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康乐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补遗

编者按

感谢刘康乐博士的授权,允许本号推送《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补遗》全文。

观点归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号立场。

引用请下载原文,以原文为准。

标题

《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补遗》

作者

刘康乐,哲学博士,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要

明版《道藏》是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官修的《道藏》,也是唯一存世完整的《道藏》版本。自明正统初年《正统道藏》刊刻完毕,即陆续颁赐天下名山宫观收藏,万历续修后再次大规模颁赐,庋藏《道藏》的宫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南、湖广各省。至于明清各地庋藏《道藏》的数量,除陈国符先生考证的53部外,根据现存明清方志、文集等史料,补遗明清各地宫观庋藏明版《道藏》30部,加上明清亲王所藏9部,共得92部,估计明版《道藏》的刊印总数当在一百部左右,而明清时期《道藏》庋藏的地理分布也一并了然可明。

关键词

明清,宫观,《道藏》,庋藏,补遗

刊物

刘康乐:《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补遗》,《宗教学研究》年第2期,第40—49页。

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补遗

作者

刘康乐

明版《道藏》最终刊成颁赐各地的总部数,一直是《道藏》研究悬而未决的问题。陈国符先生精研道藏,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对历代道藏编修、庋藏等情形详加考订,于“明清各处道藏”一节,考证出全国各地51处曾庋藏明版《道藏》计53部,并称“兹书所录历代各处《道藏》,当已十得七八。”[1]又王岗在《明代藩王与道教》[2]一书中,考证明代有8位藩王也都曾拥有《道藏》。近来笔者翻检明清地方志、清人诗文集诸书,并综合学界最新研究的成果,补遗明清各地宫观庋藏《道藏》30部并略加考证,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北京白云观清道光补修《道藏》残本

陈国符先生在考察北京白云观明版《道藏》的时候,称“此观《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一九五〇年移庋北京图书馆。”[3]20世纪20年代上海涵芬楼影印明版《道藏》,使用的底本就是北京白云观所藏的这部《道藏》。据王宜峨先生的介绍,北京白云观除了移庋北京图书馆(年改名国家图书馆)一部完整的正、续《道藏》外,另外还藏有一部残缺的《道藏》[4]。朱越利先生认为,北京白云观的这部《道藏》共缺卷,大概是清道光中修补的玉清观藏本,后来留在了白云观,年李崇一等人发起修补,今仍存白云观中[5]。北京白云观每年旧历六月初一至初七举行晒经会,将《道藏》并各种经书搬出放于通风处翻晒,以防书蠹,传统延续至今。

陈国符先生据青城山易心莹所述,“道光乙巳,北京方丈孟至才修补白云观玉清观道经二藏。戒徒赵圆祥,时主沈阳太清宫,亦来信求补,照单补抄二百卷。复于同治甲子春再补仁感观之经。”[6]据此所述,似乎玉清观、太清宫和仁感观当时皆庋有《道藏》。北京琉璃厂仁威观西之吕祖祠曾庋有《道藏》,同治初年借怡亲王府藏本补其阙,同治六年()重建藏经楼“其在东者有仁威观,明正统年建,正德年修。”[7]易心莹所云“仁感观”盖即吕祖祠东之“仁威观”并误以为吕祖祠之《道藏》属仁威观。此外北京玉清观、沈阳太清宫曾藏《道藏》之说,尚需进一步考证。

二、北京吕祖祠清同治中补修《道藏》

据清同治六年()北京白云观方丈孟至才所撰《重建吕祖祠记》,“前曾于怡亲王邸恭请道藏经全部,补其残阙,装成五百十有二函,于是复建南楼三楹,楼上设六匦藏经,楼下通居中神路。”[8]吕祖祠在北京琉璃厂,是清代北京著名的道教宫观,与清朝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同治中两宫太后慈安、慈禧曾遣官致祭,敕命扩修正殿三楹,增修抱厦一间和东西客房六间,并特允使用绿色琉璃瓦。据同治重修碑文,吕祖祠的《道藏》曾有残阙,孟至才于怡亲王府迎请《道藏》以补,包括正续《道藏》共函,复建吕祖祠南楼三楹以庋藏之。

和硕怡亲王是清代世袭罔替亲王,第二代怡亲王爱新觉罗·弘晓(-)与道教关系颇为密切,弘晓字秀亭,号冰玉道人,是著名的藏书家和诗人,怡亲王府曾建有藏书楼乐善堂九楹,藏书十分丰富,而正续《道藏》也是怡亲王弘晓的藏书之一。咸丰十一年()怡亲王载垣因事赐死,府第及藏书皆被没收充公。同治初年孟至才发起修补吕祖祠《道藏》,得慈禧太后的恩赐,借用了怡亲王府旧藏《道藏》全本。吕祖祠后废弃已沦为民居,今吕祖祠的大门和西客房皆已拆除,大殿和东客房仍保存完整,但其所藏《道藏》早已不知所在。

三、北京真武庙明正统十二年颁赐《道藏》

据明正统十二年()闰四月十三日所立户部侍郎陈循所撰的《敕赐真武庙碑》,北京真武庙曾有明英宗所赐《道藏》一部。碑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大屯村真武庙旧址,是明英宗时宫中御用监太监王瑾所立,碑文称:“京师都城之安定门直北不十数里有地曰永安庄,今御用监太监王公瑾别业也……乃以其地构前后左右殿翼,以堂庑室庐门垣而肖玄天真武之像于中,与其侍卫之属,所宜有者,靡不备焉。盖经始于正统八年之春,落成于十一年之冬,事闻敕赐名真武庙及道藏经,永资讽诵。”[9]据《明史·宦官传》,王瑾,交趾人(今越南北部),御用监太监,“初名陈芜,宣宗为皇太孙时,朝夕给事。及即位,赐姓名,从征汉王朱高煦还,参预四方兵事,赏赍累巨万”[10],在宣宗朝地位十分显赫。明代皇室崇道,宫中太监也深受影响,多有信仰道教者,京郊道观不少即为太监所建。位于大屯村的真武庙原为明宣宗赏赐王瑾的别业,为感念宣宗的恩宠而舍宅为庙,供奉明代皇室的保护神真武大帝,英宗赐真武庙之额并《道藏》一部,可见其非同寻常宫观之地位。今真武庙并所庋《道藏》皆不存。

