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母亲姓啥仙游这姓氏子孙奋勇杀敌与教

仙游《百姓故事会》第27期:卢姓

上旱村卢氏大宗祠

“范阳”高楣响遗音

仙游卢氏源流也是多支派的。史载明洪武年间,指挥使卢招自江西广昌入永泰七都秋垄村,永乐二年(年)奉诏分屯,定居秋垄村。其次子卢法贤后裔六传后自永泰迁徙仙游兴贤里上垾(今社硎乡上旱村),定居开族繁衍,逐渐迁居仙游各地。清代年间,惠安涂寨赤埕卢颛后裔有迁往仙游园庄村,也有从漳平吾祠迁往永春湖洋的卢氏兄弟再迁徙仙游度尾屏山岩岭等。

卢姓图腾

卢为炉的本字。在甲骨文中,卢字像炉身及款足俱全的火炉之形。卢字的繁体字从虍,是代表读音的声符;又从大,则表示其烧火的用途。在金文和隶书中,卢字的下部从皿,则说明卢的本义有所转变,卢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了。

  古代最善于制造火炉的一族人称为卢族,他们以火炉为原始图腾,以火炉的形状作为氏族的族徽,自然,卢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卢地,建筑了城墙后称为卢邑,最早的卢邑是在今四川岷江流域。卢人是姜姓部落中的一支,后随周武王东进灭商,进入中原,在河南卢氏境内建立了卢国。其实卢氏县是在秦朝时设置的,就是依据商周时期的卢国而命名的。

寻根问祖

卢氏源头在山东

  春秋战国时期,山东有个齐国。济南附近有个长清县,长清县是古代卢邑的所在地,最早的卢姓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他们的始祖是齐国的创立者姜太公。

  卢氏家族同其他姓氏家族一样,也是在不断迁徙和流动中繁衍和发展。据历史学家考证,卢氏家族大的迁徙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战国时期,姜太公后代是齐国国君之后,这样卢姓人成了姜齐王室的后裔,后来为避祸而迁往燕国、秦国等地。范阳作为郡望也是这样形成的。第二次是唐代安史之乱,卢姓人大量逃离范阳,散居黄河沿岸。第三次是南宋时期,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卢姓家族纷纷迁往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

  卢姓入闽在唐代,有三支。一是唐总章二年(公元年),河南光州固始陈政率兵入闽,府兵将校中有卢姓;二是中唐时期,福建观察使卢其,居于福州,卒于福州,其子孙籍于闽地;三是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入闽,其军中有卢姓将领,如南唐尤溪守将卢光、卢铉等人,其后裔散居在莆田等地。

  史载明洪武年间,指挥使卢招自江西广昌入永泰七都秋垄村,永乐二年(年)奉诏分屯,定居秋垄村。其次子卢法贤后裔六传后自永泰迁徙仙游兴贤里上垾(今社硎乡上旱村),定居开族繁衍,逐渐迁居仙游各地。

  仙游卢氏源流也是多支派的,清代年间,惠安涂寨赤埕卢颛后裔有迁往仙游园庄村,也有从漳平吾祠迁往永春湖洋的卢氏兄弟再迁徙仙游度尾屏山岩岭等。

家风家训卢氏家训

  (一)尊祖宗。祖父坟墓,宜立碑志,四时祭扫,常年修整,不可忽缺,以表子孙诚敬,以示不忘根本。

  (二)爱祖国。必须以国为重,认真遵纪守法,积极缴纳赋税;争先参与防止外敌入侵,保卫国家领土不受侵略;维护社会安定,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贡献所有之力。

