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海95后海归硕士ldquo

哪怕上班路漫漫,但我仍愿意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1

最近,#95后海归硕士坐高铁跨省上下班#上了本地热搜。4岁的刀刀(化名)是一名海归硕士,家在江苏,工作在上海。她每天从苏州姑苏区到上海,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早已摸透各个车站的最优路线,成了“踩点王”。她还说,双城生活并没大家想象中那么苦,如今交通越来越便利,很感恩现在的好时代。元气满满的她记录下了上下班历程↓来源:梨视频刀刀是英国海归硕士,目前在上海做旅游策划师。每天跨省通勤时间怎么管理?几点出门?路上要花多少时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她的时间表↓↓↓刀刀一般是8点起床8点半出发,但每周一人特多她都会7点半开始洗漱。八点钟和父母以及家里的狗狗告别。刀刀因为经常往返,已经变成了“卡点王”,每天乘坐8:57的高铁,基本上8:40能赶到火车站慢的话8:45赶到还有时间买个早饭吃停止检票是8:54分到上海的话是9:30然后再坐0分钟的地铁步行十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公司晚上七点钟下班还庆幸能看到上海的落日余晖八点钟就到达苏州站然后步行回家和父母一起吃晚饭那么刀刀为什么会选择去上海呢?刀刀说自己是去年8月份隔离完回到家觉得还是在上海更有发展机会选择每天坐高铁上下班主要觉得正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上班时间是每天10点钟所以每天不用起的特别早正常8点钟起床也是来得及的地利:刀刀的家里就住在姑苏区离火车站非常近,步行10分钟左右人和:父母觉得双城生活挺好的至少每天能看得到,也比较安心刀刀自己也算过一笔账每个月高铁+地铁的通勤费用大概是元左右如果用这些钱在上海租房上班可能只能租到群租房的次卧需要跟别人分享厕所但想要租一间有独立厕所的套房最少也要元/月虽然每天要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通勤但自己很多同事住在上海坐地铁也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所以刀刀说自己这样的双城生活其实性价比挺高的当然在两个城市之间往返的人其实真不少刀刀说他们这群人就有一个双城生活的群都是往返苏州上海上班的人群里已经有人了如果因为疫情有突发情况群里的人还会讨论解决方案刀刀说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交通这么发达以后苏州北到上海只要15分钟城市之间的距离被拉进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双城而自己就是双城生活的幸运儿

还记得我们之前发过的“上海最强打工人”吗?姑娘同样工作在上海,居住在昆山,每个工作日,她都要用高铁跨省出勤,依然是元气满满的她,记录下了自己的通勤。

早上固定6点10分起床洗漱,6点5分乘车前往高铁站,7点01分坐上高铁,15分钟后抵达上海站。

下高铁后,立刻转乘地铁,中间经过几次换乘后,到达地铁站。

之后,还要再单车骑行公里,大约在8点55分到达公司。吃早餐,开始工作。

6点起床,换乘4种交通工具,耗时近3小时,才开启工作。等到下班,小姐姐还得再来一次。

小姐姐的通勤视频火了后,有媒体把她评为“上海最强打工人”,但她不是个例。

有人每天往返河北涿州和北京。

早上6点准时起床,6点半开车前往高铁站;7点11分坐上高铁,5分到达北京西站;接着再换乘1个多小时地铁,约8点半到公司。往返通勤时长,超过4小时。有人即便没有跨城上班,往返通勤时间也超过4小时。去年,一份《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万人通勤时间超60分钟以上,占通勤人口的13%。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不住近一点?为什么不换个近的工作?非要折腾自己。评论区的一条留言,或许道出了大部分人长时间通勤的原因。就想很多人会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干脆回老家呢?“最强打工人”来自普通家庭,父母拼尽全力才让家中的姐弟三人都读完书。想减轻父母的压力,是她选择来上海发展的原因之一。而且她喜欢上海的氛围,这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每个周末图书馆都挤满了人。小姐姐说,“生活总的来说还是很快乐。每天能吃到一点好吃的还能存到一些钱,就很开心啦”。哪怕上班路漫漫,但我仍愿意选择我想要的生活。

3

工作是我们每个人进行生活的基础,通勤也杀不死满怀希望的年轻人。极端通勤的时间确实会一定程度上磨灭打工人的身体意志,但却也给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即将到来的工作角色或是家庭角色,像是一个平衡家庭与工作的缓冲地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找工作的顶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遇上三样全占的工作呢?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谁不是为了工资,为了糊口饭吃,即使万般艰难,也在咬牙坚持。所以现在的人选择忍痛割爱,选择退而求其次,挑选自己侧重的两样或是一样。被筛选出来的结果现实又真实:钱多。毕竟只要工资到位,跨省都行。有句话很有道理:离公司多远,离升职加薪就有多远。迷迷糊糊间,在拥挤的地铁中摇晃两个小时,再阳光乐观的人心里都会委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窘境?每天耗费3-4个小时在通勤路上,职场人还有时间养精蓄锐吗?还有激情持续战斗吗?公司需要的是能量满满的员工,职场人在无法改变通勤时间的情况下,该如何破局呢?很多人在通勤路上都是在消耗时间,认为那样能放松自己,然而,来自哈佛商学院的教授FrancescaGino的研究指出:听音乐或浏览社交媒体的通勤者,可能无意中增加了自己的工作压力。这样可能导致职场人更加难以进入工作的状态,并因为突然的转换感会增加工作上的压力和劳累。神经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无聊”的状态可以激活大脑中与思维游荡有关的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有助于产生原创的想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通勤时间里,无聊的职场人处于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最适合用来工作和学习了。有位相熟的自媒体从业者,他的单程通勤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但他从不会浪费这段时间,而是提前准备好资料,在车上构思文章。到了公司,就直接下笔成稿,高效地完成了工作,让他上班的压力减小了不少。职场应该将碎片化的通勤时间改造成投资时间,可以听书、思考,让自己不断增值。根据城市画报的话题征集#上班1小时、下班小时如何拯救“极限通勤”?#我们看到了不少网友有着相当厉害的通勤经历,非常励志。浅浅的异想世界:

“通勤路上我看了注会的课、司法考试的课、税务师的课,还背了单词。现在司法考试和税务师过了,注会在等综合考试成绩,然后下周六考研!”毕文立:

“我在通勤路上写小说。我是设计师,但我喜欢写小说。我的小说被选入过上海文学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gr/113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