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点上方济南↑订阅本刊,正宗济南味!
灵岩寺千佛殿我去过多次,知道他们是国宝级文物,对里面的40尊彩色罗汉像充满了崇拜和向往,一直想了解那些罗汉的传奇故事。今天终于搜集到了他们的介绍,我把这篇文章仔细读了10遍,真的不错呀,值得好好学习一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结合起来,以后再去拜访罗汉,心中就多了一份自信,因为有知识储备嘛。哈哈,这篇文章挺长,不要着急,慢慢品读。灵岩寺罗汉由普通黄泥塑成,并以天然矿物质着彩,沿着千佛殿东、北、西三面,围坐成一个“U”字形半圈。罗汉的最大特点是逼真。说它逼真,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比例尺寸与真人相仿,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所有细节,都是比照真人仿制的,并且仿制之精细传神,以至你走进千佛殿,就像走进了真实的人群当中;如果你迎着他们投来的目光,你会感觉到那是一种真实的对视,使你不由得产生一种想跟他们挥个手、打个招呼的冲动。稍加留意,你还会发现,罗汉的手背、脑穴和脖颈等处,隐隐暴露着青筋;这些青筋根据罗汉的表情动作而发生变化,似乎能让人感觉到他们血液的流动,脉搏的起伏。更为神奇的是,二十多年前人们在修缮罗汉时,发现他们的腹腔内,竟然真的有用丝绸仿制的五脏六腑;经医学家鉴定,认为基本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罗汉的形态、表情也极为丰富。他们或端坐,或拄杖,或合掌,或口讲手指,或侧耳倾听;有的和善,有的愠怒,有的勇猛,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俯首低吟。袈裟衣饰也处理得自然流畅,线条虚实曲折,随着不同的姿态而起伏飘动。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把千佛殿内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上世纪八十年代,刘海粟先生来这里参观时,站在罗汉前久久凝视,不忍离去,最后挥毫写下了:“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可谓是对灵岩寺泥塑罗汉最贴切的概括和评价。 ~年,对罗汉塑像进行维修,从部分塑像体腔内发现一批铜镜、钱币、丝制内脏、墨书题记。其中一身以宋熙宁三年()铸造的铁罗汉为内胎,从而确知,40身罗汉非同时所塑造。据碑记等推断,罗汉像初为32身,塑于宋英宗治平三年(),可能设于般舟殿中,元致和元年()曾加妆塑,后该殿倾坍。明万历十五年()重修千佛殿,约于此时,将残存之宋塑罗汉27身迁入殿内,并增塑13身。清同治十三年()最后一次妆銮,即今日所遗存之塑像面貌。据现存木牌题榜称,其中除罗汉外,有11身为高僧及祖师像。 四十身罗汉像环坐于殿内四周下层壁坛之上,通高在1.6米左右,风格写实,能够表现出不同年龄和身体特征的差异。宋塑解剖关系相当准确,注重人物不同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刻画,脸型多为长方形,高鼻梁,眉弓隆起,轮廓清晰,衣纹刚劲,又富于质感。明代泥塑工艺较为简单粗糙,艺术表现上也较为逊色。 不过有的中国高僧塑像木牌的名字似乎是有问题,因为造像年代早于其生活年代,至于当时塑像时名字上是否有所遵循,已不可考。
图中,右起第一尊是禅宗初祖达摩尊者,后面依次为目犍连和摩诃俱絺罗东土初祖达摩尊者
禅宗初祖达摩尊者是东边第一尊。菩提达摩(菩提达磨),中国禅宗初祖。南天竺婆罗门人,原名菩提多罗,是南天竺香玉王的第三子,禅宗二十七至祖般若多罗到该国传法,菩提多罗从他学法,很得般若多罗的赏识,就给他改名为达摩,意译为“道法”,是达摩已通达到法的意思。梁武帝普通年(~,一说南朝宋末)到达广州,梁武帝闻其名,迎入金陵(今南京),但观念不相契合,达摩悄然北上。途经北江,没有渡江的工具,遂将一束苇草置于江面,踏蹑而渡。《幼学琼林˙卷四˙释道鬼神类》:「达摩一苇渡江,栾巴噀酒灭火。」后至北魏,所到之处,以禅法教人。游嵩山少林寺,在少林寺后山五乳峰山洞内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摩诃目犍连尊者
“摩诃”是大、多或胜的意思。目犍连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犍连”是梵文的音译。或为摩诃目犍连、目犍连、大目犍连,古印度摩揭陀国土舍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称。后被反佛教的婆罗门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释尊左边。相传其神通广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设盂兰盆供奉十方僧众,在他们的帮助下入地狱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节”。摩訶俱絺羅尊者