四、北京妙缘观明景泰三年颁赐《道藏》

据明景泰三年()八月十五日礼部尚书胡濙所撰的《敕赐妙缘观记》称,“景泰二年春,请命于朝,尽以居第舍为道观,赐额为妙缘观,仍赐道藏真经并材料工费以资之,悉出所赐金帛兼募众缘,竭力营构,殿堂廊庑,焕然一新,于内营建太清殿、贞明雷殿、崇真殿、应化殿,安奉上圣高真、大藏真经。”[11]据明成化十五年()翰林院侍讲李永通撰《明故内官监太监陈公墓志铭》,陈谨,字云卿,号松谷,为明代安南国王陈氏的宗室,永乐中入宫,颇有才华,深受明成祖的重用,仁宗、玄宗朝常为皇宫焚修斋醮,升内官监太监[12]。陈瑾也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习黄老之道,修真炼性”,宣宗时在西山创建灵应观,又在城东创建玄妙观等,景泰元年()代宗赏赐他德胜门内大石桥一座宅院,内原有真武庙一座,景泰二年()陈瑾以真武庙“卑隘不足以奉安神像,欲拓其址”,于是内府资助修建,三年观成,赐额妙缘观并《道藏》一部,入清以后,以妙缘观为龙虎山正一真人入京朝觐时居住的府邸“大真人府”,址在今北京西城区妙缘胡同23号,观及《道藏》皆已不存。

五、直隶天津卫天妃宫明正统十年颁领《道藏》

天津天妃宫在明正统年间曾领有《道藏》一部,据康熙《天津卫志》卷三:“天妃宫在本卫城东河边,元朝建,明永乐元年重建,正统十年参将杨节重修,礼部札付道士邵振祖,领道藏一部。”[13]随着元至元十九年()海运的开通,南方沿海的妈祖信仰也由此带到了北方,在天津建有两座天妃宫,其一在河东大直沽,又名灵慈宫,始建于元至正之前,即所谓东庙;其二在城内东河边,始建于元泰定三年(),即所谓西庙。明正统间领《道藏》一部的便是西庙。正统九年()《正统道藏》刊刻完成,正统十年()年天津天妃宫便领《道藏》一部,此时大规模的颁赐《道藏》尚未开始,天妃宫可能是较早一批领有《道藏》的宫观之一。

六、山东长清县五峰山明万历二十七年颁赐《道藏》

山东长清县(今济南长清区)五峰山在明万历二十七年()获赐《道藏》一部。据民国《长清县志》卷末《五峰志略》载:“洞真观,即神虚宫,又名大庵……明神宗万历时特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颁以《道藏》全经,赐名隆寿宫,宫前有万历间敕建护国隆寿宫石坊。”[14]周云清即周玄贞(-),号云清,又号淡然子,山东肥城人,是明万历年间在宫中颇有影响力的道士,《肥城县丘氏族谱》录有《重兴五峰山云清周法主墓表》[15],载其事迹颇详。周云清曾参与纂修《万历续道藏》,万历二十三年(),周云清于京师之北的延庆州(今北京市延庆区)讲《道德经》,皇帝颁赐《道藏》一部,并建藏经阁,此事载于康熙《延庆州志》卷六:“藏经阁在城西北,万历二十三年内侍罗本赍捧《道藏》至州,道人周云清立道场,讲《道德经》,因建阁贮经。”[16]万历二十七年()二月,颁赐《道藏》经一部函于山东长清县五峰山洞真观三官殿,特差周玄贞护经前往安奉,并立《颁藏经敕谕碑》于三清殿前[17]。

周玄贞护经至长清五峰山,即奉命留山住持,洞真观赐额护国隆寿宫,“明神宗时特命黄冠周云清辟山重修,五峰遂与泰岱、灵严并称三山云。”[18]五峰山为泰山支脉,山中有明英宗之子朱见鳞及其六世嫡系子孙的陵墓,而五峰山道观作为明宗室历代德王陵墓的香火院,自有其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入清以后,五峰山渐次衰败,《道藏》亦无存。

七、河南河南府卢氏县老君山太清观明万历二十三年颁赐《道藏》

明万历二十三年(),颁赐河南府卢氏县(今三门峡市卢氏县)老君山太清观《道藏》一部。据《敕建老君山金顶太清观记》载:“老君修炼于景室之山,在治之东南二百里许老君仙山是也,蟠居终南之首,太和、嵩、少为副,绝顶巍峨际天,时万历二十三年春,遣中使发帑金敕建宫殿,颁赐道经一藏贮于中。”[19]太清观在河南卢氏县老君山,传说是老子修炼的地方,历代建修,形成规模庞大的道教建筑群,为中原地区的道教圣地,金顶太清观位于老君山之巅,明万历中发内府之金重修,辉煌一时,然所赐《道藏》至“明末晦蚀无余。”[20]

