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历史长河中卢姓发展的历程与浅话谱义

历史长河中卢姓发展的历程与浅话谱义

卢世恩

导读:一、注重不同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分析比较;二、姓氏起源和变迁;三、远古卢字、卢氏的产生;四、卢的源流主流向;五、卢姓、卢邑与高傒的关系;六、《新唐书》欧阳修善意的讹误;七、高傒肇卢之说不符合历史真相;八、明清家谱的攀附嫁接之弊;九、墓志铭的收藏意义;十、卢姓上通千古下连万代的轴心在范阳;十一、修谱和联宗简说。

一、注重不同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分析比较

孔夫子《春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作者有争议的或几个人的共同创作《国语》,《尚书》,《战国策》,甚至司马迁《史记》等多部文献。受时代政治、时代思潮,作者立场多方面的影响,都不同程度的舍弃或强化一些信息。如司马迁《史记》感慨,“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儒家学派多美化,春秋孔子却刻意掩盖鲁国四届弑君夺位事件,以示周礼之优越。许多历史真相,若没有文献和文献互相验证对比,其真伪就难认定。《史记.赵世家》,赵氏复嗣这一段历史,和《左传》记载差别很大。《史记》《三国志》对刘备等人的描写,存在所谓的正统观念,而把曹操描写成为反面人物,影响到现在。文献尚且如此何况文学作品了,元朝依据《史记》,改编成悲剧故事《赵氏孤儿》,战国以后一千年中无人问津,宋元以后才盛行,与宋朝(姓赵)亡国之痛,带来的复宋情绪有关系。被这个情绪那个原因影响的历史有许多。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界大学教授们对战国以前中国历史,是否存在发生过激烈的争。甲骨文的发现,是年被清朝一个官员、学者王懿荣偶然在中成药里面发现几片“龙骨”,上面有人为刻画的字形,后来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又出土了一大批有字龙骨,因文字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整理发现,殷商甲骨文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已经开始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若文献有出现,同一个命题的考古结果不相符则值得商榷。李济,湖北钟祥人,年出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年,29岁起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年,李济领导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年商朝首都遗址“殷墟”在河南安阳被发掘出来,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古都城遗址。印证了《史记.殷本记》等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年历史学家徐旭生在上古史籍记载的指引下,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掘出一片城市遗址,此遗址距今年,考古学家研究认定此时期是夏末商初。年中科院考古所在山西省襄汾陶寺村南,发掘出一片规模巨大上古都城,都城在鼎盛时期面积约万平方米,遗址王族墓地宫殿区,贵族居住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等等一应俱全,作为都城的基本要素它全部具备。高江涛说:“宫城的出现意味着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王权国家形成,是华夏文明之源的重要物化标志之一”。年考古人员陕西省神木发现了,石峁古城遗址,古城遗址(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面积相当于六个故宫。据有关研究认为是黄帝时期的尧帝宫殿,考古发现填补了历史文献的缺漏。

中国人注重传承,中国古帝王相信传承,自己登上王位,同时也承认前朝和方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后,不仅仅给与姬姓封地,对上古圣贤的后代:黄帝、炎帝、尧、舜、夏朝和商朝的后代给与封地。如:周太王季历的兄弟后人;周文王兄弟;周武王的的兄弟;同姓、异姓重要功臣;夏商时候已经存在的方国,分封或复封加以承认。孔夫子就对周武王这个举动赞赏有加,注重传承还体现在官职都效仿古人,夏朝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伯夷也曾经官至司空。秦统一天下中国形成,汉开疆扩土民族形成,西汉本无司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魏初,魏晋又置司空。

(对于甲骨文研究,多年来,众多学者不遗余力,在已发现的多个甲骨文字中,明确破译出字。)商朝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第五卷(合集编号)御史盧雷公布殷王武丁亡,小王帝辛继承王位。盧翼祭酒占卜甲子日的凶吉。其中卢翼官职祭酒(官称,某领域的首席官),卢雷官职御史(官称、也有翻译为御事的)。在(小屯南地甲骨)六六七片甲骨有文曰:“卢方白漅王派.大吉”等等,皆有据可查恕不一一列举。卢氏人名出现延伸到商朝的历史,虽缺少传承记载也不可否认客观存在。对甲骨文研究颇深的沈阳卢书杰在《考古见证殷墟之“翼”》一文中说:“殷商时期是宗法治理,伯是高贵爵位,高于西周诸侯的公位。方国在殷商是没有臣服的国,邦是臣服的国或属国。卢伯漅(等)不是外派冊命的大宗,是京畿殷商王盧翼庚的近亲内臣。……距殷商千年的《史记》告诉我们商王姓“子”姓。可是身处当时殷墟的甲骨文与金文却告诉我们,殷墟的商王姓“盧”!流传古老的一个姓氏,源于上古尊卢氏的炎帝后裔。”另有卢白漅被杀的甲骨文记载,说明商朝庭对血缘渐行渐远的外戚,也毫不客气,报仇是卢方积极参加倒商的原因之一。