摩诃拘絺罗。“摩诃”译为“大”,“拘絺罗”译为“膝”,合译为“大膝”,大概这位尊者的膝盖很大,从形貌上的特徵而立名。在佛的大弟子中,是“答问第一”。 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的舅舅,最善于口辩。他的姐姐常辩论不过他。后来姐姐怀孕后,他就辩不过姐姐。他说:“姐姐怀的孩子,必具特殊智能,将来必然超过我。”于是发愤到南印度去游学,努力研读十八种经。他非常努力,吃饭很快就吃饱了,喝水也喝得很快,一天到晚学习各种典籍,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因没有时间来修饰容貌,手指甲长得很长,所以一般人都叫他“长爪梵志”。梵志就是修道的哲人。后来学成回家后,去见佛索取外甥。佛问他;“你所学的以什么为中心思想?”他说:“我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佛又问他:“你还受不受你自己这套思想理论?”他回想,我既然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假若我接受了我自己这套理论,岂不是自相矛盾?假若我自己都不接受我自己这套理论,我这套理论又如何站得住脚?无论受与不受我都理屈。于是向佛认错,从佛出家,在佛的弟子中,号为“辩才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
迦旃延(议论第一)或称为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为梵语的音译,古印度阿盘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修习外道,后跟随释迦牟尼学法,以能分别诸经,善说法,这位尊者善于文饰,善于论议,他是论议第一。此位尊者和任何人辩论,一定会得到胜利,故有“议论第一”之称。他又有一个名字叫‘思胜,此名源于他的思想好,辩才无碍之故。下图右起:迦留陀夷,牛呵比丘,定鼎玉林国师,无贫如音阿那尊者迦留陀夷尊者
接着就是迦留陀夷尊者,又作迦楼陀夷、迦庐陀夷、迦路娜、迦庐。或作黑伟陀夷。意泽为大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 迦留陀夷尊者学问高深,为佛陀出家前的宫廷老师。就是当初奉净饭王的命令,侍奉佛陀在做太子时的优陀夷,当佛陀立志要出家时,迦留陀夷曾用种种欲情的美词劝谏过佛陀。佛陀成道以后,再奉净饭王的命令,迎请佛陀回到祖国的也是迦留陀夷。迦留陀夷虽然生性如此浪漫,但他很有才能,佛陀一直让迦留陀夷服侍自己,佛祖认为能教化有情令得圣果者,推迦留陀夷第一,因为迦留陀夷尊者夜晚乞食引起居士讥讽后,佛祖就制定了不非时食戒。 这尊迦留陀夷尊者像,右膝抬起,双手抱膝而坐,昂头向远方眺望,眉骨高耸,眼光犀利,嘴角下撇,紧闭双唇,下巴上翘,似乎对一切都不屑一顾,可能因为他出身于贵族,所以好象满腹经纶,高傲自信,盛气凌人,从他的面部表情看,这是个倔强的人,服装衣饰的造型,处理得当,袈裟厚重而且有质感,纹理流动一忽在轻轻飘动,图案上的色彩华丽鲜艳,整个的塑造外型与内心的气质浑然一体,刻画细腻,栩栩如生。牛呵比丘尊者
牛呵比丘尊者是五百罗汉第九尊,即憍梵波提,意译为牛呵。憍梵波提,号牛相比丘。又作梵波提、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意译为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导。据云:他在过去世,因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还遗留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反刍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纯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佛陀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仞利天宫尸利沙圆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尊者始知释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因为五百世前为牛身,余习未尽,常如牛反刍嚼物,故有此名,后随佛出家证果,佛为免世人讥嫌其牛呞之习性,便勅令常在天上受供,而有“受供第一”之称。定鼎玉林国师(~)
清初临济宗僧。江阴(江苏省江阴县)人。俗姓杨。字玉林,世称玉林通琇。十九岁出家,后住浙江省武康报恩寺。清顺治十五年(),奉清世祖之诏入京,于万善殿弘扬大法,受赐号“大觉禅师”,翌年加封为“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十七年秋,帝建立皇坛,挑选一千五百僧受菩萨戒,特请师为本师,并加封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其后,师回西天目山,重修殿宇,将山麓之双清庄改为丛林,因袭该山祖师高峰原妙所创师子正宗禅寺之名称,称为师子正宗派。康熙十四年七月,寂于江苏省淮安慈云庵,年六十二。塔于西天目山。无贫如音阿那尊者(缺资料)下图左起东土摩诃菩提尊者(左)和精进比丘鬼逼禅师(右)东土摩诃菩提尊者(缺资料)精进比丘鬼逼禅师