  (三)父母子女。为人父母,须做到:教养嫁娶不分贵贱;导儿女从业习艺,勿论贤愚。凡为人子,应敬父母,笃孝思,勤候问,善奉养,不能有所违缺。

  (四)夫妇与嫁娶。夫妇所受所识,原本有异;既经结合,须同心同德,互敬互爱,同商互谅,相济而为。望族人做男女平等、夫妇互敬之模范。

  (五)兄弟姐妹。世虽艰难,但存大义,不因小隙而争闲气,不为财物而损骨肉。唇亡齿寒,常思兴衰之理。团结奋进,患难相济,举族幸甚。

  (六)朋友结交。交朋结友,必本于义。能推心置腹、劝善规过者,必应深交以求助。迷酒贪色,弄术变诈,投其所好,唆人为恶者,终而流为匪类。

  (七)勤务本,多读书。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族人须力趋奋进,教子女多读书,不论何业技艺,均应钻研精通。决不因家计不顾,而误子孙学业;应当学有所专,业有所持。

  (八)营农圃,谋生计。现代发展,不居一业,工、农、商、技,因人所善,各随体质,而为生计。为造福子孙,遗德社会,须力为营运,多精技艺,勇攀高峰,不遗余力。

  (九)禁淫邪,戒恶习。万恶淫为首。为仕者有职有权,为富者有闲有钱;若心术不正,游手好闲,仗势倚财,猎艳渔色,必将败人名节,坏人家庭。不可沾赌博、毒品。

  (十)积善行德,保护环境。修身养性,存善施仁。念亲情以存孝养,思交往出于至诚。故宗族集居之处,必须蓄植林木,保护水源,爱护耕地,修整道路;改善住房条件,修复名胜古迹,以陶冶心性,高尚情趣。

领衔“范阳”高楣响遗音

卢氏族人祭奠先祖

  “范阳衍派由姜水,上垾聚族耀仙谿”,这是位于社硎乡上旱村卢氏大宗祠门口的一对楹联,短短十余字间清楚地道出仙游卢氏的溯源。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仙游卢氏的发展历程,近日,记者在仙游卢氏委员会几位同志的带领下,在古韵悠然的卢氏大宗祠里,聆听卢氏先贤传奇事迹以及当代子孙的故事。

  《郡望百家姓》有云:“卢氏望出范阳”,仙游大多数卢氏以“范阳”为堂号,多挂有“范阳流芳”的牌匾。在古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卢氏曾是名门望族,有“范阳名族,涿郡高楣”一说,人才辈出。而在历代,卢氏也涌现出不少名人,如东汉名臣卢植、东晋文学家卢湛,北周名臣卢辩、唐代诗人卢照邻,清代政治家卢坤等。据统计,历代卢氏官至宰相者达21人,及第状元者有11人,其中武状元2名。目前可考的的莆仙卢氏进士亦有卢熙载、卢点、卢彦文等十二人。

  谈及仙游卢氏名人,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卢氏委员会会长表示,在仙游,卢氏一族虽然没有出过特别的大人物,但是不同时代的卢氏子孙都积极为社会做贡献,民族家国有难的时代,他们挺身而出,奋勇杀敌,保卫家园,在和谐民主当今时代,他们教育兴学,传承文化,努力为家乡出力。

据仙游卢氏委员会秘书长卢永芳介绍,宋代即有卢氏迁入仙游,明代,现有的仙游卢氏大宗才正式迁入。仙游卢氏第一位有史可考的历史人物是卢仲生,曾与魏升一道,杀贼,捐资筑仙游城墙。

《仙游县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卢仲生(生卒年不详),字怡兰。正德丁丑(年)八月,与魏升讨贼陈四之察院沈详请给寇带,任巡捕事。后出赀筑东门城一百五十丈。先是贼党哨聚,仲生出家财,招勇士三百余,以保地方。及贼逼城,知县林汝常尝召其众以助增御,论者义之。”正是有卢仲生这样仁人义士勇于保卫家园,古邑仙游才能生生不息,卢氏一族才能这片沃土之上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及至近代,外敌频频侵犯我国,在民族危难时刻一大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保家卫国前仆后继,奋勇抗战。当天陪记者一起下乡采访的卢天锡老人告诉记者,他的父亲卢长乐就是一名黄埔军校的军官,是抗日第17期的战士,曾参加过北京战役。钟山镇梅洋村的卢弘曦也是黄埔军校出身,为抗日第21期的战士。卢天锡表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父亲告诉他的道理,当民族有难时,卢氏儿孙当勇于奔赴战场,为家国抛洒热血。

