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佛教中国化的范例

山东大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始建于东晋,兴于北魏,盛于唐、宋、金、明,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灵岩寺的发展史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同步,故灵岩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范例。

01

灵岩寺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

东晋正是佛教在中国开始兴盛之时,当时中国社会玄学风行,为了向中国文化靠拢,佛教也借用老庄玄学来解释佛教思想。老庄玄学讲无,大乘佛教般若学讲空。于是佛教的般若学空宗思想在东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朗公法师是载入梁朝《高僧传》的东晋著名高僧。他是京兆人(今西安),于前秦皇始元年(年)在琨瑞山创建了山东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前秦永兴(?年)中为避“永嘉之乱”,林下志士张忠隐居于泰山的支脉王符山,并与朗公法师结为“林下契”。于是朗公常到玉符山讲授《放光般若经》。据《神僧传》云:“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槃,当埋于此。’传衣钵者记取,数百年后,能使一切学人,来观仰焉!此灵岩所本来也。”所以,灵岩寺的出现,正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必然。

02

灵岩寺的发展史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同步

灵岩寺之所以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是因为灵岩寺的发展史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史同步,其随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冲突、融合而不断向前发展。

灵岩寺创建之初就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而兴旺发达,成为魏晋南北朝佛教流行的一个实例。据文献记载,朗公法师创建灵岩寺,受到各方面的支持与资助。前秦苻坚(?年在位)为“重其人而神其地”,赐方山名为昆仑山金舆谷,送朗公“紫金数斤,供镀形像,絹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甘露五年(年),“秦主苻坚钦其德素,遗使征请,朗同辞老疾乃止,于是月月修书?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仑一山,不在搜例’”,说明当时朝廷对朗公为人的评价和对佛教的支持。《髙僧传》还记载,南燕主慕容德(?年在位)下诏,赐送绢百匹,并假号东齐王,将奏高(今泰安)、山茌(今长清张夏)二县的税赐给他。政府在经济上给予的支持,使寺院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物质条件。《高僧传·法和传》载,法和禅师曾“于金舆谷设会,与安公共登山岭,极目周睇。既而悲曰:‘此山髙耸,游望甚多,一从此化,竟测何之。’安曰:‘法师持心有在,何惧后生?若慧心不萌,斯可悲矣’”。可见,由于佛教的流行,灵岩寺在当时已成为高僧云集的地方。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在冲突与认同的变动之中。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年),武帝出师长安,征讨盖吴,见寺僧藏有兵杖,大怒。司徒崔浩趁机规劝,于是太武帝诛杀天下沙门,摧毁佛寺,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次以灭佛为表现形式的冲突。此时,灵岩寺也未免于难,被革除昆仑金舆之名,仍恢复方山的旧称,寺院一度荒废七十余载。至北魏正光(?年)初,法定禅师由西方来到灵岩寺,开辟山场,纠工举材,大规模营造寺院,“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初名静默寺),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香火甚是兴旺,灵岩寺在灭佛后出现第一次中兴。这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动冲突后出现的新的认同。经过五十多年的稳定发展,灵岩寺又成为闻名一时的寺院。

但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冲突与认同的交替变化并未终结。北周建德三年(年)五月,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毁经像,还沙门,灵岩寺再次遭到摧残,又一度衰败。但武帝死后,宣帝废除诏书,佛教又很快得到恢复,灵岩寺也随之复兴,发展壮大。到了隋开皇十五年(年),隋文帝东巡齐州,参拜岱岳之后,又专门巡幸灵岩寺。

及至唐代,随着佛教中国化的深化发展,灵岩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众所周知,朗公与法定先后建造的寺院,在今寺院的东北、甘露泉以西。两度的废佛之举,使寺院大伤元气。所处的位置和地理环境偏狭,也扼制了寺院更大规模的发展。至唐贞观(?年)中,慧崇高僧在现今寺址重新开辟山场,营建寺院。首先制造了千佛殿和御书阁,并将太宗皇帝赐予的手敕,供奉于御书阁内。随后又募集捐助,大兴土木,在近山顶处开凿了积翠证盟龛造像,灵岩寺历史上出现了又一次高峰。