精进比丘鬼逼禅师以前是一位超度亡魂(赶经忏)的和尚,有一天他念完经回庙的时候,经过一乡村,其时天已黑,被一犬追吠,有一妇人就问:‘谁呀?’其夫从窗口一望,便答:‘噢!是赶经忏鬼!’他心里纳闷,为何不叫我赶经忏神仙,而叫我做鬼呢?及行至桥边,天适下雨,就在桥下暂避。同时结跏趺坐,以便休息。忽然看见有二个鬼经过,其中一鬼说:‘这里有个金塔,金塔里面,有佛的舍利,我们赶快叩头,就会消除业障。’于是二鬼一齐叩头,叩了一会,赶经忏鬼腿痛,就把双腿放开,改为单跏趺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这时,一鬼说:‘为何金塔变成银塔?’另一鬼说:‘不管它金塔或银塔,我们依然叩拜。’大约过了半小时后,腿又痛,便将两腿伸直。二鬼一见,便说:‘这是泥巴不必拜。’便要打他,骇得他赶快双跏趺坐,鬼又说:‘咦!又变成金塔,这真是有佛的舍利,才会这样变化无穷,我们还是赶快叩头吧!’赶经忏鬼心想:‘原来结双跏趺坐,就是金塔,单跏趺坐,就是银塔,不坐,就变成泥巴,还是要赶快修行啊!’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赶经忏,而专心一意,埋头苦干,一修便修成功,后来人们取他的名字,叫做‘鬼逼禅师’,如果没有鬼逼他,要打他,他还是拖拖拉拉,耽误时间,不肯修行,被鬼逼后,才肯精进苦修,这是鬼帮忙分开悟成道,故叫‘鬼逼禅师’。选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浅释。摩诃迦叶尊者
摩诃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称大迦叶,或称为迦叶、迦叶波、迦摄波。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摩诃”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故摩诃迦叶即大迦叶。迦叶是梵语,译为大龟氏。大龟氏是他的姓,因为他的先人,看见有只大龟驮着一卷图修道,所以就以此为姓。又叫饮光氏,因他的身上有光,能隐蔽其他所有的光,好像饮尽一切的光。所有佛的弟子,论年龄皆没有比他大,故“年龄第一”。在佛的弟子中,他最吃得了苦,受得了苦,最能苦修行,故“头陀第一”。 “头陀”是梵文的译音,头陀就是清心寡欲,扫除世间尘垢烦恼,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叶深受佛陀(释迦牟尼佛)的信任,当佛陀预感不久人世时,指定以大迦叶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钵叹、宾头卢、罗侯罗)为“四大声闻”,继承佛陀的事业弘扬佛法。他是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释迦牟尼涅盘后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叶将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灵鹫山集合,汇编释迦佛祖的遗教,全部汇编整合完成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这就是所谓的「三藏圣典」。因而有第一祖师之称。对於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下图左起:摩訶鸠摩罗什,云山牧牛难陀,降龙菩提无阂禅师摩訶鳩摩羅什尊者
摩訶鳩摩羅什尊者(~)是东面第十四尊,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父籍天竺,而鸠摩罗什则生于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七岁随母亲出家,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秦弘始三年姚兴派人迎入长安,翻译佛典。共译出《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三十五部经书。他的成就,不仅在于系统的介绍般若、中观之学,在翻译上更一改过去晦涩难懂的现象,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佛教的教义,使中国的居士易于接受理解,开辟后来宗派的义海。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者数十人,这尊鸠摩罗什塑像,沉稳安静,目光睿智,右手前伸,似乎在与弟子们商讨着译经的事情。云山牧牛难陀尊者