八、山西太原府纯阳宫明万历间颁领《道藏》

据明末清初画家王士禄《十笏草堂诗选》卷十所载的一首“吕仙祠”诗注,山西太原府(今太原市)吕仙祠有“明时颁道藏诏也”,其诗曰:“台馆凌虚构,婵媛界杳冥。碑留前代诏,函护羽人经。薜荔垂门碧,栟榈裊洞青。阴霞当夕合,髣髴蹑仙庭。”据诗题注曰:“吕仙祠,在太原府城内东南隅,规制绝异。”[21]王士禄在太原吕仙祠游览之时,见到祠内所立的颁赐《道藏》敕谕碑,则可知吕仙祠曾在明时获赐《道藏》。

吕仙祠又名吕天仙祠、纯阳宫,“在贡院东,明万历年晋藩王朱新扬、朱邦祚建,其前后规画布置迥异凡工,亭洞幽曲,至今称胜地。……乾隆间郡守郭晋面文瀛湖建巍阁三层,延邑人曾召南督工。”[22]太原吕仙祠始建年代无考,明万历间晋藩宗室朱新瑒等人重修,立有碑记,据清嘉庆七年()《补修碑记》:“省垣东南隅有吕天仙祠,其创始无可纪,惟留万历年间重修一石,所载朱新瑒、朱慎钿、□□□、□□□之功,慎钿乃前明宗室。”[23]万历间重修纯阳宫有晋藩宗室的参与,推测颁赐《道藏》大约也是应晋藩朱新瑒等人的奏请。据称年侵华日军将太原纯阳宫的明版《道藏》抢夺运走,至今下落不明[24]。另据学者调查,山西太原崇圣寺藏现有部分明版《道藏》,但数量不详[25]。抗战期间山西不少文物转移到太原崇圣寺保存,这部《道藏》可能是年日军抢运太原纯阳宫《道藏》之劫余。

九、山西汾州府汾阳县石盘山西顶玄天上帝庙清初藏《道藏》

清顺治六年(),陕西葭州(今榆林市佳县)一带发生兵乱,致使白云山所藏《道藏》遗失数10册。清康熙五年(),白云山道人李守鹄前往一河之隔的山西汾州府汾阳县石盘山抄补《道藏》,据此可知当时汾阳石盘山应藏有完整的《道藏》。据朱之俊所撰《白云山碑记》:“余汾西顶石盘山检藏安钵。预布告十方,届时四众云集,中有自秦、豫来者,白云山道人李守鹄其一也。道人拉茂才一二辈团聚小屋缮誊经卷,迨道场毕,抄录已竣。道人相率还山,诣余稽首曰:白云道观不减西顶,己丑兵变,颇遭蹂躏,《道藏》委地,遗落数十册,今特来查补,幸月余就绪,无复缺陷事。”[26]汾阳石盘山西顶玄天上帝庙创建于明崇祯十四年(),历经十八年乃成,清顺治十五年()汾阳文人朱之俊撰《西顶新建玄天上帝庙碑记》,好友傅山为之书写,碑记称:“崇祯辛巳,黄冠子何一贯自太和来,诸会士佥议,建行宫于郡西之石盘山,号为西顶,檀集如云,一宫甫就。……是役也,略计程料两万余金,划经营一十八载,皆守性暨徒郭太明之力。”[27]据康熙二年()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胡世安所撰的《新建西顶太和宫碑记》称太和宫中有“玉笈金函”若干箱[28],当所指《道藏》,时隔三年,葭州白云观道人来此抄补。不过汾阳石盘山的《道藏》来源,始终是一个未知之谜。

十、陕西西安府盩厔县楼观宗圣宫明正统十三年颁赐《道藏》

陈国符先生据雍正《陕西通志》,考证明万历间盩厔(今西安周至县)楼观道士姬东坡曾获御赐道经二藏,除此之外,楼观明清时还藏有另外两部《道藏》。早在明正统十三年(),楼观宗圣宫就已获赐《道藏》一部。据楼观台现存明正德十年()所立的《重修洪妙庵记》载,明永乐五年(),楼观全真道士侯圆方追随礼部尚书胡濙寻访真人张三丰,至洪熙元年()归山,“给颁道藏经并护敕,住持宗圣、重阳等宫,统理道众。”[29]《正统道藏》虽然在永乐二十年()已经修成,但尚未刊刻,故此朝廷虽有承诺,但直到正统十三年方兑现。明万历初王三聘所辑《终南仙境志》卷一,载有正统十三年()颁赐《道藏》敕谕一道[30]。这道赐经敕谕的发现,印证了《重修妙庙庵记》所载赐经楼观宗圣宫住持侯圆方的事实,而楼观宗圣宫也成为陕西省内最早拥有明版《道藏》的宫观之一。

十一、陕西西安府盩厔县楼观说经台清雍正年间购请《道藏》

明代皇帝先后两次颁赐楼观的《道藏》均已毁坏,清康熙二十年(),盩厔县令章泰出资重修楼观台,“维时黄冠数人,有以台后之藏经楼为请者。”[31]此时藏经楼内可能仍残存有部分《道藏》。至雍正七年(),来自北京白云观的全真道士梁一亮重整楼观台,“先清厘台地,垦开山田,辟草莱而居之。继鸠工庀材,渐次兴举。规模既定,乃北游京师,入白云观为知客。未几复至楼观,益整饬修理,凡附近祠庙,莫不补葺。既竣工,躬入都,购请道藏经。”[32]

