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轶事丨历史名人李之仪

发现一如发现自己

APlaceYouCanFindYourself

第五章李之仪

李之仪(-年),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北宋沧州无棣(今盐山县庆云镇李八里村)人。李氏祖上,一向为书香名门,后唐宰相李愚系李氏远祖。远且不说,宋哲宗时的户部侍郎、御史中丞李之纯就是李之仪的堂兄。

李之仪早年,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范纯仁,人称“布衣宰相”,为人端正,满腹经纶。宋熙宁六年(年),李之仪考中进士(《庆云县志》民国三年版),初授万全县令,后到西北鄜延军任职。元丰六年()春回京。时高丽王王徽卒,朝廷委左谏大夫杨景略等前去吊唁。杨景略素闻李之仪清节贤名,才华横溢,遂奏请之仪同行,作为书状。出使途中,路过山东长清县孝堂山汉石祠时,曾题字于石祠的石柱上,大字楷书,共五行,现刻字尚存。后因其师范纯仁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牵连,一再被贬。哲宗元祐(—年)初年,范纯仁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李之仪遂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又为原州(今属甘肃)通判。元符年间(—年),李之仪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遂被停职。

李之纯、李之仪与苏氏一门政见一致,情趣相投,颇有渊源。尤其是李之仪与苏东坡相处三十余年,甚得东坡赏识,但他仕途多舛,也与苏轼有很大关系,其一生遭遇也随苏轼官场的升贬而沉浮。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视苏轼如兄若师。熙宁四年(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受到排挤,出职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颠沛流离十余年。对苏轼流放外地,李之仪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京师。他把自己的思念、想法书函一札,远投黄州。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旋即复《答李端叔书》,直抒胸臆。此间,还有《与李公择书》和《次韵答李端叔》诗: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己入西羌度沙碛,又向东海看涛山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元祐八年(年)九月,支持旧党的高太后薨,哲宗亲政,旧党皆被贬谪。苏轼无奈出守定州(今河北定县)。他奏请以李之仪为签判,一同赴任。苏轼对李之仪的才华早就很敬重。元祐三年(年)的一天冬夜,苏轼在赏读李之仪的诗作时,越读越有趣,读到深夜时奋笔题诗一首:

玉堂长冷不成眠,伴直难呼孟浩然

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愁侵砚滴初含冻,喜入灯花欲斗妍

寄语吾家小儿子,他时此句一时编

诗中把李之仪与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相比,尤其对不能与李之仪一起谈论诗道而感到遗憾。因此,他一到任,便申奏朝廷,以李之仪为定州签判,作为自己的助手。两人在任时,朝夕唱酬,宾主甚欢。

因朝中政权更迭,苏轼一直处于被贬和大赦的动乱当中。李之仪长期陪伴在苏轼的左右,吟诗作词,交流文字。好景不长,绍圣元年(年)四月,苏轼一月之内接到三通贬谪之令,最后贬至岭南惠州。自此苏、李二人分手,天各一方。八千里路云和月,万重关山阴与晴。距离不但未冲淡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相反二者之友情更笃。绍圣四年(年),苏轼再贬海南儋州。元符三年(年)一月,哲宗崩,徽宗立。苏轼再次遇赦,由海南北归。近一年的艰辛辗转,建中靖国年间(年)七月,苏轼归途猝死常州。噩耗传来,李之仪悲伤万分,痛不欲生,甚至感觉活着太无意义,“十几日来,方有生意”。崇宁元年(年)五月,苏轼灵柩运至颖昌,李之仪号啕涕零,继而含泪挥写挽诗。他对苏轼的评价极高,认为苏轼必定名彪青史、万古流芳。