云山牧牛难陀尊者,古印度人,本为牧牛者,故称牧牛难陀。频婆娑罗王曾请释迦牟尼及僧众三月安居,时牧牛者住于附近,日日送乳酪,如是三月而不懈怠;王甚嘉许,遂令之拜见释迦牟尼佛。牧者以认为释迦牟尼佛虽为一切智人,然出自王宫,岂知牧牛之事,故于参见佛时,以牧牛之事请问。佛即以十一事为彼说牧牛之法,牧者始起恭敬心,并出家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为区别于孙陀罗难陀而谓为牧牛难陀。降龙菩提无阂禅师
降龙菩提无阂(gāi)禅师即佛教经典《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有说他是十八罗汉的第十七位。传说古印度有龙王用洪水淹那竭国,将佛经藏于龙宫。后来降龙尊者降服了龙王取回佛经,立了大功,故称他为“降龙尊者”。阿菟楼陀尊者
阿菟楼陀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后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随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称。虽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却是个盲人,《楞严经》说他出家之初,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个畜生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连续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门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见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达到能见世界如见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对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气和的罗汉,跟谁都合得来,他还悟出证道的方法,他认为:道是从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八法而得到的。下图左起: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天童密云悟祖和尚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
双桂堂神通破山和尚(-)法名海明,号破山、懒愚、旭东、双桂老人等,俗姓蹇,名栋宇,祖籍重庆,出生于四川大竹。 双桂堂的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禅师,世有“小释迦”之称。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圆寂于清康熙五年,享年六十九岁。 海明于年出川。年来到湖北黄梅的佛教圣地四祖寺、东禅寺参禅。因为山居生活艰苦,营养缺乏,两眼昏花,身临悬崖,误为平地,坠落山下,险些丧命。后来,他为了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有感于明代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号破山。 年,他告别破头山庐,在江西、浙江等地一些著名寺庙拜师参学,遍礼名山古刹,受法于浙江鄞县天童寺高僧密云禅师门下,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办事精明干练,颇得密云禅师的厚爱。年,饱经风霜,“大难七次”的破山,日夜思念他久别的故乡,决心辞师西归四川。先后在万县的广济寺,梁平的太平寺、万年寺讲经说法,刊刻经书,振兴禅院,终于名声大震,学者仰慕,归之如云。 清顺治十年,即公元年,在梁平县万竹山始建双桂堂。这时,他为山门的题联是:“二株嫩桂久昌昌,正快时人鼻孔;数亩荒田暂住住,稍安学士心肠。”反映了年近六旬的破山另一种心情。破山先后开建法幢十五处,灯系繁衍,门徒众多。双桂堂被尊为四川各大丛林寺庙的接法寺庙,西南各大丛林之首。天童密云悟祖和尚
天童密云悟祖和尚,法号圆悟(~),明末临济宗僧。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号密云。二十九岁出家。万历三十九年(),嗣正传衣钵。四十五岁继席龙池院。其后,历住天台山通玄寺、嘉兴广慧寺、福州黄檗山万福寺、育王山广利寺、天童山景德寺、金陵大报恩寺六大名刹,大振宗风。崇祯十五年圆寂于通玄寺,世寿七十七。有《密云禅师语录》(《禅宗全书》第五十二册)行世。其剃度弟子三百余人,嗣法者十二人。其中有多位是清初望重一时之名僧。下图左起天贝高峰妙禅师,摩訶鳩摩羅什尊者天贝高峰妙禅师