最能反映灵岩寺发展进人鼎盛状态的是麟德二年(年)十二月,唐髙宗与皇后武则天到泰山封禅,曾率领兵马几千人驻跸灵岩十天。正因为灵岩寺的发展表现了唐代佛教的鼎盛,所以元和年间(?年),宰相李吉甫纂《十道图》,将灵岩寺与“润之栖霞(江苏南京栖霞寺)、台之国清(浙江天台国清寺)、荆之玉泉(湖北江陵玉泉寺)"合称为“四绝”。

但是,一种异文化的“移入”不是一蹴而就的,冲突和认同的交替往往要历经一个很长的时期。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冲突与认同的交替在唐中期又一次出现。会昌五年(年)唐武宗灭佛,“天下僧尼还俗已尽,天下毁折佛堂兰若寺舍已尽”。这次灵岩寺遭到空前的劫难,仅存方证盟功德龛造像,致使寺院第三次荒废。山后的神宝寺也遭到毁灭性的摧残,此后再也没有复兴。但是,这次灭佛没有多久,六年后,即唐大中五年(年),住持从心上书朝廷,获准重修灵岩寺,灵岩寺很快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三次冲突后,最终融入中国文化,而稳定地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灵岩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北宋景德(?年)中,灵岩寺敕赐更名为“景德灵岩禅寺”。景祜至嘉祜(?年)年间,琼环长老重建千佛殿,营建五花阁,修筑辟支塔,运来毗卢遮那佛像,塑造罗汉像,一时寺宇蔚为壮观,香火极为兴盛。据宋张公亮《齐州景德灵岩寺记》云:“每岁盂春迄首夏,四向千里,居民老幼,匍匐而来,散财施宝,惟恐不及。岁人数千缗,斋粥之余,羡盈积多。以至计司管榷,外台督责;寺僧纷扰,应接不暇,大违清净寂寞之本教。”

北宋熙宁三年(年)灵岩寺敕赐更名为“十方灵岩禅寺”,并颁《敕碟碑》,明确今后“选差有德行心力僧一名充寺主,及许令于在京或外处指摘五七人,同共寺院住持勾当”。

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年),寺院住持仁钦和尚营建祟兴桥,装銮功德顶,修建御书阁,创建献殿、孔雀明王殿和绝景亭。继任住持妙空法师输运木质贴金罗汉五百尊于灵岩,创建转轮藏殿,营造钟鼓楼,建造海会塔。两任住持在琼环长老的基础上又锦上添花,使灵岩大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从史料中可知,宋时有僧人五百余名,田亩三十五顷,后由于金人南侵,寺僧部分南迁,至金明昌年间(?年)仍有僧人二百余名。寺中现存一通宋元祜七年(年)蔡安持题诗碑,有“四绝之中处最先”之句,首提灵岩寺为“四绝”之首。

元代,在朝廷的庇护下,灵岩寺一度平稳发展,宗派专一,大兴曹洞。元朝皇帝曾三次颁诏,明确寺院地位,豁免寺院粮徭,确定寺院财产,加之曹洞宗兴极一时,尚无外宗侵扰,香火甚是兴旺。据至元十九年(年)《泰安州长清县十方灵岩掸寺第二十五代方公禅师塔铭》载:“宣授东平路军民都总管相公严公敬备书疏,命师主十方灵岩禅寺,未周岁众客二千指(指二千僧众),升堂演法,请益小参,殊无懈倦,日就月将,为农为圃,经之营之,不日成之。庄产园林,侵占者复归之,殿阁丈室堂廊所废者复新之。从中可以看出,灵岩寺当时规模很大,寺僧达到二千人,是史料记载中寺僧数量最多的时期。明代灵岩寺发展平稳,英宗、武宗曾分别颁赐经藏于灵岩,要求“永充供养,僧官僧徒看诵赞扬”。成化四年(年),灵岩寺被朝廷敕赐为“崇善禅寺”,至嘉靖(?年)中,仍改名为灵岩寺至今。