清康熙四十七年()内务府曾重修存藏在大光明殿的明代《道藏》经板并印制多部,时怡亲王弘晓和翰林院大学生揆叙都曾请印过《道藏》收藏,雍正年间监院梁一亮所购请的这部《道藏》,大约就是清修重印本,保存在说经台后的藏经楼中,乾隆年间藏书家孙星衍(-),“尝借抄楼观《道藏》中《孙子》”[33],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十二月六日,又校楼观杜道坚《文子赞义》。”[34]又乾隆中,训诂学家庄逵吉任官陕西时,为了校定宋本《淮南子》,也曾在与孙星衍、钱十兰同在楼观说经台借阅《道藏》,此事载于陶方琦所撰的《淮南宋本道藏本校正庄本序》中:“《淮南》宋本不可得见,相传正统十年所刊道藏本为最古,庄氏逵吉读《道藏》于南山之说经台,有渊如、十兰二先生同事校勘。”[35]清嘉庆年间,楼观台即已荒废许久,这部《道藏》也早已不知所踪迹。

十二、陕西陇县龙门洞清雍正间请内板《道藏》

陕西陇县龙门洞地处陕甘交界的陇山偏远之地,元代之前并未建有道观,金元之际长春真人丘处机曾经于此修行磨炼七年,后世全真道士视为祖师圣迹,于是开建道场。据元至元十六年()立《陇州龙门景福山玉宸宫记》,至元二年(),长春真人“门下法孙贺志真,广道子张志宽,协议兴构镌岩,榜曰全真,竖二阁,一曰藏经,一曰朝元。”[36]龙门洞道院在开建之初就建有藏经阁,应该曾经庋藏过《大元玄都宝藏》,只可惜至今片纸无存。元以后的龙门洞沉寂数百年,直至明万历年间才有复兴的痕迹,清初来自武当山的全真道士重修祖师道场,大兴龙门洞。[37]清雍正年间,龙门洞道士薛道庵曾入京请《道藏》一部,此事载于清雍正二年()立石的《陇右八会朝谒龙门拜请龙藏布施碑记》中:“适值薛炼师号道庵,有请内板《大藏》贮山之举。”[38]内板《大藏》即板藏大光明殿的明版《道藏》,前述盩厔楼观台道士梁一亮也曾于雍正七年()入京购请《道藏》一部,大概是效仿龙门洞薛道庵入京请藏之举。龙门洞所藏的这部明版《道藏》如今也早已片纸无存,很可能毁于此后的兵燹之中。

十三、陕西华州华阴县华山太虚庵另一部《道藏》

陈国符先生据乾隆《华岳志》考证明万历间所赐华山太虚庵高元和《道藏》一部。今据清代华阴人王斗机《重修太虚庵藏经阁序》称:“神宗施《道藏》四百八十函十万余卷,赐‘慈圣宣文肃皇太后之宝’,创立太虚庵。至万历十八年,阁成而纳之。”[39]明版《正统道藏》一部计有函卷,而慈圣太后命赐高元和的《道藏》,虽名为函,但总数却有十万余卷,正合两部《正统道藏》之卷数。明代朝廷赐道藏经,每处宫观不过一部而已,而高元和一次获赐两部《道藏》,可见其受慈圣太后隆遇恩宠之深。

高元和曾住过的河南灵宝元真庵和华山太虚庵说经台各有“御题圣文”,即“护道藏敕谕”。据乾隆《华阴县志》卷十载:“按灵宝南村元真庵内石刻赐经碑记列名,自大学士王锡爵而下,尚书孙鑨、吴时来、翰林焦兹、黄洪宪、邹德溥等内外六十余人,锦衣太监等亦数十人,其厘经则钦差御前近侍都管内事太监张恩、赵安,有‘亲送道藏御题圣文到华山说经台安镇’等字。其太虚、元真两庵名皆系钦赐,当时崇荣亦优矣。”[40]

至民国时期,华山太虚庵所藏的两部明版《道藏》移庋于北峰道观中,其中一部已缺损一半,据李显光所述:“民国廿六年涵静老人隐居北峰时,北峰道观尚存一套半《道藏》,后来搬往大上方时,北峰当家马法易分了半套给他。抗战胜利后,涵静老人举家南迁,这半套《道藏》就留在大上方玉皇洞,于文革中被窃取。”[41]这半部被窃取的《道藏》若没有烧掉,当仍存于世,海内学者可留意寻访,但北峰所藏的另一部完整的《道藏》已不知去向。

十四、陕西葭州白云观明万历四十六年颁赐《道藏》

陕西葭州(今榆林市佳县)白云山地处秦晋之交的黄河岸边,为陕北道教名山,明万历二十三年()有道人李玉风云游至此,颇有神迹,后有刑部尚书薛贞上奏神宗皇帝,敕封“玉凤真人”并赐经一藏,此为葭州白云山开山及赐经之因缘,此事见载于《陕西通志》:“玉风不知何许人,万历乙巳云游至葭州南五里白云山,童顔鹤发,施药济人,神木大参陈性学聘之,独居一室,七日不火,隆冬袖出青麦,岁旱有祷即应。后韩城尚书薛贞奏上敕赐道经一藏,封为玉凤真人,后不知所之。”[42]

葭州白云山赐经之事载于明天启元年()所立的《敕建藏经阁记》碑中,碑今仍立佳县白云山藏经阁前,其上部为万历四十六年()的颁道藏经敕谕,碑下部为郡人李嘉声所撰的《敕建道大藏经阁记》,详述赐经白云山的盛事。[43]这道《颁道藏敕》也收录在民国纂修的《葭县志》[44]中,年4月陕西佳县档案馆发现了这份珍贵的颁经敕谕原件,文字与白云山碑刻所载的敕谕内容完全相同,再次证实了白云山颁赐道经的真实性。