天贝高峰妙禅师,即原妙禅师(~),南宋临济宗(禅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高僧。苏州吴江人;俗姓徐。字高峰。十五岁出家,十七岁受具足戒。十八岁修学天台教义。二十岁入杭州净慈寺立死限三年,勤苦修道。翌年,请益断桥妙伦,次参叩雪岩祖钦,受印记。咸淳二年(),隐龙须寺,后再迁武康双髻寺。元世祖至元十六年(),登杭州天目西峰入张公洞,闭死关,不越户达十五年之久。后,学徒云集,参请不绝,僧俗随其受戒者数万人。后开创师子、大觉二寺。元·贞元年十二月一日,焚香说偈坐亡,世寿五十八,法腊四十三。谥号“普明广济禅师”。门下有中峰明本、断崖了义、大觉祖雍、空中以假等人。世称高峰和尚,有《高峰妙禅师语录》一卷、《高峰和尚禅要》一卷行世。下图左起:庐山莲社慧远,密行罗睺罗,须波陀菩提,解空须菩提庐山莲社慧远老和尚
西侧南面第一尊是慧远大师(公元一年),慧远大师俗姓贾,东晋时代雁门人(今山西代县)。 慧远是中国净土宗的初祖。庐山是东晋时代中国有影响的佛教中心之一。东晋太元十一年(),刺史桓伊为慧远建庐山东林寺。慧远居庐山东林寺后,率众行道,于山中立般若台,安放弥陀三圣像,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花,因波随转。分刻昼夜,以为行道之节。与刘遗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在山三十年,迹不入俗,为中国净土宗的源始。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密行罗睺罗尊者
西侧南面第二尊塑像是密行罗侯罗尊者。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儿子,也是释迦牟尼的“四大声闻”,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时和妻子耶输陀罗所生。为梵语的音译。又为罗护罗,意为覆障、障月的意思。因为他是在月食之夜出世的。当太子的佛陀因为有了儿子很欢喜,因为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不至因他的独子释迦牟尼出家而王室无后。佛陀就在儿子出世的第七天骑著白马出家了,从此,罗侯罗就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过了他的童年。佛陀成道后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乡时,佛陀的妻子和罗侯罗没有去迎接佛陀,当耶输陀罗向罗侯罗说佛陀是他的父亲时,罗侯罗竟不认识。后佛陀对他的前妻说:“让你辛苦了,当然我是有负予你的,但我为众生而牺牲,请你为我欢喜”。佛陀又为罗侯罗剃度,拜舍利弗为戒师,舍利弗为他受沙弥十戒,成僧团中有沙弥之始,时,罗侯罗十五岁。罗侯罗诵经十分勤奋,二十岁成道,又严守戒规,被称谓“密行第一”的阿罗汉。须波陀菩提
须跋陀尊者,为佛陀入灭前最后接受教诫而得道的一位弟子。须跋陀罗,又作苏跋陀罗、须跋陀罗、须跋。薮婆头楼,意译为“善贤”、“好贤”、“善好贤”。 据《大唐西域记》卷六等载,须跋陀罗尊者原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罗门,但聪慧多智,根机敏利,修习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岁,始改信佛法。他闻佛将在娑罗林中涅盘,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谒,于其夜出家受戒,净修梵行。据称,佛陀料其将至,预先告知大弟子阿难在夜里将他引至床前,佛陀为他讲授八圣道等佛教奥义,入夜未久,即成阿罗汉,并于佛陀之前行取灭度。解空须菩提尊者
须菩提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ubhuti的音译。或为须浮提、须扶提等,号称“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罗国舍卫城人。从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释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称。 须菩提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而大迦叶却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要给穷人集善的机会。释迦牟尼知道后,斥责他们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规,从此,和尚化缘不在择富挑贫。舍利弗尊者(鹙鹭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是梵文Sariputra的音译。或译作鶖鹭子、舍利子。号称「智慧第一」。初从六师外道的删闍那毗罗胝子出家,后因听到马胜比丘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改学佛法。由於他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因此很快成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灵山会上波陀夷尊者