从上所述,可见灵岩寺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中国佛教中国化的缩影。

03

灵岩寺的寺塔结构表现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硬件层面

“寺”,本为汉代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中高级官署的通称,如太常寺、太仆寺之类。因此,中国最早建立在洛阳的白马寺,起初不过是安置外国僧人的“宾馆”,了解中国建筑特点的人都知道,无论宫殿、官署、民宅都是院落式的平面布局,所不同的仅仅是根据封建等级不同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佛寺的建设没有走西方宗教建设专门性教堂的路子,而走的是“舍宅为寺”,把民宅改造成寺院的路子,即按中国建筑的特点建寺。

灵岩寺正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依山就势,沿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四周绕以封闭的围墙。现在,进入灵岩寺,跨进的第一道殿门是山门,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是单檐硬山或屋顶。再向内是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也是单檐硬山面。天王殿北面院落两侧为钟鼓二楼,平面为方形,为单檐歇山顶。寺院中心是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后为硬山顶,构成勾连搭,前有月台。大雄宝殿以北是已毁于火灾的五花阁,据《灵岩寺》载,其当年“阁架两层,色首四出,俱极精工,称为天下第一”。五花阁西北面为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殿:其建于髙大的台基上,面阔七间,为单檐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举析平缓,出檐深远,为宋《营造法式》所谓金厢斗底槽。凡此等等,均体现了中国建筑斗拱式的风格,这正是佛教吸收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的硬件的一个典型。

但是,以宅为寺,只能解决供佛像、作法事和僧众生活、学习用房,难于突出佛教的特点。为了解决佛寺的象征性问题,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把非佛教专用的“塔”,作为佛寺的象征性的标志建筑。于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在改宅为寺之时,必在寺中心或寺后造塔,组成以塔为象征性标志,殿为附属的佛教建筑群。

塔,与佛教一样是舶来品,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又受到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影响,而演变出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汉文中原来并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专门造出的。在此之前,人们翻译梵文Stupa时,有的按音译作窣堵波、私偷簸、佛图、浮图等,有的按意译作方坟、圆冢、灵庙等,而以佛图、浮图用得较多。印度最初的窣堵波,实际就是埋葬尸骨的坟冢。尸体或身骨,梵文写作Sarira,音译为舍利、设利罗、室利罗。因此每一个窣堵波,都是舍利窣堵波,如果把“窣堵波”译为“塔”,则它们都是“舍利塔”,但是与佛教并无关系。它的形制,是一个半圆覆钵形的大土冢,冢顶有竖杆及圆盘。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后,他的舍利被分别埋在八个窣堵波中供养。此后,为了礼佛的便利,窣堵波也被移植到僧侣们修行的禅窟中。在印度,原有一种僧侣们修行时住的石窟,叫毗诃罗,它的中央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讲堂,左右两侧和正面开凿很多小型石室,约“一丈见方”的面积,每室只能容纳一僧住在里面坐禅苦修。为了能在苦修过程中随时拜佛,便在石窟的中堂后壁上刻出小型佛塔。印度称这种刻有佛塔和其他雕刻的石窟为“支提”,意译为庙或塔庙;而里面的塔,我们称之为“支提”式塔。

佛教传入中国,佛塔也随之而来。但其一移植进来,就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相结合,呈现出新的形式,成为佛教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塔的代表是楼阁式的楼式塔、亭式塔。塔身早期多为四方形,后来又出现六角形,八角形和十二角形的塔。这种塔的主要特征是在塔身上半部装饰着各种繁复的花饰,有巨大的莲瓣、密布的佛龛,或塑制出各种佛、菩萨、天王力士及一些动物形象,看去好像一个巨大的花束,故又俗称“花塔”。

灵岩寺的辟支塔正是中国塔的一个典型。眺望方山翠谷,高达55.7米的八角九层楼阁式的砖木结构的辟支塔,十分醒目地耸立在满目葱茏的灵岩山谷中,与依山就势而建的寺院构成表现佛教中国化的硬件层面一个范例。