二、姓氏的起源和变迁:

原始社会末期中国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对女性生殖崇拜,唯母为尊,族群中女性生的娃都随姥姥、母亲的姓氏(因山因水而命)如:风姓、姜姓、姬姓、妫姓等等,亦为母权社会《中国通史》。偶有男子试探性的另立门户,并被效仿复制,母姓氏固定之外又有氏“标记”。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近亲繁衍,影响族群质量,为防止出现近亲婚配用氏加以区别,如:伏羲氏、尊卢氏、有熊氏、神农氏等等。从太昊伏羲氏以降,父系氏族社会意识逐渐形成。出现了“正姓氏,别婚姻”的概念,“正姓氏”中的“正姓”,即正人的天性,废群婚、乱婚,正一夫一妻(妻以外为妾);所谓“正氏”即正男子,废男随女,启女随男。大禹期间仍未摆脱母系社会,夏朝开始逐步完善定型父权社会,过程缓慢曲折,母权影响到商朝。经夏、商朝的过渡,周朝“正姓氏,辨婚姻”确定为婚姻规矩,父权社会得以稳固。夏以前氏的分支是姓,夏朝以后姓的分支是氏。

战国比较特殊,贵族嫡传长子随父姓继承爵位,小宗被另立为氏分化出来。贵族因为封邑为氏者有之,以其爷爷的字号为氏者有之,以其他为氏沦为庶人者有之,对平民百姓却影响不大。奴隶的定义是没有自由、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固定居所、在“公亩”劳动、所得不归自己支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没有家国概念;平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还是有家有户有“私田”,可以私蓄财物,遗产由子女继承,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有家国意识。在中国国体始终以广大平民为基础,不是以奴隶我国本,是以不同成分(商人、手工艺者、农民)的平民,拥戴着帝王将相,支撑着一个庞大国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族和诸侯”,可见中国的帝王将相诸侯卿大夫,不同于西方的独立庄园主,只占有奴隶无偿劳动成果。在中国没有规模性形成奴隶阶层,国体始终以平民为主要成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工起义;东晋孙恩、卢循起义是农民或平民起义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以广大平民为基础的政权体制,所谓的中国奴隶社会,是套用西方“五个阶段”理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来,它其实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就传统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掘,并没有发现中国上古时期广泛实行奴隶制度的迹象(西藏除外),历朝历代的各类文献,都没有反映奴隶社会大规模存在的著述。

古人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百世不改”,人的姓维系的是一个血缘关系,姓是中国人的根。中国国体始终以平民为基础,平民的爹没多余可以封给哪个儿子,富庶平民家嫡传和庶出同一个姓氏。三叔二大爷的孩子们和列祖列宗同一个姓氏,即使搬迁了另外一个地方仍然不改姓氏。古时地广人稀,人们聚族而居种植、游牧或渔猎。周围都是同姓氏,用不到称姓氏,姓氏却客观存在。楚国竹简(清华大学存),舜帝说办事要谨慎,曰:“不违万姓之多欲”,意思是要满足平民百姓的多种需求,也说明当时的姓氏不止几百上千个,其中不可能没有广大平民姓氏,若说战国以后才有姓明显是错误的论断。战国时期的孔夫子办私塾,接受一束肉干(束脩)做为学费,就可以入学接受教育。毕宝魁(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说‘孔子收取如同“束脩”一般的少许学费或见面礼,是非常正常而且符合最基本的社会规范的’。随着文化、文字的逐渐相对普及,集贸的产生,《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集市贸易的第一个波峰期,城市的出现,人口的流动,姓不再仅是家族内部的传承,被外界所认知是客观的,故战国阶段的确新涌现出来许多姓氏。

三、远古卢字、卢氏的产生:

