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建立之初,大封诸侯王、列侯,开创了两汉分封王侯之制。诸侯王、列侯生前高居尊位,死后大治冢茔,众多遗留至今的诸侯王、列侯墓成为汉代考古发掘、研究的重要对象。
诸侯王墓是规模仅次于地灵的大型墓,其数量较多,分布范围较广,部分进行过考古工作。其中有的全面发掘,有的部分发掘,有的只做过调查。
年发掘了河北满城1号墓、2号墓。第一次发现保存完好的诸侯王崖洞墓。
20世纪70年代发掘了北京大葆台汉墓、河北石家庄小沿村汉墓、山东曲阜九龙山汉墓、湖南长沙陡壁山汉墓和象鼻嘴1号墓等。其中年发掘的大葆台1号墓,首次发现形制清楚的黄肠题凑葬具。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80年代发掘了江苏徐州的多座楚王墓以及广州南越王墓等。其中年发掘的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十分重要。
竖穴木椁墓90年代发掘了河南永城的多座梁王墓以及山东长清双乳山1号墓等。其中年发掘的双乳山1号墓保存完好,可作为竖穴木椁墓的代表。
诸侯王墓考古资料公布的情况也不同。经过全面或部分发掘且资料公布较多,年代及墓主身份较清楚的西汉诸侯王、王后墓有45座,分属18个王国。这些王国分布在北京市和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广东等省。
北京老山汉墓王墓中以梁国和楚国发现最多,但有的墓仅做过调查。北京老山汉墓、安徽六安汉墓等虽然经过全面发掘,但相关考古报告、简报尚未发布。因此,西汉王墓发现的实际数量比这里统计的要多。
对于王墓的研究,是伴随着一系列考古发现逐步展开并走向深入的。
首先,对墓葬年代和墓主进行研究;其次,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出现了专题研究,如黄肠题凑葬制研究、玉衣使用使用制度研究、车马殉葬制度研究、地面建制以及墓主进行研究。
近年来,一方面加强了王墓的综合性研究,另一方面研究更加细化、深入。王墓研究成为汉代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爵位,西汉初年开始分封,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列侯墓制是汉代丧葬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汉代墓葬制度的重要一环。研究列侯墓与研究诸侯王墓一样,首先得加以识别。少数木内出土印章、封泥、漆器、铜器铭文等文字资料,可确定墓主为某代侯。有的墓中出土玉衣殓服,参照墓葬的地望、封土高度、随葬品特征并佐以文献记载,也可推定墓主身份。
关于西汉列侯墓的研究多集中在年代和墓主方面,在对汉代王侯墓地面建制和玉衣殓服的研究中也涉及到西汉列侯墓。迄今能够基本认定的西汉列侯、列侯夫人墓共15座,其中西汉早期墓12座,西汉中期墓1座,西汉晚期墓2座。
它们分别为河北邢台南郊汉墓,陕西咸阳杨家湾4号墓、五号墓,西安新安机砖厂汉墓,四川绵阳双包山2号墓,山东济南腊山汉墓,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墓、2号墓,江苏徐州簸箕山3号墓,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2号墓、3号墓,沅陵虎溪山1号墓,永州鹞子岭1号墓、2号墓。其中徐州簸箕山3号墓,长沙马王堆1号墓、3号墓和沅陵虎溪山1号墓保存完好。这些墓涉及的侯国有南曲侯、绛侯、軑侯等。这些侯国分布在河北、陕西、四川、山东、安徽、江苏和湖南等省。
另外,河北隆尧汉墓出土金缕玉片余片,多数雕刻纹饰并镶贴金箔,推测墓主可能是西汉中晚期的某代象氏侯。
山东阳谷吴楼1号楼山东阳谷吴楼一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砖室墓,南北全长12.06米,东西最宽9.56米,有并列的两个墓室,墓室四周围绕回廊。随葬品有铜、铁、铅、陶、石、骨器和钱币等。推测墓主可能是西汉晚期的某代阳平侯夫妇。#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