04

灵岩寺的雕塑表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硬件层面

佛教奉行佛像崇拜,所以雕塑在佛教文化中占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佛像的形象为,衣着极薄,多偏袒右臂,裸露胸膛,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至右腋下,衣服的边缘搭在右肩头,右胸及右臂都裸露在外,衣褶为平行,隆起的粗双线,谓“偏袒右臂式”。宽衲的薄薄的长衣紧紧贴在身上,随躯体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为披巾,自胸前披向肩后,谓“通肩式”。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入乡随俗,佛像的衣服也变为大襟右衽衣,谓之“冕服式”。这样,中国化了的佛像也就成了佛教中国化表现的又一个硬件形式。

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魏晋时泥塑造像的出现,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一个创造。与石刻造像相比,泥塑更能显出雕塑家得心应手的妙技。所以自唐宋以来,各地寺庙,盛行泥塑,进而逐渐代替了洞窟石刻造像,这是佛教中国化表现硬件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点。灵岩寺千佛殿内的四十尊彩绘泥塑罗汉像就是佛教中国化泥塑造像的一个典型。这些罗汉,有饱经风霜的老衲、有天真无邪的小僧、有肥头胖腹的门徒、有瘦骨嶙峋的僧人。他们或热烈争辩、或瞑目深思、或坐禅修行、或说法诵经,年龄、形象、动态无一雷同,但衣服却都是大襟右衽,典型的汉式服饰,从而成为佛教中国化便件层面的又一个范例。

05

禅宗北宗表现了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软件层面

禅宗是在印度禅学的基础上与中国土生土长的老庄思想及魏晋玄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既具有精致的世界观理论,又具有与世界观相契合的解脱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宗教流派,是佛教中国化软件层面的重要表现。

史料记载,自从唐代开元年间(?年)佛教禅宗始分南、北两宗,直到北宋熙宁三年(年),灵岩寺一直是禅学北宗的主要活动场所。因为当时的“四大名刹”,惟灵岩寺在江北,势必成为北宗活动的主要阵地。北宗之祖神秀派其弟子降魔禅师来灵岩弘扬佛法,一时学者云集,兴盛不已。唐代封演著《封氏闻见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此以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饮茶在此之前仅流行于江南产茶区,由于灵岩寺禅宗北宗的兴盛,导致饮茶之俗风靡北方,足见灵岩寺的兴盛繁荣。可见,灵岩寺作为禅宗北宗的中心,不愧是佛教中国化软件层面的一个范例。

06

传说故事表现了佛教中国化的另一个软件层面

千年古刹灵岩寺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与当地民风民俗融合,衍生出了一些美丽动人而又具有佛教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故事,如《朗公说法石点头》、《法定与三泉》、《王干哥的故事》、《砍不尽的柏树》等。本文引《鸡鸣的传说》说明之:

在进入灵岩峪的山口,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犹如古代大门之外威严的阙。它确实是灵岩寺的门户,过山跨桥,就算是进入灵岩寺的地界了。此山有一个离奇的传说。

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伙盗贼,夜间出去行窃。路过此山时,山上突然雄鸡高鸣,盗贼以为拂晓报晨,赶紧原路返回。贼回去一计算时间,尚不到子夜,又集合行动。当再次路过此地时,山上又有雄鸡啼鸣。这样盗贼行动三次未果,他们认为路经灵岩圣地门户,三次鸡鸣,是佛祖在教化他们,从此,他们一改常态,弃恶向善了。

后来有一个云游老道,听说这个故事后,他断定山上有金鸡、深茂此山,夜査暗探,费了很大的力气,果真将金鸡盗走。后人将此山命名为“鸡鸣山”。

这种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由此可见,带有佛教文化内涵的民间传说故事无疑是表现佛教中国化软件层面的又一个范例。

综上所述,源于印度,盛行于亚洲广大地区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灵岩寺;而灵岩寺建立和发展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又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灵岩寺不愧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范例。

作者

徐杰舜

编辑

清尘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国庆专家会诊
在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ngqingxianzx.com/cqxxw/1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