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照进ldquo教育现实r

济南市长清区教育教体局

局长王少辉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亦是启迪中华儿女智慧的经久不衰的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立足教育之现实、使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教育中,使其达到滋养人灵魂的目的。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却出现诸多“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济南市长清区自隋朝设县以来已有多年的历史,区内人文资源丰富,具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长清区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并取得了良好成效。那么,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有何独特价值?如何避免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化”与“流水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平稳、有序进行?对此,本刊采访了济南市长清区教体局局长王少辉。

传统文化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有力补充?

以文化人作为优秀教育的必由之路,其内涵一直被贯穿于中国教育的始终。王少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注重的是对人品德行的培养,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学生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同时要学习洒扫进退应对之礼仪,以经典启迪智慧,以礼仪检身束心。“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身心得以滋养,与今日我们所提倡的立德树人是一脉相承的。”王少辉如是说。谈到教育的本质,王少辉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唤醒灵魂,落脚点应该是心灵自由,而传统文化教育,恰恰将教育的本真内涵包含其中。“现代的教育教学体系更注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引导方面相对薄弱,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是对现行教育的有力补充。”然而当全民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被唤醒时,呼吁声中总掺杂着一些质疑:在现代教育中加入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否会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对此,王少辉认为,当一个人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会随之上升,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也将慢慢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渗透于生活,触及其心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谈到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王少辉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接轨时出现诸多问题,源于很多家庭教育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因此王少辉建议家长要注重家庭个性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注重家风的培养。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生活中仍然能接受心灵的启迪和熏陶,家校联动,才能共同促进传统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助力其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进校园应避免“重形式,轻内涵”

“国学教育”呼声高涨,数以万计的学生加入经典诵读大潮,扮古人之相、行跪拜之礼、抑或是诵读千百遍的《三字经》,就是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究竟要用怎样的方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王少辉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坚决不要一蹴而就,而是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会贯通,寻求一条长久发展之路。

促进长久发展要建立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整体规划,多元支撑是长清区切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举措,据王少辉介绍,长清区教体局近年来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区教研室教研员为组员的“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成立了各校校长、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小组。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迅速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各项活动。

“只有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才能把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王少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是排头兵,在他的带领下,长清区教体局首先于年举办了“长清区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班”,确定了精准教学、专业引领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引进省外优秀资源,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教师队伍培养关系并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去培训,在整体素质提高的同时还提倡教师自主探索,开拓学校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稳固开展。此外,考虑到农村教师长期待在封闭的环境中会影响其素质的提高,王少辉提出在城区为青年教师设立青年公寓并打造各类活动室,此举不仅解决了教师的生活问题,还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村师资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传统文化进校园形式层出不穷,主阵地仍是课堂。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发挥于教材与课堂教学中,一直是传统文化教育要占领的高地。

“在教材上我们首先充分运用国家和省编教材,其次根据《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课程方案,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经过数次研讨,编写出自己的教材。”据王少辉介绍,在全区落实省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近年来依托人教版教材,精心选编沪教版、吉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通过多方的梳理和归纳,编写出了《菁语学苑》并作为全区初中学段的国学读本,分别安排在七、八年级四个学期阅读,规定每学期学习25篇,以此来提升学生国学基础修养,并取得良好成效。

将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形式与方法也是关键。据王少辉介绍,经典诵读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长清区多年以来坚持创新其形式,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地渗入学生心灵。在此理念的带动下,长清区每年都会举办“国学小名士”“我们的节日”等经典诵读活动,并带领各学校开展“每天一节诵读课”“每周一次赛诗会”“每月一次国学公益课”“每月一次擂台赛”,最后在电视台进行全区展演。活动实施后,长清区石麟小学的“游子吟”还登上了省春晚的舞台,“让传统文化的距离不再遥远,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敬,真正渗透到学生们的精神血液中去”。

传统文化教育是均衡城乡教育的特色之举?

长清区地处济南市西南部,全区共所学校,其中有70余所地处农村,“目前长清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问题是教育质量不均衡”。据王少辉介绍,教育改革的关键是特色教育,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必选项,因此长清区积极致力于“基于需求、城乡结合、资源共享、示范带动”,围绕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通过“理论研修+实践提升”“示范引领+同伴互助”“城乡协作+以城带乡”等方式,培育中小学传统文化种子教师,带动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及质量的提升。

“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资源,提倡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长清区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在各校推行“一校一品,百花齐放”,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其中孝里中学就以“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孝”的品德;长清区实验小学以“核心素养”“弘扬传统”“幸福文化”为基色,研发出富有活力的新“六艺”课程;乐天小学的“当学科遇上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双向融合……此外,长清还利用大学城高校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项目,年6月,由山东女子学院与济南市吕剧院联合申报的国家艺术基金年度项目“吕剧青年表演人才培养”正式开班,并于同年10月走进山师大学城实验学校进行学院优秀成果展演。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质量的均衡,王少辉提出发挥先进学校的带头作用,首先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中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团队,以“1+N”的形式带动薄弱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其次通过“专家引领+研讨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提升教师理论水平,进而带动学校借鉴移植。“农村学生在全面发展上存在局限,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均衡城乡的特色举措。”让传统文化植根于现有的资源土壤,长清区已然将传统文化照进教育现实。

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目前已成为长清现代教育的内涵支撑,多年来的实践探索表明,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教育有效接轨,才能成为现代教育的有力补充,达到既传承又创新的目的,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文/徐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7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