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朝鲜战争的史诗级战役,也是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年11月,志愿军在朝鲜长津湖畔围歼美军最强大的王牌部队,一举震撼世界,给无数美军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恶梦。
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3个军相互配合,打出了五组热血与悲壮的经典战役,其战斗之激烈、战场之残酷,让人激动与流泪不已。
那么,志愿军在长津湖取得了怎样的战果呢?他们到底打得有多惨烈?又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呢?
今天为大家讲述长津湖战役的第一战,志愿军15万人潜伏入朝,首先打响的分割围歼战。
年11月初,虽然志愿军已经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然认为志愿军仅仅只是象征性出兵。
因此从24日开始,根据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计划,联合国军东、西两线部队呈钳形攻势,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一带推进。
为快速解决战斗,也为了向各国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军此次精锐尽出,其中配属东线的美第10军可谓是王牌云集。
首先是号称“美利坚之剑”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美陆战1师大有来头,部队绰号“蓝钻”,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中资历最老、规模最大的一支部队,拥有极强的地面作战能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一败绩,可以说是美军中最强的王牌部队。
其次是号称“滴漏器师”的第7步兵师,这支部队于年组建,曾参与两次世界大战,有“北极熊团”、“矛头”、“水牛”三个王牌团,由于该师执行作战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时无误,因此得名“滴漏器师”。
除了美军这两大王牌部队,还有美军第3步兵师、号称“韩军绝对王牌”的韩国首都师、英军等部,总计9万余人。
如此多的王牌部队同时出战,让联合国军十分狂妄,但此时他们不知道自己即将遭遇此生最为恐怖的梦魇。
志愿军很快就发现了敌人的异动,指挥部迅速制定了“外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同时在东、西两线向敌人发起围歼战,而志愿军为东线美军选择的墓地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长津湖地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平均海拔在米左右,此地地势崎岖、山高路窄、人烟稀少,夜间温度极低。
因此,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在乘飞机侦察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这是个连成吉思汗都不愿征服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军事行动。
但志愿军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敌人麻痹大意的机会,准备将其一举歼灭,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志愿军出动第9兵团前往朝鲜作战。
第9兵团是一个庞大的编制,由名将宋时轮和陶勇指挥,下辖第20军、第26军和第27军,总兵力约为15万人。
这三支部队都是出自华东野战军的部队,也是粟裕大将麾下的王牌部队,曾立下赫赫战功,而此次在朝鲜战场上,他们将创造出震惊世界的战绩。
此时,志愿军第9兵团必须要赶在联合国军通过长津湖之前到达指定区域,否则围歼计划将付诸东流。
第9兵团果然不负众望,20军、27军在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侦查中,于11月21日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到长津湖周围,预备队26军也正在向长津湖急速靠近。
几十万人的部队,如此庞大的潜伏作战,其行踪之诡秘、速度之快,单单是这一行动就创造了世界战争史的奇迹,但当志愿军进入这里,才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天气简直寒冷到了可怕的地步。