葭州白云山藏经阁位于三官殿后,共二层五楹,中置四个经柜以贮《道藏》。栋宇高耸,巧夺天工,时东路粮厅吴宗仪有诗盛赞:“土木非人工,栋宇总天巧。请经出西台,帑金飞玉藻。”[45]据嘉庆《葭州志》所载,白云山获赐的道藏经至清初尚存卷[46]。按明版《正统道藏》虽称共有卷,一般以1卷装为1册,考虑到存在多经共一册的情形,实际册数不足册,施舟人(KristoferSchipper)统计实有卷册[47],再加上《万历续道藏》,共有卷册,与颁赐白云山的册数基本吻合,白云山《道藏》于清顺治六年()山西之战中约损失了10册。清康熙五年()白云山道人李守鹄参加在山西汾阳石盘山举行的检藏安钵法会,命人抄录石盘山西顶玄天上帝庙的《道藏》以补所阙,“道人拉茂才一二辈团聚小屋缮誊经卷,迨道场毕,抄录已竣。”[48]不幸的是,白云山所藏《道藏》在年为临时驻扎在藏经阁的新兵不慎烧毁[49],成为千古遗恨。

十五、陕西行都司甘州卫显应观明正统十二年颁赐《道藏》

明正统十二年()年,正一道士康道宁奉命护送朝廷颁赐的《道藏》到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并在甘州佑善观安住,阐扬道教。据明天顺八年()郭登撰《素鹤祠康真人碑迹》:“真人者皋兰人也,姓康氏,讳道宁,字正真,洪武辛巳四月十五日午时生,生而颖异不凡,幼即好道,授业于天师张真人门下传度,给与乌巾、赤服,于正统丁卯奉命颁《道藏》来甘,住于佑善观西星垣安丹,阐演道教,道化大兴。”[50]康道宁为明代皋兰(今甘肃兰州)人,受业于正一天师张元吉门下,是西北地区正一派传播的重要人物。

甘州佑善观位于城西北隅,始建于元至正五年(),为丞相脱脱所舍,明清历有修葺,而明代所赐甘州《道藏》则庋藏于城东北隅的显应观中。据乾隆《甘州府志》卷五:“显应观,城东北隅,内有隆恩殿,明正统十年建,灵官金像今移佑善观西,《道藏》安设。”[51]显应观祀王灵官,传说曾助明成祖朱棣在战争中获胜,明永乐年间加封“隆恩真君”,为明代官方奉祀的道教护法神,明正统十年()于甘州卫新建显应观,当为官方所为,延续了永乐朝崇奉灵官的传统,并有凭灵官天将之威以安定卫所将士守护边疆之意,而正统十二年颁赐《道藏》于边远之甘州,也表明灵官信仰在明皇室中的重要影响。

十六、南京神乐观明正统十四年颁赐《道藏》

明正统十四年(),南京神乐观曾获赐一部《道藏》。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五月辛卯“赐道藏经于南京神乐观,从太常少卿王一居奏请也。”[52]南京神乐观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春正月,“在都城外天坛西东城地,去洪武门一里许。”[53]神乐观并非寻常的道教宫观,而是明代国家祭祀的重要机构,隶太常寺并管领太常寺所属的祠庙,以道士掌领其事,置提点、知观等官,选取道士为乐舞生。太常寺少卿王一居曾是南京神乐观的乐舞生,据《明英宗实录》载:“王一居,应天府上元县人,由乐舞生授太常寺赞礼郎,累官太常少卿,从征死难,赠本寺卿,遣官谕祭。”[54]乐舞生出身的王一居后官至太常寺少卿,故当他奏请颁赐南京神乐观一部《道藏》,明英宗亦乐从其请。

明万历十二年(),汤显祖(-)以科举不第求为南京太常寺博士,即所谓“南署郎”,常在南京太常寺所属的南京神乐观中读《道藏》并作点校,据他在“与陆景邺篇”中言:“前以数不第,辗转顿挫,气力已减,乃求为南署郎,得稍读二氏之书,从方外游。”[55]南京神乐观在明代虽然经历几次火灾,但其中所藏的《道藏》在万历年间仍然得以保存完好。南京神乐观为“金陵四十八景”之“神乐仙都”,于明亡后改为真武庙,清中叶以后渐次衰败,所藏的《道藏》大概也渐渐遗散了,据清初梁熙《晳次斋稿》卷六“上刘老师书”称:“汤玉茗为南博士,谓神乐观《道藏》多半皆其点定,今料已散若云烟。”[56]

十七、江苏常州府武进县隋司徒忠佑庙明正统十四年赐《道藏》

据康熙《常州府志》卷二:“隋司徒忠佑庙,俗名西庙,祀隋司徒陈公杲仁,公本晋陵人,大业间仕至司徒……正统十四年,赐道经一藏安奉。天顺六年庙毁,惟真武殿藏经独存。”[57]隋司徒忠佑庙在常州武进中市桥东,祀隋大将陈杲仁,其忠勇且孝,卒后民众“即公兵仗库立祠祀之”,历代加封,列入祀典,南唐加封“忠烈帝”,民间亦称“烈帝庙”。明正统十四年()所赐《道藏》,庋于庙之真武殿中,且幸免于天顺六年()的火灾。今忠佑庙早已无存,遗址在常州武进区晋陵中路实验小学东侧,其所赐《道藏》亦不知何往。

十八、安徽太平府芜湖县宁渊观有明姚孟昱购置《道藏》

清初太平府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宁渊观曾有一部《道藏》,是明代繁昌县进士姚孟昱的旧藏。据康熙《繁昌县志》卷十载:“姚孟昱,字乾甫,别号近野,少有才名,师事兄景,髫年在泮试軱冠军,有代巡观风极赏,其文有李九我先生风味。万历戊子以诗经领乡荐,己丑成进士,文稿出皆以为仙才,争传诵之,初任大行,升武选主政,历升陕西按察司佥事,所至有能声,兄孝廉景持身严毅,昱磊落不羁,家居时与里族接杯酒欢,虽显秩,如未尝有官者。藏书满楼,佛道二藏皆购置之,今《道藏》犹贮芜湖宁渊观。昱晚年博极群籍,因家江干,所著古文词散佚无存。”[58]这部《道藏》原为姚孟昱购置的私人藏书,后归于芜湖宁渊观。