卢氏家训有云:“家族兴旺书为本”,在如今和谐社会,卢氏家族更加注重子孙的文化教育。采访中,几位老人家对马来西亚华侨卢金峰助学行为赞不绝口。据介绍,卢金峰先生虽然出生于海外,但一直牵挂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卢金峰曾表示,自己因贫困而辍学,如今事业有成,他希望能尽量帮助家乡的寒门学子读书上学。在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年过七旬的卢金峰又资助了近名学生,为寒门学子发放了62多万元助学金。至今,卢金峰助学总金额累计已达到万元,惠及多名贫困生,在仙游传为美谈。

  在卢氏一族中,助推教育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大有人在。当天,与记者同行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卢贤锁便是其中之一。年过七旬的卢贤锁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莆仙戏艺术事业。他13岁开始学习唱戏,20岁应征入伍,退伍后他又重新步入基层从事文化工作,致力于戏曲的创新、培养接班人。卢贤锁表示,莆仙戏是我国文化的“活化石”,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至今,卢贤锁已带出多名弟子,越来越多的卢氏子孙加入他的队列,为传承莆仙文化作贡献。

名人珍闻·蔡襄母亲叫卢节·

  蔡襄的母亲姓卢名节,字淑坚,生于北宋开宝八年(公元年),祖籍是惠安县德音里圭峰村(今泉港区峰尾打银村),后来嫁到枫亭。其良好家风在民间流传成佳话。

  卢节出身名士家庭,知书达礼,性格和善,性情宽厚仁爱,生育四男二女。她对子女严格要求,优良品德给儿女们很大影响。蔡襄兄弟对父母以孝闻名,蔡襄诗句有“双亲素鬓喜我至,鞠抚欢笑如婴儿”,足见年老双亲与孝子间的天伦之乐。蔡襄自第一任漳州从事至福州知府的十年间,多次请假省亲。当时人们都赞羡蔡家白发母子间的慈孝深情。

  宋仁宗皇帝曾说:“有子若此,其母之贤可知”。先后赐卢节“仁寿郡太君”和“长安郡太君”之封衔以及“冠帔”之荣誉。

  蔡襄父亲蔡绣70岁逝世后,蔡襄一直把母亲迎侍于任上。治平二年(年)卢氏以91岁高龄随蔡襄之任杭州,当时“耳聪目明,食生饮素如壮者”,安享晚年。次年,即将随儿子蔡襄迁任南京留守,忽然疾作逝于官舍。蔡襄扶柩返乡守制,和泪写下一篇慈母《行状》,并书《寄欧阳永叔书》,文曰:“母孝行闻于千里,约束而严。诸子其贫于自力,仕官无过皆母氏之训也”。

  欧阳修为蔡襄母所书《长安郡太君卢氏墓志铭》中称赞卢氏“久而宗族和,乡党化”,“事长慈幼,既俭且勤”,评价其不愧为贤媳与慈母。

凡人优品·聆听文人品仙游·

  仙游,这个神仙游过的地方,因为其美丽地域风情、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做赋。而翻开《解读仙游》文集,更有诸多仙游美景跃然于纸上。

  卢永芳出生于度尾镇圣山村一农民家中,《解读仙游》这本文集是他历时三年创作而成。全书共分为四辑,大约28万字。第一辑“赋颂仙游”以赋的形式写了仙游县全貌以及18个乡镇,对其人文历史、地理沿革、地方特色、风土人情加以描写;第二辑“品读仙游”写满了仙游古城历史、历代名人、宗教、西门兜的榕树、九鲤湖祈梦;第三辑“仙游文萃”,是对仙游一些作家和书画家的评论;第四辑的“九鲤问道”,通过仙梦谈古说今,与古人对话,包括孔子、老庄、陶渊明、李白、方孝儒、金圣叹等。