年的长清湖地区,此时遭遇了50年不遇的寒冬,甚至已经低至零下40摄氏度,而更糟糕的是,由于志愿军战士进入朝鲜太过匆忙,因此官兵多穿着在我国地区的薄棉衣轻装上阵,但对于朝鲜如此极端的天气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据考证,即使后面有一些厚棉衣补充,但配套的棉手套、棉鞋、棉帽等普遍缺乏,因此无数人因为手脚冻伤无法走路、行动,甚至连耳朵都直接冻烂。
而更难受的是,许多志愿军常常潜伏在冰雪之中,在冷得发抖的同时,还得靠吃冰雪解渴,如此艰苦的作战环境,在无形中已经注定了这场战役的惨烈。
由于天气太过寒冷,志愿军行军的第一天便有余名战士冻伤,但战士们却没有一人选择退出,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挡住联合国军的脚步。
27日夜,西北风卷着棉球般的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美陆战第1师和美步兵第7师,正沿着一个山间的小路行进,寒冷和黑暗令士兵胆战心惊,一位美国的随军记者后来说:“总觉得有人在盯着我们。”
这句话没有说错,他们确实已经被隐没在崇山峻岭中的志愿军战士牢牢地盯紧了。
突然,山林中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10万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美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遇到意想不到的攻击,长津湖战役就此开始。
美军两大王牌果然并非浪得虚名,在发现被包围后,立刻利用坦克组织起环形阵地,利用强大的火力优势,以榴弹炮和轻重机枪组成交叉火网,挡住志愿军的进攻,因此战斗在一开始便迅速进入白热化阶段。
而此时的天气成为了双方共同的敌人,美军枪支撞针被冻住无法发射,坦克发动机的水箱也被冻裂,机动性大打折扣,装备精良的美军尚且如此,补给本就十分匮乏的志愿军情况则更加糟糕。
首先,志愿军随军携带的轻便火炮,根本无法对用坦克防护的美军阵地形成实质性威胁。
其次,迫击炮炮管因冷冻收缩无法装填炮弹,即使是战士们携带的轻机枪,也因为天气过于寒冷无法发射,只能手动拨动枪机撞针才能保证打响,此时连手榴弹都成为了志愿军的“重武器”。
不过,志愿军仍依靠丰富的战斗经验,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同时利用夜色掩护,尽可能隐蔽接近到手榴弹投掷距离,然后突然投出大量手榴弹,紧接着发动猛烈冲击。
依靠这种战术,志愿军数次击溃敌军小股部队,甚至一度成功突入美军阵地。
遗憾的是,由于志愿军缺乏寒区作战经验,加之缺少御寒手段,冻伤减员异常严重,甚至超过了战斗减员,无法发挥全部实力,根本无法在当晚解决战斗。
但战至28日天亮时分,志愿军成功将一字纵队行进的美军陆战第1师、美7师砍为5截,美军终于发现自己已经身陷重围。
在求生的意志下,被围美军向志愿军发起了最为疯狂的冲锋,美军各部的坦克、大炮一刻不停地开火,飞机更是反复投下大量的凝固汽油弹和燃烧弹,将战场周围的积雪全部烤化,而志愿军各部阵地也陷入一片火海,遍地硝烟。
战士们修筑的简易掩体全部被美军的炮火犁平,滚烫的雪水四处飞溅,把战士们的脸都烤出了水泡。
此时的战场已经相当惨烈,志愿军在子弹打光后,根本来不及装填就已经与敌人撞在了一起。
战场之上到处都是工兵铲对劈、刺刀对刺和枪托对砸的景象,整个阵地之上到处都是枪声、爆炸声和喊杀声,战场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
战斗开始10小时后,志愿军第9兵团的减员达到了上万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让美军牢牢地困在了包围圈之中。
28日夜幕降临后,志愿军各部再次向被围之敌发起冲锋,其中27军80师一部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摧毁了美7师32团指挥所,迫使剩余美军向后退却。
虽然此时80师的官兵已经极度饥饿疲乏,很多士兵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可他们依然拖着冻伤的腿,顽强追击机械化的美军,但最终因减员太大被迫撤出阵地,此时攻击部队已经减员三分之二。
80师的战斗只是当晚志愿军各部战斗的缩影,许多志愿军战士早就打光了携带的弹药,靠捡美军的武器才能继续战斗。
而重伤倒地的伤员,在寒冷和伤痛之中不停地颤抖,虽然很多人极力支撑坚持作战,但不久之后就会逐渐昏迷,直至牺牲。
可以说,志愿军将士们的体力消耗已经到了极限,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阵地之上。
另一边,美军的耐力也到达了极限,很多美军士兵在连续作战中,只能凭借一小块巧克力支撑,因寒冷报废的自动步枪更是不计其数,这一晚让美军心里产生了阴影。
战后,一些老兵仍然心有余悸地表示:“我曾在二战中遇到过德军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如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