即使生活困顿,他还是看到了美好:“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全然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心态。于是大才子苏东坡,当起了最会生活的美食家。
黄州的猪肉价贱如泥土,他却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自创的“东坡肉”美味无比;做竹笋烧肉时,他打油道:“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听起来就很有味道。
▲东坡肉
黄州临近长江,苏东坡经常跑到江边垂钓,蒸出来的“东坡鱼”美味可口,即使是味美而有毒的河豚,他也垂涎三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东坡与好友乘舟游赤壁,饮清风餐明月,尝鲈鱼品美酒,挥毫写下两篇《赤壁赋》,填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夜半敲门无人应,便倚杖听江声。
生活无华便朴实,人间有味是清欢。
于糟糠中见珠玉,在野菜里觅美食,简单中饱腹。
沐浴江上之清风,吸收明月之光华,精神上知足。
▲《前赤壁赋》苏轼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颠沛流离30年,一生漂泊不定,路过多少穷山恶水,经历无数天灾人祸,最困窘的时期莫过于被贬惠州和儋州,所幸有随遇而安的心态,若是换作别人,早已身心俱疲,怨声载道。苏东坡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他的第二故乡。
苏东坡到了偏远的广东惠州,遍地瘴气,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人命。而且每天食不果腹,实在没东西吃时,他就买没人要的羊脊骨。煮熟后用热酒淋一下,撒上盐,放在火上烧烤来吃。最悲惨的是,小妾王朝云还身染瘟疫逝世。
▲东坡酒煮蚝
即便如此,他还是释然了,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他发现丰腴甜美的荔枝,便“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写信跟儿子说,千万别让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这里有好吃的荔枝。
后来他被流放到闭塞落后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自古被贬海南的官员无疑是被判死刑,无一生还,他索性带上一副棺材前往。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对六十多岁的苏东坡来说,倍感煎熬。
▲苏轼《寒食帖》帖心全图
▲《牧马图》苏轼画
但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他还庆幸没有岭南的瘴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他把儋州当成第二故乡,不仅努力学习当地方言,也在那里办学堂、搞学风,培养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
儋州人顿顿食薯,荤菜只有熏鼠、烧蝙蝠,他千方百计找到牡蛎,大呼味美;当地人多取咸滩积水饮用,以致常年患病,苏东坡便亲自教乡民挖井取水,疾病便少了,人们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秉烛夜游图》宋·马麟根据苏轼的《海棠》所画。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当命运的风雨无情地袭来,他总能用生活中点滴的快乐,冲刷掉那些巨大的悲伤。
生活不再别处,就在当下。
只有放下过去,与现实握手言和,才能享受当下。
对苏东坡来说,世事不过一场梦,当于静处品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人生这条路上,苏东坡且行且珍惜,诗酒趁年华。
▲《东坡寒夜赋诗图》局部。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