茅盾先生在年发表的《中国神话初探》一文中说:伏羲是中国可靠古籍所载的一个最早的皇帝。《易系辞·下》记载的包牺、伏牺即伏羲,伏羲帝王陵位于河南省象城西南(今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存遗址)。从各个资料都可以看到,华胥陵就应该在我们今天的陕西蓝田县(今西安市蓝田县华镇胥孟岩村)。唐代宋敏求的《长安志》中记载“蓝田谷西有尊卢氏冢,次北有女娲氏谷,则知此地是三皇旧居之所。”宋代乐史所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蓝田为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也沿用了唐朝的说法。”。《长安县志》:“蓝田灞水谷西有尊卢氏冢。”说明尊卢氏起自于陕西蓝田。《蓝田县志》又云:“宗卢氏继之,亦曰尊卢氏,传五世。治九十余载,都于鸿卢水。”另有资料言年一百四十五年,鸿卢水位于今三门峡的卢氏县内。另据考古资料提示伏羲联盟政权活动范围,基本可划在潼关以东,黄河以南,伏牛山以北的豫西平原地区旁及秦岭一带。伏羲帝王陵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项城西南。大伏羲联盟禅让加推举制度,由各联邦部落首领担任盟主,传说尊卢氏是伏羲联盟政权的第41-45帝。尊卢氏处在男权、女权过渡时期,秦枪、革池、枪兰、三那、母亲传给儿子革兰为五世。尊卢氏五世革兰死后,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大酋长联合罢免了尊卢氏的执政权。……伏羲氏族联盟政权七十二帝、无怀氏第二任帝节曲70岁亡,大伏羲政权结束。伏羲联盟的无怀氏政权被炎帝系姜姓魁隗氏取代(号炎帝),建帝都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经炎居、节井、戏器、祝融、至共工。……姜魁隗政权又被炎帝神农氏姜羭纥夺取。炎帝魁隗和炎帝神农氏羭纥,是远古姜姓炎帝部落不同的两个支脉。神农氏羭纥建帝都于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长子临魁封为烈山氏,迁居关中西部;二子封为连山氏,迁居江南;三子姜石年封为伊耆氏,迁居渭水以西至秦岭一带。神农氏一世羭纥年过花甲又去天台山采药,因误食含有剧毒的草药(断肠草),不幸身亡。当时天气炎热,其遗体无法返回帝都,随从只好将他的遗体就地安葬在秦岭莲花台(今陕西宝鸡市常羊山)。羭纥遗命长子临魁接任帝位而承帝都。炎帝神农氏二世临魁娶尊卢氏女为妃,继为参卢。姜临魁执政时期正值炎帝神农氏政权的黄金时代,《商子通策》中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攻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临魁死后葬具茨山(今河南郑州新郑市境内);经帝承;帝明;帝宜;帝來;帝裹;节茎,姜克,到榆罔,神农氏执政约三百年左右。

蚩尤之乱以后“神农势衰”(史记司马迁语)。轩辕氏接替炎帝执政,号黄帝。黄帝降封榆罔为诸侯,到“卢氏城”“以奉神农之嗣”。《水经·洛水注》引《竹书纪年》:晋出公姬凿十九年(前),“晋韩龙取卢氏城”,即五位尊卢氏帝王的出生地和政治活动中心,今卢氏县祈寸湾一带。“胙之土而命之氏”,“凡言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由此谓卢氏国,此卢国即商朝之卢方,其后裔中有以国为卢氏者不应该有质疑(历史浩瀚找不到具体详情记载而已)。榆罔降封以后,把政事交给孙子庆甲,他云游四方,为百姓治病,因他是卢氏国人,人称“卢医”。后死于湖南茶陵,仍以炎帝之号葬之,今湖南株洲市霞明镇的炎帝陵就是榆罔之墓,(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于黄帝轩辕氏政权帝芒元年(戊申,前)被罢免,后徙居江南行医20年病逝,终年68岁。尊号炎帝。)亦说榆罔存世90多年是被黄帝所杀。炎帝末帝榆罔先是被黄帝贬后疑又被杀,黄帝时期为彰显其天下归一,所以关于炎帝的传承情况及后裔状况不会有完整的记载。

甲骨文的发现补充了文献缺漏的历史存在,卢大科研究发现:“皇亲国戚在夏商朝代是重点联合族群,一是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时间不算长,母权意识仍根深蒂固。二是同姓不能通婚规则夏朝己立法”。尊卢氏是一个远古部落族群的统称,神农二世娶尊卢氏女,母权没有完全退出影响的情况下,由此产生卢氏不难理解,卢氏和商朝帝王存在姻亲关系也不能排除。卢方(国)卢姓人在商朝已经存在于豫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懋鎔说:“卢方是个历史久远的古代方国”(卢方·虎方考,文博,)。

四、卢的源流主流向:

