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在长清老城区,原有一座真相院(寺),院里原有一座宝塔,名曰“全阳塔”,后来人们习惯上称“长清塔”。塔高无考,但与县城南面的“石麟山齐”。足见其高大。
据民国版《长清县志·地舆志》(下卷二)载:“真相寺内有塔八盘,高与云齐,宋元丰八年禅师法泰建修。苏东坡过此捐银千两,留有碑记可考。”
那么,苏东坡和这座塔有何渊源呢?又为何亲自到这偏僻一隅撰写碑文呢?据史料载,宋元丰7年3月(年3月),苏轼从被贬的黄州调任临汝,次年(年6月)朝廷调苏轼去山东登州(登州辖蓬莱、黄县、牟平、文登4县,治所蓬莱。)任职,10月15日到达登州,上任后仅五天,又接到朝廷的调令,要他回朝廷任尚书吏部郎。他应诏进京(今河南开封)赴任,途经济南长清——这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来济南。在地方官的陪同下游览了真相寺和正在建设中的全阳塔。当时塔仅建了三分之一。由于苏轼全家信佛,他觉得这次应诏回京,是佛祖保佑,再加上他孝顺母亲的原因,所以和弟弟苏辙商量,决定献出苏辙所收藏的两枚释迦牟尼舍利子放置在全阳塔,并献出钱财置棺椁放置舍利和继续建塔。
寺庙僧众和济南、长清的地方官为苏轼的行为所感动,为其举行了捐献仪式。
《长清县志》(康熙版)标明全阳塔位置
民国15年10月17日《晨报》刊登全阳塔照片
两年后,即元祐二年八月(年8月),全阳塔基本完工,法泰禅师赶赴京师(今开封)拜请法舍利,并请苏轼撰写塔铭,于是苏轼写下了这篇《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后被刻于石碑,盖在释迦舍利石函上,安置在塔下地宫内。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碑体
“石函”——用于装殓舍利子的石棺(图片与本文无关)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拓片
此碑青石质,纵横皆六十一厘米,厚十二厘米半。塔铭楷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五字,字径一厘米半。刻成后置于本院舍利塔地宫内舍利石函上面,年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真相院遗址,今藏长清区博物馆。保存完好。
《齐州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书刻精湛,用笔丰腴跌宕,结体天真烂漫,字字神完气足,如珠似玑,堪为苏书中逸品。其铭文见于《苏东坡全集》,个别字略有改动。《塔铭》曾于宋宣和三年(公元年)复刻,复刻品砌于塔身底层。八百年来,崇苏者拜谒传拓历代不绝,而今已是面目全非。幸有地宫原刻存在并面世,才使人们再睹苏书之神奇风采。
详文如下: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引
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上骑都尉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苏轼词并书。
洞庭之南有阿育王塔,分葬释迦如来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色如含桃,大如薏苡。将置之他方为众生福田,久而不能以授白衣方子明。元丰三年,轼之弟辙谪官高安,子明以畀之。七年,轼自齐安恩徙临汝,过而见之。八年,移守文登,召为尚书礼部郎,过济南长清真相院,僧法泰方为砖塔,十有三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而未有以葬。轼默念曰:予弟所宝释迦舍利意将止于此耶。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自顷忧患,废而不举将二十年矣。复广前事,庶几在此。泰闻踊跃,明年来请于京师,探箧中得金一两、银六两,使归。求之众人,以具棺椁。铭曰:
如来法身无有边,化为丈六示人天。伟哉有形斯有年,紫金光聚飞为烟。惟有坚固百亿千,轮王阿育愿力坚。役使空界鬼与仙,分置众刹奠山川。棺椁十袭閟精圜,神光昼夜发层巅。谁其取此智且权,佛身普观众目前。昏者坐受远近迁,冥行黑月堕坎泉。分身来化会有缘,流传至今谁使然。并包齐鲁穷海堧,犷悍柔淑冥愚贤。愿持此福逮我先,生生世世离垢缠。
元佑二年八月甲辰
舍利塔地宫于年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
苏轼其人: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又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江上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而对舍利塔《塔铭》以及《塔铭》所记之事,康熙版、道光版、民国版及一九九二年版《长清县志》均有记载,查阅《东坡年谱》,也记道:元奉八年,苏轼内复朝奉郎,知登州,元祐元年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与《塔铭》所记和《塔铭》款署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相符。可见此《塔铭》确系苏轼撰书,又系当时人记录当时事,其内容的可信度和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去世后3年,即崇宁二年(年)三月,徽宗重用蔡京,因苏轼生前与蔡京政见不同,所以被“诏毁二苏文集”,于是苏轼在各地所书的碑铭也大多被毁,因此现传世的苏碑多为后人重刻,绝少原刻,而楷书传世苏碑就更罕见。《齐州长清县真相释迦舍利塔铭》刻石系原刻石,弥足珍贵。它不仅是世人研究学习苏字书法艺术的宝贵数据,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作者:曹建民
编辑:张华伟