芜湖县宁渊观有上下二观,宁渊上观位于长江之中的蟂矶山,江水潮湿且交通险阻,不利于《道藏》之保存,推测《道藏》大概庋于县西的宁渊下观中。民国时,芜湖县商民自卫队曾驻观中,年拆观建宁渊观小学校,今学校亦拆除,建成宁渊新村,所藏《道藏》早已无存。

十九、安徽徽州府旌德县德山观旧传有《道藏》

据乾隆《旌德县志》卷四:“德山观,县西四十里,旧传有《道藏》,今遗散。”其“紫微道院”又曰:“紫微道院在县西北三十里兴仁乡,宋景定五年建,明隆庆间重修,一云即德山观。”[59]旌德县(今安徽宣城市旌德县)德山观旧传有《道藏》,但此藏至清乾隆间已经遗散了,而德山观在清初似乎与紫微道院已经混为一谈了。紫微道院似乎是本县任氏的家庙,历宋至清,代有重修,嘉庆《旌德县志》卷四称:“紫微道院即德山观,郎村任烜业,宋景定年任邦杰建,明宣德间任伯璇修,国朝任彦和伯璇众裔仝修。”[60]

二十、浙江杭州府吴山火德庙清初置《道藏》

据清人黄机撰《洞霄宫道士孙善长碑》:“师讳元道,别号复阳子,桐川慕化乡人……师则内专性命之学,筑丹室于山阿,习所传金丹要旨,并置《道藏》全函,偕门弟子研求阐发。”[61]孙道元,字善長,浙江丽水人,清初正一道士,出家杭州吴山火德庙,谒龙虎山张天师,得正一清微五雷大法。吴山火德庙又称火德星君庙、火德祠,旧址在今杭州吴山城隍阁南侧,始建于南宋,据《西湖游览志》载:“火德星君庙,大火为宋分野,宋以火徳王,故南渡后建庙于此,以奉荧惑之神,洪武中布政使王钝、永乐中参政易昶相继重建,今郡人禳火者皆就庙中,盖遗俗也。”[62]明代为道士所住持,清初道士孙道元焚修于此,筑西爽阁并置《道藏》全函于其中。

虽然庙中道士对《道藏》的看护非常严格,仍吸引了不少藏书家和学者前来翻阅。据清代藏书家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载:“乾隆辛亥八月,先师偕先君子抄录《道藏》于杭州吴山火德庙。……嘉庆辛未仲夏,端履春闱被放南归,舟抵武林,适吾师养疴吴山火德庙中,留侍左右者数日。”[63]王端履,浙江萧山人,曾于乾隆五十六年()陪其师王南陔先生、其父晚闻先生在吴山火神庙抄录《道藏》,嘉庆十六年()参加会试回乡,再次寓居火德庙读《道藏》,他在诗中记述了火德庙翻阅《道藏》的经历:“余寓吴山火德庙,曾两次翻阅《道藏》,因成三绝。”[64]诗中描述了庙中看护《道藏》的严格,在一位石道人的安排下才得以阅览世人难以一见的道经。在诗注中还提到《道藏》所藏之处的西爽阁,高耸吴山之巅,为庙中最幽胜处,《道藏》置于经橱之中,第一橱为洞真部等等细节。

清嘉庆中经史学家查揆(浙江海宁人,嘉庆举人)也曾在吴山火神庙西爽阁读过《道藏》,并有诗《西爽阁读道藏》以纪:“唯留此阁屹无恙,秦灰不得飞杗梁。”[65]这首诗也透漏出西爽阁曾经免于火德庙的一次火灾,在他另一首诗《移寓吴山道院》中,他还描绘了西爽阁跨山临湖的宏伟气象:“经楼跨山阜,窈窕临湖涯。”[66]清人胡珵《听香斋集》也有《观吴山火德庙道藏并成化年赐天尊像十六幅》诗,称火神庙《道藏》为“江东三藏此其一”[67],即此庙与吴山三茅观、杭州佑圣观各藏《道藏》1部。据清人丁申《武林藏书录》载,火德庙《道藏》时存“天”号至“罗”字号,阙22函,至“咸丰辛酉庙毁,书亦散佚。”[68]

二十一、浙江嘉兴府崇道宫明崇祯二年岳元声施《道藏》

据崇祯《嘉兴县志》卷七载:“崇道宫在毛家坊,吴越武肃王时建,在南城外,后移入城古万寿宫基,旧名崇福宫,宋治平甲辰敕赐崇道宫额,俗呼为南宫。……万历戊戌秋,道士廓无许宗建斗阁于拱辰堂后,以祀北斗……崇祯戊辰增建两庑、十王、太乙、九天、三官、纯阳、伽蓝六殿,己巳建玄帝殿,塑三十二天像于两旁,是年司马岳元声施《道藏》于斗阁,因改斗阁颜为藏阁。”[69]据崇祯《嘉兴县志》卷十八:“道藏经四千五百五十一卷,岳司马元声施南宫道院,供于斗阁。”[70]按《正统道藏》共卷册,岳元声所施是为一部完整的《正统道藏》。