殷人就把中国西部的部落族群统称为“羌戎”,系泛指,多见于唐朝的文学作品。唐王昌龄《箜篌引》:“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南岸羌戎讴。”唐卢纶《塞下曲(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商朝中后期,兴起于镐(西安一带)的一个强大起来的方国,周方伯,姬昌为商朝的西伯侯。商王授予周方伯征伐特权,可使用商王名义出兵讨伐任何一方,无需商王批准。姬昌死后姬发继承,姬昌治国以仁,各方诸侯纷纷来投。据《史记》记载:届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计居多”,于公元前年武王联合西域八国伐纣,牧野之战一举灭商。从此以周为国号诏令天下,定都于镐,史称西周,姬发称周武王,追认其父姬昌为文王。至周平王迁都于河南洛阳,谓之曰东周。商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殷(今殷墟)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扩大殷都至于沫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书牧誓》载:周武王联合庸、蜀、羌、学、微、卢、彭、樱八国攻灭商朝,孔传云:又“八国皆蛮夷,……卢、彭在西北”。顾栋高先生言:“今湖北南漳北卢镇为卢戎国,与卜辞卢方有无关系,资料有限难下定论”。湖北在安阳以南,首先不符合“卢、彭在西北”。夏商夷、狄,戎、蛮在山西、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游牧非游牧族群星罗棋布于诸夏之中,战国时期的吴、越,本是夷、蛮,秦发祥于西戎,有研究曰:姜氏也是西戎族一支,其中不乏四岳后裔。此时并不是所有夷狄都居外围。至于周文王之弟封虢国,覆盖了商朝古卢国,也不是才出现卢国,虢国不等于卢国,卢国也不等于虢国。“年河南陕县出土的铜匜、铜盘各一件,都刻有铭文‘卢金氏孙作宝匜(盘),子子孙孙永宝用’”,《见卢氏得姓考》。“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由于出土文物墓地距上阳甚近,说明“卢氏金”很可能居住在上阳,並直接由北虢君主统率的,专营手工业的高级官吏,在西周、春秋时期,卢金氏能够为自己的家族的‘子子孙孙永宝用’而铸造铜匜、铜盘,在当时绝不是寻常之事,也是一般家族难以做到的。”《左传》有载“楚灭罗,继灭卢,其境为楚地。”,据郑樵《通志》记载:“庐氏,亦作卢,音通庐。子戢黎之后,此南蛮也,今襄州有中庐即其地。”,《风气通义》云:“古芦子国,后有芦氏。芦子国……卢戟黎……”。《史密簋》记载安徽、山西、陕西等地域,还有卢子国遗迹,均出现于楚武王五十年(公元前年)前后,晚于卢方国。豫西卢方国出征伐纣,外出参战不可能倾国而出,留在国内重新配置的国体,战国期间被临国排挤,被迫迁徙而留下多处痕迹。山东长清卢国于公元前年立国,后来被齐国吞称卢邑,至秦统一天下均无规模性的迁徙记录。

秦朝统一天下之初,全国人口约0万,不及今天的河南省人口的一半。疆域与新中国建立之初差不多,地广人稀,人们聚族择地而居,或种植或游牧。商朝卢方在安阳西北,山西省西南端、陕西省东南部等都可能。李雪山教授认为:“卢方在今河南西部卢氏县一带的可能性极大”《商代分封制度研究》年。据河南省对卢氏县由来的研究,卢氏县卢姓祖根地,“卢氏县为中华卢姓祖根地研究认定会”,年7月12~13日得到了确认:“卢氏县为古帝尊卢氏县长期以卢氏命名,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县境内至今保留着许多与卢氏有关的地名、语言和传说,反映了卢氏县与卢姓关系密切。卢氏的重要活动区域,商周时期的卢方也在今卢氏县一带,春秋时期载于史籍的卢氏城,就是因卢国人长期居于此地而得名。因此,卢氏县与卢的历史,不仅拉长了中华卢姓历史的源流,也为全球卢姓寻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本人赞同这个结论。

五、卢姓、卢邑与高傒的关系:

《离骚》曰:“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孙子.用间》说:“周之兴一也,吕牙在殷。”,其实是远离家乡以屠牛,卖饮为名,侦探商朝的内部情报,达到倒商扶周的政治愿望。公元前(或)年世袭商朝西伯侯的姬发,在军师吕尚(太公望)谋略下,趁商王帝辛征伐东夷,身边兵力空虚之际发动了“牧野之战”,胜利后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附近)。“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北,新乡一带)之战”姬发得到天下,尊其父亲姬昌为文王;吕望一举成名,说辅佐周朝六代君王,应该是传说其存世年龄横跨这段时间(中国准确纪年是公元前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吕尚出生年份或以讹传讹)。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后来整理为《六韬》,年临沂,汉武帝期间的墓葬群出土了残简,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司马迁著《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名吕尚。”吕尚也成了中国古代史中影响久远而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认他为本家祖师,因此他被尊为“百家宗师”。后世著述中多称“姜子牙”而不说吕望。

据有关资料显示,牧野之战是1月20日,“一夜之间商朝倒台,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夺权了政权”。除帝辛自焚而亡,朝歌军队阵亡者多,朝歌以外的皆降。当年参与伐纣的各方国军队,“统帅和当时的国王是同一个人”,据有关人士分析,各国出兵平均约三千人左右。卢方部队伐纣参战有功这部分人,在今长清县西南安营居住,受周王赐封建卢子国(长清县志有记载)。卢子国地处齐国边陲,为齐国的卫星之国,有御敌进犯齐国之缓冲功能,卢子国得以生存,齐国统治稳定以后却被齐国吞并,而成为齐国的卢邑。公元前年高傒“采食于卢”,按那个时期贵族小宗另立门户,以封地为氏的惯例,高傒应该从此为卢氏。其爷爷采食于高地而称公子高,高傒没有从此称“公子卢”。高傒本人没有改姓卢,其后裔N代某个裔孙为改卢姓起点,也没有任何文献史料支持。