灵山会上即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时之会座。据传,佛陀在灵山会上,尊者以金色波罗花献佛,并以身为床坐,请佛为众生说法。下图左起:天台醉菩提济癫和尚(左)忍辱無嗔伏虎禪師(右天台醉菩提济癫和尚
西边第七尊是我们所熟悉的济癫和尚,也叫济公和尚,济公即道济(约~)中国南宋僧人。原名李修元(李心远)。台州天台城关小北门外石墙头人。少时受佛道文化熏陶,涉猎经史传统文化,善诗、词。父母亡后,先后于国清寺、灵隐寺、净慈寺拜师学佛,被赐法号“道济”,传说他不守戒律,嗜吃酒肉,言行颠狂,因此被称为济颠僧,又称济公。因其行为隐秘,衣食无定,事迹神异,又名湖隐、方圆叟。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被看作惩恶扬善的楷模。有《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记载其神异事迹。圆寂后人们称其为“济公活佛”。济公活佛一生事迹富有传奇性、侠义性,演化出许许多多民间传说《济公传》小说。不但中国人喜爱济公活佛,东南亚各国友人也喜爱济公活佛,连欧美的朋友都知道这位中国“佐罗”,以破蒲扇为武器,抑暴济困,神通广大。八十年代中叶,电视剧《济公》随着“鞋儿破,帽儿破”的歌声传遍海内外。忍辱無嗔伏虎禪師
忍辱无嗔(音:chēn,生气)伏虎禅师是是梁代僧。梁武帝时,居于拾宝岩,每隔十日则坐禅入定,身心寂静。间或绝粮半月,然精神反显怡然安适。夜行山中,虎皆逃避。武帝闻之,赐号伏虎禅师。后莫知所终。摩诃劫宾那尊者
摩诃劫宾那尊者。摩诃劫宾那是梵语,又作摩诃劫宾宁、摩诃劫比拏、摩诃罽宾那、摩诃迦匹那、摩诃金毗罗。或称大劫宾那,或单称劫宾那。佛陀弟子之一。精通天文历数,能知星宿,为众僧中第一。下图左起:宾头卢婆罗多罗、摩诃罗、法定、朗公、均菩提宾头卢婆罗多罗尊者
宾头卢婆罗多罗尊者或宾头卢婆罗堕、宾度罗跋啰惰阇,是佛经中的十六罗汉之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经典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宾头卢婆罗堕尊者即长眉罗汉,其典型形象为白发长眉。摩诃罗老比丘尊者(在铁罗汉后面)和法定大师(右)上图:摩诃罗尊者(在铁罗汉后面)和法定大师(右)摩诃罗老比丘尊者(在铁罗汉后面)
西边第十一尊是摩诃罗比丘,摩诃罗尊者是与憍陈如一起跟随佛祖出家的早期僧侣,本意有老、无知的意思,尊者摩诃罗为一老比丘,性情憨厚,不拘小节,为童蒙所喜爱,年,济南市文管会对其维修时,在这尊雕像体内剥离出一尊完整的铁质罗汉,铁质罗汉腔体中空,双手抱拳,跏趺坐,眼球为琉璃珠,局部尚留存彩色颜料,座后面有题记:大宋兴德军长清县和平乡天花南管寺候丘三村首创铁铸罗汉,由此可以确定灵岩寺罗汉像准确的塑造时间,摩诃罗尊者前面的这尊像就是从体内剥离出的那尊铁像。灵岩开山法定老和尚
西侧第十二尊塑像是法定大师,塑造的是灵岩寺的复兴拓建者法定和尚,他是河北景县人,北魏太武帝灭佛,灵岩寺被毁,北魏正光年间,法定和尚来此重建寺院,他对灵岩寺的影响是深远的,塑像的色彩相当完好,法定和尚目光沉稳,双手并肩举在嘴的两侧,衣纹流畅,似乎轻盈飘荡。晋朝朗公老和尚
西侧第十三尊是灵岩寺的开山祖师朗公。东晋时,他到方山讲经,讲到绝妙之处,方山之石为之点头,这件事“灵岩”的来历。后来他又率众开山,建立多处寺院。降伏外道均菩提沙弥和尚
降伏外道均菩提沙弥和尚属婆罗门种姓,七岁时其父母与舍利弗使其出家,成为罗汉。得道后为感谢师恩,终身作沙弥,供给所需。神力移山金剛比丘尊者宋仁欽和尚
仁钦和尚,仁钦(净昭),福建人。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住持灵岩,赐号静照大师。大雄宝殿为宋崇宁大观年间(~年)住持僧仁钦创建。仁钦和尚精诗文,善书篆,大观(~年)初修灵岩寺崇兴桥、绝景亭。赐紫服,赐号静照大师。下图衲子密行之神尊者(左)太湖惠可神光尊者(右)衲子密行之神尊者(缺资料)太湖惠可神光尊者
西边的第十七尊是太湖惠可神光尊者,太湖慧可神光尊者(-)北魏北齐时高僧,河南洛阳人,俗姓姬,三十余岁时在嵩山师从菩提达摩(菩提达磨),从学六年,为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参拜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时,整夜站立在大雪之中,到天明达摩仍不许他入室,于是慧可用刀自断左臂,血染白雪,来表示求道的诚意。达摩见时机已来,叫他进来问求什么法,慧可说:求安心,达摩说:“你把心拿给我,我给你安心”,慧可顿时大彻大悟,达摩就付予大法,并传衣钵。这就是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至今少林寺僧人行礼时不用双手合十,而只用单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断臂求法”的二祖惠可尊者。天台演教智者大師