  谈及创作此文集的初衷,卢永芳告诉记者,大学毕业之后他常年奔波在外,每当一有闲暇之余,便提笔做赋,更多的原因是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原先只是想多写一些关于仙游的文字,好让自己的孩子多从文字上去了解仙游。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把文章发表于网络,瞬间引起众多在外奔波家乡文友的共鸣,在网友的请求下,就接连做赋,以至凑齐仙游十八乡镇赋,再加上平时一些随感杂谈便写出了这本《解读仙游》文集。

  此外,卢永芳还参编《秀屿区志》、《涵江港口志》。

传家之宝御赐匾额传书香之气

“优贡”匾额

  在社硎乡上旱村的卢氏祠堂挂着一块匾额,匾额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镶边红漆渐渐脱落,但匾额上所书的“优贡”二字却清晰可见。

  究竟何为“优贡”?据了解,“优贡”是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社硎卢氏祠堂所挂的这块“优贡”匾额是清光绪丙午年,光绪皇帝钦命当时的二品顶戴福建提学使司提学使姚文倬为那年贡第十二名,中二优的卢绍本所立。而这块匾额则是由当时的知仙游县事杨文荣所书。

  据卢绍本的曾孙卢天锡介绍,虽然这块匾额一直挂在祠堂,并没有放在家里,但它却一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告诉他们要“读书兴家”。因此不管在多么困难的年代,他们家世代都以“读书”立本,他的祖父卢鸿祥亦是通过努力读书,后成为仙游县立中学(现仙游一中)图书馆馆长。在曾祖父和祖父及父辈的影响下,卢天锡也勤学苦读,曾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让“书香”在自己的家庭中飘洒,还将其“传给”更多人,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兴家之本”。

采访手记对联传世弘家风

  采访卢氏的过程中,记者无意间看到,在仙游卢氏研究会编写的《仙游卢氏通讯》中有“卢姓对联鉴赏”这样一个专门的章节,收集了许多与卢氏相关的对联,不仅体现了卢氏的文化底蕴,也传承了许多卢氏好的家风家训。

  例如“德为世表,学乃儒宗”。上联说的是隋朝涿县人卢昌衡,字子均,博览经史,善行草书,开皇初年任尚书礼部侍郎。文帝曾召集群臣自报功绩,人们都竞相争功,只有卢昌衡一言不发。后出任徐州总管,以才能知名。吏部尚书苏威对他考察后说:“德为世表(世人表率),行为士则(士人榜样)。”官至太子左庶子。下联说的是东汉涿县人卢值,字子千,曾跟马融读书,通古今之学。灵帝使历任博士,九江、庐江太守,曾以北中郎将率军镇压黄巾起义。后任尚书,因得罪董卓而罢职,隐居于上古。曹操称他“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儒家宗师)”。

  对联虽然简短,却深刻反映了努力学习、博学纵览,才能有所作为,不仅是做事,做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德立身,既成为榜样,也能传扬给更多人。

  《通讯》中还有许多他们收集的对联。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这些对联都有比较大的传世意义和警示作用,让更多卢氏宗亲了解卢氏。

本期文图:

今报记者卓良建黄剑普

傅斯威陈慧贞通讯员卢元宝

大家都在看

仙游:榜头镇又有连串大动作!第一个就叫人振奋人心!

倡导守信惩戒失信!仙游县人民法院曝光第五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警醒!仙游一学霸少年“成长”为六合彩赌博、吸毒青年,惊醒所有家长!

点赞正能量!仙游两名教师勇救落水儿童,获颁见义勇为证书!

9月23日至10月4日计划停电的乡村有...

赞赏

长按







































白颠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