《左传隐公三年》文:“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是公元前年,高傒还没有采食于卢,此处卢指卢国。高傒及其后裔和原住民卢人,没有互相摩擦的记录,只有卢人帮助高氏家族御敌的记载。《左传》载:“周灵王十七年(前年)晋率诸候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诸侯之师入平阴,从齐师,克京兹,克峙,围卢弗克”,此处卢指卢邑,其目标的高氏,卢人是御敌主力。公元前年田和就把齐康公放逐到海滨,只给一座小城做食邑,以奉姜氏之嗣。田齐太公田和登上王位,也“贿赂”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追封为诸侯。田氏集团为了防范他人“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削平各封邑“小君主”另派官员,施行集权制,为秦朝中央集权制提供了范例。高氏在齐国没有了生存空间,性命难保纷纷逃跑。卢邑被田齐接管,卢人没必要逃跑,其一、田氏集团需要人口和税赋,其二、卢人直接掌管着军队有御用价值。战国末年卢罢师、卢卿皆齐王田广部下的将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卢罢师在汉王四年加入大将军韩信麾下,并且自始至终都是齐将的身份。高傒与卢邑有牵扯,与卢姓没有必然关系。

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善意的讹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卢氏:“卢,出于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係为齐正卿,谥曰敬仲,采食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常篡齐,卢氏散居于燕秦之间,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裔孙植,字子干,汉北中郎将。……”。“秦代,于境内卢邑设卢县,属济北郡,西汉时为泰山郡卢县”,有凭有据,“高孙傒……其后因以为氏”无据可查。“书美而不书刺,书利而不书弊,书朝而不书野,书显而不书微”,“卢王”名字也被历史尘埃掩盖。官场两次遭挫折已经是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于年8月又遭诬陷被贬,仁宗皇帝临时改变主意,挽留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谨小慎微岂能脱俗,撰写《宰相世系表》,门阀政治需要挂靠一个名人,当时卢人愿意接受,故属于善意的讹误。“秦有博士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卢敖,别名卢生,字雍熙(前--前)秦博士。居涿州固城(涿州范阳执政中心),其子孙居涿州范阳,河南洛阳、开封有分派(分派的世系情况不详)。在未发现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御史卢雷等人之前,卢敖是文献记载的第一位卢姓名人。“卢敖是战国秦汉间燕齐方士的典型代表,对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秦始皇的思想与行为模式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河南教育学院刘德杰)”。

汉高祖五年九月卢绾(前年--前年)为燕王,籍贯是江苏丰沛。公元前至公元前年秋,卢绾被误会而止长达六年燕王之职。《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其子卢兆配承袭东胡王。14年后卢绾遗孀赵氏带着丈夫的骨灰,带着对故土的思念辗转回到长安,趁有生之年把刘卢两家的事情说清楚。病中的吕后,知道赵氏回来了惊喜万分,准备第二天接见,惜当夜驾崩,赵氏闻知抑郁几日而亡。又22年后卢绾长孙卢贤,又名巨儒、他之,以东胡王降,他之刚说出“皇上,罪臣卢贤前来领罪”,刘启庄重地摇摇头道“什么都不用说,都是自家人,何罪之有”,封他之为亚谷侯(治所在今涿州雄安新区雄县亚谷城),第二年他之去世(享年58岁)。其长子卢俊(开英)承袭亚谷侯,七年后卢珠(卢漏)为第三任亚谷侯,在位七年后传子卢统(卢贺)。卢统承袭父爵亚谷侯在位39年,公元前91年因参与戾太子刘据叛乱受到牵连。被汉武帝处死,全家人连坐,亚谷侯封爵被取消,亚谷侯历55年而终。有无男子侥幸逃脱者不得而知,嫁出去的女子有幸存者(葬于北周大象二年(),大周故卢太妃,墓志铭文中言明是卢绾后裔,见《北魏卢兰墓志铭》)。

著名的清朝校勘学家的卢文弨(--),距今年前对《世系表》和“高傒肇卢”颇有异议:在《三峰卢氏家志序》中曰:“……两姓也,而合为一姓;一人也,而分为两人。父子颠错,燕粤混同,盖不可胜诘也。……一任其误而莫之改革。以此而为谱,其愈与无谱几何,夫谱之为法,不在乎合异而为同,而在于审同以辨异……”。两姓指卢和高,卢敖,卢生本是一个人。以前看到“范阳世系”几个不同的版本,一、卢绾是敖公曾孙子,二、敖,绾间隔五代,其实两个人相差仅19岁。燕粤混同指卢敖(燕人),卢绾(江苏人)。司马迁就是司马迁,留下明显漏洞让后人去找补,如汉高祖的临终和吕后的对话,凭陈平或集体创作的文字,原封不动的录入史记,欧阳修亦然。(卢文弨所书《三峰卢氏家志序》流传于世,可惜家谱正文尚未发现,原因待考)