就在同一年(年),李之仪的恩师范纯仁病逝。李之仪给范纯仁整理遗表,写行状,把恩师范纯仁的生平大节铺叙得一清二楚,并把他口授政治遗言整理成遗表呈献给皇帝,并为范纯仁写了传记。权臣蔡京乘机挟嫌报复,找出遗表中的反对新法之语,发起了一场文字狱,诬陷李之仪杜撰遗表,辱骂新党,将李之仪逮捕入狱。李之仪夫人胡淑修听说丈夫身陷囹圄,心急如焚赶到汴京,她动用所有的关系,上下打点。然而,蔡京意欲置李之仪于死地,她的努力都白费了。她终于打探到有位官员家中收藏了范纯仁的手稿,而手稿中的内容,正好可以驳斥蔡京的诬告。只要拿到手稿,李之仪就有救了。她急往官员家中恳求手稿,哪知官员害怕蔡京权势,死活不肯出示手稿。胡淑修救夫心切,想出一奇招,她以重金收买了官员家的仆人,弄清了手稿所藏之处,然后如女侠一样,穿堂入户,将手稿盗出,挺身上朝为李之仪申诉,此举震动朝野,士大夫啧啧称奇,太后也特地将她接到宫中,给予抚慰。这样,蔡京才免了李之仪的死罪,将他除名,交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管制,遂居姑溪。

李之仪夫人胡淑修,为人贤淑正直,忠厚持家。出身名门,其祖父为尚书右丞胡宿(-),字武平,仁宗天圣二年()进士。其父胡宗质,翰林院大学士,胡淑修自幼饱读诗书,有学能文。胡淑修是一个全才,她通五经,谙《史记》,研佛书,作诗词,尤精于算术,说她是数学家,并不为过,因为当时的人就是那样认为的,连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曾经向她请教数学难题,并且多次发出这样的叹息:胡氏如果是个男的,肯定是我的好朋友。她与李之仪聚少离多,在家带子孝老。据《庆云县志》(咸丰四年版)记载:“仪母死,淑修躬自负土封穴,哭泣不辍。手植松柏,遂成茂林”。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担风雨。从李之仪的作品中也多有见处,如《谢池春·残寒销尽》中,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文辞优美,如泣如诉: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词,抒写离别相思之苦。上片描绘暮春落红满径、飞絮飘舞的景色,动静结合,画面鲜明;下片抒写深情相思企盼的凄楚愁苦,以寻常口语细细倾诉,极富人情味,真挚感人。全词用语浅白通俗,写景华丽浓艳,抒情含蓄深婉,春思细腻,情景兼美,有柳永之遗风。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亲人的离世,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说:“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相濡以沫四十载的妻子胡淑修在其被管之地姑溪去世后,李之仪悲痛欲绝。他在《与龚侍郎深之手简》中写道:“老境流落,不图遽遭此酷,永日如梦寐中”,“情则夫妇,义则朋友,即使之到此地,终不得同归,念念只欲下见,蒙眷深厚,未能执手号诉,临纸哽塞”。官场失意,谪贬异乡,子死妻丧,家破人亡,真叫人情何以堪!

数年后,李之仪遇赦复官,除职唐州,授“朝请大夫”。但他未赴任,仍居太平州南姑溪之地(今安徽当涂)。以太平州城南姑溪河(又称鹅溪)为缘,自名“姑溪居士”。奉祠著书,不愿为官,号称“姑溪老农”,一生仕途不顺,深刻地体验了人情的冷暖,饱尝了官场黑暗和人间疾苦的李之仪,空怀报效朝廷和济世救民之志,遂将自己的余生消磨在写诗作词上,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姑溪居士后集》二十卷、《姑溪词》一卷和《姑溪题跋》二卷,《宋史》有传。终老后葬安徽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李之仪是北宋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他既善诗词,又能属文,尤工尺赎,苏轼称其“人刀笔三昧”。其诗流畅清丽,名稍不及黄(庭坚)、陈(师道)。其文妙语活脱,“与张耒、秦观上下”。其词清婉峭隽,“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对词的特点深有研究,曾说:“长短句(词)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耒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像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他的词作也的确能达到这一境界,如《卜算子》词一首: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己。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上片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

盐山县庆云镇人民政府周杰

一如书院“口才训练与阅读写作”精准培训班、“超强大脑”快速记忆班、“英语单词”快速记忆法班常年招生(8—15岁),随时报名,达到15人即可开班。

  

  

诚聘

项目经理2名、图文编辑3名、语文素养教师2名、口才表演教师2名、传统礼仪教师1名。

发现一如发现自己

这里有兄弟姐妹一样的合作伙伴;

这里有最人性化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

这里有年轻人大展才华的舞台;

这里是一个开启梦想的开放式平台......

欢迎您的加入!

招聘

联系人:王老师张老师

了解详情







































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白殿疯去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2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