岳元声,字之初,号石帆、潜初子,浙江嘉兴人,岳飞十八世孙,明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著有《潜初子集》《潜初杂著》等。岳元声一生收藏道书丰富,与本郡崇道宫道士许宗(字廓无)为莫逆之交,恐平时所购的一部《道藏》所托非人,便在崇祯二年()八月施与崇道宫庋藏,并手书曰:“潜初子平日所购《道藏》一书,盖一生苦心得之者,珍之于家久矣,惟恐付托非其地非其人,以此迟迟至今未有定贮,惟是南宫为郡中拱辰之堂,廓无道气非凡,与余莫逆数十年,知不可以寻常黄冠之辈目之,以是特发愿法施于廓无拱辰堂,廓无其善护持衣鉢,子孙善珍之,无负余一片学道苦心也,故书以记之。八月十九岳元声书。”[71]时明人姚士粦有诗赞曰:“贝编三洞古,撰出杜光庭。精气摄神鬼,文字绘仙灵。五千卷非寡,达哉岳司马。不必贻子孙,手付有道者。有道许思玄,清真独自诠。都看新藏阁,云捧大罗天。”[72]

二十二、浙江宁波府慈溪县清道观清道光中修道藏楼

据清人石韫玉撰《慈溪清道观记》:“慈溪为浙东濒海之地,岀县城东南三里所有山曰龙山……本朝康熙辛酉之岁,道士张继祖重修之后,至今又阅一百四十余年,栋宇朽败,丹青漫漶,有仁和道士王元仁来主斯观,慨然生兴复之思,维时吾乡张公久照适宰斯邑,首先捐俸,阖邑绅士皆踊跃乐输,乃于道光乙酉之岁仲春之月诹吉兴工,将正殿、翼室、两廊、道藏、钟鼓楼、山门、亭榭以及后宫,一律修整,凡三阅寒暑而告成功,计用白金二万两有奇。”[73]清道光五年(),慈溪(今宁波慈溪市)清道观修复道藏楼,想必应有《道藏》。

二十三、浙江湖州府宜兴县通真观明正统间敕赐《道藏》

据万历《宜兴县志》卷十:“通真观,在西安东南隅,陈太建二年建,名弘道,唐神龙中改兴道,宋大中祥符二年赐额玄通,避圣祖讳,改今名。……国朝洪武二年道士王秋碧复建,正统间道会谈景真、道士蒋中隐再建,敕赐道藏经一部,安置玉皇阁。嘉靖三十年经阁并燬,惟敕见存,而观宇圯甚。”[74]宜兴(今湖州宜兴市)通真观历史悠久,名人碑记颇多,早在“嘉定初建轮藏”[75],其在南宋时就建有轮藏殿,可知曾藏有宋版《道藏》,元末观毁,明初复建,正统间又赐《道藏》一部,并为地方祝圣习仪之所,嘉靖三十年()玉皇阁与所庋《道藏》并毁于火。

二十四、福建武夷山冲佑观明万历三十五年颁赐《道藏》

据民国《崇安县新志》第一卷:“(万历)三十年五月颁《道藏》四百八十函于武夷冲佑观。”[76]乾隆《武夷山志》卷四载有明万历三十年()五月敕谕武夷山冲玄观一道[77],此道敕谕被刻石立碑在冲佑观前。冲玄观又名冲佑观,是武夷山创建历史最为悠久的道教宫观。据乾隆《武夷山志》,“冲佑观,一曲上溪北,初名天宝殿,历改武夷观、会仙观、冲玄观、万年宫,土名武夷宫。”[78]明万历三十年颁赐武夷山冲玄观《正统道藏》一部共函,此后这部《道藏》下落无考。

二十五、湖北武当山凝虚观明万历四十三年颁赐《道藏》

陈国符先生据明隆庆《大岳太和山志》卷三考证,明成化二十二年()九月初一曾钦降道经七千卷于武当山,疑在玄天玉虚宫。武当山作为明代重要的皇家宫观,在明正统十年()《正统道藏》刊刻完成之时可能较早就获赐庋藏,惜未发现相关的记载。随着武当山道教研究的深入,杨立志先生于武当山金沙坪新发现万历四十三年()三月颁赐遇仙坪凝虚观《道藏》敕谕碑[79],除了时间和宫观名称不同,敕谕的内容与明万历时颁赐山西永济县九峰山和武夷山冲玄观等地的敕谕完全相同,是明万历年间颁赐《道藏》的通行制文。

遇仙坪即今金沙坪,凝虚观地处武当山的边缘地带,本为名不见经传的偏僻道观,其获赐《道藏》当有十分重要的因由。据杨立志先生据本观康熙三十一年()《重修大殿碑》等资料的考证,凝虚观的开山住持李玄成乃是万历皇帝的舅舅、慈圣皇太后的亲弟弟[80]。李玄成以皇亲国戚之尊贵身份出家为全真道士,万历皇帝赐藏以示尊崇之意。

二十六、湖南慈利县紫霞观明正统十二年颁赐《道藏》

湖南岳州府慈利县(今张家界市慈利县)紫霞观在明正统年间获赐《道藏》一部,据万历《慈利县志》卷十二:“紫霞观旧在琼云山巅白云山,宋咸淳元年善人唐绍甫舍基,道士何无瑕建立。洪武中荐罹兵燹,道会徐道彰辈经营之。……正统十二年太监吴景道创建雷神坛,施刻祖师将帅一堂,复为题请敕书一道、万岁龙牌一座、道经一藏、三清龙牌十座、圣帝云牌十一座、敕牌一面、碑记一通,万历元年移新县治之东。”[81]紫霞观本为偏远湘西的一座不知名的小道观,皆因正统十二年()太监吴景道参与创建雷神坛而获赐朝廷丰厚的赏赐,其中就包括一部《正统道藏》。明代太监参与朝政,常能左右皇帝之意愿,紫霞观获赐《道藏》即为显著之一例。万历元年()紫霞观移至新县治东,其所藏《道藏》不知何往。