涿州范阳卢氏先祖非卢敖莫属,卢敖裔孙卢植以下,后世学者研究称《宰相世系表》卢植后裔多少人,遗漏的多少人,不一定客观。或遗漏的本来就不是确切的植公后裔,而是他源卢氏(不展开),乃“言卢必称范阳”的具体体现。

七、高傒肇卢之说不符合历史真相:

二十世纪以前没人说“高傒肇卢”,二十世纪以后才风生云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尤甚,其实违背了历史真相。安徽泗县卢灿亮宗长说:“太和六年公元年约为穗公出走高丽国朝鲜半岛为避安绿山叛乱。那时之前穗公只知其祖父卢鸿表,以前无记。官家学者何其辉煌都不知是“高傒之后改卢”而千年之后的现在卢家能找出两千年前“傒肇卢还不是改卢”。宋初唐末的九支卢的越国公卢琰家序于年时也只作其祖是茶仙仝公之后,并未知之前“高傒之后改卢之说”!两大支系的后裔及全国全世界的现卢人都是高傒的裔苗。只能说文才之能人穿越二千多年别出心才胡邹乱造崇拜帝王之心罢了!”涿州范阳最早只有秦博士卢敖居故城县(涿州范阳执政中心)的记载。有一篇《卢氏起源说三:卢方、尊卢、卢氏与卢姓》,最后总结曰“古代中国几个卢人集居的地方,大部分原住民已经迁徙走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现在的卢氏居民未必是原住民的后代了。”

钱钟书教授所讲卢氏起源大意是:……高傒采食于卢故姓卢,田氏代齐,高氏纷纷离开卢邑逃难于涿州,为范阳卢氏。存在三个问题:一、高裔姓高不姓卢才能躲过追杀。二、卢邑旧有姓,田氏集团也会采取“斩首行动”,若明确去了涿州也跑不掉。三、一定去涿州凭据是什么,没有佐证。钱教授表达模糊依据不足,也是套用新唐书的说法没什么新观点。高傒的“高”是战国期间新兴起的贵族贵姓,不会轻易放弃,高氏为了躲过田氏的追杀暂时降格为卢姓,换了朝代秦朝恢复高、吕、姜,对于他们都比继续姓卢意义更大。根据文化水平来分析,认为卢敖一脉是卢邑人甚至是高傒后裔,或是长清而来依据都不充分。身为曾经的贵族,不学无术一事无成的者不在少数,身份是平民,勤奋好学有所成就者不胜枚举。燕人,秦人,齐人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证据卢敖一定是山东长清卢邑人,如此说法都是现代文人墨客牵强附会的发挥。

浙江卢嗣仝宗长指出,“唐代卢氏八相佐唐”时期,为了证明自己出身名门,唐宋政客也未能免俗,而不惜伪造家族历史的原因,这种做法正源于中国古代自魏晋以来,阀阅望族攀附之风的盛行。”《元和姓纂》唐宪宗元和七年(年)成书,距高傒采食于卢年,《新唐书》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年),到嘉佑五年(公元年)完成,距高傒采食于卢1多年,当年的条件下他们怎么能够清楚,所以不要盲目迷信。东汉卢植尚不知道与卢邑、高傒有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卢植嫡孙怎么会清楚,更何况唐,宋了。就广义炎黄子孙而言,炎黄二帝归国家公祭另当别论,狭义的具体某姓氏来讲,今天的高姓,因为高阳氏、高辛氏、高元和其他一些姓高的人,无世系可考而尊世系明晰的高傒为高姓共祖,是明智的选择。我们认高傒则违背姓氏文化传承信仰的本质,也不符合历史真相。