智者大师(~)智顗,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他父亲做过梁朝益阳候。梁元帝亡,亲属离散,智顗深厌人世,遂入湘州果愿寺为僧,时年仅20岁。3年后,投光州大慧山,拜慧思为师。由于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常代慧思讲经,不久成为法嗣。陈光大元年(年)智顗偕27人到陈的京城金陵,陈帝敕令停朝一日,群臣俱往瓦官寺听他演说佛法,一时朝野轰动,为天下所推重。陈太建七年(年)智顗入天台山,十年后创中国天台宗。陈宣帝割始丰县(天台旧县名)租税给他作弘传经法的费用。隋灭陈后,隋文帝曾下诏问候智顗。晋王杨广时任扬州总管,三次遣使迎奉智顗。智顗于隋开皇十一年(年)十一月抵达扬州,杨广开千僧会,奉他为戒师,尊称智者大师。 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智顗创中国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为法华宗。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天台宗四祖,是实际的创始者。律藏会上优婆离尊者
律藏优婆离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优婆离又作邬波离。优波离是释迦牟尼的为梵语的音译,或称为优波离。意译为无灭。优婆离出身于古印度的低下层,是奴隶、杂工,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原是释迦牟尼做太子时的宫中理发师,后和萨迦的王子一起跟随佛陀出家。因持律精严,从来不犯一点小错,佛陀命他持长僧团的戒律被称为“持律第一”。优婆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的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灭后第一结集由优婆离诵出三藏中的律藏。孙陀罗难陀尊者
难陀又作难努、难屠、难提。这位“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同父异母兄弟,生于四月九日,佛则是四月八日生的,他生于佛出世的次一年,比佛小一岁。佛有三十二相,难陀有三十相;他矮佛四个手指头。难陀是他自己的名字。难陀娶妻孙陀利,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之为孙陀罗难陀。后来跟随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多闻阿难陀尊者
阿难陀或:阿难,阿难跋陀,阿难婆伽,阿难迦罗。阿难系佛陀的堂弟,即叔父斛饭王之子。 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生於西元前)为梵语Ananda的音译。意为欢喜或喜庆。阿难陀是梵语,翻成中文叫庆喜。因为他出生之日,正巧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所以他父亲为他取名为庆喜。 阿难陀,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释迦牟尼成道回乡时,阿难跟随佛陀出家,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个人来。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就推举阿难陀。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我不去见。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陀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公元前年佛陀五十三岁时,十九岁的阿难,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到各地弘化。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在二十七年的侍者生活中,阿难对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来参拜佛陀时,他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比丘尼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现存佛教经典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佛祖涅槃后大迦叶尊者成为印度禅宗初祖,统领广大佛家弟子。大迦叶圆寂后,阿难尊者继承迦叶率领徒众宏扬佛法,被后世尊成为二祖。在寺院中,阿难与迦叶总是侍立在佛祖的两边,成为佛祖的协侍。来源:长清旅游
点阅读原文看往期内容;天南海北,乐聚济南^_^
_____加小编08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