二十七、湖南常德府报恩观明正德十年赐《道藏》

据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二:“报恩观府东一里,唐时建,宋高宗赐号天宁万寿宫,孝宗改报恩光孝观,元末兵燹,国初甲辰年道士李源静重建,正德十年道士叶常荣修,今有道藏经阁。”[82]明嘉靖时常德府(今常德市武陵区)报恩观建有道藏阁,其《道藏》为正德十年()所赐。据嘉庆《常德府志》卷十二:“正德十年赐道藏经十二柜,后燬于火,国朝康熙二十三年镇平将军徐由彝重建,复圮,乾隆五十八年重修。”[83]报恩观《道藏》亦毁于火,明清《道藏》命运大多如此。

二十八、广东广州府浮丘观明万历二十九年置《道藏》

据光绪《广州府志》卷八十八:“浮邱观在城西一里浮邱东,邱高可一丈……(明万历)二十九年太监李凤复辟地创庙宇,改为广仁观,贮《道藏》十二函,今则胜迹仅存,改为浮邱寺矣。”[84]广州浮邱观祀南海仙人浮邱公,明万历八年()建朱明馆祀浮丘公、葛洪二仙。明万历二十四年()始,钦差太监李凤至广州征课矿税,李凤颇信道,留驻广州多年,修建了不少道教宫观,如元妙观、浮丘观等。万历二十九年()颁赐浮邱观的《道藏》,大概就是应太监李凤的奏请,至于称贮《道藏》“十二函”,盖为“十二柜”之误。至清代浮邱观早已改为佛寺,其《道藏》亦不知失散何处。

二十九、云南昆明府太和宫清代藏有《道藏》

据清李荣陛《厚冈文集》卷十五:“鸣凤山有太和宫,三天门曲引以登,明万历中巡抚陈用宾建,以祀元帝,左有道藏阁。”[85]太和宫在云南昆明东北鸣凤山,奉祀真武大帝,其建筑仿照武当山太和殿,“太和宫在鸣凤山左,祀真武之神,范铜饰金为殿,环以砖城,左右有经房,外有天门,如武当然。”[86]真武大帝是明朝皇室的保护神,万历中云南巡抚陈用宾建造太和宫铜殿,规模如武当,其左有道藏阁,应有《道藏》,大概是应陈用宾的奏请而颁赐的。

清乾隆中昆明府(今昆明市)太和宫《道藏》仍存,清乾隆四十四年()檀萃任昆明府禄劝县知县,乾隆五十五年()曾往太和宫借读《道藏》,并以《道藏》郭璞注本为底本,作《穆天子传注疏》。据檀萃所撰《穆天子传注疏》序言:“庚戌春初,于太和《道藏》得《穆天子传》一册,乃郭景纯注本,视《说郛》所载为完备,因取而疏之。”[87]今太和宫虽存,其《道藏》已不知所在。

三十、云南昆明府龙泉观明清有轮藏殿

据清道光八年()五月所立的《重建龙泉观文昌殿轮藏殿碑记》[88],云南昆明府(今昆明市)城北龙泉观玉皇殿之右旧有“轮藏殿”一座,则其中应庋有《道藏》。明永乐年间,道录司右正一刘渊然被贬谪云南,居于昆明龙泉观,洪熙元年()被召回京,授长春真人号,掌道录司事,龙泉观也因此成为长春派的祖庭,其徒邵以正等后也入京任道录司官,正统九年()奉敕检校《道藏》,龙泉观的《道藏》大概是正统年间应邵以正的奏请而颁赐的,而轮藏殿的修建正是为庋藏《道藏》而修建的。昆明龙泉观的轮藏殿在清道光中得到重修,大概其中所存的《道藏》尚在。抗战期间陈国符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常于北京大学文科所所在的昆明龙泉镇读《道藏》,写成《道藏源流考》一书于年出版,但书中并未提及龙泉观有《道藏》。陈先生所读《道藏》当为涵芬楼影印本,则彼时龙泉观恐已无《道藏》矣。

结语

以上所补遗明清各地曾经庋藏的明版《道藏》30部,加之陈国符先生和王岗所考证的《道藏》部数及清怡亲王府所藏1部,则明清各地庋藏《道藏》可考者已达92部,当为明版《道藏》总部数十之八九。从明清时期《道藏》庋藏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文化较为发达和道教信仰比较浓厚的华北、江浙、湖广一带,其中以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苏、安徽和江西庋藏的数量尤多,偏远者则至广州、贵阳和昆明三地,而吉林、黑龙江、内蒙、青海、新疆、西藏、广西、台湾、海南乃至港澳等地,目前尚未发现明清曾经庋藏《道藏》之记载。历经数百年岁月,各地所藏的《道藏》大多毁坏失散,今存较完整者不过数部而已[89]。目前《中华续道藏》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正在进行之中,这是继明万历续修《续道藏》以来道教经典的又一次大结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并探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庋藏保护,以冀经典永传,福泽后代。

相关阅读

劉康樂

天津图书馆藏《终南仙境志》考论

刘康乐、高叶青

嘉靖三十二年《重建五祖七真殿碑记》与明代全真派字谱的新发现

书讯

刘康乐、高叶青校注《重刊三乘集要》(全三卷)

张云江

至元十八年焚毁道经事考辨

高叶青

陕西明版道藏存佚考

施舟人、傅飞岚主编

道藏通考

中外学术界评介

《道藏通考》

施舟人原編,陳耀庭改編

道藏索引——五種版本道藏通檢

施舟人先生论著

道藏通检

摘要

橫手裕:宮內廳書陵部所藏《道藏》的由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gr/102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