八、明清家谱中的嫁接攀附之弊

(-11-07)《论家谱真实性--中国的家谱大都是明清时期伪造千秋车氏》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虽然不是说卢氏,道理是一样的。(-09-26)范阳卢氏文化推广中心,卢杰《血缘寻根与攀附嫁接》,0年2月29日卢杰《修谱攀附与谱匠造假》等文章,也充分说明了问题。由于宋朝欧阳修、苏洵开创了民间家谱之始,各种因素约束,达不到普遍,明清以来广泛盛行。卢同笋《卢源探略》-页:清乾隆二十九年仲秋()卢仝后裔《初修卢氏族谱》,没有提到高傒。至年十三修的序才出现“以齐傒采食于卢,为得姓之鼻祖……”,卢同笋《卢源探略》-页:皇宋雍熙乙酉年十月()《麻田卢氏初修族谱》序,至清道光三年()九次修谱也没有提高傒,大清同治十年()第十次修谱才出现“吾宗始开自周太公望裔孙傒,采邑于卢因以为氏……”的字样。这种现象都说明高傒的内容是后补进来的。公元-年前后,旧的贵族由于社会的变迁土崩瓦解,被新兴的士族所取代。由于这些新兴的士族没有辉煌的家族根基,甚至是少数民族,为了被认可,想方设法傍靠一个历史名人,刘渊,五胡十六国的“前赵”开国皇帝(-年在位),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后代,南匈奴单于于夫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母为呼延皇后。刘渊就认为:“帝王岂其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所授耳。……吾,汉室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及,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晋书·刘元海载记》)“刘渊称自己为汉王,是表明他是接续汉朝的帝统,要与晋争天下”。至宋代新兴的庶族官僚士大夫之中,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于是滋生出编修家谱也傍靠盛行。挂靠攀附之风不是欧阳修开始,以前就影响到了墓志铭,后来又影响到民间家谱的风格,甚至影响着今天很多人的思想。目前明朝编修的家谱民间都很少见,清朝前期几修都没有提及,而清朝后期却出现了高傒字样。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现在文化这么普及,明清时期的落魄文人代写家谱很有市场,为了显示自己的文化和阅历刻意添加的,因为给卢氏家族增光添彩也乐于接受。胡适曾经说“中国家谱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源远流长’的迷信。没有一个姓陈的不是胡公满之后,没有一个姓张的不是黄帝第五子之后,没有一个姓李的不是伯阳之后,家家都是古帝王和古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百姓的后代都到哪去了!”近几十年来人们为了地方经济,搞的一些姓氏招牌,以开发旅游业。具体到卢姓,随之而来附和之声,一边倒的宣传文章、网络视频,为欧阳修颇有争议的卢氏起源之说,大张旗鼓人为的糅合,没有必然链接的两段独立史实,因小失大贻害无穷。

九、墓志铭收藏意义

对于伟大或值得纪念的人其墓经常有墓志铭,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这种习俗的存在。“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称为“志”,是散文体。负责姓氏、籍贯、生平简介,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主宰歌功颂德、悼念抚慰之类,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在中国古代,墓志主要是把死者的简要生平刻在石碑上,放进墓穴里(也有立于墓前的)。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死后这些都是要写进墓志铭,以求得人死留名。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傍靠之风不唯称帝者,而是影响了那个时期上层人士。因中国古代“为亲者讳”和“隐恶扬善”习俗根深蒂固,美化先人出身,甚至抛开根本靠嫁接,以此来抬高自己的门第,此观念凸显在墓志铭之中。墓志铭是家族各个时期曾经辉煌的铁证,作为缅怀先人的一种特殊的纪念物,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收藏价值,就其文学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不可低估。近些年有能人为迎合姓氏文化收藏热伪造的墓志铭,篆刻多仿名人笔迹,除存在欣赏价值,其历史价值堪忧。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期间及唐朝的墓志铭,内容的延展,杜撰出来的远古世系最不可信,故不能作为卢氏渊源研究的唯一凭据。

十、卢姓--上通千古下连万代的轴心在范阳

历史上卢氏郡望,典型的有(范阳郡、河南郡、河间郡、淮阳郡、弋阳郡、三元郡、等),虽大部分在河南,然唯范阳郡流传不衰,其他郡望虽唐朝以前有记载,唐宋以后多以范阳为记。据不完全统计约三十多个堂号,大部分和范阳堂有关系。《后汉书》载曹操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卢植作为中流砥柱,儒家人望,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世所公认的楷模,自此奠定了卢姓作为“范阳郡望”,“北州冠族”的基础。卢氏自秦汉、隋唐,千余年间,范阳卢氏在历史上享有名望的氏族,人因地显,地因人重,范阳成为天下卢姓人的望郡。

《左传》:“齐有卢蒲就魁、卢蒲蔡”(卢蒲就魁系齐桓公十世孙,齐景公时为大夫,殁于公元前年),后来卢蒲氏又把自己的复姓改为单姓卢。郑庄第十二代裔孙,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载,“卢蒲氏,出自桓公,亦为卢氏,范阳”。据有关资料显示卢蒲氏改单姓卢,曾经在北京大兴一带发展过。郑桥言“亦范阳”并不准确,若理解为自称范阳卢氏可能性较大,卢植名望是卢入仕的敲门砖。郑桥都没能落实卢(蒲)什么“亦范阳”卢氏,放到现在其价值何存。《新唐书.卢尚祖传》:“尚祖自云,本姓雷氏,后音相讹,改卢氏,望弋阳(治今河南潢川)光山(河南光山县)”,这段话比郑桥的话有价值,但他们传承到现在的人都在哪,历史漫长世事变迁已不得而知(或有家谱未露面)。

