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里米粉系济南地方有名小吃,口感香甜、劲道,劲柔并济,纯传统手工工艺制作而成。有多种吃法,营养丰富。现经营地点主要集中在乡镇集市上。
孝里王氏正宗米粉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香甜可口、劲柔并济的口感被众人所喜爱。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营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研究价值。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孝里王氏正宗米粉采用地方优质小米作原料。经过对小米的天然发酵,经过石磨水磨后成为糊状水面,然后经水箩沉淀,沉淀后的面子用布袋拧干,后经晾晒,晒干后经石碾,石碾后的面粉再经过细面箩,筛成细粉用水箩后的磨糊作引酵,放热锅内打熟,然后与经细面箩后的面粉混合在一起团成团。
将团成团的米粉放置于专用木制床子内压制而成条状米粉。用大铁锅加清水,经木柴燃烧大火加热至沸腾,将压制好的米粉加入锅内煮熟。
出锅后加以大蒜、麻汁、醋、香椿芽、胡萝卜、盐水、黄瓜丝等佐料,这样香甜可口、劲柔并济的口感食品就可以吃了。
每逢每年一度的孝堂山庙会,前来品尝米粉的人熙熙攘攘,排队也要等半小时以上。
孝里王氏正宗米粉已经成为济南市名优小吃,已成为知名品牌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说起孝里米粉,还真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呢:
早在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至今已有年)天下常年降雨,人间大荡,而孝里(原称龟庄,因孝里境内的孝堂山形状如龟,其山名原称龟山,故山下村庄因山而得名龟庄)的地势特点,使其连年积水而成荡洼。老百姓家里存放的粮米常因受潮而发霉。在龟庄有一名才智聪颖的村妇,把受潮不太严重的米用臼捣成面做成面食,结果一吃,却品尝到一种意想不到的香甜味道。这位有心的村妇惊喜万分。后来又经仔细琢磨,在加工制作面食过程中又用了心。经过长期制作、反复实践,确保每次作出的面食香甜可口。再后来人们研制了一种劲柔相济、香甜可口的面线食品—米粉。这种食品在食用时再配以咸淡适中,酸辣相适的佐料小菜,更是有让人吃了上顿再想吃下顿的感觉。制作米粉的方法在村里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东汉时期汉孝子郭巨的出现,(原来的龟山曾在一段时间里称为巫山(约在春秋时期),又因为郭氏墓石祠建在巫山顶上,故又将巫山改名为孝堂山。)由于当时汉代帝王重孝道,所以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等到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去朝拜。有的往往就在山下村庄下榻食宿。当地的饭铺常用菜肴和米粉招待他们,当他们吃到米粉时都夸奖可口好吃,有些外地客商还带着家眷和亲友专程到孝里吃米粉,这样一来就把孝里米粉炒大夸活了。孝里米粉虽然好吃,由于制作工艺较为考究,有些人闲制作工程繁琐,至后来只有几家在集市上以经营形式制作,专供赶集的人们食用。而至今为止王氏米粉的制作工艺是唯一传承下来的一家。孝里三村王庆福是第九代王氏米粉制作传人。迄今王庆福一家人仍坚持在做米粉。不仅在集市上制作,也经常参加市里的举办的小吃节。
来源:秋实影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