天下卢氏的祖望之地在范阳,乃至一百二十年前版本《百家姓》,卢姓都特别注明望于范阳,卢植乃是卢姓的中兴始祖。0年4月一位居香港宗亲的一段话:“老祖宗留下的两个珍贵东西,一个是卢字,一个是范阳堂”即简练又符合实际。《中华大辞典》等辞书记载历代卢氏名人逾千人,据资料说有确切记载的立传者人,附传者近百人。宰相八人,尚书13人,刺使89人,太守15人,侍郎12人,将军7人,御史17人,常侍17人,44人封爵,其中封公20人,侯8人,伯9人。佐唐八相中除卢光启(宋朝)未确定是卢植后裔外,都是卢植四房后裔。自秦汉至唐朝连绵千余年名人辈出,范阳卢姓是历史上少见的望族,所以“言卢必称范阳”。范阳是我卢姓上通千古下连万代的轴心和纽带。千古人龙卢植公,是卢姓族众的正能量的典范,可尊为天下卢姓的中兴始祖。

有姓氏而有家庭,有家庭而有家族,有家族而形成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八百万卢姓宗亲祖祖辈辈姓卢,卢字已烙在心灵深处,凝结着浓厚情感,你我他都姓卢,就潜移默化传承的是卢氏家族文化与卢氏家族精神。以同姓为基础不唯血统论谈亲情,符合二十一世纪八百万卢姓宗亲心声。不能因为研究卢氏历史文化渊源,而将卢姓分成卢a、卢b、卢c、卢d。卢--衍生远古、植根豫西、分苗山东、屹立范阳、分派河洛、播散寰宇。在天下卢氏以姓卢为荣,以同姓卢为亲意识基础上,提倡“天下卢姓一家亲”,让陌生的老卢和小卢相遇亲切感有依托。修谱立足点是在党规国策框架内,凝聚卢氏情怀,传承积极向上的宗族文化。卢姓家族是的多元的集合,在历史的长河中多股溪水,早已汇成一股洪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弘扬范阳卢植文化,膜拜“千古人龙”有助于确立优秀品质,有利于树立卢姓族众自豪感。

十一、修谱和联宗简说

聚居历史千年以上的族群,历史信息保留会多,相对做什么都容易些。据记载,从明洪武三年(年)至永乐十五年(年)47年间几次大移民。据各类记载的不完全统计:来自山西省洪洞县,以“大槐树老鹳窝底下”为记的后裔,登记在册的八百八十一个姓氏。涉及十八个省市,四百九十多个县(市),物是人非,盘根错节,头绪难理。因为避讳或其他原因,久而久之祖籍不明确的族群、家族;为了躲避天灾人祸,次生开基祖由于文化的限制没有文字记录;数十代前,互相投奔融入本来不是一支之中,甚至名讳占字依同一个辈序,年代较远分不清彼此的情况会存在;分别距离不是很远本来是一支人,阴差阳错故意不走一个派字,年代近时知道,年代久远就不清楚。几种情况都存在。有人会问祖籍不会记载人去哪了吗?应该知道宋、元、明、清天灾人祸祖籍人去楼空情况也时有发生。况且解放前发生战乱少的南方个别省份、地区,解放后“破四旧”等等运动中资料也会有销毁、遗失、损坏,若干年后收拾起来必然会有遗漏。何况曾经战乱频发、破四旧更积极的其他省份及地区了?由于上述原因同姓联宗,依据充分者可行,字辈不同有参照的人物,互相印证套辈不乱即可。

树有根,水有源,国有史,家有谱。国之修史研兴替、吸经验、利现实。家之修谱在于寻根、知根、不忘本,并激励后辈勤奋兴国旺族。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司马迁: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cao乱)人,不知祖何异禽兽。文天祥: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史以记实事犹谱以序昭穆。苏洵:太上立德,其次建功,其次立言,谱牒者亦立言之一端也,又曰人家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又曰三代不修谱为不孝,苟世世修之则无混认之失矣。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根本。家谱、族谱,是可供族人之间交谈的桥梁,是上通千古,下连万代,促进家族大团结的纽带,寻根问祖的凭证。

建议修谱从各地(支)开基祖、二层、三层次生开基祖以下细化记述清楚,以上的追溯到的一定要求真,层层递进、群策群力、力所能及达到极致。追溯更远的责在总堂(范阳、或具体能够明确的),总堂不仅有向上追溯之职,还有向下接轨之责。祭奠远祖去总堂,则总堂香火才越来越旺。

最后一节许多论述贯穿了个人走访所见所闻,平铺直述还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仅供参考。

0.7.26

作者简介

卢世恩,男,60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年下乡,年参加工作,在原国电平庄能源有限公司工作,至年3月退休。工作中任过公安外勤,矿务局行政处福利部副部长,城管中队副队长等职。居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联系电话18049617

本平台为开放性卢氏文化中心,凡是有关卢姓的任何新闻、图片、文章、成果、家族信息都可来文投稿,不拘于任何内容、形式、学术观点。

投稿邮箱:lutong

sohu.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7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